“二戰”結束之后,歐洲戰場需求突然停止,而美國依據戰爭需求建立起的龐大產能開始顯現出極度的過剩狀態。外需的驟然減低,當然會導致美國經濟面臨極大困難。尤其是農民,當時農業產出的大量肉食和糧食腐爛變質,農業生產快速萎縮,農民怨聲載道。而這樣的情況“二戰”后持續了兩年。
怎么辦?由美國國務院兩位重要官員威廉·克萊頓和喬治·凱南主導提出了所謂“歐洲經濟復興方案”。1947年6月5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首先提出了這個“援助歐洲”的經濟復興的方案,故名馬歇爾計劃。此次演講中,馬歇爾呼吁歐洲國家采取主動,共同制訂一項經濟復興計劃。1947年7月至9月,英、法 、意 、奧、比、荷、盧、瑞士 、丹、挪、瑞典、葡、希、土、愛爾蘭、冰島16國的代表在巴黎開會,決定接受馬歇爾計劃,建立了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所提出的要求是:美國在4年內提供援助和貸款224億美元。
現在大多數人都在贊美“馬歇爾計劃”,我當然認為,對歐美而言,這的確是個不錯的“雙贏”計劃——一方面解決了歐洲重建繼續的資源,一方面為美國解決產能過剩問題贏得了時間。但是我們必須清楚,這個計劃帶有兩個明確的特點:第一,馬歇爾計劃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它以苛刻的條件將“蘇東社會主義陣營”排斥在外;第二,為美元霸權的建立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所以在國際上,對馬歇爾計劃的作用頗有爭議,比如到底是利美多還是利歐多?在援助的背后歐洲失去了什么?是不是受援國受到了某種程度的控制?等等。不管這樣的疑問有沒有道理,它畢竟是客觀存在。所以我認為,不易過度炒作“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習總書記提出“兩路一帶”的建設,完全是不帶有任何政治訴求的,在經濟上互惠互利的事情,是中國重要外交戰略的組成部分。如果將其與“馬歇爾計劃”類比,勢必會給一件大好事添堵、打折扣,增加難度。
我看“馬歇爾計劃”的關鍵是貨幣。美國向各國提供的貸款,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條款就是用美元買美國商品。有史料記載這個比例達到80%。就是說,10美元貸款中有8美元用于美國本土采購。否則就談不上消化美國過剩產能。但我們必須意識到,當歐洲經濟恢復了,減少了對美商品采購,美國的產能依然過剩。實際上,整個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非常多。
中國要“走出去”同樣面臨大量的問題。比如,現在就有人說,“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至少有兩大作用:第一,通過對外投資減少外匯儲備;第二,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第三,加速人民幣國際化。殊不知,這些目標彼此存在矛盾。
要減少外匯儲備,中國對外投資必須使用美元(或其他外匯);而要用這筆錢更多地購買國內商品,那這個外匯還會回到中國外匯儲備賬戶。也就是說,這樣的投資無法減少中國外匯儲備。除非有這樣的情況:中國對外投資,原材料不在國內采購,而投資收益或債務歸還回流中國的貨幣是人民幣。這樣的情況可能實現嗎?有可能,但需要非常細致而復雜的制度安排,否則這筆錢很容易“打水漂”。
我不是“潑冷水”,而是提示這方面的風險。畢竟中國不會像美國那樣,用軍艦去維護資產安全。那國際間的信用靠什么去維護?這是個大問題。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無條件接受“援助”。比如鋼鐵到國內采購,以什么價格采購,這是非談不可問題,中國企業真能占到便宜?我想沒那么簡單。誰都擔心關聯交易的后果。
也正因如此,我也呼吁國內市場的投資者冷靜,不要預期過高。項目“走出去”必須一事一議,而不能簡單認為中國過剩的產能一定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轉移。實際上,馬歇爾計劃停止之后,美國還是經歷過強大的陣痛。因此,中國經濟必須指望內需,如何更好地拉動內需,才是當務之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