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原教旨主義把市場機制說成是萬能的,盡可能地貶低乃至取消政府的作用。大量事實卻使這種新自由主義屢遭破產。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離開了政府的作用,市場就會走偏方向,出現多方面混亂,危害人民,到頭來妨礙經濟社會發展。我國近年來農產品市場波動和質量安全的種種嚴重問題足以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此為案例,科學地廓清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市場過度自由化造成農產品價格大波動和質量安全問題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長久以來,農業與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農產品有效和安全供給、價格穩定是保障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正常的重要前提,對經濟社會有序發展至關重要。從1985 年開始,我國基本取消了統派購制度,多種農產品逐步走向宏觀調控下的自由流通體制,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隨行就市。但近年來各種農產品價格起伏,質量讓人擔憂,對農戶和城鎮居民都造成了物質和身心的極大損失。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下滑,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大大增強,也使得我國農產品市場價格猛漲。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8 年出現了農產品市場價格全面上揚的局面,自10 月16 日到20 日短短幾天的時間,全國主要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超過20%,并造成社會供給的一度緊張和居民的恐慌搶購。2009 年,大多數農產品價格略有下降,但2010 年卻又跳躍式地上漲。據當年11 月3 日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國家發改委昨天公布,十月份城市食品零售價格監測情況,在監測的31 種商品當中,近80%價格上漲,綠豆、大蒜、姜的價格一路飆升,調侃菜價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在民眾中流行。而到了2011 年,卻又成了“蒜你賤”和“被姜軍”,以往很貴的農產品的收購價一下子降下來,像一些大蒜、生姜以及葉菜、根菜,價格降到連成本都不夠,有的賣不出去就爛在地里。農民受到了很大的損失,然而城鎮居民卻并沒有在農產品降價中得到實惠。
與此同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如工業三廢的不合理排放導致農產品污染嚴重,種植過程中農藥殘留嚴重以及施化肥過多,都嚴重影響到居民的健康安全。從2008 年的“三聚氰胺”到2011 年的“瘦肉精”、“細菌門”,許多食品巨頭爆出丑聞,品牌已不能成為衡量食品是否安全放心的標準,食品領域頻頻曝光的安全問題成為民眾消費最大的憂慮。2011 年,國內知名甜品品牌“滿記甜品”出售的芒果布丁因大腸桿菌超標近3 倍,菌落總數超標13 倍被下架。5 月臺灣地區發現含有“塑化劑”的飲料。8 月以來各地又開始對打擊“地溝油”進行了一系列會戰。12 月24 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產品檢出的黃曲霉毒素M1 超標140%。見水就掉色的“黑米”、藥水泡過的海鮮等充斥著農貿市場。
目前我國常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主要有:(1)生產過程中非法使用禁用農藥以及過量使用非禁用農藥,造成農藥殘留。(2)加工過程中超標使用食品添加劑,違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3)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混淆包裝以次充好。(4)一些衛生指標和食品安全指標沒有按照國家強制的規定執行。
更有甚者,“農藥廢渣鹽”出現在百姓餐桌上。2009 年9 月至2011 年3 月“海天鹽化”公司以每噸10 元的價格收購農藥殘渣,非法制售“農藥廢渣鹽”14000 噸,流入全國12 個省、市鹽業市場,主要賣給當地小商販加工食品。經中國農業大學分析與環境毒理實驗室檢驗,“農藥廢渣鹽”中的農藥“草甘膦”含量高達55 毫克/公斤,類似于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2012 年春節期間暴露出來的三亞餐飲業宰客事件,也實在是達到令人“零容忍”的程度。
農產品價格波動和質量安全問題反映了農產品市場的混亂,都是由于農產品市場的過度自由化造成的。倡導世界農業新理念的智囊團,來自法國世界農業發展組織(momagri)的創始人兼主席皮埃爾展示了該組織最新的研究成果——世界農業發展組織(momagri)經濟模型,基于經濟模型的計算,提出了氣候變化并不是導致農產品價格變動的最主要因素,而“農業市場的自由化將加劇農產品的價格波動”。自由化的市場非但不能穩定價格,而且還大大增強了價格的不穩定性。世界大范圍農作物和谷物價格的急劇上升,促使家畜的價格暴跌,同時將給金融投機者以可乘之機,并進一步加劇價格波動。在世界農業發展組織(momagri)看來,從全球范圍來看農產品價格“地震活動”的后果甚至可能比經濟和金融危機更加嚴重。
二、充分認識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欺騙性和危害性
市場過度自由化出自市場原教旨主義,即新自由主義國際思潮,并且傳染到國內。他們打著“現代經濟學”的旗號到處招搖,大講“市場的本質是無為而治”。誠然,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資源配置和推進技術進步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同時存在不能忽視的嚴重缺陷。畢竟在市場中做決策的是每一個個體,他們生產或銷售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為逐利會出現許多違背市場原則的行為。近幾年頻頻出現的農產品價格波動以及質量安全問題,就充分表現了自由化農產品市場的嚴重缺陷和危害。
第一,市場過度自由化使得個人利己主義盛行,短期行為導致了農產品市場中質量安全缺失。市場機制誘發短期行為,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在單純市場機制調節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有可能采取犧牲社會利益和消費者利益的辦法增進自身利益,而且必然偏好投資于盈利大、見效快的行業,例如有些企業排放污染物使農業生產環境遭到污染、生產經營假冒偽劣產品,農戶從自身利益出發加上安全意識缺乏,沒有按照操作規程合理使用農藥和肥料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等。曝光的“絕育”黃瓜、“爆炸”西瓜、染色饅頭、瘦肉精、地溝油以及含致癌物黃曲霉毒素的食用油等充分表現出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為了追求利潤不顧消費者利益,暴露出自由化的農產品市場質量安全缺失。與發達國家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集中于微生物、環境污染等非人為故意危害不同,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隱患主要是非法牟取暴利、人為污染和“添加泛濫”,使得農產品市場環境非常復雜、嚴峻。經營者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是無可厚非,但任何人賺錢都要取之有道,不能損人利己,更不能危害社會,必須承擔社會責任。近些年來質量低劣產品充斥農產品市場,坑害消費者事件不斷發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惡果表明,單靠市場本身是難以解決這些重大問題的。
第二,自由化的市場運行導致供求關系混亂,引發價格劇烈波動。市場信息對所有微觀經營主體具有相同的導向作用,所以他們可能會做出相同的反應,其結果是“一哄而起”或“一哄而下”。我國農產品市場發育不夠完善、市場交易的體系和規則還不規范,使從事季節性生產和信息閉塞的農民在搜集、辨析和處理有關市場規模、技術變化、相對價格等信息并作出決策時,面臨許多困難,經常表現為市場誤導農民,而不是農民把握市場。他們盲目生產,無法應對市場變化,使供需關系經常處于不均衡狀態,形成周期性的供給過剩——供給短缺——供給過剩狀況,導致農產品價格過山車式的波動。例如2010 年以來,我國部分農產品價格出現了罕見的狂漲暴跌行情,但是這些農產品漲價所帶來的利益,大多是被中間環節拿走了。以大蒜為例,大蒜的儲存需要冷庫,一般農戶家中無法存儲,新蒜收獲一個月后,絕大多數大蒜便存入了冷庫、流向了經銷商手中,任其流通炒作。
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賣難買貴”這種現象形成的經濟泡沫一頭損害消費者,另一頭又損害生產者,誤導生產者盲目擴大種植,又因價格暴跌導致農民血本無歸。農民既是最基礎的生產者,又是最弱勢的獲利者,如同每一次農產品價格上漲一樣,農民都不是最大的贏家。
第三,市場過度自由化導致過度投機和惡性競爭,形成壟斷。資本是市場的基本范疇,資本在市場經濟范疇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對于農業來說,以長季節的生產對應短期快速變化的市場,農業生產者是不可能及時掌握信息的,這就為投機資本創造了滋生的土壤。如果政府不管,私人資本就會興風作浪,他們利用所謂的自由化市場流通領域過多的中間環節,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故意囤貨,扭曲市場供求關系,控制或操縱市場價格。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這種漲落不定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必然力圖抓緊良機進行買賣,每個人都必然會成為投機家,就是說,都企圖不勞而獲,損人利己,乘人之危,趁機發財。……要是正直‘可靠的’商人不在交易所中的賭博上弄虛作假,那我就要感謝上帝了……”。在私人資本的參與下,使得農業的發展由資源約束轉變為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一些中間商不顧社會責任,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擇手段哄抬物價,又設法缺斤少兩,為降低成本故意損害農產品的質量。更嚴重的是在這種“小政府、大市場”的“無為而治”的自由市場中滋生了一些特殊的既得利益集團,專門從事投機活動,故意拉長產業鏈條,利用中間環節制假售假,運用資本力量破壞正當競爭,甚至形成稱霸一方的黑惡勢力,嚴重擾亂了市場的正常運轉。第四,過度的自由化市場使炒作者人為制造假信息,從中獲利,生產的盲目性造成資源浪費。
市場經濟是一種需求約束型經濟,誰占有了市場,誰就占有了收入。一些人趁機迷惑市場,散布謠言,制造“信息陷阱”,結果造成低質農產品大量的供給與優質農產品的廣泛需求產生矛盾,一些低質農產品銷售不暢,大量積壓,與農民繼續大量生產形成矛盾,這些炒作者卻從中獲利頗豐。僅通過自由化的市場配置資源,難以對區域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結構進行協調和平衡,農產品生產的盲目性和供求關系的不確定性波動會帶來資源浪費和破壞。當前我國農業總體上還是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加上農民由于科技文化素質低,難以及時掌握現有的農業科技,更缺乏將農業技術用于生產的本領,不善于參加市場競爭。一些欠發達地區,農民由于對市場信息掌握還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與大市場信息對接面臨困境。由于缺乏相關信息的指導,我國農業經營者從種植到銷售的整個環節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農業生產的風險大大增加。農村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帶有與工業不同的特點,這是和農業本身的特性分不開的。由于產業的特性,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著很大的約束和風險:一方面,農業生產周期較長且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結構調整的難度較大;另一方面,農產品具有鮮活特點,產品銷售是否及時對農業效益影響極大,必然影響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收入水平。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深,我國耕地和淡水資源短缺壓力加大,農業發展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明顯上升,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的任務更加艱巨。市場經濟效率高,但是缺陷大、變數也較多,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才能促進農產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經濟學中關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討論貫穿于整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建立和經濟發展的實踐,從未停止過,從最初斯密的“廉價政府”到凱恩斯的政府干預論,再到新自由主義的反對政府干預。一個好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各個經濟活動主體或組織的自由和權益都應得到尊重和保護,實際上市場的有效性與政府的有效性應該能相互配合好。無論從優化要素配置來說,還是從適應社會需求優化產品結構來說,政府都應該是調整農業結構的主要手段,由于市場作用有不可避免的“盲目性”,所以必須用“看得見的手”——政府,對“看不見的手”——市場,加以引導和糾正,即宏觀調控。正如江澤民所指出:“農業是社會效益大而比較效益低的產業,光靠市場調節不行,必須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加以扶持和保護,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共同做法。”
在理論上應當加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要突出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結合、政府主導下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的結合。市場原教旨主義認為應當是“小政府、大市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則主張實行政府主導下的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歷史經驗表明,“市場原教旨主義”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胡同。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兩者之間取得一種動態平衡才是真諦,這也是中國模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在市場經濟和政府干預關系上,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有著深刻的見解,鄧小平一貫主張“計劃和市場都得用”,強調“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機器是強有力的。一旦發現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的情況,國家機器就會出面干預,把它糾正過來。”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建立健全“強政府、旺市場”的體制機制,就是說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堅定地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確道路,在政府主導下運用好市場和政府“兩只手”的協同效應,管放結合,對于農產品市場,必須靠“有形的手”來化解“無形的手”所造成的一些弊端。不能盲目崇拜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事實上西方一些發達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國家在食品藥品方面十分重視政府監管,社會主義國家更需要重視政府的主導功能,不能放縱市場自由化的傾向,探索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道路。
三、正確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克服農產品市場缺陷
以整頓農產品市場缺陷為契機,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積累經驗,保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優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重視。
首先,政府要為農戶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平臺。建立以信息為平臺的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溝通的渠道,強化政府在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引導,糾正信息不對稱問題。國際經驗表明,政府可以改善市場的信息結構,減少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矯正市場失靈,發揮協調功能。為減少農產品生產的盲目性,政府通過價格監測,把數據及時、客觀地反饋給產地農戶,引導他們及時改善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和品種,可以通過信息平臺對農產品生產發出“強烈信號”,對終結“過山車”會有一定作用。江澤民曾經指出:“由于市場規律的作用,往往驅使生產要素從農業向非農產業流動。工業的高速發展,不僅占用大量的經濟資源,而且加劇原材料的供需矛盾,拉動農用生產資料漲價,導致農業生產成本上升。因此,市場經濟越發展,工業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加強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這是歷史已經證明的客觀規律。”管理部門應抓緊建立全國性、區域性農產品信息共享平臺,加強農業統計調查和預測分析,及時收集、發布有關農產品的價格與供需信息,及時反應各個環節的價格變化與商品流向,讓農民和各級流通主體隨時了解行情,能夠得到準確的信息,從而做出正確的交易決策。比如2011 年農業部在200 個重點縣啟動蔬菜生產信息監測預警工作,監測20 種蔬菜的播種面積、產量、上市檔期及產地批發價等生產信息。政府根據市場波動,通過有效的手段調控,實現農產品價格的穩定,防止各類虛假信息影響產業發展、損害農民利益。
其次,發揮政府儲備調節器的作用,建立農產品商調系統。農產品市場的混亂是同盲目崇拜市場的自由化分不開的,實際上真正操縱市場的是那些擁有雄厚資本的投機商人,需要通過商調系統來打擊過度投機、囤積居奇和平抑農產品價格。商調系統就是包括利用儲存、運輸、信息等手段調控市場,用商品存量適當調整供求關系、平抑物價的系統。商調系統就像水利上的樞紐工程,由調節水量、水流、沖沙等功能,發揮著“蓄水池”的功能。用馬克思的話說:“沒有商品儲備,就沒有商品流通。”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是個大系統,商調系統只是一種比較寬松的間接控制,即通過“蓄水池”對農產品參與市場調節進而達到吞吐儲控、平抑物價、誘導消費、促進生產的作用。
比如我國的糧食儲備系統,就確實起到了平抑糧價的重要作用。從市場的需要和今后的發展趨勢看,農產品的商調系統需要政府拿專項資金擴大范圍,不以盈利為目的,平抑物價,保證供應,緩解農產品市場混亂的局面。
為減少投機的空隙,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政府應完善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建設,盡量減少交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可以建立一頭連接生產基地,另一頭連接定點銷售的產業鏈的農產品物流系統,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運輸和交易成本。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進生產者與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賓館飯店、學校和企業食堂等直接對接,支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社區增加直供直銷網點,形成穩定的農產品供求關系。扶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連通城鄉市場的雙向流通網絡。政府主導不是政府包辦一切,為了解決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可以由政府牽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中介服務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和生產基地,把小農戶組織起來,與大市場聯系起來,增強農戶抵御市場風險與自然風險的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大投入壯大農產品的現代物流業,要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2012 年一號文件提出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指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
此外,政府要建立穩定的農產品市場環境。農產品市場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生活穩定,尤其是一些人民生活必需品和鮮活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一頭連著農民增收的“錢袋子”,一頭連著消費者的“菜籃子”,因此一定要保持農產品市場的穩定。由于農產品市場是比較典型的自由競爭市場,應當加強對農產品市場全過程的監管,從農戶銷售產品一直到出售給消費者,對各級價格的增加進行跟蹤管理,需要強化對各類市場的管理,同時還需對各種經營主體進行監管,特別是流通環節中規模與影響力較大的組織。強化農產品市場的監督系統,穩定農產品市場的流通環境,更多的要運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法制建設,嚴厲打擊制造、售賣變質食品的行為,依法懲處那些破壞市場秩序的黑惡勢力和投機者。需要界定各職能部門的職責,來規范農產品市場秩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要從多層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轉變,達到職責與風險的匹配,用政府調控來解決農產品市場失靈的問題。建立以政府監管為主導、生產企業為主體、社會公眾監管為基礎的長效監管機制,通過網絡系統各相關部門可隨時進行信息聯動,降低社會監管成本。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及時調整相關政策,解決農產品市場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從全局出發安排生產經營。
鄧小平曾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在哪里?就是四個堅持……四個堅持是‘成套設備’”。農產品和食品市場的管理,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管理理論、理念上深刻認識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偏頗,在實踐中注重各部門的協同配合,建立權責分明的長效管理機制。黨中央多次指出:必須堅持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有機統一。健全的市場機制,有效的宏觀調控,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作用多一些還是政府作用多一些,必須相機抉擇。在農產品市場中必須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及時糾正市場扭曲,彌補市場失靈,防止農產品價格出現大起大落,科學運用政府宏觀調控手段,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
[2] 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8 年12 月19 日。
[3] 約瑟夫• E.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場的墜落》,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年。
[4] 程恩富:《中國模式的經濟體制特征和內涵》,載《經濟學動態》2009 年第12 期。
[5] 吳易風、王晗霞:《克魯格曼論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和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5 期。
[6] 張維為:《“市場原教旨主義”行不通》,《人民日報》2012 年2 月2 日。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503期,摘自2012年第5期《馬克思主義研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