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是區域戰略,其本質是區域互助,各國在政治上平等,經濟上互利共贏
在《環球財經》2014年1月戰略特刊中,筆者認為2014年不會是全球危機的拐點,危機還將繼續深化,中國應做好準備“過冬”。時間步入2015年,這場開始于2008年的危機仍在繼續發展,并從最初的金融危機向經濟危機、社會危機乃至國際政治危機傳導。隨著危機不斷深化,國際格局將發生深遠的變化。近幾十年來洶涌的全球化浪潮正在退去,世界將進入一個以區域互助、利益共同體為特征的新時代。
2015年有可能爆發新一輪危機
2014年年底,美國公布了當年三季度GDP數據,年化增長率高達5%,創下2003年以來的最好記錄。很多人據此預言,美國經濟已經從危機中強勢復蘇,將繼續雄踞世界霸主地位。然而,經濟數據無法掩蓋危機的本質,那就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失衡。不論是美國,還是全世界范圍內,金融泡沫過度膨脹,實體經濟已經難以支撐虛擬經濟的增長。自2008年開始,美國在刺激經濟的過程中釋放了更多的泡沫,進一步加大了虛擬經濟的分量。股市欣欣向榮,經濟數據也有了很大改善,但這些不能掩蓋大量新增貨幣并未進入實體經濟領域的事實。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將造成嚴重后果,2015年甚至可能爆發新一輪的危機。
不可否認,美國在科技創新領域依然保持著領先水平和競爭力。但從歷史經驗來看,高科技只有大規模應用于實際,進入社會生產鏈,才能推動實體經濟的增長,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就目前的科技進展來看,還沒有任何一種新技術能起到這樣的作用。被寄予厚望的互聯網經濟在中國突飛猛進,在美國則進展緩慢。因為美國互聯網企業的投資者更傾向于在金融市場獲取暴利,而不是在經濟運行中實現盈利。能源領域,美國的頁巖氣和頁巖油開采技術吸引了世界的關注,但它們的成本偏高,就目前而言并不是合適的替代能源。從某種意義上說,頁巖氣是金融的產物,是能源領域的一個投資概念。最近石油價格暴跌,也說明依靠高價的新技術去推動基礎能源的變革,是很難有成效的。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美國作為核心國家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能力已經大大削弱。過去幾十年形成的全球化經濟分工體系面臨瓦解,國際政治也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中國應當發揮區域核心作用
全球危機爆發后,發達經濟體已經很難像從前一樣,作為單一引擎帶動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或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同樣無法單憑自己的力量做到這一點。將全球經濟整合為一體的全球化運動已經開始退潮,逐漸變成以區域互助、周邊國家“抱團取暖”為特征的區域共同體趨勢。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
中國應當發揮區域核心大國的作用,承擔更多責任,歡迎周邊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來“搭便車”,與周邊國家在市場和產業鏈上進行整合,在科學技術、社會標準、安全防務等方面進行互助,共同發展。有人說“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實際上兩者有很大區別。“馬歇爾計劃”從本質上來說,是美國經濟擴張的全球戰略,是以援助為手段把戰后的歐洲納入美國的經濟圈,形成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而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是區域戰略,其本質是區域互助,各國在政治上平等,經濟上互利共贏。
世界經濟在短期很難出現一個全球化的新高潮,可能出現的是板塊化的發展趨勢。但這不排除國際間的合作,各國的經濟與政治相互聯系不可能完全切斷。未來世界可能會形成若干互助互利的共同體,通過區域互助促進經濟發展,這就要加強鄰近國家以及經濟相關國家的合作。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東盟各國在地理位置上相鄰,在經濟領域互補,發展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勢在必行。
近段時間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給俄羅斯經濟造成了很大影響,有人預測該國將像上世紀80~90年代一樣陷入經濟危機。但這次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俄羅斯開辟了新的能源方向,不再單純依靠歐洲能源市場,而是同時跟中國結成了供需伙伴關系。國際石油市場進行調整時,中國的石油需求可以為俄羅斯能源出口提供基本保障。這就是區域互助的一個例子。
美國亞太戰略或旨在破壞區域共同體
美國決策者早在幾年前已經準確地做出判斷:太平洋地區將成為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中心,這個趨勢并沒有隨著危機深化而發生逆轉。美國作為一個大國,必將試圖對太平洋地區施加影響。
2014年5月,奧巴馬總統在講話中說:美國還會繼續領導世界100年。但在過去的一年里,美國遭遇許多挑戰。國內弗格森槍擊案引發的反種族主義抗議浪潮,揭示出美國社會的某些深層矛盾;國際上,美國在軍事領域的干涉能力大為削弱,在應對“伊斯蘭國”等問題上表現得力不從心。從中可見,金融危機爆發7年來,對美國的影響已經越來越深入。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國內政治危機和國際政治危機不僅逐次傳遞開來,而且發生了交互作用。社會問題加劇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又反過來影響社會政策。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美國的外交政策很容易在強烈的干涉主義和孤立主義兩個極端之間搖擺。目前擺在美國政府面前的挑戰,就是在這兩極之間實現平衡。因此在美國對外戰略整體收縮的趨勢中,依然有可能在某個地區表現出更加強烈的對外干預愿望,這個地區很可能就是亞太。
目前美國在亞太地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隔岸平衡”,利用軍事杠桿來施加影響。但如果亞太各國沒有安全需求,美軍在亞太的存在就缺少理由。所以美國有可能制造某種區域性的緊張局勢,來增加這一地區對美國軍事力量的需求。這種做法可稱之為“潰瘍面戰略”,即有意地制造可隨時爆發的局部安全問題,通過影響所在區域的政治、經濟穩定,形成使區域性的緊密整合難以完成“潰瘍面”,只能求助于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而潰瘍面不是心腹之患,不會引起強烈反彈導致局面失控。
要在亞太地區實施“潰瘍面戰略”,美國需要實現某種平衡。首先不能讓中國和日本這樣的經濟大國發生重大沖突,因為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都離不開這些國家的支撐;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讓這些國家形成整合,如果這些國家走在一起,就會產生“脫美”傾向,從此獨立于美國經濟體之外。所以,在亞太地區保持可控的緊張狀態,使周邊國家既不能爆發重大沖突,也不能彼此進行整合,難以形成統一的區域共同體,這可能就是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基本政治技巧,也是其他國家在理解美國亞太戰略時需要參考的一個重要思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