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關系在2014年開始惡化,具體表現為歐盟在美國的壓力下,對俄羅斯采取了相關制裁措施,而俄羅斯則采取了反制裁措施。這使得雙方多年來在經濟、科技以及其他領域建立起來的相互聯系遭到了沉重打擊。對于這一結果,歐盟給出的結論是烏克蘭危機所引發的(通常認為烏克蘭危機是由2013年底烏克蘭“親俄派”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和歐洲聯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欲強化和俄羅斯的關系所導致),但俄羅斯的結論則與歐盟大相徑庭。
從蘇聯解體到烏克蘭危機的歷史淵源
數百年來,盡管沙皇政府多次試圖把烏克蘭人變成俄羅斯人,但烏克蘭人民捍衛了自己的民族身份。1876年5月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厄姆斯法令”,禁止在國內出版烏克蘭書籍;禁止境外出版的烏克蘭書籍流入境內;禁止劇院上演烏克蘭語劇目;禁止演唱烏克蘭歌曲;在俄文著述中不得使用“烏克蘭”一詞,用“小俄羅斯”取而代之等。直到1905年該法令才被廢止。然而在蘇聯解體之后,烏克蘭政府采取了和沙皇時代相反的做法,那就是竭力把俄羅斯人變成烏克蘭人。無論是沙皇還是當今的烏克蘭,都執行了錯誤的民族政策。這是導致2014年烏克蘭國內嚴重沖突的因素之一。
目前正在經歷的烏克蘭危機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面對克里米亞退出烏克蘭并自愿回歸俄羅斯、南烏克蘭東南部地區爆發國內戰爭等事實,歐盟的心態值得深思。克里米亞半島并入俄羅斯,不會落入北約的勢力范圍,當然不會受到西方的歡迎,然而卻實現了俄羅斯人和克里米亞居民的多年愿望。在極短(數以天計)的時間里,克里米亞歸并俄羅斯的3個最復雜的問題便得到解決——克里米亞宣布獨立、克里米亞退出烏克蘭和加入俄羅斯。
需要指出的是,正如俄羅斯專家向克里米亞居民不公開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所表明的那樣:克里米亞居民毫不動搖地想回歸俄羅斯。使西方感到猝不及防并沮喪的是,在沒有軍事行動、沒有居民抗議游行的情況下,有97%的居民投票主張回歸俄羅斯。由此引人聯想的還有科索沃問題,科索沃宣布脫離塞爾維亞而獨立,十幾年來的軍事行動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但至今一直是懸而未決。而克里米亞問題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得到順利解決則開創了歷史先河,它至少可以作為世界政治行動的一大案例而載入歷史。
歐洲一些專家認為,在這一過程中,西方民主在短期內是軟弱、孤獨和呆滯的,但在未來一定會取得勝利,果真如此嗎?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普京總統2014年4月21日簽署命令,宣布恢復克里米亞韃靼族、亞美尼亞族、德意志族、希臘族、保加利亞族等曾在斯大林清洗中遭受迫害的民族的名譽,支持他們復興和發展,這些命令正在促進克里米亞局勢的健康發展……
蘇聯解體后的事實表明,蘇聯解體的“程度過大”,也就是說,可能并不需要如此徹底的解體。這一結論看上去有點奇怪,不過,以下論據可以證明這一結論:第一,一些已經成為獨立國家的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居民始終懷念過去的祖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在許多地區,有懷舊情緒的人口比例相當高。第二,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地區的起義者是蘇聯全面解體的犧牲品,他們之所以拿起武器戰斗,目的是要回到俄羅斯。他們力圖糾正一個地緣政治上的錯誤,那就是當時不應該把他們的家園劃入烏克蘭。基于這種事實,不是俄羅斯在主張收回失地,而是從俄羅斯土地上割裂出去的地區要求回歸本土。
然而,歐盟在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卻竭力維持原狀,如保持居民以前的國籍不變等,并以這些奇特的方式成為蘇聯遺跡的保持者和人民表達意愿道路上的絆腳石,且對不同意其做法的俄羅斯采取制裁措施。試問,兩相比較,人們會有哪些思考?
另外,俄羅斯取代蘇聯之后,對國內各民族提出的愿望做出了正面回應。當時人們經常使用“主權大游行”這一概念,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許多問題都在相互協商的基礎上得到了解決,包括車臣問題。
治理多民族國家要比治理單一民族國家難得多。我們已經目睹了蘇聯解體的實例。然而許多人并未從中吸取教訓,也沒有探索其中的原因。目前,另一個例子——烏克蘭問題又出現在我們眼前。今天的烏克蘭,兩大基本原則——民族自決權(包括民族分離權)與國家的完整(或者換一種說法是國家疆界不可改變)正在相互碰撞。現在還很難預測哪一個將會獲得勝利。
制裁或迫使俄羅斯將目光轉向東方
經驗告訴我們,制裁的結果并不總是單一的。當然,如果被制裁的是一個小國,那么制裁將給它帶來慘痛后果;對其他國家來說,造成的結果也將是復雜的。當年拿破侖對英國實行的“大陸封鎖”政策并沒有達到預期結果,反而促進了英國國內生產大發展。
我們可以發現許多適得其反的現象。比如,眾所周知,德國在傳統上一直是出口遠遠大于進口,從貿易伙伴那里獲取頗多利益。這些德國的貿易伙伴為了限制德國對外經濟擴張,建議德國把資源用于開拓國內市場,也就是對德國的出口進行一種“善意”的懲罰性制裁。然而,2013年,德國的貿易順差額占到GDP的7.2%。德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擁有強大競爭力的部分原因是,德國抑制工資上漲,以及德國施羅德政府在2003年時進行的改革發揮了余力,且退出了名為“2010年議程”的長期結構性改革計劃,由此重塑了德國經濟的競爭力。德國堅持從自身利益出發,用行動表明了自己可以控制經濟局面。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那就是不可忽視“飛去來器效應”(人們把行為反應的結果與預期目標完全相反的現象稱為“飛去來器效應”,即“飛鏢效應”,好比把飛鏢向一個方向投擲,結果它卻飛向了相反的方向)。同理,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將迫使俄羅斯對自己的政策進行調整,加強對發展國內經濟的關注力度。在俄羅斯,各生產部門、社會基礎設施和生產基礎設施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投資空間和潛力。
比如,受到美國制裁的俄羅斯銀行對制裁的回應是,把業務完全轉向國內市場,并且完全使用盧布進行結算。另外,制裁促使俄羅斯政府決定在國防工業綜合體內解決替代進口的問題,以便在重新裝備部隊艦隊時,不再去依賴其他國家。
我們應該意識到,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世界切斷往來,單獨去應對所有事情。但是,如果過分地去夸大全球化的作用,也會給個別國家的主權和相關政策帶來不良影響。對俄羅斯來說,特別重要的是,不能過高估計全球化的作用,也不能以犧牲國家利益為代價去建立不必要的國外依賴。
這里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在那些對俄羅斯進行制裁的國家里,企業是最先和最多遭到損害的實體。這些企業在表示反對政府制裁俄羅斯的同時,卻不得不去服從政府的決定。因為,在任何國家,與政府爭辯都會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果工商企業違反政府有關制裁俄羅斯的決定,可能遇到大麻煩,甚至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然而,企業界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單行道,企業界也自然會反問政府,你們實行的政策是正確的嗎?這些政策將使多年來所取得的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互利合作成果付諸東流。相應地,這自然會使企業家們產生另一種想法:是否應該更換一些官員或者執政黨呢?
在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背景下,俄羅斯也在尋找新的出路,比如,把目光轉向東方。這意味著俄羅斯對歐洲地緣優勢的削減,而且歐洲很快便將會感受到這一削弱所造成的后果。俄羅斯將把政策優先制定方向和自然資源出口方向大幅度地轉向遠離歐洲的東方。
在俄羅斯向東轉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則是普京2014年對中國的訪問。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51項合作協議,涉及各個領域。其中最重要的是雙方簽訂了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合同,該合同的有效期長達30年,總造價高達4000億美元,合同規定俄方每年向中方輸出380億立方米天然氣;雙方還商定將建設西部線對華輸出俄羅斯天然氣的管道等,其技術指標和造價也都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蘇聯解體了,歷史并沒有終結。烏克蘭事件使世界重回冷戰的底限。歐盟盡管有許多內部問題,但在解決國際沖突,特別是在解決歐洲發生的沖突上,所表現出的態度并不是“睦鄰友好”。不管從局部來看還是從長遠來看,歐盟的思維和心態都值得俄羅斯和歐盟國家認真地深思。
(作者系俄羅斯科學院通信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毛中秋/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