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描述美國原油開采業運轉的多么多么好的宣傳文章。而最近幾個月,有關美國希望解禁石油出口禁令的報道增加了這種炒作。那么,這些報道中有多少是可信的呢?
獨立研究者Gail Tverberg認為,投資者需要更好地理解原油的故事。比如,美國是如何調整石油產品統計方法,從而成功地將“石油”供應總量大幅拉升的。
按照這些文章的思路,美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液體原油生產商。事實上,自2012年第四季度起,美國就已經扮演起這個角色了。
圖 1:美國液態石油產量(包括原油、凝析油、天然氣……)
●拉升石油產量的狠招
數年之前,美國使出了關鍵招數——創建一個新的石油產品統計數據集合,將一些價值相對較低的低能含量、低密度石油產品,與更具價值的原油等傳統油品結合在一起。如此一來,美國就可以成功將“石油”供應總量大幅拉升。
除了“原油和凝析油”這樣的傳統油品,這個集團的“石油”產品還包括“其他液態石油產品”、“天然氣工廠凝結油”、“精煉廠副產品”。
實際上,所謂“其他液態石油產品”是指煤制油。而“天然氣工廠凝結油”則是從天然氣冷凍壓縮過程中凝結而來的液態油品。“精煉廠副產品”是在長鏈碳氫化合物被分解成短的化合物過程中出現的油品。這種副產品會占用更多的體積,但實際上卻沒有增加能含量。如果按照通俗的形容,基本就可以比作將淡奶油加糖以后攪打而成摜奶油的過程。不過,新產品往往附加值更高,就像瀝青提煉出的柴油和潤滑油就比瀝青本身價值高一樣。
對于生產重油的過程來說,令長烴鏈裂解的過程是一項有價值的服務,因為從原油中提煉生產出的其他油品附加值更高,其用途更廣。
裂解過程需要用到天然氣。因為美國天然氣相對廉價,而加工成本也比其他國家要低。正因如此,無論美國公民是否能夠負擔最終成品,美國進口重質原油、以及利用這種方法加工都具有經濟意義——不但省了成本,而且還能出口。不過,裂解對于輕質原油來說用處不大,因為像貝肯頁巖區出產的頁巖油本身就是短烴鏈。
然而,由于上述加工過程不能增加能含量,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 美國是否應當將這種石油產品產量擴張歸因于上述方法還是“不確定的”。而事實上,有相當多石油通過這種方法加工來自加拿大油砂等進口油品。
如果僅觀察美國能源署公布的原油和凝析油產量,就可以發現,這方面數據并不比圖1中的數據靚麗多少。
圖 2:美國原油和凝析油產量
圖 3:與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比較,美國“石油”產量的“填充”比重。不過,這三個國家都將“石油”產品線擴展到了“天然氣工廠凝結油”。
圖4中的“天然氣工廠凝結油”價格之所以價格走低,是因為美國市場的某些購成產品飽和了。供過于求促使價格下跌。
比如,多余的乙烷可能被出售用以代替天然氣來燃燒,而這就為價格提供了底線支撐。因此,近期“天然氣工廠凝結油”的價格似乎受到天然氣價格變化的影響。
圖 4:原油、“天然氣工廠凝結油”、天然氣價格比較
而隨著“天然氣工廠凝結油”的價格下挫,關于美國是否需要解禁原油出口禁令的討論開始升溫。除了把它們當天然氣燃燒意外,人們并非真的有多么需要所有的低附加值油品。
● 美國真正的生產或消費趨勢是什么?
美國能源署基于英制熱量單位——能量含量來評價燃料。這種方法令其能夠非常容易地看到美國使用的燃料有多少是美國本土供應的,有多少是進口的(圖5)。
圖 5:美國原油+“天然氣工廠凝結油”產量和消費量
產量的確在增長,但是仍然遠低于消費量,去年的相差幅度大概在55%左右。而很多人對于這種情況深感困惑。
多數新聞報道的重點在于進口量的下滑——參見圖5中的藍線和紅線。而觀察上圖就會發現,進口量下滑的很大一個原因就在于消費的走低,尤其是在2007年和2008年。而石油產品的使用量通常隨著工作崗位的增減而變動——人們需要給汽車加油,來達到運輸貨物、上下班等目的,尤其是對美國這樣一個汽車保有量和使用頻率都非常高的國家而言。
圖 6:美國人均石油+“天然氣工廠凝結油”產量和消費量
自2000年開始,美國的人均能源消耗量持續走低。
圖 7:美國人均能源總量和總消費量
圖 8:美國雇傭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占比
由于滯后的薪資水平和雇傭率,美國石油產量上升并不能真正的幫助消費者。因為高價令部分公民無法負擔得起。同時,產量增長也無助于打壓價格。事實上,情況完全相反。高昂的價格正是目前的石油產量所需要的。而目前的價格是否已經足夠高也不好說。石油企業不得不持續增加債務,以繼續開采石油。美國能源局就在最近發文描述了這種行業狀況,標題為《隨著資金流緊張,主要能源企業持續增加負債并出售資產》。
圖 9:美國獨立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自由現金流變動
而由于美國輕質頁巖油大幅增加,且供應充沛,因此美國油價有時并不像布倫特原油價格那么高。因此,生產商希望能夠向國際市場出口原油以增加收入。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的聯系非常緊密。而當美國面臨能源消費走低、且幅度超過了技術進步和效率的適應能力時,一些宏觀經濟層面的問題就將出現。圖7就表明,這個問題已經出現了。在較低的能源消費增長推動經濟走向收縮之時,金融系統將面臨風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