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楊子巖:美國是伊拉克恐怖主義幕后推手

楊子巖 · 2014-06-19 · 來源:海外網
伊拉克與中東變局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近一周時間的攻城略地舉世震驚:800人左右的武裝分子令受訓過的3萬伊拉克政府軍棄城而逃;處決1700名軍警的照片更是慘絕人寰。觀察人士驚呼:“中東恐怖主義進入3.0時代”,整個中東地緣政治面臨“變天”。

  美國政府已經派出航母到達波斯灣,275名軍人也被派往前線。有人把伊拉克亂局歸結為馬利基政府的無能,也有人把這種混亂歸因于美國政府挑撥的宗教沖突和種族矛盾。這些考慮的確屬實。但容易忽略的重要一點,是美國對恐怖主義的暖昧態度。

  也許有人質疑,美國是堅定的反恐推動者,怎么會與恐怖分子一條戰線?如果你確信無疑美國是反恐斗士,那怎么解釋塔利班與美國曾度過“蜜月”?

  斯諾登在最近接受美國NBC電視臺采訪時,當被問及關于基地組織以及在未來如何防止該組織發布恐怖襲擊的問題時爆料,美國在“9·11”事件發生前,就已經獲取到了必要的情報信息,但是沒能有效及時地采取應對行動。

  有人分析,小布什上臺后借“9·11”東風發動反恐戰爭,其目的不是消滅伊斯蘭遜尼派原教旨主義勢力,而是希望馴服這支力量。2007年,布什政府已經調整了美國的戰略重心,從打擊基地組織轉變為團結基地組織摧毀什葉派組織,遏制敵對國家。

  2007年,美國頂尖的資深記者、基辛格最害怕的人西摩·M·赫什在著名的《紐約客》雜志發表題為《重定向-布什政府的新政策將幫助我們反恐戰爭中的敵人?》的文章,已經深刻地分析,那些一直信奉伊斯蘭激進思想、敵視美國、同情“基地組織”的遜尼派穆斯林極端主義團體將得到美國的支持。

  但這種戰略矛盾的地方,在于伊拉克大部分軍事暴亂來自遜尼派勢力,而不是什葉派。

  伊拉克此次亂局一出,ISIS頭目巴格達迪名場大噪,《時代》周刊2014年宣布其為“世界上最危險的人”。法國《世界報》將其看作“新的本·拉登”。但其身世背景,卻極少人知。在最近的大“起底”中,巴格達迪被曝出曾是美軍的階下囚,此人在伊拉克戰爭中扮演反美角色,2005年被美軍俘虜,2009年被美軍釋放,隨后迅速成為伊拉克基地組織的領軍人物,并在2011年西方加緊制裁敘利亞時,派兵進入敘利亞,策劃數起恐怖主義襲擊。

  此種例子不勝枚舉,在西方扳倒卡扎菲的過程中,基地組織與西方軍隊的合作令人難忘。2011年初,在阿布·薩利姆監獄待了七年的貝爾哈吉,被美國釋放,進入利比亞班加西,領導以基地恐怖主義組織為骨干的叛軍,在英美特工和特種部隊的配合下,打敗了卡扎菲。另一個例子來自與本拉登關系密切的伊斯蘭教士阿爾-哈賽迪。在關塔那摩被關了幾年后,利比亞戰爭開始,哈賽迪跟英美特工合作一起對付卡扎菲,言論也變得十分親美。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奧巴馬不事先通知國會就做出了拿五名塔利班高官換一名美國士兵的決定?為什么在阿富汗的重建過程中,美國要與塔利班接觸?

  動亂后的阿拉伯世界不管是阿富汗、伊拉克,還是剛剛發生政權更迭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以及未來可能將發生政權更迭的敘利亞,都呈現西化派和遜尼派原教旨主義(如穆斯林兄弟會)聯手統治的局面,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恐怖主義勢力則趁機在暗地里滋長,而這三者的背后都站著美國。

  只是美國沒有想到的是,利用恐怖組織的“智慧”被恐怖組織所利用。美國從伊拉克撤兵成為一個巨大的反諷,奧巴馬抱著這個燙手的山芋進退兩難,要知道,巴格達迪曾專門對來自紐約的看守揚言:“哥們兒,咱們紐約見”,眼下這形勢,可千萬別以為這是囚犯的“臨別發狠”而已。

  (楊子巖,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海外網專欄作者)

  附:美國大中東地區的隱秘戰略

  ——2011-2012年大中東地區局勢分析報告

  馬鐘成 2013年1月30日

  (注:本報告部分內容曾刊登于《紅旗文稿》等雜志,這里是全文,由紅色文化網首發,轉載請注明。)

  http://hswh.org.cn/wzzx/xxhq/qq/2013-06-07/21219.html

  2011年,以“自由”和“人權”的名義,美國及西方發動了“利比亞戰爭”,他們在基地組織的幫助下順利地推翻了卡扎菲政權。2013年,美國及西方又以反恐的名義發動了“馬里戰爭”。促使美國決定加大反恐力度的,是2012年9月11日的班加西事件。“班加西事件”的發生,導致美國不得不分出部分精力來馴服基地組織里的反美派,只有如此才能最終利用他們進攻敘利亞和伊朗——這是美國在大中東地區的戰略重心。[1]基地組織和美國及西方之間的復雜關系,讓外人看得眼花繚亂。不過,美國所有的公開和秘密的活動,都指向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全方位驅逐中國在非洲和中東的影響,將整個世界變成了圍堵中國的戰場。今天的非洲,已經成為除中東地區外中國的頭號原油供應地區。2012年中國從非洲國家安哥拉進口的原油比整個俄羅斯還多。從阿爾及利亞到贊比亞再到馬里,在美國的影響下,一個個當年的非洲鐵桿盟友正在逐步遠離中國。今天在大中東地區所發生的事,將來會直接影響中國的新疆。對這所有的一切,我們必須高度重視。

  一、“班加西事件”的四大謎團

  2012年,“911事件”11周年前后,由美國人拍攝的嚴重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電影《穆斯林的無知》在伊斯蘭世界引發了一場反美風暴。這場風暴的中心發生在大動蕩之后的利比亞:2012年9月11日,“班加西事件”震驚了整個美國乃至世界: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先是遭受了群眾抗議,隨后又遭受大規模武裝襲擊并蒙受重大損失。其中,包括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在內的四名美方人員死亡,另有多人受傷。還有媒體報道,襲擊發生后,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從首都的黎波里派出特種部隊乘軍用飛機飛往班加西轉移美方外交人員,軍事人員與武裝分子發生了交火,造成兩名美軍人員死亡,10多人受傷。[2]

  這次襲擊對美國外交、情報機構造成的損失,在美國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比如,在事件中身亡的美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現年52歲,是自1979年以來第一名任期內罹難的美國大使。而2012年11月2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則披露:美駐班加西領館的30多名“外交人員”中,只有7人是真正外交人員,其余幾乎都只是披著“外交官”的外衣,實則為中央情報局工作,這里是美國在利比亞情報活動的心臟。9月14日遇害者尸體運回美國時,按照傳統,美國總統、副總統、國務院和國防部的頭腦都去迎接,而中情局局長戴維·彼得雷烏斯卻罕見地破例缺席迎靈儀式。接近彼得雷烏斯的官員稱,其目的是為了掩蓋中情局在班加西搜集情報及維護安全方面的作用。[3]

  筆者認為,班加西事件,是美國推動其大中東計劃中發生的一次非常獨特的事件。由于此事件和美國在大中東地區鮮為人知的隱秘戰略緊密地糾結在一起,此事件注定將被籠罩上層層迷霧。

  1、襲擊發生后,美國政府為何極力掩蓋真相?

  “班加西事件”發生后,美國總統奧巴馬、國務卿希拉里、中情局局長戴維·彼得雷烏斯、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賴斯等政府要員,在早間節目、深夜脫口秀節目與新聞發布會等各種場合都一口咬定,襲擊事件的起因是反伊斯蘭電影《穆斯林的無知》導致了當地居民的憤怒,與基地組織無關。面對輿論的質疑,蘇珊·賴斯多次強調這是一起自發性襲擊。2012年9月14日,中情局局長彼得雷烏斯公開稱這部反伊斯蘭電影是導致“班加西事件”事件的主要原因。直到9月26日,希拉里才第一次明確承認,“基地”組織北非分支與班加西事件有關。[4]但美國的一些主流媒體仍在掩蓋真相,直到10月19日,美國《洛杉磯時報》還在報道稱:情報部門沒有找到證據顯示“基地”組織策劃襲擊美國駐利比亞城市班加西領事館。《洛杉磯時報》還援引一些美國官員和目擊者的話稱:“襲擊者顯現高度混亂”,“一些人在襲擊過程中陸續加入,一些人沒有武器,其他人似乎只對搶劫感興趣”。[5]當然,絕大部分輿論不相信這樣一起嚴重的襲擊是一起自發的示威游行導致的慘劇。

  2012年11月9日,彼得雷烏斯因婚外情事件宣布辭職。11月16日,辭職后的彼得雷烏斯先后在眾議院與參議院的情報委員會參加閉門聽證會。彼得雷烏斯對議員們說,中情局從一開始就判定,這一襲擊由恐怖分子發動,中情局提供給政府方面的相關情況中包括了這一判斷,但在政府起初的公開表態中,這一說法被去掉。彼得雷烏斯說,奧巴馬政府人員之所以在起初并未將這一點公開,是希望將肇事者“蒙在鼓里”,以便于開展調查和抓捕工作。[6]

  彼得雷烏斯前后矛盾的說法顯然是不能自圓其說的。奧巴馬政府掩蓋事實真相宣稱襲擊與基地組織無關,這種說法連美國國內的民眾都無法說服,又怎能迷惑那些狡猾的恐怖分子?

  2、希拉里“腦震蕩”后的荒唐證詞

  “班加西事件”被認為是希拉里國務卿任期內的“永久污點”,甚至有可能成為其政途的“致命打擊”。共和黨方面也抓住此事不依不饒,他們認為奧巴馬政府企圖掩蓋班加西領事館遇襲事件的真相,其目的是怕此事影響奧巴馬政府的反恐政績。當然,事情遠遠沒有那么簡單。

  2012年12月8日有報道稱,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本月將分別在國會參眾兩院外交委員會作證,就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遭襲事件進行解釋和討論。[7]12月15日希拉里發言人菲利普·萊因斯發表聲明,希拉里因感染腸胃病毒脫水暈倒,撞成腦震蕩。因此,原定于12月中下旬的聽證會被迫延期舉行。[8]而美國共和黨聲稱,希拉里是在裝病,目的是逃避令其尷尬的國會質詢,“躲得了一星期,但躲不了一輩子”。[9]

  2012年12月18日晚,班加西領事館遇襲事件獨立調查委員會公布了部分調查結果,美國國務院兩個部門的高層人士存在“管理缺陷”,而希拉里被免責。隨后,三名國務院高官閃電辭職,其分別是美國國務院外交安全局局長埃里克·博斯威爾(Eric Boswell)、副局長查理恩·蘭姆(Charlene Lamb)及近東事務局官員雷蒙德·麥克斯威爾(Raymond Maxwell)。[10]

  希拉里以摔成“腦震蕩”為理由,將國會聽證會拖延到了2013年1月23日才舉行,此時,希拉里已經被獨立調查委員會認定沒有責任了。英國《每日郵報》稱在希拉里在聽證會上表現失常,她一會兒哭,一會兒大笑,一會兒拍桌子,對議員們毫不客氣地反駁,各種表情都積聚在這位國務卿的臉上。[11]面對為何政府最初披露的信息與實際情況有出入的問題,希拉里重申,當政府官員發布信息時,他們就提供了自己擁有的最好信息。她指出,政府隨后調查了出現的錯誤,那些犯了過錯的安全人員已被國務院解雇。對于班加西領事館遇襲的原因,希拉里稱,為卡扎菲而戰的激進分子突襲了卡扎菲的“武器庫”,將武器帶到了阿爾及利亞、馬里、索馬里以及別的地區。希拉里還認為,這個時候,再問發動襲擊的罪犯是誰、此前是否出現抗議這樣的問題已經沒有意義。[12]

  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人發動了襲擊,弄清楚奧巴馬政府為何要掩蓋事實真相等問題當然是重要的。在聽證會上,希拉里顯然撒了彌天大謊。那些突襲卡扎菲“武器庫”的激進分子,并非為卡扎菲而戰(希拉里稱這些人“fought for Gadhafi”),而是同卡扎菲作戰。希拉里的說法與事實完全是顛倒的,當然,她不是因腦震蕩而摔成腦殘了,她是在有意說謊。果真,英國《衛報》網站對希拉里的證詞做了直播后,很多國外分析師都發表評論質疑希拉里的相關說法:“卡扎菲的死黨偷走了所有的武器?而不是西方支持的那些反叛者?希拉里又一次在說謊。”[13]

  3、最大的謎團:基地組織為何對班加西領事館了如指掌?

  一伙來歷不明的武裝人員,突襲美國班加西的領事館,領事館里的所謂外交人員大部分是經驗豐富的中情局特工,還有大量的安保人員以及后來從首都的黎波里派來增援的特種部隊,結果卻是被這伙突襲人員得手,連美國駐利比亞大使也被打死,多名外交人員、特工被打死打傷。美國的駐外使館一向戒備森嚴,并且有多處秘密的戒備森嚴的安全房間,以備不時之需,身處戰亂地帶的班加西領事館、中情局活動的重要基地恐怕更是如此。為何卻最終出現如此慘重的結局,打破了美國30多年來一直沒被打破的紀錄?

  我們具體來分析遇班加西領事館遇襲的經過。經過事后當事美國官員的披露,整個過程大概如此:

  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于9月10日抵達領館,次日會晤多名官員。9月11日20時30分左右,他結束與一名土耳其外交官的會晤,把對方送至領館門口后返回,領館周邊沒有出現“任何異常”。21時40分左右,領館人員聽到大門附近傳出巨大吵鬧聲、槍聲和爆炸聲。一名領館安全人員迅速將史蒂文斯和外交官肖恩•史密斯帶往領館一棟住宅內的“安全室”,這所房間有金屬隔柵,配多把鎖、藥品和飲用水,窗戶只能從室內打開,在這間防止竊聽的房間里可以收發保密傳真和保密信件,通常只有大使和報務員能夠有權限進入。離奇的是,偷襲的武裝人員竟然對班加西領事館內的情況了如指掌,他們沖入史蒂文斯所在的住宅,試圖破拆金屬隔柵和鎖,進入“安全室”,但沒有成功。他們似乎知道這里有秘密的“安全室”,而且大使很可能就在這里。于是他們在住宅內潑灑汽油,點燃家具等物品,史蒂文斯等人呼吸困難,一名安全人員率先離開這棟住宅,此后便無法返回。美國大使很可能死在這所住宅里。[14]

  這里最大的疑點便是,偷襲領事館的恐怖分子似乎對領事館內的情況了如指掌。而且是直接針對大使而去,如果大使不死,這次襲擊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按道理,美國大使是領事館需要保衛和拯救的一號人物,但在這次襲擊中,幾十名外交人員外加幾十位安全保衛人員,總共只有四個人犧牲,其中兩個外交人員就是大使及其身邊人員,其余的人都未犧牲。這究竟是否是巧合?

  2012年9月13日,利比亞政府內政部分管東部安全事務的副部長沃尼斯·謝里夫稱,襲擊發生后,美方打算把領館人員疏散至一處位于馬術俱樂部的別墅內,那里距領館大約1.5公里。但是,由美國海軍陸戰隊和利比亞安全部隊護送的車隊在前往別墅途中遭遇伏擊。謝里夫說,襲擊者動用火箭推進式榴彈,似乎清楚車隊前進路線。謝里夫推測襲擊者有內應。[15]

  按照利比亞內政部副部長的說法,恐怖分子不僅熟悉領事館內的情況,知道機密的“安全室”的位置,還知道領事館車隊撤退的路線。這一切簡直是太離奇了。

  4、美國軍隊及情報機構為何之前毫無預警、中間反應遲鈍、事后調查不利?

  襲擊發生后,不少輿論指出,班加西領事館曾經有人要求美國政府加強其安全防衛,但是美國政府對該問題并未引起重視。后來的事實證明,在內戰后的利比亞,班加西的領館已經處于危險狀態,但從領館到美國中央政府,全都沒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美國發達的情報機構為何沒有絲毫預警?

  整個襲擊從晚上21點40分左右開始,直到凌晨兩點左右,在利比亞軍隊幫助下美國安保人員才重新控制了局勢。整個襲擊過程持續了將近四個小時。美國軍隊號稱世界最強,能夠基本實現1小時內快速到達全球的目標。如果美國軍隊應對及時,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應該能幸免于難。

  而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道,在9月11日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遭襲那天晚上,美軍曾從歐洲派出迅速反應部隊到意大利西西里島西格奈拉一個機場,準備對班加西的美國外交官實施營救,從這個機場飛到班加西只需要一個小時。但不知什么原因,直到班加西的襲擊事件結束后,這個突擊隊才抵達。[16]

  班加西事件發生后,美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調查事情的經過,然而至今為止,美國大使究竟如何死的仍然沒有確切答案。對嫌疑犯的調查也幾乎陷入困境,美國曾要求土耳其政府逮捕一名叫做哈爾齊的突尼斯嫌疑人,這名男子隨后被引渡回突尼斯受審,他接受了突尼斯法官和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的共同質詢。經過幾個月的調查,法庭出示的班加西領事館遇襲的視頻中,并沒有哈爾齊在場,這就排除了哈爾齊參與襲擊的嫌疑,2013年1月初,哈爾齊被法院釋放,這給美國的班加西事件的調查工作雪上加霜。與聯邦調查局官員密切配合進行調查工作的利比亞方負責人阿舒爾上校指出,盡管美國發誓要找到那些參與襲擊的嫌疑犯,但是迄今為止,別說是拘捕,甚至連調查都困難重重。阿舒爾指出,調查者們非常害怕那些恐怖嫌疑犯所屬的民兵組織向他們下手。2012年11月,一名剛被指定擔任調查員的官員即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殺害。2013年1月初,負責調查該命案的人又遭綁架。阿舒爾表示,現在離拘捕美國班加西領事館襲擊案的嫌犯還很遠。[17]

  班加西事件的調查過程顯示,被任命的案件調查官員的信息很快會被利比亞的恐怖分子得知,而調查工作則迅速被破壞。襲擊班加西領事館的恐怖分子為何如此神通廣大?這也是一個不小的謎團。

  二、“利比亞模式”:解開班加西事件的秘鑰

  1、從“利比亞模式”看美國在大中東地區的隱秘戰略

  其實假如了解美國在中東的隱秘戰略,以上的一系列疑團便迎刃而解。

  在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中,正是美國及北約的情報機構和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伊斯蘭遜尼派原教旨主義激進勢力聯手推翻了卡扎菲政權。

  利比亞內亂剛剛開始,“基地組織”便發出聲明,譴責利比亞總統卡扎菲,并宣稱與利比亞抗議者站在一邊,呼吁全體穆斯林支持利比亞人民推翻暴君卡扎菲的統治。[18]美國華盛頓SITE情報組織獲得的情報顯示,基地組織分支“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曾于2011年2月24日在“圣戰網站”上發布聲明,對利比亞最高領導人卡扎菲使用飛機和雇傭兵“鎮壓”示威者表示不滿,并表示將“盡一切可能提供幫助”,支持示威活動。3月初,該組織公開呼吁反對派“武裝反抗”。[19]

  在利比亞戰爭中,將卡扎菲軍隊打敗的,首先是北約的空中力量及地面特種部隊,但真正在地面發揮骨干和基礎作用的正是主張圣戰的“基地組織”的各個分支--如利比亞伊斯蘭戰斗團組織(Libyan Islamic Fighting Group),該組織于2007年在南亞正式加入“基地組織”。[20]2007年美國西點軍校反恐中心提供的報告《本·拉登在伊拉克的外國戰士》中便指出,在伊拉克的恐怖分子很大一部分來自利比亞的班加西-德爾那-托布魯克地區——眾所周知,這個地區正是在2011年推翻卡扎菲政府的大本營,該報告提議或者與卡扎菲聯手打擊恐怖主義組織,或者與恐怖主義組織聯手打擊卡扎菲政權。[21]如果說布什政府早期曾有限地采取第一個建議的話,布什政府末期及后面的奧巴馬政府則采取了第二個建議。

  據BBC等媒體報道,利比亞叛軍司令貝爾哈吉(Abdel Hakim Belhadj)同樣出身于班加西地區的恐怖主義組織,作為利比亞伊斯蘭戰斗團組織的頭目,他曾被卡扎菲驅逐出境,2004年在泰國被中情局逮捕并遭受酷刑,在阿布·薩利姆監獄一直待了七年。[22]奇怪的是,2011年初,他在英美情報部門的安排下乘坐美國盟友卡塔爾的飛機進入利比亞來到班加西,領導以基地恐怖主義組織為骨干的叛軍,在英美特工和特種部隊的配合下,打敗了卡扎菲。

  利比亞叛軍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占領德爾那地區的伊斯蘭教士阿爾-哈賽迪(al-Hasady),他與本·拉登關系密切,2001年美國阿富汗戰爭打響后他被巴基斯坦官方逮捕并被美國關進著名的關塔那摩灣監獄里,2007年被移交給利比亞政府。2011年美國和西方打響利比亞戰爭后,哈賽迪跟英美特工合作一起對付卡扎菲,他的言論也已經變得十分親美。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他說:“我們對美國的看法正在改變,如果說過去我們100%痛恨美國的話,今天對美國的痛恨程度已經少于50%了,美國已經開始糾正他們過去的錯誤,他們幫我保護我們的孩子不再流血”。[23]

  在利比亞戰爭中,美國和恐怖主義組織的合作是廣泛的,沒有恐怖主義力量當廉價的炮灰,美國及西方可能無法那么容易拿下利比亞戰爭。據2011年8月31日巴基斯坦媒體“國家”(The Nation)報道,在沙特阿拉伯蘇丹親王(Bandar Bin Sultan)的號召下,美、英兩國情報機構從本年年初起,單在阿富汗“基地組織”的重要據點馬扎里沙里夫招募了1500名自愿軍,前往利比亞作戰,而這些人大多是原來跟美軍作戰的所謂恐怖主義勢力。[24]

  2011年6月9日,美國時任中央情報局(CIA)局長萊昂•帕內塔在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上表示,一些利比亞反對派領導人可能是極端分子。而美國剛剛對利比亞反對派進行了2600萬美元的大力援助,這使美國的援助總額達到8100萬美元。而意大利、法國、澳大利亞和土耳其也承諾向利反對派提供總值約11億美元的援助。[25]2011年6月,法國甚至在黎波里附近向利比亞反對派大量空投武器,以幫助他們攻占利比亞首都。

  原來利比亞境內的恐怖組織力量尚不能對卡扎菲產生威脅,但是在“基地組織”頭目的指揮下,阿富汗、伊拉克、也門、埃及等許多國家的恐怖主義力量聚集到了利比亞,再加上空中力量的優勢打擊及英美特工的配合及大批的武器技術支援,打敗卡扎菲就易如反掌。

  除了美國及西方的大力支援外,在推翻卡扎菲政權的過程中,基地組織又趁勢奪取了大量利比亞政府儲備的高端武器。多年來,利比亞西鄰阿爾及利亞一直在打擊基地組織的北非分支“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2011年4月5日,阿爾及利亞一名高級安全官員對路透社表示,基地組織正在擾亂忠于卡扎菲的部隊,同時也滲透到反卡扎菲的東部反抗軍中。“伊斯蘭馬格里布”打入反抗軍,這樣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得像SAM-7s地對空導彈這樣的精密武器,并運往基地組織在非洲國家馬里北部的一處武裝據點。這些武器包括俄羅斯制的RPG-7反坦克的火箭推進榴彈、卡拉什尼科夫機關槍以及卡拉什尼科夫步槍、爆炸物等軍火。他透露,有情報顯示,“伊斯蘭馬格里布”已從利比亞獲得俄羅斯制的肩扛“箭”式地對空導彈,這種導彈也就是北約所稱的SAM-7型便攜式防空導彈。[26]

  2011年11月,卡扎菲政權倒臺后,“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高級成員穆赫塔爾·貝爾穆赫塔爾接受毛里塔尼亞私營報紙《努瓦克肖特新聞報》采訪時說:“在卡扎菲政權倒臺的情況下,我們從中獲益、得到一批利比亞武器再自然不過。”[27]

  從利比亞戰爭看,美國及北約對于恐怖主義組織已經采取新的策略,首先美國仍然繼續打擊那些仍然將美國和西方當做主要敵人的恐怖主義分子,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保留大量特種部隊就是這個目的,但是美國更重要的戰略是試圖同這些恐怖組織緩和關系,駕馭這些恐怖勢力,將暴力引向美國的敵人。而且從利比亞戰爭看,相當多的之前與美國作戰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恐怖勢力,已經和美國達成和解,雙方已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系。在布什時代,美國曾聯合卡扎菲一起反恐,卡扎菲也曾極力鎮壓基地組織,而今天美國卻聯合基地組織將卡扎菲政權推翻,并默許基地組織的勢力在利比亞大肆擴張,這充分反映了卡扎菲與基地組織在美國眼中“敵-友”身份的轉化。

  2011年美國創造了“利比亞模式”,其前提是:1、美國大兵從阿拉伯世界逐步撤出,僅留少量特種部隊和特工進行戰略威懾。2、美國與“基地組織”合作推翻那些反美政權,美國及沙特出錢、出槍、出設備、出情報,而“基地組織”出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條件,因為美國深知,如果美國軍隊像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那樣直接大規模入侵利比亞的話,勢必造成伊斯蘭激進勢力和卡扎菲聯手反擊美國入侵軍隊的局面。奧巴馬對包括“基地組織”在內的伊斯蘭激進勢力的懷柔政策取得顯著成效。于是在當前的利比亞必然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后,2011年11月叛軍大本營班加西法院樓頂同時升起執政當局與“基地組織”的旗幟,“基地組織”人員駕駛汽車高舉“基地組織”的黑色旗幟,在班加西大街上招搖而過。而在美國眼里,這些人是推翻暴君卡扎菲獨裁統治的“自由斗士”。

  卡扎菲的悲劇究竟意味著什么?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后,卡扎菲開始改弦更張:他銷毀自己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承擔洛克比空難的巨額賠償金,任用以三兒子賽義夫為代表的西化派主政,將國有企業大規模私有化、減少民眾的福利和對底層人民的補貼,并允許美國和西方資本投資利比亞石油產業。然而卡扎菲并非完全投靠西方,而是想利用西方列強間的矛盾進行投機。比如,他把利比亞大部分的石油利益給了意大利,這導致了美、英、法的不滿;2007年末法國總統薩科奇極力“討好”卡扎菲,他隆重歡迎卡扎菲訪法,結果卡扎菲回國后卻配合美國高調而公開地反對薩科奇最為看重的“地中海聯盟計劃”(薩科奇提出重要對外政策,目標是建立歐盟與地中海國家的自由貿易區),使薩科齊在國內遭受政敵的嘲諷;卡扎菲一方面向美國示好,一方面又想扮演伊斯蘭世界的領袖,批評以色列,批評美國在中東的戰爭。最終的結果是,卡扎菲政權被法國薩科奇和美國奧巴馬聯手摧毀——和單邊主義的小布什政府抵制“地中海聯盟”計劃不同,奧巴馬需要歐洲對美國的支持,因此卡扎菲這個棋子輕而易舉地被美國犧牲掉了。

  戰亂后的利比亞將像阿富汗、伊拉克及不久前的埃及一樣,美國扶植的西化派及親美的遜尼派原教旨主義勢力(如穆斯林兄弟會)在臺前執政,而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激進暴力勢力則在幕后積極擴充力量,利比亞將成為恐怖主義網絡進攻敘利亞、伊朗等國家的重要根據地之一。

  2、“利比亞模式”是解開“班加西謎團”的鑰匙

  理解了“利比亞模式”,便理解了“班加西謎團”。

  美國史蒂文斯在利比亞戰爭中承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52歲的史蒂文斯會講阿拉伯語和法語,是美國資深外交官,擁有豐富的中東外交經驗,曾先后在耶路撒冷、大馬士革、開羅和利雅得擔任外交職務。2007年至2009年,他在利比亞擔任特派團副主任。2011年2月利比亞反叛活動一開始,史蒂文斯就擔任代表美國與利比亞反對派接觸的特使。他一直參與同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的談判。在促成北約與利比亞反對派合作推翻卡扎菲政權的行動中,史蒂文斯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從北約開始行動直到2011年的1 1月,史蒂文斯是奧巴馬政府與利比亞反對派之間的主要紐帶。2012年5月被任命為駐利比亞大使。[28]顯而易見,史蒂文斯在推翻卡扎菲政權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功勛,而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聯系、甄別、資助、利用那些從世界各地涌入利比亞的伊斯蘭激進分子。

  引人注目的是,2012年9月11日晚,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遇襲前剛剛會見完一名土耳其外交官,之后不到一個小時,襲擊就開始了。而土耳其當時正在美國及西方顛覆敘利亞政權活動中擔任關鍵的角色,史蒂文斯與土耳其官員所探討的事項,很可能就是如何將利比亞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主義勢力引入敘利亞,幫助美國推翻阿薩德政權。

  正因為在利比亞戰爭中,美國的情報機構利用伊斯蘭遜尼派激進勢力推翻了卡扎菲政權,所以隨后利比亞的新政府必然與基地組織有種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而美國情報機構由于跟遜尼派激進勢力的密切聯系,也使自己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暴露在基地組織眼里。在遜尼派激進勢力里,的確有不少人已經選擇和美國合作,但是仍然有大批力量不僅敵視什葉派的伊朗及卡扎菲之類的世俗政權,更將美國視作頭號敵人,而這兩種勢力又極其密切地交織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當美國駕馭遜尼派激進勢力這股烈火成功推翻了卡扎菲政權后,自己也必然會面臨玩火自焚的囧境。

  班加西事件,就是美國玩火自焚的一次典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難明白,美國政府在班加西事件發生后,為何要極力撇清事件與基地組織的關系;我們不難明白,希拉里為何硬要顛倒黑白地地強調那些突襲卡扎菲武器庫、拿走那些重武器、并偷襲美國班加西領事館的激進分子們是卡扎菲的死黨(卡扎菲及其反對派都曾雇傭圖阿雷格部族士兵,但他們跟基地組織是兩回事),而對“伊斯蘭馬格里布”之類的基地組織分支曾在利比亞和美國并肩作戰一事則諱莫如深;我們不難明白,美國的情報機構如此發達,卻對利比亞班加西領館的危險處境一無所知(美國之前以為他們已經能夠駕馭基地組織,實際上遠非如此);我們不難明白,基地組織為何對班加西領館的內部情況了如指掌,甚至知道領事館車隊的撤退路線;我們不難明白,美國對班加西事件的調查為何會陷入困境……

  三、可疑的“馬里戰爭”:美國在非洲全方位驅逐中國力量的序幕?

  1、“班加西事件”的微妙背景

  假如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遜尼派激進勢力能夠大體上與美國合作,便不會有“班加西事件”,而美國顛覆敘利亞政權的進程也會很順利。按照美國的打算,“利比亞模式”將推廣到敘利亞、伊朗甚至中國新疆。然而,當敘利亞政權在普京的庇護下久攻不下時,美國的后院起火,基地組織里的反美派又殺了個回馬槍將矛頭對準了美國。

  2012年9月11日的“班加西事件”,發生在一個十分微妙的敏感時期。在此一天前,即2012年9月10日,美國基地組織領導人艾曼·扎瓦西里的兄弟穆罕默德·扎瓦西里(因參與恐怖活動在埃及監獄坐牢14年)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獨家采訪時,代表基地組織向西方正式提出了和解方案。穆罕默德·扎瓦西里指出,他和他兄弟的意識形態是完全統一、不可分離的,因此他可以說服其兄弟和西方達成和解。他指出基地組織等伊斯蘭勢力可以停止侵害美國和西方國家利益、保護穆斯林土地上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合法利益、停止挑釁美國和西方國家。當然這個方案也同時向美國提出了要求:美國和西方停止干預穆斯林地區事務、美國停止干涉穆斯林教育、美國結束對伊斯蘭戰爭、美國釋放所有伊斯蘭囚犯。[29]

  穆罕默德·扎瓦西里的和解方案剛剛拋出,從2012年9月11日開始,由美國人拍攝的嚴重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電影《穆斯林的無知》在伊斯蘭世界引發了一場反美風暴,到11日晚上,美國駐利比亞的大使史蒂文斯遇襲身亡。值得注意的是,該電影片段早在七月份便已經被放到互聯網上,但是一直沒有引起多大的風浪,正是在美國與基地組織公開地和解方案的時刻,這部影片突然在伊斯蘭世界得到廣泛地傳播,一場反美風暴也如期而至。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其背后的緣由大概有兩種可能:第一,是扎瓦西里等基地領導人在同美國討價還價。第二,基地組織內部的激進派并不希望與美國和解,因此借題發揮破壞和談。

  班加西事件正式宣告,美國與基地組織的公開的和解,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雙方在敘利亞、伊朗等問題上的合作就此終止。這只意味著,雙方復雜而微妙的關系將繼續保持較長時間。

  2011年,基地組織在利比亞與美國合作顛覆了卡扎菲政權,當敘利亞反對派正與阿薩德政權處于膠著狀態的時刻,基地組織的激進派又把矛頭對準了美國。如果反美活動重新成為遜尼派激進勢力的核心工作,美國顛覆敘利亞及伊朗的計劃將付諸東流。

  2、“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在馬里的崛起

  利比亞等國家內亂的一個直接結果,便是基地組織的發展壯大。為西方推翻卡扎菲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基地組織北非分支“伊斯蘭馬格里布”,是利比亞戰爭的最大贏家之一。雖然這個組織在參與推翻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后,也派人涌入敘利亞對抗阿薩德政權,并一直敵視什葉派的伊朗,但其主要根據地在馬里、阿爾及利亞等地。“伊斯蘭馬格里布”成立于2006年,是阿爾及利亞內戰的產物,長期以來一直是力量較弱的基地組織網絡分支之一。通過參與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伊斯蘭馬格里布”獲得大量精良武器,成為基地組織全球分支中的一支主要力量。“伊斯蘭馬格里布”與馬里當地名叫“伊斯蘭衛士”(又被稱作“伊斯蘭后衛”)的恐怖組織結成同盟,再加上圖阿雷格部族的獨立運動的支持,他們的勢力空前強大。2012年3月馬里軍事政變后,他們乘勢擊敗了政府軍,有效控制了北部地區,面積占馬里的三分之二。[30]

  #FormatImgID_0#

  “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的發展壯大,極大地威脅到了美國及法國在非洲的利益。“伊斯蘭馬格里布”活躍的北非國家,如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等國,都是法國“地中海聯盟”計劃的重要國家,馬里剛好位于“地中海聯盟”的頭部位置。法國主導的“地中海聯盟”,最初由歐盟成員國和地中海沿岸的非歐盟成員國組成,但與西方關系密切的毛利塔尼亞也加入其中。除了地緣政治因素外,馬里有豐富的鈾礦、油氣田以及黃金礦產,美國及法國是不可能讓馬里失去其控制的。馬里,也必然是“地中海聯盟”下一步的吸納對象。

  2012年9月11日班加西事件發生后,基地組織北非分支“伊斯蘭馬格里布”于18日在一家網站上發表聲明,稱“祝賀穆斯林反叛弟兄們為捍衛先知所做的事”,并稱殺死美國駐利比亞大使是對美國這個“傲慢且非正義的國家‘最好的(復仇)禮物’。”此外,“伊斯蘭馬格里布”還敦促在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以及毛里塔尼亞的穆斯林,將美國外交人員趕出自己的國家,“凈化”本國國土。[31]

  基地組織中,的確有激進勢力主張將主要的斗爭矛頭對準美國。但事后證明,襲擊班加西領事館的不是“伊斯蘭馬格里布”,究竟是什么組織發動了此次攻擊,仍然是未解之謎。西方有諺語,“咬狗不叫,叫狗不咬”。襲擊班加西領館的組織沒有露面。而攻擊美國口號喊得最響的“伊斯蘭馬格里布”, 雖然在利比亞戰爭中勢力得到極大擴展,卻未在利比亞做出任何損害美國利益的行動。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反差。

  3、“馬里模式”浮出水面

  班加西事件事件后,經過幾個月的醞釀,美國迅速做出戰略微調:美國認為有必要加大力量遏制遜尼派激進勢力的反美傾向。當然,為了緩和與伊斯蘭世界的尖銳矛盾,這一次奧巴馬仍然希望站在幕后做“無名英雄”,同利比亞戰爭一樣,法國又站到了臺前。

  2012年12月14日,美國國防部部長帕內塔稱,在世界范圍內,“基地”組織仍然是當今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無論‘基地’組織躲在哪里,我們都要打擊它,直到它無處可藏。因為我們不會忘記,基地組織的主要目標是攻擊美國,我們不會讓它得逞。如果我們不想讓它得逞,我們就必須在也門、索馬里以及馬里等國家對它展開打擊。”[32]而2011年本·拉登死后,美國高級官員曾宣布,伊朗已經超過基地組織,成為美國在中東的最大威脅。

  2013年1月11日,法國總統奧朗德決定正式出兵幫助馬里政府軍打擊北部的圖阿雷格部族分裂勢力和“伊斯蘭馬格里布”,美國宣布對法國進行后勤支持。[33]

  在2013年1月23日的國會聽證會上,希拉里巧妙地利用美國人對班加西事件的憤怒情緒,呼吁對北非基地組織進行更廣泛干預,她認為馬里北部的地形不僅僅是一個沙漠,它還是洞穴,美國需要花時間、花錢訓練非洲部隊,來對抗馬里北部及其它地方的激進分子。[34]

  從“利比亞模式”到“馬里模式”,美國和法國完成了華麗轉身。在“利比亞模式”中,由于大批的遜尼派激進勢力充當炮灰,于是美國和法國只出動了空軍。而在“馬里模式”中,美法要與原來的盟友--“伊斯蘭馬格里布”等遜尼派激進勢力展開戰斗了。雖然曾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援和培訓,馬里政府軍仍然十分軟弱渙散,法國只能出動地面部隊。而美國的長期打算是,投入大量的資金培訓、資助并控制西非、北非政府軍隊,從而進一步控制相關政權,將中國等國家的企業和勢力趕出非洲大陸。

  此次美國和西方出兵擁有豐富資源的馬里,其主要目的就是用軍事手段加緊控制非洲大陸,驅逐中國力量。這一點,美國的政要及西方的主流輿論并不諱言。

  希拉里卸任后,美國新國務卿約翰·克里剛剛上任,談到馬里問題時便直言不諱地發出警告:“非洲到處是中國”,他認為中美在非洲的影響力之爭比作一場“博弈”,而且這是一場美國能“贏”的“博弈”。[35]

  法國剛剛出兵不久,法國媒體《世界報》發表文章,稱“中國因素”也是法國出兵馬里的考量之一,因為中國“覬覦這一地區極為豐富的能源和原材料”。[36]2013年1月15日英國《獨立報》網站也刊登文章《不要忘記中國在馬里的重要作用》,直言不諱地指出,西方出兵馬里是為了抗衡中國:“將戰略重心轉向亞洲是美國為應對中國的崛起而重新調整戰略的結果。……重心的轉移并不意味著美國對中國勢力作出的反應將局限于亞太地區,它或許還會體現在非洲,非洲人將最清晰地感受到這種新的博弈。……法國的干預至少部分體現了西方抗衡中國的一種需要,從美國和部分歐洲大國的角度看情況肯定是如此。”文章還提到,美國國務卿希拉里2012年在對非洲短暫訪問期間,曾鼓勵非洲人與負責任的民主國家(也就是美國)合作,避免與那些不尊重人權和為自身目的壓搾非洲資源的人(也就是暗指中國)合作。[37]

  英國《獨立報》上述文章還指出,“美國的非洲計劃在軍事上的組成部分是設立了美軍非洲司令部。自2007年以來,非洲司令部一直在采取行動,積極為非洲國家培訓軍隊。”[38]而據美聯社2012年12月25日的報道,2013年,美國將在非洲35個國家部署軍隊,應對當地伊斯蘭極端組織日益增長的威脅,其中包括馬里、利比亞、蘇丹、阿爾及利亞、及尼日爾等國。[39]美國的長期打算是,投入大量的資金培訓、資助并控制西非、北非政府軍隊,從而進一步控制相關政權,將中國等國家的投資、企業和政府援助趕出非洲大陸。

  可以預計,無論馬里戰爭順利與否,馬里的局勢已經由美國及西方國家完全掌控。美國借此時機加緊了對非洲的軍事滲透及控制。俄羅斯之聲網站發表的分析文章指出,馬里動亂對中國利益造成重創:“利比亞發生的巨變、蘇丹分裂成兩個國家都已經對中國在非洲的利益造成了嚴重的打擊。中國失去了穩定的石油進口來源,數以百億計美元的基礎設施投束入高閣,同時也失去了利潤和影響的杠桿。如今,中國又面臨著失去馬里的危險。”[40]

  “馬里模式”是以反恐的名義加強西方的地區霸權,在這一點,與布什時代的“阿富汗模式”相似。只不過這一次又讓法國站到了臺前,戰爭結束后美國與法國“利益均沾”。美國支持法國的“地中海計劃”,而法國支持美國對伊朗及中國的全球性圍堵。這就是奧巴馬對小布什單邊主義進行調整的本質涵義。“馬里模式”是“阿富汗模式”與“利比亞模式”的混合體。

  2011年3月的利比亞及2012年3月的馬里極為相似,都是由于經濟危機和貧富分化引發了國內矛盾,隨后部族分裂主義和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遜尼派激進勢力乘勢作亂。但是,美國及西方的處理方式完全相反。其根本原因是,美國及西方需要的是那種軟弱渙散的依附性政權。這就是美國及西方為何要顛覆統一強大的卡扎菲政權,而卻保護有民主憲政傳統的馬里政權,后者軟弱渙散,更加有利于美國的控制,更何況政變后的馬里政權,已經開始倒向西方。

  總體上看,大中東地區的基地組織表面上看似美國的敵人,卻在實質上成為了美國得心應手的工具:在利比亞、敘利亞、伊朗等國家,美國的戰略是和基地組織聯手推翻那些反美政權。而在阿富汗、馬里等國家,美國之戰略是以打擊基地組織的名義,加緊建立或扶植親美政權。

  美國更重要的一個算盤是,將遜尼派激進勢力在馬里的根據地打爛,驅動這支恐怖主義烈火向東燃燒,顛覆敘利亞政權后再燒向伊朗——這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真正的戰略重心。所以,2013年1月的“馬里戰爭”,又是將“利比亞模式”復制到敘利亞和伊朗去的一個過渡橋梁。

  4、可疑的“伊斯蘭馬格里布”,可疑的“馬里戰爭”

  當然,結合北非、西非復雜的歷史背景,事情可能遠遠沒有上面分析的那么簡單!

  2012年7月10日,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國家安全事務教授(曾是美國高級情報官員及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約翰·R·辛德勒在美國著名的《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雜志發表了一篇名為《阿爾及利亞的丑陋真相》的文章,其中談到,2006年產生于阿爾及利亞的“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其組織源頭是阿爾及利亞歷史上最血腥的伊斯蘭團體——“伊斯蘭武裝組織”(Armed Islamic Group,GIA)。而“伊斯蘭武裝組織”和阿爾及利亞的軍事情報機構DRS(the Département du Renseignement et de la Sécurité,國家資訊及安全部門)又有十分復雜的關系。約翰·R·辛德勒指出:“簡單地說,GIA是由DRS所創造出來的。使用滲透、挑撥等方式,DRS將GIA組裝出來去抹黑伊斯蘭極端分子。GIA的許多領導都是DRS的代理人,他們推動這個集團走進了大規模謀殺的死胡同,這種無情的戰術使GIA伊斯蘭主義者幾乎在所有的阿爾及利亞人中都聲名狼藉。GIA的大部分活動都是由DRS經手的,包括1995年法國大爆炸事件。一些最臭名昭著的針對平民的大屠殺都是由軍事特種部隊偽裝成圣戰者干的,或者是由DRS控制下的GIA分隊干的。”[41]

  英國最著名的老牌進步雜志《新國際主義者》(創辦于1973年)于2012年12月份的雜志上也刊登了一篇文章,指責馬里北部的恐怖主義活動有美國背景。文章認為,“‘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在撒哈拉和薩赫勒地區的領導人,如阿卜杜勒哈米德•阿布•扎伊德(Abdelhamid Abou Zaid),穆赫塔爾•本•穆赫塔爾(Mokhtar ben Mokhtar)和葉海亞·朱阿迪(Yahia Djouadi,有很多化名)等,或者是DRS的代理人或者與其關系密切。”[42]

  原來,自1962年阿爾及利亞擺脫法國殖民統治獨立以來,其政府一直宣稱走社會主義道路,和蘇聯關系密切而與美國及西方交惡。而美國在布熱津斯基的謀劃下,于70年代末曾大力援助遜尼派原教旨主義激進勢力以對抗蘇聯和大中東地區的反美力量。八九十年代,伊斯蘭主義的宗教復興運動成為全球的重要現象,而蘇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此而土崩瓦解。而在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地區更是如此,自八十年代以來,阿爾及利亞的世俗政權便一直和伊斯蘭主義運動惡斗。從八十年代后期開始,蘇聯逐漸走向衰弱并最后分崩離析,阿爾及利亞的世俗國家政權轉身投靠了美國,雙方關系迅速改善,俄國人的勢力基本上被趕出了這個地區。自此以后,在阿爾及利亞世俗政權和伊斯蘭主義運動中間選擇哪一個,美國一直處于搖擺狀態。美國壟斷財團的頭號智囊布熱津斯基內心一直十分清楚:“伊斯蘭教的政治覺醒不僅會引發在北面與殘余的俄羅斯帝國主義沖撞,而且還可能在南面與美國的統治抗爭。”[43]于是美國采取雙面下注的策略:一方面保持與親美的世俗政權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又與阿國內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保持秘密聯系,甚至允許與阿爾及利亞政權抗衡的伊斯蘭組織———“伊斯蘭拯救陣線”公開在紐約開設代表處。

  1992年,阿爾及利亞大選,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大獲全勝,阿爾及利亞有望出現全球第一民主選舉產生的伊斯蘭國家,然而,在美國和法國的支持下,阿爾及利亞軍政府宣布選舉結果無效,相當于發動了一場軍事政變。馬上,伊斯蘭運動和政府軍隊雙方之間展開了被稱為“骯臟戰爭”的內戰,持續了整個九十年代,超過20萬人死亡。“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及其源頭組織--“伊斯蘭武裝組織”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由此看來,美國前高級情報官員約翰·R·辛德勒認為“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某種程度上是美國及阿爾及利亞情報部門的工具,是不無道理的。它有雙重作用,首先,敗壞伊斯蘭運動的名聲,穩定親美世俗政權的統治。其次,“伊斯蘭馬格里布”在非洲的擴散,可以給美國在非洲建立非洲司令部、進行軍事控制提供有力的借口。約翰·R·辛德勒指出,阿爾及利亞的一些鄰國,對美國背后支持的阿爾及利亞反恐行動保持適當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并不像其表面看起來的那個樣子。而這樣的疑問曾罕見地被公開報道過,馬里負責對付本國圣戰分子的安全部門首腦曾對記者說,“‘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的中心在DRS(阿爾及利亞軍情機構)”,隨后,他在家中被“身份不明的槍手”暗殺。[44]

  美國前高級情報官員約翰·R·辛德勒的說法,也解釋了“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身上的其他一些謎團。比如,進入利比亞作戰的各種遜尼派激進勢力非常多,為何最終是“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這個反美、反西方口號喊得最激烈的組織拔得頭彩,將卡扎菲大量高精尖的武器運回了馬里?美國、法國等國家為何讓這個組織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大肆活動,張牙舞爪地把武器運回馬里?本·拉登時代的基地組織斗爭策略一直比較穩重,即將西方尤其是美國當做最大的敵人,為何僅僅是“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一直采取極端血腥的方式四處樹敵?本·拉登時代的基地組織一直和中國的東突勢力保持著若有若無的關系,但為何2009年中國七五事件后,“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卻急切地跳出來配合美國指責中國,聲稱要為維族人復仇?該組織當時甚至直接聲稱,將攻擊在阿爾及利亞工作的五萬名中國工人,以及在整個西北非地區的中國國民及項目。[45]而后來,他們果真付諸實踐攻擊中國在非洲的工程項目,給中國帶來不少麻煩。要知道,當時基地組織的頭號人物本·拉登并未對七五事件發聲,更沒有號召基地組織攻擊中國,基地組織的二號、三號也沒有,甚至基地組織的其他分支機構也沒有發聲,為何發聲的單單是這個2006年才正式與基地組織結盟的“伊斯蘭馬格里布”?而且,為何“伊斯蘭馬格里布”做的事,比如攻擊中國在整個西北非的工人和項目,怎么那么符合美國的戰略需要?

  這一系列疑點說明,約翰·R·辛德勒的分析或許不是空穴來風。實際上,在此問題上,國際上很多權威專家有共識之處,比如法國巴黎軍事學院戰略研究所地緣戰略問題專家梅赫蒂·塔杰在提交給經合組織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恐怖主義威脅被大大夸大,甚至是有意培養的,以使競爭中的各國能夠控制這些豐富的礦藏,從經濟和軍事上占據這個聯通大西洋和紅海的戰略走廊”。[46]如果約翰·R·辛德勒、梅赫蒂·塔杰等權威專家的說法成立,所謂的“馬里模式”的本質,不過是美國、法國、阿爾及利亞等國自導自演的“華麗大戲”,其目的是加強西方對馬里的軍事控制,并將中國的力量趕出非洲。因此,如果美國、法國的軍隊無法徹底驅逐在非洲的中國力量,“伊斯蘭馬格里布”之類的基地組織就會一直活躍直到完成美國交給他們的使命。

  在這里筆者可以下一個判斷,“利比亞戰爭”,尤其是“馬里戰爭”,預示著美國及西方在非洲全面驅逐中國力量的正式開始。“馬里戰爭”無論是否順利,都不會短期結束,美國及西方將借此時機加強在對非洲的軍事存在,而大中東地區的“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不但不會被消滅,反而會越來越強大。

  5、美國在敘利亞進一步完善“利比亞模式”

  由于在利比亞戰爭中,美國放縱、支持并利用基地組織發展壯大來顛覆卡扎菲政權,結果最終結果是玩火自焚出現了“班加西事件”。此后,美國迅速調整了敘利亞戰略。雖然美國仍然采用在利比亞的作法,試圖利用基地組織來對抗阿薩德政權,但是美國開始注意與那些反美意志堅決的基地分支劃清界限,以免再像在利比亞那樣惹火燒身。

  2012年12月11日,美國國務院發布聲明,宣布敘利亞反對派組織“努斯拉陣線”為 “基地組織”的分支,屬于最新確認的“外國恐怖組織”。聲明稱“自2011年11月以來,該組織已經宣布在敘主要城市制造了600多起襲,造成眾多無辜的敘平民死亡。該組織一直宣稱自己為敘境內有合理性的反政府組織,但實際上,該組織是利用了敘利亞人民為‘基地組織’的邪惡目的做掩護。”美國將禁止向該組織提供一切物質或資源支持的活動;凍結該組織的財產,并禁止美國境內的個人與該組織做任何交易。[47]

  然而,在敘利亞對抗阿薩德政權的基地組織并不僅僅是“努斯拉陣線”一支力量。幾乎阿拉伯世界的所有的遜尼派激進勢力都參與進來了。早在2012年2月,“基地”組織新領導人扎瓦希里就發布了名為《向前,敘利亞雄獅》的新視頻,他批評敘利亞政權對其民眾犯下罪行,表明自己對敘利亞起義活動的支持,并號召土耳其、伊拉克、約旦和黎巴嫩的穆斯林支持這次起義,推翻敘利亞現有政權。2012年3月初,伊拉克總理馬利基稱,“基地組織”勢力正從伊拉克向鄰國敘利亞轉移:“過去,敘利亞覺得國內不存在恐怖主義問題,而如今,它處于恐怖主義問題的中心地帶。”[48]從2011年開始,敘利亞出現大規模的暴力活動和恐怖主義襲擊、爆炸,造成一萬多人死亡。不管是俄羅斯、還是聯合國,甚至很多美國的機構都指出這些暴力恐怖主義活動多為“基地組織”所為。[49]

  然而,奧巴馬一方面命令美國中情局官員幫助這些所謂“自由戰士”獲得武器推翻敘利亞政權。[50]另一方面則大打輿論戰,指責是阿薩德政權制造了這些恐怖主義活動。2012年3月13日,美歐媒體同時播出敘利亞反對派提供的霍姆斯47名“婦孺慘死”畫面,指責阿薩德的政府軍“屠殺”民眾。而敘利亞國家電視臺則采訪“多名霍姆斯當地居民”,講述的內容卻是反對派“武裝分子對無辜平民犯下殘酷罪行”。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保羅·康瑞從霍姆斯回國后,指責敘政府軍在霍姆斯“大屠殺”。敘利亞網絡上則爆出保羅·康瑞在利比亞戰爭期間與伊斯蘭極端主義頭目哈基姆·比哈吉的合影,哈基姆與“基地”組織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被爆出在利比亞戰爭中曾與英國情報機構結盟。許多網民甚至是英美網民都紛紛稱康瑞是“英國軍情六處特工”。[51]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事實顯示,基地組織恐怖主義網絡中有相當多的勢力已經和美國及西方結盟。2012年10月15日美國《紐約時報》曾刊文說,美國政府對敘利亞沖突的秘密評估報告顯示,大多數提供給敘利亞反對派組織的武器落入了強硬的伊斯蘭圣戰者手中。美國依賴其阿拉伯盟友如沙特阿拉伯和卡塔爾等向敘反對派提供武器。美國總統奧巴馬得知了這一結論。[52]2012年12月土耳其報紙《國民報》稱,土耳其政府為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成員的提供隱蔽場所,之后將他們派遣到敘利亞。土耳其埃爾多安政府將位于伊斯肯德倫市的一個駐地以軍事基地的名義專供基地組織和塔利班使用。在過去數月,1萬多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成員通過該國派往敘利亞。[53]

  6、普京一眼看穿美國的陰謀

  今日美國所主導的北約,在聯合包括基地組織在內的伊斯蘭遜尼派勢力的背景下,擁有足夠的力量順利解決敘利亞和伊朗問題。空中優勢力量的打擊加上地面基地組織的破壞力,不僅敘利亞,即便是伊朗政權恐怕也難以應對。2012年8月以后,以基地組織為骨干的敘利亞反對派和政府軍形成膠著狀態,假如北約再對敘利亞政府軍進行空中打擊,敘利亞政權將毫無疑問地被迅速推翻。當前北約唯一顧忌的是俄羅斯普京的態度。假如俄羅斯為保住其在敘利亞的海軍基地而對敘利亞政權進行強力支持,北約將在空中打擊敘利亞問題上猶豫不決,從而伊朗問題的解決也將推后。

  俄羅斯及普京對今天敘利亞所發生的一切是心知肚明的。2012年9月6日,普京在接受俄羅斯著名電視媒體“今日俄羅斯”記者采訪。記者提到西方及某些阿拉伯國家支持的敘利亞自由軍(Free Syrian Army)正雇傭基地組織戰士,普京說:“當某些人渴望去獲得最佳結果時,他們會不擇手段。這是一個規律,他們會不擇手段地去嘗試那么做——幾乎不曾考慮后果。阿富汗戰爭時就是那樣,當時蘇聯于1979年侵入阿富汗。那時,我們今天的伙伴們在那里支持一場反叛運動,其主要的結果就是基地組織的產生,后來讓美國自己自食惡果。今天,某些人想利用來自基地組織和其他持同樣激進觀點組織的好戰分子來在敘利亞達到其目的。這個政策是危險的并且是極其短視的。與其如此,還不如打開關塔那摩監獄的大門,武裝那里的所有囚犯,把他們送到敘利亞去戰斗——那是完全相同的人。”[54]

  由于普京已經窺探出美國在中東隱秘的大戰略,所以俄羅斯不會輕易放棄敘利亞乃至伊朗。因為這種局面的出現,不僅意味著俄羅斯在中東的戰略利益全盤盡失,同時也意味著恐怖之火將重新燃向俄羅斯的周邊,車臣等問題將重新激化。

  四、從贊比亞到馬里——一個個老朋友離中國而去?

  1、中非友誼——毛澤東留給中國的重要戰略資產[55]

  與非洲大陸的密切關系,是毛澤東留給后代的豐碩遺產。中國在自身十分困難情況下,對非洲進行了巨額援助。后來的事實證明,毛澤東是高瞻遠矚的戰略家。

  廣為人知的是,為支援非洲建設,中國援建了坦贊鐵路,為此付出了巨大的財力和物力,64名工程人員甚至獻出了生命。實際上,中國當年不僅支援了非洲建設,更是支援了非洲革命。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的非洲擺脫西方的殖民統治、謀求民族獨立的進程中,中國就已經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使中國的無形影響在獨立后的新非洲無所不在。

  比如,在阿爾及利亞人民通過武裝斗爭擺脫法國殖民統治、謀求獨立過程中,中國曾提供7000多萬元人民幣包括物資、軍火和現匯的各類援助。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曾明確地說,“阿爾及利亞的解放要歸功于中國人民和領導人,特別是毛澤東的影響。”

  在六七十年代莫桑比克、安哥拉、津巴布韋、納米比亞等國獨立過程中,中國政府通過非統組織解放委員會以及各解放組織駐非洲國家的機構予以各類援助。據非統組織解放委員會公布的統計數字,1971年至1972年,非洲解放運動自非洲以外獲得的武器援助,中國占75%。中國曾向莫桑比克解放陣線給予武器和軍用物資援助,我軍事專家在坦桑尼亞營地為莫桑比克培訓了近萬名自由戰士。在南非,為終結種族隔離制度,中國政府曾積極支持南非兩大民族主義組織非國大和泛非大,包括培訓軍事人員。曼德拉學習毛澤東軍事思想,創建了武裝斗爭組織“民族之矛”,并向中國派遣了一批指戰員接受培訓。非洲第一代開國領袖大都對毛澤東十分敬仰,卡翁達曾贊頌毛澤東是“游擊戰爭的偉大領袖”。

  再看看毛澤東去世后,非洲各國領袖的哀悼和頌揚。卡翁達說:“毛澤東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進行無私合作”,“毛澤東主席是一位偉大的革命領袖”,“無私地獻身于全人類事業”,“是被壓迫者事業的不妥協的旗手”……阿爾及利亞領導人布邁丁主席稱頌“毛澤東是第三世界的一個榜樣”,“永遠是各國人民的抵抗和斗爭的象征”。幾內亞總統杜爾說:“全世界無產階級失去了現代史上世界革命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馬里總統特拉奧雷贊揚說:“毛澤東的業績和制定的原則以及他的政治家品質永遠激勵著子孫后代。毛澤東主席像一顆明亮的巨星,以奪目的光芒照耀著整個世紀。”

  2、美國非洲司令部——專為中國而設?

  改革開放以來,毛澤東留下的這份豐碩遺產愈加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以及從非洲進口的資源迅速增長,大有趕超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趨勢。非洲豐富的能源和資源成為中國崛起所必須的重要因素之一。西班牙《起義報》引用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中國在非洲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從2001年至2003年的每年不到10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至2005年的每年約15億美元,2006年增加到70億美元。2012年7月,中國宣布未來3年為非洲國家提供200億美元貸款。據計算,2010年至2012年中國的投資總額為1010億美元。”[56]非洲豐富的能源和資源成為中國崛起所必須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中國力量相比擁有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傳統的美國和西方更加受非洲所歡迎。

  根據2012年1-10月的數據,沙特、安哥拉及俄羅斯占據中國原油進口的前三位。2012年中國從非洲小國安哥拉進口的原油比俄羅斯還多。非洲是繼中東之后,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地,占2012年1-10月總進口量的23%。[57]

  美國及西方對毛時代開始的中國與非洲之間的特殊友誼一直耿耿于懷,他們試圖重返非洲,意圖重建其新殖民主義統治,排擠中國力量。

  2007年2月,美國宣布成立非洲司令部,2008年10月非洲司令部正式全面運轉。在美國非洲司令部的計劃中,安哥拉和尼日利亞是非洲大陸一南一北的兩個關注焦點,美軍計劃中的戰略支點由北往南分別是馬里、塞內加爾、加納、加蓬、烏干達、贊比亞、納米比亞。

  #FormatImgID_1#

  (美國非洲司令部的計劃圖)

  統觀美國非洲司令部計劃,很明顯是在根據三個目標進行軍事部署:1、哪個國家有豐富的石油之類的資源和能源,便在哪個國家或者其周圍進行重點軍力部署,如尼日利亞、安哥拉等國。2、中國的影響在哪個國家深厚,哪個國家便進行重兵部署,如贊比亞、馬里等國。3、其次是考慮地緣戰略因素,如烏干達、加蓬、塞內加爾等國。這三者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占據重要的地緣要津,排擠中國的影響,其根本的目的是獲取非洲的石油。美國國務院顧問J?彼得?法姆曾公開指出,建立非洲司令部的戰略目標是“確保獲得非洲豐富的油氣和其他戰略資源”。[58]美國海軍上將、非洲司令部副司令羅伯特·默勒在非洲司令部的一次會議上說,確保“非洲的自然資源向世界市場的自由流動?”是非洲司令部的“指導原則之一”,他同時還明確指出,“石油供應的中斷”、“恐怖主義”及中國“持續增長的影響”是美國非洲利益的重大挑戰。[59]2008年2月19日,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激進勢力在非洲大陸的活動,成為美國軍隊進入該地區的最大借口。但是由于對殖民主義傳統的強烈憎恨,非洲國家對美國非洲司令部普遍抵制,美國在非洲部署軍隊的計劃一直不太順利。美國的非洲司令部,一直在非洲大陸上找不到落腳之地,只好在德國暫時棲身。但多年以來美國對非洲司令部的投入一直持續增長。2012年,美國軍費整體裁減情況下,非洲司令部的預算仍然在大幅增長。

  3、贊比亞的天平又開始倒向西方

  隨著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全球圍堵中國的態勢更加明顯,美國更是在非洲加緊排擠中國。

  例如,2011年9月22日,中國在非洲鐵桿盟友贊比亞反水,愛國陣線領導人邁克爾·薩塔當選贊比亞總統,此人曾公開接受臺灣當局的金錢賄賂,他素以反華著稱,曾主張要把所有的中國商人趕出贊比亞,“尋求與臺灣建交與中國大陸斷交”。自2005~2011年期間,他持續地、激烈地抨擊中國在贊比亞的投資,他在2010年對路透社記者說:“中國和其他亞洲礦業公司在贊比亞推行‘奴隸’般的勞動條件。”而愛國陣線的另一領導人、贊比亞的副總統蓋•斯科特(Guy Scott)曾說,白人比印度人好,而中國人最壞。[60]由這樣的政治人物成為贊比亞的總統和副總統,說明西方的力量已經在贊比亞大幅增長。

  2011年11月,為了兌現之前限制“中國專橫”的承諾,剛上臺的邁克爾·薩塔成功地將國家特許開采稅增加了一倍,達到6%。為了彌補中贊之間的“全天候的友誼”,87歲的老總統卡翁達于11月不得不緊急親赴北京。要知道,正是由于毛澤東的中國為贊比亞修建的坦贊鐵路,贊比亞才成為世界最大的銅礦出口國,而自卡翁達之后的歷屆贊比亞總統都由于感恩而堅定地奉行親華政策,中國也成為贊比亞最大的投資國。邁克爾·薩塔當選,預示著贊比亞的天平正導向西方一邊。

  當然,中國及毛澤東在贊比亞的深厚影響不是一下子能夠消除的。邁克爾·薩塔、蓋•斯科特等人獲得政權后不得不表現出務實的一面,他們仍然表示歡迎中國到贊比亞進行投資,但是相比而言,他們更加歡迎西方的投資——毛澤東為中國在贊比亞和非洲奠定的獨特政治優勢已經不復存在。邁克爾·薩塔的當選至少是個重要信號:當年那些毛澤東為中國結交下的非洲鐵桿盟友,正在一個個逐步遠離中國!

  4、馬里政變——又一個老朋友離中國而去?

  再以馬里為例,2012年以來馬里的局勢表明,美國及西方正竭盡全力在非洲驅逐中國的影響。

  馬里首任總統莫迪博·凱塔是毛澤東的崇拜者。1960年馬里剛建國時,奉行社會主義政策,中國那時便曾大力援助馬里,幫助馬里建立了基本的工業基礎。第二任總統穆薩·特拉奧雷1968年靠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凱塔政權上臺,但特拉奧雷仍然是毛澤東的崇拜者,1973年中馬兩國簽訂了經濟技術合作協定。馬里的第三任實權人物是是阿馬杜·圖馬尼·杜爾,他在1991年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特拉奧雷政權,隨后退居幕后控制馬里軍隊,并在2002年至2012年擔任馬里總統,杜爾執政期間仍然奉行對華友好政策。

  進入新世紀后,美國及西方加緊滲透非洲,很多國家反水,馬里成為非洲大陸中可以稱作為中國鐵桿盟友的少數國家之一,中馬兩國都認為雙方友好合作關系堪稱中非合作的典范。馬里總統阿馬杜·圖馬尼·杜爾曾說:“馬里一向以來都堅定地站在中國一邊。……正是在中國的幫助下,馬里才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批工業基礎設施。……中國給了我們需要的一切。我們想表達我們的感謝。我們期待繼續加深與中國的友誼。”[61]杜爾還曾多次表示:“馬里永遠感謝中國。”[62]據統計,馬里的出口額有三分之一出口到中國,其中有棉花、黃金等。中國的投資和商品也大量涌入馬里。除了有豐富的鈾礦、黃金外,馬里的油氣資源潛力巨大,其總共12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被發現有5個沉積巖地質結構的礦區,馬里國土面積的一半多存在石油開發的可能。由于近幾年馬里所處的西非地區不斷有新的石油發現,世界各地的石油公司最近都云集馬里進行石油開發。由于馬里政府多年來奉行對華友好政策,自然成為美國及西方的眼中釘。

  2012年3月,美國培訓的馬里軍官阿馬杜?薩諾戈上尉發動政變,推翻了執政已經長達十年的親華的杜爾政府。阿馬杜?薩諾戈于1990年進入馬里軍隊,曾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拉克蘭空軍基地接受培訓,是美國在非洲大陸軍隊系統所布的重要棋子之一。一個民選的政府被獨裁的軍隊推翻,完全違背了美國的普世價值,美國、法國等國家只是口頭上做做樣子表示譴責,并沒有要求恢復前總統杜爾的職位。曾主導馬里政局長達二十年的阿馬杜·圖馬尼·杜爾,由于一直奉行親華政策,不僅得不到美國和法國的支持,在關鍵時刻也沒得到中國的鼎力幫助,一夜之間淪為喪家犬,最后被迫宣布辭職。

  美國、法國等國家施加壓力讓軍政府移交政權,接著,美國培訓的政變軍人阿馬杜?薩諾戈將政權移交給曾在法國留學、奉行親西方政策的國民議會議長狄翁昆達?特拉奧雷。2012年5月21日,馬里的抗議群眾曾沖進總統府將狄翁昆達?特拉奧雷圍毆打傷,特拉奧雷兩天后選擇赴法國巴黎接受全面醫療檢查。2013年初特拉奧雷正式向法國求援,請法國出兵對“伊斯蘭馬格里布”恐怖分子和圖阿雷格部族分裂勢力進行軍事打擊。

  五、美國的中東秘密戰略源遠流長

  1、“橢圓形”地帶——布熱津斯基三十年的大布局

  1993年,冷戰剛剛結束,美國壟斷財團的頭號智囊布熱津斯基便“預言”:“伊斯蘭教的政治覺醒不僅會引發在北面與殘余的俄羅斯帝國主義沖撞,而且還可能在南面與美國的統治抗爭。”[63]布熱津斯基還在歐亞大陸上劃出了一個“充滿激烈動蕩漩渦”的長“橢圓形”:“它從西向東,由亞得里亞海至巴爾干各國,一直到中國新疆地區的邊界;由南向北,環繞波斯灣,包括中東部分,南面的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和北面的沿俄羅斯-哈薩克邊界的全部中亞地區,一直到沿俄羅斯-烏克蘭的邊界。因此,這個長橢圓形包括東南歐部分、中東和波斯灣地區,除此之外,還有前蘇聯的南部地區。”[64]

  眾所周知,布熱津斯基的“預言”之所以一貫準確,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能很大程度上主導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可以說,冷戰結束后的20年里,全世界的熱點、焦點幾乎沒有離開布熱津斯基所劃的這個“橢圓形”:1991年及2003年針對伊拉克的兩次海灣戰爭發生在這個橢圓形的中部;1999年由科索沃危機引發針對南斯拉夫的轟炸和肢解發生在這個橢圓形的西部邊緣;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發生在這個橢圓形的中部;2011年初開始的“茉莉花革命”的首發地突尼斯處于這個橢圓形的西南邊緣,這場來勢兇猛的大火一直向東燃燒,掃過埃及和利比亞,蔓延到了橢圓形的中央地帶敘利亞和伊朗;在未來幾年,這場大火會不會將繼續蔓延,燃燒到這個橢圓形的北部(中亞)及東部邊緣——中國新疆?

  其實通過分析美國近三十年地緣戰略布局,上述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布熱津斯基所劃的這個“橢圓形”,正是歐亞大陸上石油及各種礦產資源豐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興盛、地緣戰略位置重要(能向東、向北輻射中國和俄羅斯)而政治宗教問題卻極度復雜的地區。他之所以一直多年看重并籌劃這個“橢圓形”,是吸取了美國二戰后的經驗教訓。二戰后,美國先后遭受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巨大失敗,一度陷入歷史的低谷。七十年代,美國不得不進行外交轉型,一方面美國緩和與中國的關系,集中精力對付蘇聯。另一方面,美國大量扶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激進勢力,不斷向蘇聯勢力范圍及蘇聯境內滲透。而這兩項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實施者,正是布熱津斯基。

  二戰后直到七十年代,伊斯蘭國家出現四種勢力:第一是以沙特王室為代表的遜尼派原教旨主義力量,在阿拉伯國家都有廣泛勢力的穆斯林兄弟會也是同一陣營,第二是以伊朗為代表的什葉派原教旨主義力量,他們于70年代末在伊朗建立伊斯蘭共和國,第三是以納賽爾為代表的伊斯蘭社會主義力量,第四是西化派自由民主派力量。前兩者屬宗教型力量,在冷戰時期,沙特等遜尼派原教旨主義一直和美國保持密切關系,而伊朗即反美又反蘇但總體上更反美。后兩者屬于世俗性力量,大體上伊斯蘭社會主義力量親蘇親中、反美反西方,西化派親美親西方。80年代后期,伊斯蘭社會主義力量逐漸進入衰敗階段,冷戰結束后,在外部西方勢力及內部極端宗教勢力雙重壓力下,其殘存力量更加顯得薄弱而畸形,這就是薩達姆政權及卡扎菲政權被美國和西方順勢一掃而光的原因。

  布熱津斯基在70年代末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即大力援助遜尼派原教旨主義激進勢力以對抗蘇聯和中東地區的反美力量。1998年1月15日布熱津斯基在接受法國“新觀察”(Le Nouvel Observateur)采訪時稱:在蘇聯出兵阿富汗前,“卡特總統早于1979年7月3日便簽署了第一道秘密援助喀布爾親蘇政府的反對派的命令”,布熱津斯基同一天判斷“該援助計劃將誘使蘇聯進行軍事干預”。布熱津斯基還稱:“進行秘密援助根本就是個高招,它的結果就是讓蘇聯跌進阿富汗陷阱”,“當蘇聯隊伍跨越邊境的那一天,我寫信給卡特總統說,我們終于等到個機會,送給蘇聯一場它自己的越戰。近10年時光,蘇聯果真陷入了一場令其政府無法支撐的戰爭,使得該帝國士氣敗壞并最終分崩離析。”[65]

  顯而易見,歷史的真相是美國先于蘇聯用軍事情報手段秘密干預阿富汗內政,而蘇聯出兵阿富汗,其目的正是它當時宣稱的“對付美國在阿富汗的秘密行動”,盡管全世界當時根本不相信,但事實正是如此,布熱津斯基業已作證。正是因為布熱津斯基讓蘇聯深陷“自己的越戰”,蘇聯未能成功阻止住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蘇聯周邊的復興和擴張。80年代后期,趁著戈爾巴喬夫“公開化”、“新思維”等東風,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激進勢力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內大力擴張,他們和地方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成為推動蘇聯解體的最大動力。這段歷史對中國解決當前面臨的新疆危機仍有重要借鑒意義。

  2、布什的“大轉向”

  蘇聯解體后,美國扶植起來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產生分化,腐敗的沙特王室繼續執行親美政策,美國及沙特資助的穆斯林兄弟會的上層越發腐敗及親美,而部分原來與美國合作對抗蘇聯的激進勢力逐漸將美國當做最大的敵人,其代表人物便是本·拉登,他原來和沙特王室團結一致在美國的幫助下對抗蘇聯,他率領阿拉伯軍團曾在阿富汗擊退了蘇聯軍隊,現在因為反對美國在其心目中的圣地沙特駐軍,從而與沙特王室決裂并將矛頭對準了美國。這就是1993年布熱津斯基所言的,伊斯蘭激進勢力可能繼續對抗俄羅斯,但也有可能與美國相抗爭。因此,按照布氏的意見,美國應對這支勢力的對策只能是將其馴服,繼續將其變成自己能夠駕馭的力量為我所用。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給了美國這樣一個機會。美國自2001年開始的反恐戰爭,其根本目的絕不是消滅所謂恐怖主義,而是杜絕恐怖主義的反美傾向,將恐怖主義繼續引導到反俄、反中的道路上去。

  而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轉向在布什時代的末期就已經開始。2003年,美國以反恐戰爭的名義指責薩達姆政權勾結“基地組織”,并發動了入侵伊拉克的戰爭。其實,在中東地區,薩達姆及卡扎菲政權是對基地組織鎮壓最厲害的政府。薩達姆是遜尼派的世俗政權,在任時極力壓制遜尼派原教旨主義和什葉派原教旨主義。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后,人數最多的什葉派逐漸崛起,漸漸地開始主導伊拉克新政權,而伊拉克什葉派和伊朗及敘利亞又有密切關系。一旦伊拉克被反美力量主導,加入了伊朗-敘利亞-黎巴嫩反美反以聯盟,布什的中東戰爭將功虧一簣,因此,美國中東戰爭的下一步必然是推翻伊朗為核心的反美政權聯盟,將伊朗改造成親美的什葉派國家。因此,布什政府執政末期的中東政策發生了重大轉折,當然,這種轉折并非對反恐戰爭的否定,而是在新條件下的繼續推進。

  2007年3月5日,美國頂尖的資深記者、1970年普利策國際報道獎獲得者、基辛格最害怕的人——西摩·M·赫什在著名的《紐約客》雜志發表題目為《重定向-布什政府的新政策將幫助我們反恐戰爭中的敵人?》的文章,其中談到:“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隨著伊拉克局勢的惡化,布什政府已經顯著地改變了中東戰略,無論是在公共外交層面還是秘密行動層面。此次‘重定向’,白宮內部知情者如此稱呼此項新的戰略,將導致美國與伊朗的公開對抗,在部分地區,將擴大什葉派和遜尼派穆斯林之間的教派沖突。布什政府已經決定,將摧毀什葉派為主體的伊朗,實際上這意味者,布什政府已經重新配置它在中東地區的優先事項。在黎巴嫩,政府已經與遜尼派的沙特政府合作展開秘密行動,目的是削弱黎巴嫩真主黨,這是由伊朗支持的什葉派組織。美國也參與了針對伊朗及其盟友敘利亞的秘密行動。這些活動的附帶結果是,那些一直信奉伊斯蘭激進思想、敵視美國、同情“基地組織”的遜尼派穆斯林極端主義團體將得到美國的支持。”赫什還指出,“新戰略矛盾的地方在于,在伊拉克大部分軍事暴亂來自遜尼派勢力,而不是什葉派。但對布什政府來說,伊拉克戰爭最大的未估計到的負面后果是伊朗勢力的增長。”[66]

  關于美國此次戰略轉向的背景,文章還透露:“2007年1月國務卿賴斯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上說,美國‘在中東的新戰略’是區分‘改革者’和‘極端分子’,遜尼派國家是溫和的中心,而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站在分水嶺的另一側,‘伊朗和敘利亞已經做出了他們的選擇,而其選擇是破壞’。” 一位與以色列關系密切的政府顧問稱:“這項‘新戰略’是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遜尼派國家被什葉派勢力的死灰復燃嚇呆了。他們對我們跟伊拉克溫和什葉派的賭博越來越不滿意。”外交關系委員會資深研究者瓦利•納斯爾告訴赫什:“看起來,在政府內部一直存在一場辯論,伊朗和遜尼派激進勢力,究竟誰是最大的危險。沙特等國家一直主張的最大威脅是伊朗,遜尼派激進分子是較小的敵人。這是為沙特路線的勝利。” [67]

  現任和前任的政府官員透露了這項戰略的實施細節:“這項戰略的核心內容是不公開的。秘密活動將保持在機密狀態,在某些情況下,將由沙特執行并提供資金”。“大轉向戰略背后的關鍵人物是副總統切尼、國家安全顧問副手埃利奧特•艾伯拉姆斯,即將離任的駐伊拉克大使(駐聯合國大使提名)哈利勒扎德,沙特國家安全顧問蘇丹親王(作者注:Bandar Bin Sultan,正是此人后來從阿富汗招募了幾千個恐怖分子赴利比亞作戰)。賴斯已經深深參與指定其中公開的政策,秘密部分已由切尼指導。” [68]

  3、奧巴馬的“懷柔術”

  奧巴馬上臺后,該政策得以進一步深化和實施。面對伊斯蘭世界普遍的反美情緒,奧巴馬不得不表現出更多的“懷柔”姿態。2011年5月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其特種部隊將本·拉登擊斃于于巴基斯坦的住所內,并稱這是“反恐行動上的重大成就”。該事件撲朔迷離,各種輿論和猜測紛紛而起,但不管本·拉登是“真死”還是“假死”還是“早已死”,該事件都標志著美國反恐戰爭、中東局勢甚至“橢圓形”地帶的態勢都進入了新階段:伊斯蘭原教旨激進勢力的反美傾向已經重新被美國所遏制,伊斯蘭原教旨激進勢力從整體上看已經和美國達成默契,雙方將暗地里相互配合,導致暴力和分裂的“恐怖之火”將燒向那些美國和西方以外的國家,其中伊朗、俄羅斯和中國將是主要目標。

  在奧巴馬看來,布什政府前期發動的反恐戰爭固然有擴大化和得不償失的一面,但奧巴馬并未徹底否定反恐戰爭,因為不用武力,無法遏制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反美沖動。奧巴馬上臺后的對策是在繼承布什末期中東戰略基礎上,適當收縮反恐戰爭,緩和與伊斯蘭遜尼派原教旨主義的關系,在中東地區將伊朗定為頭號敵人,在世界范圍內利用恐怖主義勢力阻擊中俄。奧巴馬一上臺便采取懷柔政策,宣布與伊斯蘭國家永不交戰,盡可能與世界上的伊斯蘭國家建立友善和睦的雙邊關系。2011年5月宣布擊斃本·拉登后,美國白宮又于6月29日順勢推出新版《國家反恐戰略》,與布什時代相比,奧巴馬新戰略第一是強調把反恐重點轉移至針對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第二是重點打擊反美的“基地”恐怖組織,這就為美國與全球各地區那些不太反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激進勢力(如東突)的合作奠定了基礎。[69]奧巴馬的新版反恐戰略的背后意味是十分明確的,這就是美國將重塑全球恐怖組織的斗爭傾向,極力將恐怖勢力的威脅引向西方以外的國家。

  從布什政府前期的反恐戰爭到布什末期的戰略轉向,再到奧巴馬的“蕭規曹隨”,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在全世界的布局是連續的、相輔相成的,而不是斷裂的、相互否定的。換句話說,在美國,究竟是布什在臺上還是奧巴馬在臺上,沒有根本性差別,美國的政策及戰略動向是一以貫之的。假如奧巴馬2000年上臺,照樣會發動戰爭入侵伊拉克,假如布什2008年上臺,照樣會將伊朗是做中東最大敵人。似乎無論是什么政府上臺,都無法改變美國既定的世界戰略。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則完全不同,內政外交忽東忽西、忽左忽右,老一代領導人去世后,新一代上臺就徹底否定前者搞徹底性的改革,直到最終崩潰。奧巴馬在競選中利用民眾對布什的不滿情緒說了太多的“改革”、“改變”,但上臺后仍然是蕭規曹隨。在美國真正決定國家走向的是一個幕后的隱形統治集團,這個集團牢牢把握了美國最高統治權力并不受外界各種勢力的干擾,因此美國的內外政策才能在幾代人的時間里保持連貫。

  2012年1月5日,奧巴馬及五角大樓公布的名為《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的優先任務》的新軍事戰略報告中認為,“本•拉登的死亡和大量‘基地’組織高級領導成員的伏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們的能力”,而“從長期來看,中國作為地區強權的崛起將會從各個方面影響美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70]因此美國選擇逐步結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僅保留特工及特種部隊進行戰略威懾),“針對亞太地區調整戰略”。[71]該報告還首次公開地將中國和伊朗并列稱為美國的“潛在對手”需進行“有效地威懾”。

  然而,本·拉登及部分基地高級領導成員的死亡,究竟多大程度上削弱了“基地組織”的實力,恐怕仍然是個未知數。在阿富汗,雖然在美軍占領下成立了中央傀儡政權,但是塔利班和“基地組織”仍控制不少地區并建立了地方政權。在伊拉克,薩達姆時期曾長期鐵腕鎮壓“基地組織”,而自薩達姆政權倒臺后,混亂的伊拉克已經成為“基地組織”的沃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奧巴馬于2009年2月末宣布從伊拉克撤軍。2011年6月奧巴馬公布阿富汗撤軍計劃。

  有一種撤退,叫進攻:2011年政治動蕩蔓延阿拉伯世界。布什政府時期,美軍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無法自拔,伊朗在一旁偷著樂。奧巴馬上臺后大幅撤軍,反而在中東連連得手,順利得推翻了不太聽話的突尼斯、也門、埃及、利比亞等政權,并向敘利亞、伊朗等中東反美堡壘推進。背后的原因何在?從2011年的情況開始可明顯可以看出,“基地組織”已經逐步將斗爭焦點從美國和西方轉到中東地區那些美國的敵人頭上。美國大兵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退的背后,是美國對“基地組織”采取著恩威并濟的兩手措施,一方面繼續采取武力鎮壓那些強硬反美分子,而對其他的人則進行軟性的收買控制。美國試圖駕馭這支恐怖主義力量攻擊那些反美政權。這就是美國從中東撤兵后,反而連連得手的背后奧秘之一。

  4、本·拉登的“死亡”

  在中東及阿拉伯地區的各支力量中,遜尼派原教旨主義是最大的一支力量,冷戰結束后,以本·拉登為代表的激進勢力將美國和西方作為最大敵人。但是本·拉登和該地區其他的反美政權也有矛盾。其中薩達姆和卡扎菲對本·拉登的“基地組織”鎮壓最厲害。2001年美國反恐戰爭打響后,為了和美國搞好關系并鞏固自己的政權,卡扎菲積極配合美國,利比亞可以說是阿拉伯世界反恐最積極最徹底的國家,卡扎菲也和“基地組織”結下血債。沒想到奧巴馬上臺后,竟然又采取反向策略和“基地組織”緩和關系聯手推翻了卡扎菲政權。卡扎菲的悲慘教訓值得中國深思。

  而伊朗則處理地較為聰明,伊朗的策略是和本·拉登及“基地組織”斗而不破。作為什葉派原教旨主義大本營的伊朗試圖和遜尼派原教旨主義反美力量結成抗美統一戰線,美國曾試圖和伊朗合作反恐,要求伊朗將境內的“基地組織”人員鐵腕鎮壓并移交美國,但伊朗從未上當,因此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和“基地組織”合作。

  在這個背景下,很容易看清楚,為何本·拉登會在2011年5月被美國擊斃或者“宣布”擊斃,這個時間點和美國決定正式在敘利亞下手的時間點完全重合。試想假如拉登活著,或者將美國當做主要敵人的“拉登路線”繼續主導“基地組織”,該組織是否會選擇與美國合作攻打敘利亞和伊朗?因此,清除本·拉登,終結拉登路線,是美國進一步駕馭“基地組織”和遜尼派原教旨主義激進勢力、繼續解決敘利亞和伊朗問題的一個關鍵步驟。也正是在2011年5月之后,敘利亞危機逐步升級。

  作家、反恐專家查克·法勒曾經是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指揮官,他采訪了采訪多名參與擊斃本·拉登行動的海豹突擊隊成員,并在2011年11月出版了新書《擊斃奧薩馬·本·拉登行動內幕》,其中透露“基地組織”二號頭目扎瓦希里可能故意泄露本·拉登的行蹤給美國情報人員,以便早日取而代之,成為“基地”頭號人物。[72]不管真相如何,曾積極參與車臣動亂的扎瓦希里成為基地頭號人物后,“基地組織”確實在慢慢改變本·拉登時代的反美路線,雖然仍然在口頭上和某些行動上攻擊美國和西方,但該組織實際上已經把更多的力量用來攻擊敘利亞、伊朗等反美政權。

  2012年5月3日,本·拉登死亡一年后,美國從本·拉登藏身處阿伯塔巴德繳獲的文件被公布于眾。據英國著名的《經濟學人》雜志報道,阿伯塔巴德文件顯示,本·拉登生前對也門和馬格里布的“特權”分支機構失去了控制權感到懊惱。同時,本·拉登也為某些基地組織恐怖分子隨意殺害穆斯林同胞而感到心寒,本·拉登要求基地組織停止與穆斯林的戰斗,將目標轉移到更遠的敵人(西方聯盟,美國首當其沖)身上。[73]

  阿伯塔巴德文件可以看做是本·拉登的政治遺囑。毫無疑問,馬里、阿爾及利亞等地的“伊斯蘭馬格里布”等基地分支,其所作所為確實違背了本·拉登的基本主張。本·拉登與所有穆斯林團結起來對抗美國的戰略無疑更加高瞻遠矚。或者說,“伊斯蘭馬格里布”在美國的指示下在有意破壞本·拉登的戰略部署。本·拉登當年的確接受美國的資助與蘇聯戰斗,但是九十年代以后他又的確在堅決地對抗美國。不過悲劇的是,其基地組織和很多基地組織的網絡分支,如“伊斯蘭馬格里布”,很早就已被美國滲透。如果本·拉登活著并能夠繼續主導基地組織,基地組織恐怕很難被美國所利用。

  六、美國的大中東秘密戰對中國的影響

  1、肢解中國和俄羅斯——美國的必然選擇

  冷戰結束后,美國為何要繼續肢解俄羅斯和中國?其實布熱津斯基在自己的著作中寫得很清楚。1993年,正是極端親美親西方的葉利欽當政時期,布氏在談到俄羅斯和西方關系時說,“俄國將給歐洲帶來一個特別令人困惑的問題。不論內部演變成什么樣子,俄國總是太大了——也太‘歐亞’了——以至無法全面地并入歐洲。”[74]

  那么怎么辦呢?布氏進一步提出了解決方案:“一個擯棄帝國野心的民主的俄國本身可能很容易進一步分化……民主的俄國不得不實施高度的權力分散。這樣,要求自治的壓力就可能增強……非俄羅斯民族的分離主義一旦得逞就可能促使上述地區內的一些俄羅斯人考慮:為什么不可以像不止一個操德語或操英語國家那樣,成立一個以上或兩個操俄語的國家呢?很多人可能振振有辭地說,這種做法或許是俄羅斯人民獲得民主與繁榮的捷徑。”[75]布氏說得很清楚,對于俄羅斯來說,他不僅希望非俄羅斯民族都獨立,連俄羅斯民族本身都應分裂成多個國家。到1997年,布氏給了俄羅斯一個明確的方案:“對俄羅斯來說關鍵的問題并不是領土的喪失。……俄羅斯的優先目標是自身的現代化……一種在自由市場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權力分散的政治制度,可能更有利于發揮俄羅斯人民和俄羅斯豐富自然資源的潛力……由一個歐洲的俄羅斯、一個西伯利亞共和國和一個遠東共和國組成的松散邦聯制的俄羅斯也更容易同歐洲、新的中亞國家和東方建立更密切的經濟關系,并加速俄羅斯本身的發展。”[76]按照這種方案,當西伯利亞共和國和遠東共和國必然分裂出去后,俄羅斯變成一個純粹的歐洲國家,其領土恐怕只剩下今天的四分之一左右。

  可以說,正是布熱津斯基所代表的美國壟斷財團繼續對俄國西化派葉利欽政權采取勒索、遏制、肢解的政策,將葉利欽逼得無路可退,最終不得不啟用了對美徹底強硬的普京。而在布熱津斯基眼里,葉利欽們是什么一副形象呢?布熱津斯基于1997年寫道,“俄國太落后,被集權統治破壞得太嚴重,不可能成為美國切實的民主伙伴。這個重要現實是關于伙伴關系的動聽言辭掩蓋不了的。”[77]對美國來說,戈爾巴喬夫僅僅是美國暫時的朋友,美國80年代后期支持戈爾巴喬夫的目的僅僅是防止蘇共左派上臺,當蘇共左派徹底失敗時,美國就扶植葉利欽打壓戈爾巴喬夫。對美國來說,葉利欽也僅僅是暫時的朋友,雖然葉利欽在瓦解蘇聯方面居功甚偉,但是當葉利欽不希望俄羅斯進一步被西方肢解時,美國便開始拋棄葉利欽了。

  在俄羅斯沒有被肢解時,俄羅斯永遠無法成為美國的平等的伙伴,而西化派主導的俄羅斯也仍然是美國要肢解的對象,越是在俄國親美及虛弱的時候,美國越要下手。正如布熱津斯基所言:“在蘇聯剛剛解體后的幾年內,建立一種有效的全球性伙伴關系的主觀和客觀先決條件均不具備。那些民主的‘西化派’要價實在太高,而自己能做的又太少。……在前俄羅斯帝國范圍內就新的地緣政治現實進行一場從帝國心態到民族心態的深刻變革。只有在這以后,與美國的真正伙伴關系才能成為可行的地緣政治選擇。”[78]也就是說,無論俄羅斯如何西化如何親美,只有被肢解后,其各小塊國家才會成為美國真正的伙伴。毫無疑問,假如中國的西化派上臺,如果他們試圖保持國家領土完整的話,仍然會遭受布熱津斯基那“要價實在太高,而自己能做的又太少”式的指責和羞辱。

  蘇聯和俄羅斯的歷史已經雄辯地證明,那些和美國擁有同等潛力和資質的大國沒有資格成為美國的盟友,無論這個國家是什么樣的意識形態。在今天代表美國壟斷資本利益的美國的緣政治大師們看來,像中國和俄羅斯這樣擁有豐富的資源、龐大的人口、廣闊的地域、獨立的文化傳統、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國家,從長期看是美國真正的戰略對手。美國當然知道,90年代前半期的葉利欽主導下的俄羅斯是美國的真正盟友,但是美國無法保證俄羅斯世世代代的統治者都是親美的葉利欽。只有徹底將其肢解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根據這個邏輯前提,并結合美國在“橢圓形”范圍內的一貫的活動軌跡,美國在新疆多年布局,其目的一目了然。

  2、美國一直在利用恐怖主義——以中國的疆獨為例

  蘇東巨變及冷戰結束后,中美蜜月開始終結:如果說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時中國人尚未覺醒的話,1999年的轟炸中國駐南使館事件發生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已經成為所有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共識。自90年代以來,東海黃海南海危機和臺灣危機一直持續不斷。也正是自90年代以來,臺獨、藏獨、疆獨在美國的扶植下羽翼漸豐,美國試圖裂解中國的戰略意圖一目了然。

  就新疆地區來說,自新中國建立后,新疆政治、經濟、社會建設出現突飛猛進的進步,民族分裂勢力到70年代已經基本絕跡。進入90年代后,三股勢力卻進入歷史上最為猖獗的時期。其國際背景是,蘇聯解體后,在美國的扶植下,三股勢力迅速膨脹。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副總統戈爾等政要曾多次秘密會見新疆民族分裂分子,美中央情報局指定專門機構的人員負責培訓新疆民族分裂分子。克林頓甚至在公開場合與“東突民族代表大會”執委會主席會面。[79]

  對于同樣的伊斯蘭激進勢力的暴力活動,如果它針對的是美國,便是“恐怖主義”,如果它針對的是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它便是“民主斗士”。這一點,中國人已經領教甚深:新疆境內的“東突”等三股勢力在克林頓年代是美國政府及中情局的親密戰友,在布什發動反恐戰爭后及奧巴馬時代,三股勢力仍然是美中情局的親密戰友,逃到境外的代表熱比婭仍然是美國的座上賓;這一點,俄羅斯人也已經領教甚深:“車臣”恐怖分裂勢力的暴力活動比拉登有過之而無比及,然而西方特工機關在肢解完蘇聯后仍然要肢解俄羅斯,他們支持“車臣”獨立,在法國印制“伊奇克里亞護照”、在德國印制“伊奇克里亞貨幣”并且通過格魯吉亞向車臣非法武裝運送武器,美國國防部長前顧問理查德-佩爾也曾公開表示,“據我所知,我們試圖在向車臣分離主義人員提供道義上的支持,物資上的支持似乎同樣也有。……我覺得,當時可能會改變局勢,遺憾的是,什么也沒發生”;[80]這一點,已經被肢解的南斯拉夫的國民們恐怕更領教甚深:引發科索沃危機并最終導致南斯拉夫被肢解的所謂“科索沃解放軍”,正是美國扶持起來的伊斯蘭激進勢力……

  可以看出,冷戰結束后,布熱津斯基謀劃“橢圓形”地帶的經典案例在不斷地進行著:通過科索沃危機肢解了俄羅斯的鐵桿盟友南斯拉夫,通過車臣危機差點肢解俄羅斯(被鐵腕普京有效化解)……美國在新疆地區的陰謀其實施效果會是如何?

  3、恐怖主義烈火將聚焦新疆?

  2011年以來,美國與伊斯蘭極端勢力聯手推動的阿拉伯世界的各國動亂,最終導致該地區反美政權進一步被削弱,美國對中東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大。2012年6月14日俄羅斯外交部曾發表聲明稱,當局發現“基地組織”等極端勢力在中東地區暴力活動激增,認為這一現象“非常危險”。[81]到2012年,放眼整個布熱津斯基所劃的“橢圓形”地帶,從阿富汗到伊拉克,從也門到埃及,從利比亞到敘利亞,包括“基地組織”在內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激進勢力已經得到史無前例的擴張。更為恐怖的是,在美國的煽動下,這場恐怖之火有能量去顛覆任何一個單獨政權。原來利比亞境內的恐怖組織力量尚不能對卡扎菲產生威脅,但是在“基地組織”頭目的指揮下,阿富汗、伊拉克、也門、埃及等所有國家的恐怖主義力量聚集到了利比亞,再加上空中力量的優勢打擊及英美特工的配合及武器技術支援,打敗卡扎菲就易如反掌。也就是說這些恐怖組織分散在各國時都無法對當地政權構成真正威脅,但是他們集中起來時則有實力去顛覆和分裂任何一個國家。而且每當拿下一個國家,恐怖主義組織的網絡和勢力就得到大的發展和擴張,這場恐怖之火將越燒越旺。在布熱津斯基所劃“橢圓形”東北部的獨聯體及中亞地區,經過多年“顏色革命”式的反復運作,美國扶植西化派已經羽翼豐滿,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力量也在迅猛增長。等敘利亞和伊朗反美政權被西方徹底推翻后,這場恐怖之火必然迅速而猛烈地掃過中亞,燒向布熱津斯基所劃的橢圓形的最后的一個角落——中國新疆。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本·拉登為代表的伊斯蘭激進力量一直將主要斗爭矛頭對準美國及西方,新疆地區的三股勢力整體上看屬于地方和地區勢力,而新疆也從未成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激進力量關注的中心和焦點,即便如此新疆三股勢力也已經給中國國家安全帶來嚴重的危害。在本·拉登的時代,盡管新疆三股勢力和“基地組織”有一定的聯系,但是本·拉登從未號召恐怖主義力量集中精力對付中國,本·拉登的策略反而是將東突等新疆三股勢力留在阿富汗等地對付美軍。眾所周知,東突等新疆三股勢力和美國關系極其密切,美國一直優待關塔那摩里的東突戰俘,美國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一直是新疆三股勢力活動的重要基地。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本·拉登時代,“基地組織”和新疆三股勢力之間關系一直若即若離,在拉登時代,東突等新疆三股勢力并未正式加入“基地組織”。奧巴馬上臺后施展懷柔術,緩和了與伊斯蘭激進勢力的關系,尤其是從2011年開始,雙方已經密切配合在阿拉伯世界大展拳腳。隨著美國的戰略調整,東突等新疆三股勢力和“基地組織”的關系在逐步融合。據長期關注反恐戰爭的專業雜志《The Long War Journal》報道:拉登被擊斃的不久前,現任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黨的負責人阿普杜勒·沙庫爾被“基地組織”任命為領導巴基斯坦武裝力量和訓練營的新指揮官,而這一職務之前是由基地組織最高策劃者及規劃師賽義夫·阿德爾擔任的。這顯示東突已經加入了“基地組織”的核心領導層,從而使兩者之間更難于區別,而東突已經在“基地組織”的核心決策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美國情報官員認為,沙庫爾出任基地高官一事表明,外圍恐怖組織在基地組織核心圈地位上升。盡管突厥伊斯蘭黨的活動范圍主要集中在中國和中亞,但其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區擁有大量武裝人員,其領導人在基地組織身擔要職。沙庫爾除了領導巴部落地區基地組織武裝外,預計也將成為基地執委會委員。[82]

  2012年10月份,中國反恐權威部門發布獨家消息,在“基地”組織發出指令后,2012年5月以來,“東突”組織糾集成員,組成“圣戰”小組潛入敘利亞參與內戰。[83]這一跡象也顯示,中國境內的恐怖主義勢力在與國際勢力加速合流。

  隨著本·拉登被宣布死亡及“基地組織”內“拉登路線”的逐步終結,在美國的撮合下,新疆三股勢力和基地組織將進一步融合。也就是說,新疆三股勢力終于可以調用全球范圍內的恐怖主義力量為己所用了。可以預計,在未來幾年里,原來大量在中國境外與美軍作戰的新疆三股勢力成員,將會越來越多地回流中國,中國新疆的危局必然升級。

  從1990到2010年,美國用了20多年的時間終于大體上馴服了伊斯蘭遜尼派原教旨主義這支力量。打不過的敵人,才是朋友。美國很早就熟知這個“真理”,而基地組織也在慢慢體味這個道理。現在,不管是基地組織還是塔利班,內部都出現試圖與美國和解的強大力量。自2013年開始,美國及西方又開始對那些堅決反美的基地組織分支勢力進行掃蕩。相信未來幾年時間里,美國對這支力量的使用將更加得心應手。

  其實遜尼派原教旨主義的主流傾向一直是跟美國和西方合作來維持自己的利益,無論是沙特王室還是穆斯林兄弟會都是如此,蘇聯解體后,以本·拉登為代表的反美派只是其中的異類和支流,因此本·拉登死后,“基地組織”等恐怖主義力量將更加明確地恢復與沙特王室及穆斯林兄弟會的密切關系,回到依附美國和西方來的道路上去。2011年本·拉登死后,美國將更容易駕馭和控制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暴力勢力。可以預計,這支恐怖主義大軍攻克了伊朗后將繼續向東向中國新疆方向進攻。一旦到了那個階段,恐怖主義勢力已經在北非和西亞得到大發展,在美國的指揮下,其關注及斗爭焦點必然繼續向東移。毫無疑問,今天發生在利比亞和敘利亞的情況將在不久將來的新疆重演,新疆成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乃至全世界的焦點,也成為全世界伊斯蘭恐怖主義圣戰的中心在美國操縱的恐怖主義頭目的號召下,不僅東突等原來的疆獨分子全部回流中國,連那些北非和西亞(如阿富汗、伊拉克、也門、埃及、利比亞、敘利亞、伊朗等國)以及中亞五國的恐怖主義力量也將紛紛跨境,他們聚集在新疆地區參加所謂“圣戰”,再加上西方情報機構大力提供的支援,新疆問題將比冷戰結束以來這二十年的局面要嚴重的多。當年美國操縱這支力量果斷地將蘇聯肢解,今天20多年的馴服工作已大有成效,美國必然仍然試圖駕馭這支力量繼續肢解中國和俄羅斯。在這個背景下來看美國的戰略東移(或者說將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絕非是簡單地將阿富汗、伊拉克的軍力撤退并部署到中國東部沿海地帶,其更陰險的目的是和伊斯蘭激進力量暗地里相互配合,雙方東西夾擊、圍攻中國。

  4、中-俄-伊聯盟——美國的最大噩夢

  毫無疑問,只有保證伊朗等反美政權的穩定才能阻止“恐怖之火”燒向中國新疆。與沙特王室代表的遜尼派原教旨主義政權不同,伊朗的什葉派原教旨主義代表了伊斯蘭較為成功的現代化版本:伊朗反美政權實現了一個相對民主、公平的社會,更重要的是伊朗是伊斯蘭世界少有的掌握了一定的現代化技術的國家,就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來說,伊朗已經具備成為地區性大國的條件。正是由于人民大眾的支持,伊朗政權才十分強硬地對抗美國。而沙特王室等遜尼派原教旨主義政權由于極端獨裁、腐敗,無法獲得人民真正支持,所以為保證自己的權力只能依附于美國。當前,納賽爾式的伊斯蘭社會主義早已成明日黃花,而遜尼派激進原教旨主義被美國徹底馴服后,伊朗反美政權的存在就更為重要。在美國眼里,本·拉登式的遜尼派原教旨主義恐怖勢力從來都是破壞性有余而建設性不足,至今為止他們僅善于制造動亂和恐怖從而破壞了無數政權,包括強大的蘇聯帝國,但尚未成功地建設好一個國家。而沙特之類溫和的遜尼派原教旨主義又大體上依附于美國。所以伊朗必然成為美國在伊斯蘭世界的真正的最大的敵人。美國針對遜尼派原教旨主義中的反美勢力打了近十年的反恐戰爭,但其根本目的不是消滅恐怖主義,而是馴服這支力量攻擊伊朗,進而攻擊俄羅斯和中國。

  對美國來說,肢解中國是其既定戰略。當美國需要聯合中國制約蘇聯時,美國有其對華和善的一面,但是蘇聯解體后,針對中國的實際性的肢解戰略就步入實施階段了。雖然布熱津斯基等人一直集中精力將俄羅斯當做肢解對象,因此時不時地冒充口頭上的“友華派”,但其對華險惡用心從未改變。早在蘇聯解體前后,布熱津斯基就曾說:“我們將像對付蘇聯那樣對付中國,我們可以從種族紛爭和宗教沖突入手[84]中國89動亂后,美國及西方曾一度極力打壓中國,但是老布什及隨后的克林頓政府一旦發現中國政權比較穩定,則立馬采取接觸緩和策略,老布什甚至一面公開地痛斥中國,一面派私人代表到中國緩和關系。需要指出的是,老布什的舉動并非對華友好,而是擔心采用強硬的壓制手段會最終導致中國的左派和鷹派上臺。美國對華接觸的最終目的是要和平演變并肢解中國。1997年時,中美關系已經走出陰影,但是在涉及中國國家最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時,所謂的“親華派”布熱津斯基仍說:“美國如果默認使用軍事力量強行統一臺灣的嘗試,那么美國在遠東的地位將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因此,如果臺灣那時候無力保護自己的話,美國決不能在軍事上無所作為。”[85]。”

  而進入2012年,美國對中國磨刀霍霍,連布熱津斯基也不得不卸下偽裝。2012年1月美國新軍事戰略報告剛將中國和伊朗并列為敵人,布熱津斯基隨后就在《外交政策》發表文章恐嚇中國:“到了某個階段,中國會興起更加張狂的民族主義……一個動搖不定、民族主義強烈的北京無意會促成一個強大的地區聯盟與之抗衡。中國的主要鄰國中,印度、日本及俄羅斯,沒有一個國家愿意承認中國有權繼承美國在世界圖騰柱上的位置。他們甚至會試圖從一個衰落中的美國尋求支持,以抵消過分張狂的中國勢力。……亞洲可能會出現一段極其尖銳的國際緊張時期。之后,21世紀的亞洲將開始與20世紀的歐洲一樣——充滿暴力與血腥。”[86]布熱津斯基的意思說得十分清晰,假如中國堅定地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話,美國將聯合中國周邊國家圍堵中國,將亞洲帶入暴力和血腥之中。美國戰略中心轉向亞太,中國東部沿海馬上成為熱點焦點地區,在中國與菲律賓、日本等國的外交和軍事摩擦不斷時刻,很多人沒有想到,那從西部襲來的“恐怖之火”也將是史無前例的。

  中國如何應對?從內部來講,當然主要是在經濟上解決新疆地區的兩極分化等問題,在政治和文化上堅持真正的社會主義以以與真正的伊斯蘭精神相融合,增強民族融合力,充分借鑒50-70年代中國經營新疆并將疆獨徹底消滅的歷史經驗,不給三股勢力創造絲毫的分裂條件和借口。對于三股勢力,除了硬性打壓之外,也應注意借鑒美國那種軟性的化解之道。

  但是由于新疆地區的不穩定因素有極大的外源性特征,解決新疆危機的關鍵是要謀劃中國外交全局,找到中國能制約新疆三股勢力及其背后主子美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回顧1993年前后,在當時布熱津斯基看來,中國的走向還十分不明確,他最擔心中國與西方抗爭并“能夠建立穩定的成功地應對國內嚴重不正義現象的社會秩序”,這意味著西方最嚴峻的挑戰。他指出“中國僅僅依靠自己就可以向不平等世界提出挑戰”,[87]“對中國戰略家來說,對抗美歐日三方聯盟的最有效的地緣政治格局可能莫過于形成中國自己的三方聯盟,把中國與波斯灣和中東地區的伊朗及前蘇聯地區的俄羅斯聯合起來,這樣一種反對現行秩序的聯盟對于不滿現狀的其他國家具有潛在的吸引力。”[88]這就是布熱津斯基背后的美國壟斷財團最害怕出現的局面。

  當前中國面臨著美國東部咄咄逼人的進攻,而西部即將襲來美國暗地里操縱的“恐怖之火”。在這個局面下,中國只能走出讓布熱津斯基們最害怕的一步棋:逐步升溫與伊朗的關系,擺出與俄羅斯和伊朗結盟的態勢,建立準聯盟關系。這首先能阻擋從中東襲來的恐怖之火燒向中國,更重要的是這將迫使美國暫時杜絕肢解中國的動機——美國必然害怕徹底將中國逼到伊朗和俄羅斯一邊,因此它只能放棄圍堵中國的打算。在這種態勢下,假若美國仍然圍堵中國,如繼續支持臺獨、藏獨、疆獨等分裂分子,繼續慫恿菲律賓及日本等國侵占我領土領海,其結果只能是中俄伊聯盟的進一步增強,從準聯盟變成向真正的聯盟躍升——這意味著美國霸權的徹底終結。

  2001年,美國以反恐的名義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中國當時曾大力支援美國。然而,美國不僅從未放棄對中國境內伊斯蘭激進勢力的秘密支持,反而趁機在中亞大肆擴充自己的勢力。中國的東部出海口基本上已經被美國控制住,伊朗是中東產油大戶中美國唯一的頑敵,伊朗的石油如從陸路進入中國,阿富汗是必經之地,美國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其重要目的就是阻止伊朗石油順利進入中國。

  無論是已經結束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還是正在進行著的“馬里戰爭”、“敘利亞戰爭”,或是未來必然要發生的“伊朗戰爭”,美國及西方要么打著“人權”“自由”的旗號縱容恐怖分子,要么打著“反恐”的旗號扶植傀儡政權增強其控制力,其本質都是為了更好地掠奪大中東地區的資源。中國不應再被他們的美麗辭藻所迷惑。無論是伊朗問題、敘利亞問題還是馬里問題,應該由包括中俄在內的更加公正的多元國際力量參與并主導,而不應由美國及西方繼續在大中東地區繼續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1] 大中東,由美國布什政府提出來的政治術語,將一些與穆斯林有關的國家集合在一起,北非諸國以及中亞諸國也包括在內。

  [2]國際在線:美國大使班加西遇襲身亡 利比亞當局致歉,http://gb.cri.cn/27824/2012/09/13/2225s3848454.htm

  [3] CIA Takes Heat for Role in Libya,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970204712904578092853621061838.html

  [4]聯合早報:希拉里承認美駐利使館遇襲與基地組織有關,http://realtime.zaobao.com/2012/09/jg120927_024.shtml

  [5] No evidence found of Al Qaeda role in Libya attack,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2/oct/19/world/la-fg-libya-attack-20121020

  [6] 美中情局前局長國會作證解釋班加西領館遭襲,http://news.sina.com.cn/w/2012-11-17/042225599040.shtml

  [7]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將在國會作證解釋班加西襲擊,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12-08/4393160.shtml

  [8]希拉里暈倒撞成腦震蕩 將缺席駐班加西領館遇襲聽證會,http://news.hexun.com/2012-12-17/149137703.html

  [9]希拉里就班加西領館遇襲接受質詢 稱對事件負責,http://news.qq.com/a/20130124/000296.htm

  [10]國際在線:美國務院3名高官因班加西領館遇襲事件辭職,http://news.sina.com.cn/o/2012-12-20/160725858359.shtml

  [11]希拉里國會聽證被視謝幕 強勢作風被指對美無益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1/25/c_124276500.htm

  [12]Hillary Clinton testifies before House committee on Benghazi – live,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3/jan/23/clinton-testifies-congress-benghazi-live

  [13] Hillary Clinton testifies before House committee on Benghazi – live,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3/jan/23/clinton-testifies-congress-benghazi-live

  [14] 美大使死亡細節披露 與爭議影片引發騷亂無關,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2/1011/c172318-19227700.html

  [15] 北京晨報:利比亞官員疑襲擊美國大使武裝人員有內應,http://gb.cri.cn/27824/2012/09/15/3245s3851809.htm

  [16] Could U.S. military have helped during Libya attack?,http://www.cbsnews.com/8301-33816_162-57536611/could-u.s-military-have-helped-during-libya-attack/

  [17] 法制日報:美駐利比亞領館遇襲案調查陷困境, 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3-01/15/content_4128309.htm?node=20739

  [18] 路透社報道,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TopGenNews/idCNCHINA-3857920110224?sp=true

  [19]環球時報:在利比亞東西部感受“基地”困擾,http://world.huanqiu.com/in_depth/2011-04/1646118.html

  [20] The Enemies of Our Enemy,《外交政策》雜志,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03/30/the_enemies_of_our_enemy?page=full

  [21] Al‐Qaida’s Foreign Fighters in Iraq,http://kms1.isn.ethz.ch/serviceengine/Files/ISN/45910/ipublicationdocument_singledocument/a211881e-3c49-455b-b4b9-7f6196ae78f8/en/CTCForeignFighter.19.Dec07.pdf

  [22] Profile: Libyan rebel commander Abdel Hakim Belhadj,http://www.bbc.co.uk/news/world-africa-14786753

  [23] Ex-Mujahedeen Help Lead Libyan Rebels,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3712504576237042432212406.html

  [24] CIA recruits 1,500 from Mazar-e-Sharif to fight in Libya,http://www.nation.com.pk/pakistan-news-newspaper-daily-english-online/Politics/31-Aug-2011/CIA-recruits-1500-from-MazareSharif-to-fight-in-Libya

  [25]環球網:美國中情局局長稱利反對派領導人內或含極端分子,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06/1748114.html

  [26]青年參考:中東動蕩或成天賜良機 基地組織貌似趁亂坐大,http://qnck.cyol.com/html/2011-04/15/nw.D110000qnck_20110415_3-01.htm

  [27] “基地”稱獲得利比亞武器,http://www.people.com.cn/h/2011/1112/c25408-416331422.html

  [28]被殺美國大使史蒂文斯是推翻卡扎菲的關鍵人物,http://mil.sohu.com/20120916/n353268570.shtml

  [29] Exclusive: Al Qaeda leader's brother offers peace plan,http://edition.cnn.com/2012/09/10/world/meast/zawahiri-peace-plan/index.html?hpt=hp_t1

  [30]耶魯全球化:“基地”組織的復興,http://yaleglobal.yale.edu/cn/content/%E2%80%9C%E5%9F%BA%E5%9C%B0%E2%80%9D%E7%BB%84%E7%BB%87%E7%9A%84%E5%A4%8D%E5%85%B4

  [31]基地組織北非分支呼吁殺死更多美國外交官,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9-18/4193208.shtml

  [32] 環球時報:美國防長稱基地組織仍是美國最大威脅,http://news.sina.com.cn/w/2012-12-14/160525814427.shtml

  [33] 京華時報:法國出兵馬里,http://news.163.com/13/0113/03/8L2MRDUJ00014AED.html

  [34]Hillary Clinton testifies before House committee on Benghazi – live,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3/jan/23/clinton-testifies-congress-benghazi-live

  [35]“非洲到處是中國”并非事實,http://gb.cri.cn/27824/2013/02/01/2805s4010564.htm

  [36]馬里:新的“反恐陷阱”?,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1/23/content_46.htm

  [37] Don't forget the critical role of China in Mali,http://www.independent.co.uk/voices/comment/dont-forget-the-critical-role-of-china-in-mali-8452530.html

  [38]Don't forget the critical role of China in Mali,http://www.independent.co.uk/voices/comment/dont-forget-the-critical-role-of-china-in-mali-8452530.html

  [39] 美國明年將在非洲35國駐軍,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12-26/content_7871842.html

  [40]馬里動亂或對中國利益造成重創,http://chinese.ruvr.ru/2013_01_29/102837375/

  [41] The Ugly Truth about Algeria,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the-ugly-truth-about-algeria-7146

  [42] How Washington helped foster the Islamist uprising in Mali,http://newint.org/features/2012/12/01/us-terrorism-sahara/

  [43]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失敗》(原名:失去控制: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175頁

  [44] The Ugly Truth about Algeria,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the-ugly-truth-about-algeria-7146

  [45] 環球時報:疆獨與恐怖勢力相勾結 基地組織威脅報復中國,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6/52984/9656857.html

  [46]馬里:新的“反恐陷阱”?,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1/23/content_46.htm

  [47] 人民網:美國務院宣布敘 “努斯拉陣線”為“基地組織”分支,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2-12/12/content_17625105.htm

  [48]警惕動蕩使“基地”乘機伸手敘利亞,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5/02/c_111872799.htm

  [49] 路透社報道,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TopGenNews/idCNCNE84H01R20120518

  [50]中情局助敘反對派獲取武器,http://finance.ifeng.com/money/roll/20120622/6643801.shtml

  [51] 環球時報:西方與敘利亞打輿論戰 “公民記者”沖鋒陷陣,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7422769.html

  [52] 美報說提供給敘反對派武器大多落入極端分子之手,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0/16/c_123825882.htm

  [53]法爾斯通訊社:數千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成員通過土耳其派往敘利亞,http://chinese.irib.ir/news/news/item/46666-%E6%95%B0%E5%8D%83%E5%90%8D%E5%9F%BA%E5%9C%B0%E7%BB%84%E7%BB%87%E5%92%8C%E5%A1%94%E5%88%A9%E7%8F%AD%E6%88%90%E5%91%98%E9%80%9A%E8%BF%87%E5%9C%9F%E8%80%B3%E5%85%B6%E6%B4%BE%E5%BE%80%E5%8F%99%E5%88%A9%E4%BA%9A

  [54] Putin: Using Al-Qaeda in Syria like sending Gitmo inmates to fight,http://rt.com/news/vladimir-putin-exclusive-interview-481/

  [55]《湘潮》雜志:毛澤東的非洲情結,人民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1168511.html

  [56] 起義報:中國投資模式更適合非洲需求,http://finance.qq.com/a/20130104/001462.htm

  [57]中國的海外石油供應分析,http://www.gmw.cn/ny/2013-01/30/content_6567360.htm

  [58] 透視美軍增兵非洲:為反恐也為資源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1/25/content_18377555.htm

  [59] Making Peace or Fueling War in Africa,http://www.fpif.org/reports/making_peace_or_fueling_war_in_africa

  [60] 南風窗:中國礦業公司的非洲生存,http://csr.stcn.com/content/2012-02/04/content_4897519.htm

  [61]中青報:中國馬里關系是中非友好合作的樣板,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2/12/content_2537036.htm

  [62]中國政府向馬里移交20輛紅旗牌轎車,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18/c_12582869.htm

  [63]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失敗》(原名:失去控制: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175頁

  [64]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失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176頁

  [65] The CIA's Intervention in Afghanistan,Interview with Zbigniew Brzezinski ,http://www.globalresearch.ca/articles/BRZ110A.html

  [66] The Redirection

  Is the Administration’s new policy benefitting our enemies in the war on terrorism? http://www.newyorker.com/reporting/2007/03/05/070305fa_fact_hersh#ixzz22TNnr3S4

  [67] 同上

  [68] 同上

  [69]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Counterterrorism,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counterterrorism_strategy.pdf

  [70]參見紐約時報網站刊登的報告全文,《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http://graphics8.nytimes.com/packages/pdf/us/20120106-PENTAGON.PDF

  [71] 同上

  [72]美新書曝光拉登斃命詳情 被副手扎瓦希里出賣,http://news.qq.com/a/20111105/000908.htm

  [73] The Economist :Reading the Abbottabad papers: Rebranding al-Qaeda,http://www.economist.com/blogs/clausewitz/2012/05/reading-abbottabad-papers

  [74]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失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152頁

  [75]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失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172頁

  [76]布熱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5頁

  [77]布熱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6頁

  [78]布熱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7頁

  [79] 郭曉兵,“東突”恐怖主義滋生的外部因素,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10/29/content_5224398.htm

  [80] 見俄羅斯國家電視臺第一頻道2008年3月22日專題紀錄片《高加索計劃》,http://news.ifeng.com/mil/history/200804/0423_1567_505227.shtml

  [81] 俄警告中東處于高度危險 極端勢力暴力活動激增,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2-06/15/content_15504828.htm

  [82] 詳見:Al Qaeda appoints new leader of forces in Pakistan's tribal areas,http://www.longwarjournal.org/archives/2011/05/al_qaeda_appoints_ne_2.php,China in Al Qaida's sights again?,The Times Of India,http://article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2011-05-11/china/29532133_1_al-qaida-pakistan-s-fata-al-rashid-trust

  [83] 東突恐怖組織應基地組織要求潛入敘利亞作戰,http://news.sina.com.cn/w/2012-10-29/092225461490.shtml

  [84]菲利普•賽比耶-洛佩茲:《石油地緣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184頁

  [85]布熱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6頁

  [86]布熱津斯基:《After America》,美國《外交政策》雜志,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2/01/03/after_america

  [87]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失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206頁

  [88]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失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211頁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2.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5.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6.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9. 中日合作:是該扒扒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軍美化師了
  10.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