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烏克蘭、泰國的“民主之殤”吸引全球輿論之時,被淡忘的敘利亞人仍在遭受苦難。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一分鐘只能寫出數個單詞,但也為此動容,罕見地刊文談論政治話題。敘利亞由于地緣條件的影響,在其大部分歷史中被不同的人侵占,苦難重重;即使在獨立后也是“棋子”國家,屢屢陷于國際政治漩渦。當然,我們在回顧歷史時,也不應忘記這次是誰動了棋子,是誰引發了霍金所說的“意味著人類文明倒退”的“巨大災害”。
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挑動了全世界的神經,國際社會主要參與者幾乎都深淺不同地牽涉其中,特別是美、俄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斗法,扣人心弦。2013年8月,出現導致敘國內1400多人死亡的“化武事件”后,圍繞敘利亞的博弈更是達到高潮。放眼世界,有內戰的國家并不少,但很多都沒有像敘利亞這樣在國際社會激起巨浪。為什么敘利亞如此吸引眼球,全世界都為之躁動不安呢?
從歷史的長時段來看,中東有三個層次的矛盾:一是整個中東穆斯林世界與以色列的矛盾;二是中東穆斯林國家之間的矛盾;三是中東部分國家與外部勢力的矛盾。這些矛盾都是長期錯綜復雜的歷史恩怨交集后形成的“死結”,而今天的敘利亞正處于三大矛盾的“風暴中心”。
敘利亞內戰造成上百萬人流離失所,圖為聚集在土敘邊境的敘利亞難民。
反以色列的“急先鋒”
敘利亞在干戈擾攘的中東,并非一個被動參與者與“看客”,也是中東政局的重要“玩家”。中東第一陣營有以下六國:以色列、埃及、伊朗、土耳其、伊拉克和沙特。以色列半個多世紀面對整個阿拉伯世界壓力,歷經5次中東戰爭而不倒,堪稱奇跡;埃及長期是阿拉伯世界領袖國家,毋庸贅言;伊朗作為波斯文明古國傳承者,幅員廣闊,人口眾多,也是中東唯一有一定實力和意志與美國“叫板”的國家;沙特憑借石油資源,財大氣粗,雖然極少直接參與中東戰事,卻是中東諸多事件的幕后“金主”;薩達姆時代伊拉克在中東呼風喚雨,雖然被美國兩次伊拉克戰爭“打殘”,但其所處戰略地位,巨量石油蘊藏,較大幅員和眾多人口,實力依然不容小覷;土耳其綜合實力中東最強,因在敘利亞危機前,參與中東事務不積極,倒常被忽視。
敘利亞面積1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從人口、幅員上看,只是一個小國,但憑借其重要戰略地位,對黎巴嫩真主黨等勢力的影響,老阿薩德時代靈活的外交手腕,特別是較強軍事實力,也是中東政局重要“玩家”,在中東20多個國家中,排名第七,沒有問題。
敘利亞作為中東重要“玩家”,主要體現在其是反以色列的“急先鋒”。五次中東戰爭,除第二次外,都是主要參與者。特別是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敘利亞同埃及、約旦戰敗,丟失了與以色列接壤的戈蘭高地,從此戈蘭高地就成了以、敘兩國的死結。今天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武力沖突,主要發生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抵抗組織及黎巴嫩真主黨之間,敘利亞就是二者最重要的幕后支持者之一。
宗教矛盾的聚焦點
如果說國家利益糾葛是一條明線,影響更為深遠的教派沖突則是一條暗線,中東長期以來遵循“敬主—忠君—秩序”原則,教派認同比國家認同往往更有力量。
伊斯蘭教創立者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沒有留下遺囑解決繼承人問題。由于在繼承人問題上的爭執,導致教派分裂,形成兩大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遜尼派主張繼承人應由穆斯林根據資歷、威望選舉產生。該派把穆罕默德早期追隨者的言論和事跡編成一本書——《圣訓經》,稱為《遜奈》,“遜尼派”名稱由此而來。全世界90%的穆斯林屬于這一派,自稱“正統派”。什葉派則主張世襲原則,認為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作為合法繼承人符合世襲原則。全世界10%的穆斯林屬于這一派,其中近一半在伊朗。
什葉派否認遜尼派所擁戴的哈里法作為宗教領袖的合法性,稱宗教最高領袖為伊瑪目,阿里為第一任伊瑪目。
中東穆斯林國家之間的內部矛盾,主要體現在兩大教派爭端上。今天中東什葉派占多數的有三個國家:伊朗、伊拉克、巴林,其他都是遜尼派占多數。在少數幾個國家,掌握政權的勢力屬于少數教派:一是2003年薩達姆被美國趕下臺前的伊拉克,長期當政的是遜尼派,今天是什葉派;二是巴林,少數教派遜尼派當政;三是敘利亞,掌握政權的是什葉派一個分支阿拉維派。
在屬于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前,圍繞伊拉克、伊朗兩個大國,中東曾形成了以教派為基礎的、相對穩定的力量均衡,伊拉克也是阻擋伊朗“霍梅尼革命”后,向中東進行原教旨主義革命輸出的主要屏障。薩達姆政權之后,伊拉克什葉派上臺掌權,與伊朗關系迅速改善,再加上敘利亞什葉派政權,使阿拉伯遜尼派掌權國家感到了巨大壓力,認為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已經形成了一個什葉派聯盟,對阿拉伯遜尼派統治形成了挑戰。
對遜尼派掌權國家而言,伊朗、伊拉克什葉派統治難以撼動,唯一突破口就是敘利亞。敘利亞民族、宗教結構異常復雜。基督教徒約占13%,遜尼派約占總人口65%,什葉派(阿拉維派)約占13%多,德魯茲派約占3%,其他是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等。巴沙爾政權屬于阿拉維少數教派,該派也是巴沙爾軍政力量的核心群體,因此,敘利亞成了中東遜尼派與什葉派沖突的聚焦點。
敘利亞以什葉派為主的反對派挑起內戰,沙特、卡塔爾、約旦等遜尼派掌權國家,認為是削弱什葉派聯盟的絕佳機會。有些國家,如約旦,幾年前與巴沙爾政權關系還很好,內戰爆發后,很快就公開承認敘利亞反對派“全國聯盟”是敘利亞人民合法代表。而今天希望推翻巴沙爾政權的國家中,沙特是敘利亞反對派重要的幕后“金主”。
大國博弈的棋子
中東曾經長期淪為英、法殖民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先后獨立。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迅速介入中東,成為攪動中東局勢的外部黑手,而外部勢力參與,基本上也是中東國家自己引進來的。
美、蘇插手中東,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是一個重要起點。由于阿拉伯聯盟國家不承認以色列這個猶太人國家,發誓遵照真主旨意向它發起“圣戰”,直到取得最后勝利。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國家聯盟7個成員國中的埃及、外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五國軍隊共4萬人向以色列進攻。以色列在美國大力支援下,先敗后勝,取得了第一次中東戰爭勝利,此后以色列就成了美國鐵桿盟友,敘利亞作為反對以色列的急先鋒,則成為美國的“眼中釘”。而作為美國冷戰的博弈對手,蘇聯也逐步加入到中東的角逐中。
(一)俄敘半世情緣
蘇聯二戰后成為世界強國,最初將中東視為英國勢力范圍,與美國一起支持以色列建國,反對阿拉伯聯盟。隨著冷戰的開幕,上世紀50年代初,蘇聯轉而開始在中東尋求阿拉伯盟友,建立軍事基地,此時反美的埃及,是蘇聯在中東首個盟友。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蘇聯大力支持埃及,迫使英、法停止軍事行動。此后蘇聯先后與埃、敘結成同盟,這是蘇聯與敘利亞關系的開始。
1967年以色列發動“六日戰爭”,敘利亞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戰敗,敘利亞丟失了戈蘭高地。為求自保,敘利亞請求蘇聯在其領土上駐軍,使以色列不敢再進一步進攻。1970年,巴沙爾父親哈菲茲•阿薩德成為敘利亞最高領導人,為鞏固自己的地位,以提供扼地中海東岸要沖的塔爾圖斯港作為蘇聯軍港為條件,要求蘇聯幫助建軍,蘇聯大喜過望,當時被稱為“瞌睡碰上了枕頭”。1971年兩國簽署條約,蘇聯在塔爾圖斯修建基地,為蘇聯地中海分艦隊提供保障。
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圍繞塔爾圖斯港,曾發生過劍拔弩張的對抗。1973年10月,埃、敘兩國聯手從南北兩線突襲以色列,這就是著名的“第四次中東戰爭”。蘇聯為埃、敘提供了大量援助,塔爾圖斯港成為物資中轉基地。為扭轉不利局面,10月11日夜,以色列奇襲塔爾圖斯港,結果導致蘇聯商船“米哈尼科夫”號被炸沉。事后憤怒的蘇聯調集重兵,甚至暗示會用核武器打擊以色列,美蘇艦隊在東地中海重兵對峙,在以色列做出讓步,簽署停戰協定后,蘇聯才撤軍。
第四次中東戰爭后,精疲力竭的埃及在美國利誘下退出了阿拉伯統一戰線,與以色列單獨媾和。無形中敘利亞取代埃及,成為蘇聯在中東唯一盟友,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俄羅斯。而塔爾圖斯港,即便1991年蘇聯解體,地中海分艦隊解散,仍被俄羅斯租用,是目前俄羅斯設在獨聯體國家外唯一帶有軍事性質的后勤補給基地,也是俄在地中海的唯一立足點。對俄羅斯來說,保留該基地對遏制北約東擴、應對中東地區沖突與極端主義威脅,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二)美敘歷史恩怨
整個冷戰期間,美國是以色列鐵桿盟友,敘利亞是蘇聯忠實伙伴,敘、以兩國則是仇敵,美敘關系不睦。
1978年,在美國總統卡特主持下,埃及和以色列簽訂《戴維營協定》,埃及與以色列單獨媾和之后,敘利亞成為對抗以色列最重要的前線國家,當然也成為美國推行中東和平路線的“絆腳石”,敘利亞成了美國“眼中釘”。
美國指責敘利亞支持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和黎巴嫩真主黨,阻礙中東和平進程,上世紀70年代起對其實施制裁;1979年開始,美國每年公布恐怖主義國家“黑名單”,敘都在其中;1983、1984年在黎巴嫩,兩國甚至發生過小規模直接武裝沖突;1988年“洛克比空難”,敘成為主要嫌疑對象;1990年老布什政府認定,敘違禁生產和運輸麻醉品。
1990年敘利亞站在美國一邊反對伊拉克吞并科威特,敘、美關系一度改善。但2003年美國發動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敘利亞堅決反對,美敘關系迅速冷卻下來。2003年薩達姆政權倒臺后,美國在中東劍指伊朗,敘利亞是伊朗重要盟國,美國想拆開兩國的緊密關系。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于2010年2月曾敦促敘利亞政府同伊朗脫離關系,敘不為所動。美國引誘不成就施壓,指責敘利亞支持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等恐怖組織,破壞巴以和平進程,還指責敘利亞試圖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長期對敘利亞保持高壓。
敘利亞的命運為美俄所主導。圖為當地時間2013年9月14日,瑞士日內瓦,美國國務卿克里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持續舉行會晤,商討銷毀敘利亞化學武器事宜。
“棋子”國家的悲哀
歷史從上世紀50年代演變到21世紀,形成了伊朗、敘利亞什葉派掌權國家背靠俄羅斯,沙特、卡塔爾等遜尼派掌權國家背靠美、歐的格局。敘利亞內戰,國際社會幾乎都將其視為美、法等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博弈。
就俄羅斯來說,除了在塔爾圖斯港的軍事利益,還有諸多重大利益。一是維護國際形象與軍火銷售利益。鑒于在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倒臺上不夠“哥們”,嚴重損害了俄羅斯的國際形象。
此次,面對敘這個歷史上的傳統盟友,俄羅斯計劃做靠得住的“老大哥”,要使本國軍火還有廣闊國際市場,就不能再拋棄敘利亞。二是在伊朗問題上未雨綢繆。伊朗是今天美國在中東的頭號打擊目標,巴沙爾政權是伊朗在中東最重要的盟友,美國打擊巴沙爾,實際是在為打擊伊朗掃外圍。伊、俄兩國不僅在經濟上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伊朗是保護俄羅斯“下腹部”高加索地區的重要屏障。三是保護俄羅斯經濟生命線:石油利益。石油、天然氣在俄經濟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占其外貿收入的2/3左右。美國今天基本控制了沙特、伊拉克、科威特、卡塔爾等油氣資源大國,如再控制伊朗,可說控制了整個中東油氣資源。這對俄羅斯而言,是個巨大打擊。
對美國來說,敘利亞內戰爆發,美國認為這是打擊巴勒斯坦抵抗組織、黎巴嫩真主黨的好機會,可以為實現阿以和解創造條件,從而改善美國在全世界穆斯林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為打擊伊朗創造條件,進一步可以控制整個中東的油氣資源,遏制俄羅斯和中國等對美國構成潛在競爭力的國家,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由此,美國在敘利亞內戰中積極慫恿卡塔爾、沙特等國打頭陣,建立統一戰線,試圖通過外交施壓、經濟制裁、武裝反對派等手段,企圖實現敘政權更迭。因而,在2013年8月化武事件中,反對派后面的美國等勢力,真正關心的并非是1400多個屈死的冤魂,而是希望借轟炸敘利亞政府軍來改變反對派在戰場節節敗退的局面,使敘利亞局勢向自己期望的方向轉變。
中東國家在宗教、地緣等多種因素影響下,彼此之間縱橫捭闔,甚至大打出手,使人感到遺憾,最為悲哀的是,這些國家幾乎都“挾洋自重”,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不可避免地要為大國的戰略利益“埋單”。在敘利亞化武事件上,美國要體現國際社會“領導者”的角色,而俄羅斯要維護自身“靠得住”的形象。俄美驚心動魄的斗法和博弈幾乎吸引了國際社會的全部目光。而人們無能為力的是,敘利亞危機已經持續了兩年多,戰亂造成上百萬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近十萬人死亡。今天,巴沙爾政權在苦苦支撐,反對派也看不到希望的曙光,而苦難最大承受者卻是敘利亞人民,這大概就是“棋子”國家的最大悲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