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美國軟力量具有通過對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操縱而實現美國霸權的能力,這是其常為人所忽視的另一面。它產生于西方大國爭霸的過程中,經歷了宣傳戰、心理戰和文化冷戰三個階段。美國的軍事-工業-傳媒聯合體是軟力量的操縱者,電子信息科學、社會心理學、文化研究等學科是其技術基礎,文化商品出口和政府有計劃的文化滲透是其輸出的主要途徑。但是,操縱的目的和過程一旦被發現,美國的軟力量就會失去文化操縱力。
關鍵詞:軟力量;操縱;文化戰
如何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提高中國的對外文化戰略水平,是我國和平發展戰略中一個極其重大的實踐和理論問題。但是,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中,學術界往往從美國學者的話語體系出發,把軟力量理解為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而然的影響力。但是,這種研究傾向忽視了,從歷史和社會的現實來看,美國軟力量不僅是文化影響力,它還具有另一面,是通過文化操縱他者維護美國霸權的戰略的力量。
一、帝國爭霸與軟力量的歷史演變
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把軟力量(softpower)解釋為,“一個國家吸引它國的能力源于其文化、價值觀、國內實踐及其被視為合法性的外交政策”。[①]一句話,就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但是,如果縱觀西方文化戰演變的歷史,約瑟夫·奈所說軟力量就會顯示出另一幅面孔,即它是在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的過程中形成的,通過文化、意識形態和心理滲透來操縱其他國家的能力。
文化的影響力古已有之,而軟力量的真正出現是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爭霸的戰爭中,經過了宣傳戰、心理戰和文化冷戰等階段,形成了美國學者所說的軟力量。
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決定了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爭霸戰爭是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總體戰,勝利者得到一切,而失敗者只能躺下。為了提高民心士氣,政府通過控制輿論進行宣傳戰成為了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德等交戰雙方開始了大規模宣傳。通過宣傳,把己方塑造為正義的,把對方塑造為邪惡的,以此激起國民中的斗志,堅定勝利信心。同時維持盟國之間緊密聯系,拉攏中立國,并利用各種手段瓦解敵方的士氣。當時,英法已經開始印制各種宣傳物品,通過飛機、氣球在德軍陣地上播撒,其內容往往是一些捏造的謠言,以打擊德軍的士氣。
美國學者哈羅德·D·拉斯韋爾最先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敵對雙方的宣傳活動,揭露了宣傳戰的本質,“通過宣傳意味著不通過改變客觀條件……來控制人們的精神狀態。它僅僅指通過重要的符號,或者更具體地但是不那么準確地說,就是通過故事、謠言、報道、圖片以及社會傳播的其它形式來控制意見。”[②]換句話,就是通過文化符號、信息傳媒對人的思想意識進行控制。應該說,這一時期的宣傳戰還處于自發的狀態,其目標往往是與戰爭的具體目標相聯系的,大多數是短期和暫時的戰術行為,宣傳的技巧還不熟練。這一時期的宣傳戰是軟力量的萌芽階段。
一戰以后,宣傳戰成為了人們研究的熱點,同時,商業推銷也需要有打動人心的廣告來塑造消費者。政治和商業推動著社會科學對大眾心理的機制和運作方式的研究。這一時期,出現了以哈羅德·D·拉斯韋爾的《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麥克杜格爾(WilliamMcDougall)的著作《群體心理》、伯奈斯的《透視民意》(CrystallizingPublicOpinion)、法國學者拉斯克(JulesRassak)的《輿論心理學和政治宣傳》等有影響的標志性著作。而早已出版的古斯塔夫·勒龐的社會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這樣,在一戰結束到二戰期間,宣傳擁有了社會心理學、本能心理學、公共關系、現代傳播等學科的支撐。
更重要的是,西方國家已經有了明確的文化戰略意識,擁有了更先進的傳媒手段,其目標不再是暫時的,而是根據長期戰略目標,通過大眾傳媒,以文化產品作為擴張勢力范圍的手段,通過影響對方的文化心理達到政治目的。宣傳戰發展為心理戰。
在一戰結束后,德國、英國、意大利、日本紛紛向自己預期的戰略目標區域展開大規模的廣播。1930年代末,美國開始將拉美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對其進行滲透。為此,美國總統羅斯福動員公共關系方面的專家來研究接近拉美國家的最佳形式,并在1938年6月成立文化關系處,全面負責這一任務。[③]此后,《時代》雜志和《讀者文摘》都開始有了西班牙版。迪斯尼動畫片被定為“親善大使”,制作了一批電影和戲劇動畫,產生了一些在西班牙、巴西和墨西哥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與此同時,美國對拉美地區投資大規模上升。美國開始把地緣戰略目標與文化戰略緊密地結合了起來。這一時期,美國軟力量初顯身手。
二戰以后,在以美蘇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抗中,繼心理戰之后又出現了文化冷戰,也被稱之為意識形態戰。
這一時期,以美蘇為首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已經形成。舊的殖民體系開始解體,亞非拉地區民族獨立、革命風起云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及其在二戰中挽狂瀾于既倒的歷史作用,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社會主義被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和歐洲知識分子視為人類發展的未來。由于核武器的出現,美蘇之間的軍事征服已經不可想象。因此,意識形態之爭成了最重要的斗爭形式,文化爭奪被擺在了核心地位。
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消解蘇聯在世界范圍的影響,美國制定詳細的計劃,耗費巨資,在文化領域展開了全方位爭奪。其目標是讓人們接受,美國的發展道路是唯一正確的發展道路。針對蘇聯的政治經濟制度特征,美國通過文化滲透,先控制知識分子,進而顛覆對方的社會心理、意識,然后操縱對方的經濟與政治決策,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隨著蘇聯巨人轟然倒地,美國的意識形態戰大獲全勝。
所以,從歷史演變來看,美國的軟力量,并非簡單的文化、觀念、生活方式的影響力,而是通過大眾傳媒塑造關于文化、觀念、生活方式的符號或圖像,讓其他國家民族從心理上、文化上主動認同,繼而達到操縱他者,實現自身戰略目標的能力。實際上,約瑟夫·奈自己也曾說過,軟力量是“使得他者期望你所期望的目標”,[④]只是沒說操縱而已。
二、美國的文化軟力量的內在機制
美國的軟力量在演進過程,形成了其文化操縱的運行機制。
首先,軍事-工業-傳媒聯合體是美國軟力量的實際控制者。
早在二戰之前,美國商業、政治軍事、外交、文化、學術機構的精英們就已經開始相互影響,結成了龐大的關系網。二戰之后,為了保證美國的軍事優勢,在宇航、衛星通訊和電子技術領域,美國軍方開始大規模資助私有公司進行研發并購買其新產品。在這個過程中,電子產業不斷集中形成了壟斷性的電子通訊技術巨型公司。同時,這些公司不斷地向傳媒領域滲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軍事-工業-傳媒利益共生集團。如美國無線電公司。在1965年,它是擁有20億美元盈余的電子制造商,又擁有全國廣播公司(NBC)的所有權,還擁有全美主要城市最有影響力的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經營全國第二大電子網。[⑤]也正因此,美國精英往往具有多重身份。比如,60-70年代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總裁弗蘭克·斯坦頓。他是最有實力的廣播電臺、電視臺廣播公司的總裁;美國信息顧問委員副主席,負責評估美國新聞署海外宣傳的效率;美國空軍全力資助的蘭德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向東歐和蘇聯傳播節目的自由歐洲廣播電臺執行委員會主席。[⑥]這樣的利益共生集團,具有了根據自身的利益影響美國的國家戰略目標的能力,他們控制的美國文化的生產機制,也自然決定了美國文化信息生產、傳播的內容、性質和方向。信息自由雖然是美國人的主流觀念,但實際上卻是被這樣的利益集團所操縱。
其次,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和心理操縱技術是美國軟力量操縱力量的兩大技術支柱。
二戰一結束,美國立即開始謀求在全球通訊領域的統治地位。在大規模開發電子信息技術的同時,美國開始謀求自己在太空領域的領導權。1963年,美國成立了通信衛星公司,禁止外國人購買股份。1964年,美國向西方國家提議設置國際電信衛星組織,管理通訊衛星國際傳輸網絡,而這個組織的管理者就是通訊衛星公司。美國在這個組織中擁有60%的股份,有絕對的控制權。這形成了美國在當時強大的壟斷信息傳輸的能力。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國國內、乃至于全世界傳播的關于戰爭的訊息和攝像都來自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而它的新聞素材來自于兩個地方——五角大樓和白宮。這種信息控制的基礎就是美國的信息技術和國際衛星傳播系統。
同時,美國對社會心理操控技術也進行了細致的研究,涉及心理學、符號學等學科。20世紀初,以勒龐為代表的心理學家研究了情緒誘導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在這之后,潛意識研究成為重心。1938年,弗洛伊德的學生恩斯特·迪赫捷爾來到美國,開始研究商業廣告中的潛意識操縱問題,并創立美國行為動機研究所。1960年,他成為肯尼迪的選舉顧問,把意識操縱研究引入政治領域。后來,這一領域的研究得到了解釋學、符號學、民族學和文化學的補充。另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盧伊·切斯金是美國顏色研究所所長,對通過顏色影響潛意識進行了廣泛研究。70年代,以弗里德里克·斯金納的新行為主義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意識操縱研究的重要組成部份。[⑦]
為了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控制,美國進行了大量的跨文化研究,重點集中在對每個國家內部群體沖突的文化、經濟和政治條件的研究。在社會學和人類學調查科研立項中,“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合同優先考慮的問題是少數民族的精英,研究他們的價值觀,他們面對心理戰的脆弱性,它們的社會關系和它們的傳播制度。同時受到特別重視的是對少數民族和宗教分析和地方軍事能力在承擔國家發展的領導權方面的演變。”[⑧]
最后,美國利用一明一暗兩條渠道進行文化輸出。
文化商品輸出是傳播美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重要方式。美國學者赫伯特·席勒認為,美國通過壟斷公司推銷其文化產品的手段非常巧妙。這些公司實際上是利用傳播設施—銷售設備—服務承包—生產節目這樣的縱向一體化體系進行文化輸出。拉美和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為了發展廣播傳媒事業,要向美國購買傳媒設備。但是,設備到位之后,由于資金缺乏無力制作節目。而美國公司往往把銷售傳播設備、售后服務與文化產品進行捆綁式的銷售,而且,由于這些產品在國內已經收回成本,往往以低廉價格外銷。這就形成了美國文化產品在世界范圍內泛濫,沖擊著其他民族的文化。
同時,美國文化輸出還有一條秘密渠道,這就是以文化交流、商品交流為掩飾,由美國政府(主要是中央情報局)背后操縱的文化輸出。冷戰時期,為了與蘇聯爭奪文化霸權,美國進行了秘密的文化戰。中央情報局在宗教、藝術、文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不斷推出美國文化,爭取世界范圍的知識分子對美國文化認同。另一方面,不斷妖魔化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為了掩飾這些活動,中央情報局往往成立一些外圍基金會,把資金打入基金會帳戶,錢“洗”干凈之后,再來資助他們看中的知識分子和由他們成立的文化組織。另外一些著名的基金會如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等,其領導人與中央情報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經常主動為中央情報局排憂解難。以中央情報局操縱的最著名的文化組織文化自由同盟為例。該組織的目的就是與蘇聯在世界范圍內爭奪人心,宣傳美國的價值理念。在60年代中期鼎盛時,該組織影響巨大,在35個國家設有辦事處,雇傭280名工作人員,用幾十種語言出版20多種有影響的刊物,舉辦各種藝術展覽、音樂會、高水平的國際會議等文化活動。僅1966年這個組織的活動經費就達200萬美元。[⑨]而這里顯露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三、美國軟力量的致命弱點
美國軟力量雖然強大,但它的操縱特征決定了它的致命弱點。
原聯邦德國心理學家赫伯特·弗蘭克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操縱應理解為秘密進行的心理影響并因此而使受影響的人蒙受損失”。[⑩]也就是說,操縱是一種隱藏了真實目的的行為,這種目的對操縱者有利,卻對被操縱者有害。操縱者必須給被操縱者一個虛假的,但又是誘人的目標,讓后者主動去做對前者有利,卻對自身有害的事情。而美國軟力量的目標正是這樣,通過各種信息、文化、符號宣傳、滲透、操縱其他國家人民的文化心理,讓這些國家做對自己有害,卻對美國有利的事。正如1950年7月10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文件中所說,最有效的宣傳:“宣傳對象按照你指定的方向走,而他卻以為這個方向是他自己選定的”。[11]也正是這個原因,美國的軟力量就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一,軟力量的理念與真實目標之間的矛盾:
總的來說,美國軟力量就是讓人們認同美國的制度、生活方式是最美好的,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最高點,代表著歷史發展的方向,而與美國相對立的一切事物,都是愚昧、野蠻和黑暗的。因此,美國的一切行為都是代表全人類利益。但是,另一方面,美國的真正戰略目標卻是維護其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并為了維護這一地位縱橫捭闔,無所不為。在美國所宣傳的理念與它的行為之間,存在著鮮明的反差。美國高喊“反恐”占據阿富汗這個中亞地緣戰略要地;高喊“反獨裁”入侵伊拉克,牢牢盤踞在這一戰略資源中心;為了排擠俄國勢力,高喊“民族自決”扶持科索沃獨立,又為了同樣的目的拒絕承認南奧塞梯那的獨立要求。
人們對一個國家(文化)的認同,最終在于這個國家是否尊重其他國家的利益,與其他國家互利共存。但是,美國一方面通過軟力量,高呼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權,把自己塑造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代言人,但是,另一方面,又以維護人權、反獨裁為名,在國際上大行霸權主義,以赤裸裸的軍事侵略占據地緣戰略要地和資源戰略要地。以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的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些霸權行為,美國雖然可以通過軟力量遮掩于一時,但不可能遮掩于一世。
第二,軟力量的理念與運行機制之間的矛盾。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美國軟力量所宣傳的核心理念,這就是“自由”。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得克薩斯的貝勒大學講演,毫不猶豫地提出“美國人認為有一件事要比和平更重要,那就是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經營自由”[12]。自由是美國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最高理念,任何對自由的限制都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另一方面,美國又以隱蔽的形式操縱著文化。二戰以后,美國制定了編號為NSC-68的政府文件,這是冷戰的最高指導文件,核心宗旨是“通過建設性措施實施‘自由’這個理念證明其優越性”。[13]而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就是一個“影子文化部”,它主導著美國的對外文化戰略。美國扶植歐洲的馬歇爾計劃規定,每個接收計劃的國家都應當將與該計劃提供的外援資金數額相等的資金存入中央銀行,作為對應資金。其中5%為美國國有資產,大約有2億元。而這一部分成為秘密經費,進入了中央情報局腰包。[14]中央情報局成立一些外圍組織,暗中對它們進行資助,在文學、藝術、影視等各個領域宣傳。中央情報局的組織及其秘密,只有各種組織的核心成員才知道事情真相。而許多外圍的工作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活動是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操縱的。
自由的觀念以被操縱的方式所宣傳,這本身就太具有諷刺意味了。這種操縱過程一旦被發現,美國軟力量的影響力就會立即化為烏有。前文所說的在五六十年代風云一時的文化自由同盟,其接受中央情報局資助的事情一經被揭露,這個組織的影響力隨之煙消云散,組織也逐漸解體。
美國軟力量的理論誤區就在于,它往往以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模式為基礎,忽視了人是主動的,能夠按照頭腦中的思想觀念進行實踐,又能夠對實踐的結果不斷進行反思,進而反思頭腦中的思想觀念、理論模式。所以,在社會活動中,人們是能夠判斷出哪些觀念符合自己的利益,哪些不是。
另外,美國軟力量以強大的信息傳播和壟斷為技術基礎。但是,隨著其他國家信息技術的地高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為信息在全球范圍內傳播提供了技術基礎。在互聯網中,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完全控制信息傳播。這為真實信息的傳播,打破美國的信息壟斷提供了技術基礎。
因此,美國可以利用軟力量在某個國家成功實施文化操縱,但是,在信息可以在全球迅速傳播的今天。這樣的行為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第二次海灣戰爭時,美國進行了強大的媒體宣傳,高喊人權、民主,大呼反獨裁、反孔的幌子,但是,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國內的人,都迅速的判斷出,美國的真正的目標是控制石油,并通過控制石油維護自己的世界霸權。美國的軟力量在此失去了威力。因此,美國軟力量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不能夸大
結語:美國軟力量的核心是追求文化操縱。因此,我國文化軟力量建設的重點就要針對這種特征,加強文化自覺意識,提升我國文化的自主性,在自信、自覺基礎上提升文化的自我認同、自我發展能力,既能借鑒外來文化,又能反思自身,推動以文化的交往和相互理解為目的的文化戰略,并在此基礎上提升文化的創造力、凝聚力、感召力。
(來源:《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①] [美]約瑟夫·奈:《硬權力和軟權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頁。
[②] [法]哈羅德·D·拉斯韋爾: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張潔,田青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頁。
[③] [法]阿芒·馬特拉: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思想與戰略的歷史,陳衛星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頁。
[④]約瑟夫·奈:《硬權力和軟權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⑤] [美]赫伯特·席勒:大眾傳媒與美利堅帝國,劉曉紅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第47頁。
[⑥] [美]赫伯特·席勒:大眾傳媒與美利堅帝國,劉曉紅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第50頁。
[⑦] [俄] 謝·卡拉-穆爾扎:論意識操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第88-89頁。
[⑧] [法]阿芒·馬特拉: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思想與戰略的歷史,陳衛星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頁。
[⑨] [澳]彼得·科爾曼:自由派的陰謀—文化自由同盟與戰后歐洲人心的爭奪,黃家寧、季宏、許天舒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68頁。
[⑩] [俄]謝·卡拉-穆爾扎:論意識操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第19頁。
[11] [英] 弗朗西斯·斯托納·桑德斯: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曹達鵬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前言第5頁。
[12] [美]赫伯特·席勒:大眾傳媒與美利堅帝國,劉曉紅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第5頁。
[13] [英] 弗朗西斯·斯托納·桑德斯: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曹達鵬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05頁。
[14] [英] 弗朗西斯·斯托納·桑德斯: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曹達鵬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14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