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占領華爾街”運動反思資本主義與私有化
“占領華爾街”運動也可以看成是世界無產者的再一次覺醒,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全球化背景下,在科技高度發達,知識經濟社會初步形成階段的一次大覺醒,它表明:無論科學技術多么發達,無論社會形式怎么變化,無論資本主義矛盾怎樣得到緩解,只要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主要矛盾沒有得到解決,那么這個矛盾就必然爆發
中華女子學院管理學院
■ 馬傳兵
9月17日,少數美國人發起了名為“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的和平示威活動,出人意料的是,運動規模不斷擴大,由紐約華爾街一地擴大到華盛頓以至全美數十個城市;不僅如此,抗議活動還迅速蔓延至其他國家和地區。據英美媒體報道,82個國家的示威者10月15日在700多座城市發起示威。倫敦、巴黎、法蘭克福、柏林、東京、羅馬、馬德里、首爾、雅加達等地均不同程度地舉行示威,抗議全球經濟危機,要求追究政治家和銀行家的責任。
共同訴求導致示威活動擴大
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國家應對之策乏力,百姓失業增多,歷經將近三年時間仍然難以看到經濟全面復蘇的曙光,失望和沮喪情緒不斷蔓延。不能不說,“占領華爾街”所提出的一些口號也是其他國家人民心有同感的一些政治需求,如要求“富人納稅”、消除社會不公、規范金融秩序等。導致矛盾升級和世界范圍內呼應的主要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
第一,本次世界經濟危機是由金融創新過度、金融風險過大導致資金鏈斷裂而造成的,不同于以往生產過剩型的經濟危機,熱衷于金融創新的各國的銀行成為此次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金融創新過度和金融風險放大的背后,是金融資本家的貪婪和政治家的腐敗。美國房利美、房地美事件,集中說明了此類事件的代表性。而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又往往摻雜著政治交易,腐敗也由此滋生,所以,人們喊出了“銀行得救了,我們被賣了”、“都是華爾街惹的禍”,把斗爭的矛頭指向了銀行,指向了金融資本家。
第二,本次世界經濟危機波及范圍廣、影響大,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形成原因幾乎是一致的,因此世界范圍內的無產者們具有共同的感受。所以,10月15日全球范圍內的示威升級,無論規模如何,影響多大,它的產生存在著共同的基礎。
第三,本次世界經濟危機對百姓的直接影響是失業率大幅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更主要是未來預期)急劇下降。經濟危機的直接后果是工作比以前難找了,為了節省成本,資本家們普遍減少在職工人的工資水平。而另一方面,財富集中在社會極少數人手里,他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因此,感覺不公的百姓走上街頭,反對貧富分化,要求縮小貧富差距。這也是世界范圍內各國人民共同的需求。10月15日在紐約示威人群中有人舉著“沒有工作、沒有醫保、沒有未來、美國夢破滅”的標語,很多人是因為失去工作才走上街頭的。而政府在創造就業、提高民眾收入水平方面措施乏力,難得民心,這是引發此次“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直接原因。
正是由于以上三個方面的主要原因,才導致了在美國發生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不斷升級,并得到了世界其他國家的呼應,波及七八十個國家,逐漸形成了世界性發展趨勢。
10月15日的全球性示威活動雖然有些雷聲大雨點小,但是其影響不可忽視。它警示了當前世界:本次世界經濟危機影響超出預期,范圍廣大,各國經濟還遠未走出困境。這實際上是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私有制缺陷的再一次的大反思。它再一次提醒人們,馬克思所預言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經濟危機不可避免”的正確性;也由此警示對資本主義充滿向往的人們——那邊廂絕不是天堂。
反思私有化
本次“占領華爾街”運動也可以看成是世界無產者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全球化背景下,在科技高度發達、知識經濟社會初步形成階段的一次大覺醒,它表明:無論科學技術多么發達,無論社會形式怎么變化,無論資本主義矛盾怎樣得到緩解,只要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主要矛盾沒有得到解決,那么這個矛盾就必然爆發。這個矛盾最終必然表現為貧富分化、社會不公、兩極對立,普通民眾的生活難以為繼。因此,世界無產者并沒有被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浪潮消滅,相反,時代的發展為他們創造了新的斗爭形式。
此次斗爭中,Facebook、Twitter等網絡工具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無產者埋葬資本主義、獲取斗爭勝利的本質需求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的假象難以掩蓋。毫無疑問,這次運動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會推動金融秩序的規范化,讓貪婪的資本家稍做收斂。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整個世界發生了以私有化為主要取向的社會改革。針對目前發生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和“占領華爾街”運動,我們需要進一步反思:私有化的長遠后果是什么?能不能把私有化作為尋求效率解放的惟一手段?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是否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消滅掉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否不存在了?事實告訴我們,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目前“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根本起因,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資本主義矛盾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自我消滅,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對立仍然存在。所以,我們有必要對上個世紀以來以私有化為取向的社會改革浪潮進行反思。
私有化最終的結果必然導致社會發展走向“資本控制國家”的道路,必然導致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其政治后果就是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這種矛盾是私有化國家政府不可調和的。因此,我們在尋求效率解放的同時,不能損害社會公平,更不能動搖所有制基礎,把改革簡化為以私有化為惟一選擇。
1993年時鄧小平就說過,“某些人所謂的改革,應該換個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資本主義化。他們‘改革’的中心是資本主義化。我們講的改革與他們不同,這個問題還要繼續爭論的”。(《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297頁)我們在改革的過程中,要始終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為目標,而不是走私有化和資本主義的路子。這正是中國式改革的特色所在。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73頁);“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1985 年P123) ;“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1985年P110-111);“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38頁?。?;“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同上);“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于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1987 年第229頁)。這些論斷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仍然是振聾發聵,指引著我們的改革。
“占領華爾街”運動沖擊波
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從未出現過如此波瀾壯闊的抗議活動。此次大規模示威表面上是指向華爾街、甚至是美國政府和共和黨,深層原因則在于美國的政治經濟體制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 汪巍
社會矛盾長期積聚,集中爆發
2011年9、10月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是長期積聚的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自上世紀90年代,美國金融業興起、金融衍生品勃興,美國政府為振興經濟不斷刺激消費,降低利率。貸款機構不認真審查貸款者的信用,實行零首付、零利率,努力刺激消費。華爾街則乘著這個機會,大力推行金融衍生品,謀取高額利潤,制造虛假繁榮。最終金融泡沫破滅,金融危機爆發。美國政府又不能眼看著金融大廈坍塌,因此布什政府時期就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本質上是用納稅人的錢救濟華爾街,為投機商的巨額壞賬買單。
美國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拯救華爾街,而華爾街的大鱷們卻拿著高薪,領著高額獎金和巨額分紅,以華爾街為代表的資本家們憑借手里的金融衍生工具大肆撈取錢財,整體所交稅率卻遠低于中下階層。美國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公平正義遭到擠壓,成為美國民眾憤怒的主因。
與財富的過度集中相對應的是失業率的上升。目前美國的失業率仍維持在9%以上,廣義失業率達到了15%,年輕人的失業率達到了20%。在大部分民眾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油價上漲、美元貶值的情況下,美國人生活成本、居住成本、出行成本、教育成本都在上升,這勢必會激化社會矛盾。
20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之時曾承諾懲治金融大鱷,給富人增稅,但并未兌現,加之失業率未得到改觀,因而此次運動直指奧巴馬政府。共和黨人認為美國領取政府救濟的人太多了,要削減政府花在社會保障和福利上的費用等,也招致美國公眾不滿。
占領者人員成份復雜、訴求多樣
“占領華爾街運動”占領者人員成份復雜,既有失業的工人和大學生,也有越戰老兵和家庭主婦。他們的訴求多元多樣,從反戰到反金融大亨,從占領美國到要求免費醫療。由于營地生活狀況差,一些人逐漸失去熱情,盡管天天都有人加入營地抗議,但也有許多人選擇離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從未出現過如此波瀾壯闊的抗議活動,“占領華爾街”與民權運動和反越戰非常相似,因此引起強烈反響。
“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是當前美國社會矛盾的真實寫照,說明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政府和監管當局推出的經濟、金融改革措施未孚眾望,美國普通民眾對經濟低迷的失望情緒已積聚到需要爆發抗議的程度,美國社會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政治分裂等深刻的社會問題已暴露無遺。窮則思變,在“占領華爾街”運動中,有工人運動組織成員在爭取勞工權利,也有社會主義運動組織呼吁“終結資本主義制度”。此次大規模示威表面上是指向華爾街、甚至是美國政府和共和黨,深層原因則在于美國的政治經濟體制。
奧巴馬短期內難降失業率,
又無力對華爾街采取斷然措施
美國石油財團、金融財團和軍工財團是華爾街金融財團的核心,當抗議者的矛頭指向華爾街金融大鱷時,2012年大選在即,奧巴馬不愿打擊他們。金融業是維護美國霸權的重要支柱,是美國為數不多領先于全球的行業之一。奧巴馬若強力制定監管規定或是稅制來收緊金融業,勢必遭到金融巨頭的反擊。
奧巴馬政府正竭力紓解抗議者的不滿情緒,避免大規模的游行抗議演變成騷亂。然而,奧巴馬手中基本已無牌可打,短時間內不可能降低失業率,也無力對華爾街采取斷然措施,而過去幾年的政績也令人失望。
奧巴馬總統最近對“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作出回應。他說,美國民眾經歷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全國各地、各行業都遭受了重大損失,但至今金融行業仍充斥著不負責任的行為,以“占領華爾街”為代表的抗議活動正反映了美國民眾對金融行業的不滿情緒。美國副總統拜登表示,救助華爾街的討價還價已經使美國人民產生不和,美國人民覺得這個系統不公正、不平等。
運動的影響或不僅限于美國國內
這次“占領華爾街”,從一開始規模有限的抗議活動已逐步向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演變,暴露出美國在經濟、政治和社會領域中存在的諸多深層次問題,最終可能會對美國未來政治決策產生影響,促使美國在諸如投資教育和基礎設施、創造就業、鼓勵創新等方面出臺新的舉措。
此外,美國在本國民怨壓力下,勢必將壓力對外轉移。而這將對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產生怎樣的影響,有待觀察。
“占領華爾街”與西方主流經濟思想的沒落
《環球財經》總編輯 向松祚
“占領華爾街”運動席卷整個美國,且有迅速蔓延世界之勢。原本是三三兩兩或數十人的小規模靜坐抗議,很快發展成為數萬人乃至數十萬人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的全國性運動;原本美國和國際主流媒體不屑一顧,懶得報道,如今卻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評論和預測的頭條新聞;原本只是曼哈頓南部華爾街附近小小公園的星星之火,如今已經成為左右美國政局和世界多國政治走向的燎原之火。
當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2008年金融海嘯席卷世界,大多數華爾街大佬、美國政府官員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高官全都相當樂觀地宣稱,盡管金融海嘯是數十年以來最嚴重的危機,甚至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不過我們現在對處理金融危機有了更加豐富的經驗,我們手中有了更多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工具,所以不用擔心,金融危機將在兩三年之內結束,經濟增長很快就會回到2007年危機之前的水平。
4年歲月轉眼過去。美國、英國、歐洲和日本卻幾乎同時陷入“二次探底”或“二次衰退”的泥潭,失業率依然高居不下。只要看看各國失業率,我們能夠很容易理解“占領華爾街”運動為什么像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西班牙:21.3%;意大利:8.1%;愛爾蘭:13.1%;希臘:16.2%;葡萄牙:12.4%;法國:9.2%;英國:7.8%;美國:9.2%。
于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擺到我們面前:為什么如此史無前例大規模的貨幣擴張和財政刺激措施不起作用?我以為當代主流西方經濟思想無法回答這個最重大的問題。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初,筆者就寫到:
“財政赤字擴張和貨幣信用擴張無法奏效的根源是人類經濟制度安排存在根本缺陷。人類經濟體系演變到今天,尤其是人類貨幣信用體系演變到今天,造就了一個異常奇怪的經濟金融貨幣體系,那就是三個‘兩極分化’相互加強的經濟金融體系。三位一體的兩極分化體系乃是當今整個人類經濟金融體系最根本的制度缺陷,是金融危機頻繁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財政赤字擴張和貨幣信用擴張無法啟動實體經濟復蘇的終極原因。”
我由此提出一個新的思想框架來解釋人類經濟,其最基本理念是:真實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需求和供給行為有本質區別。真實經濟之需求和供給是生產性需求和供給(或稱之為“真實需求和供給”);虛擬經濟之需求和供給則是投機性需求和供給(或稱之為“虛擬需求和供給”)。真實需求主要來自占人口大多數之普通百姓(亦即很難獲得信用之普羅大眾);投機性需求則主要來自占人口極少數之富裕階層和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或投資機構(亦即最容易獲得信用之個人和機構)。
受金融危機打擊最劇烈之人群,恰好就是收入相對微薄之普羅大眾,他們之真實需求急劇下降(譬如失業和減薪導致收入急劇下降),導致真實經濟或實體經濟急劇衰退和蕭條。伯南克式的“定量寬松貨幣政策”所釋放的貨幣和刺激的信用,極少可以到達低收入的普羅大眾手中,卻可以輕而易舉地流入富裕階層和大金融機構、投機機構或投資機構手中。易言之,“定量寬松貨幣政策”所釋放的貨幣和信用,可以非常方便地刺激投機性需求,刺激虛擬經濟(各種金融資產之價格)快速上漲,與此同時,真實經濟卻持續萎縮。
“占領華爾街”運動還將持續下去,并深刻影響各國政治和政策走向(尤其是美國每年大選)。如果我們承認真實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本質區別,就不應該再迷戀“量化寬松”和財政赤字的魔力,全球經濟體系需要最深刻的變革?!罢碱I華爾街”已經吹響了變革的號角。
華爾街爆發示威游行之隨想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深顧問
■ 陳思進(發自多倫多)
在夏日最后一個長周末(勞工節)剛過完不久,來自美國各地的民眾于9月17日聚集在紐約華爾街,爆發了一場聲勢浩蕩的“占領華爾街”的示威,人們高舉標語,高呼“要工作!要工作!”迄今為止,示威抗議還在繼續著,示威者在美國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附近公園,自設廚房,提供食物,以作長期抗議準備。并演變成了 “占領華爾街”。
也難怪美國民眾群情激憤,想當年,每逢年底年初是華爾街最興奮的時候,華爾街公司一個接一個宣布發放獎金的數額,相比之下一家比一家絢麗多姿,這個公司每個員工平均20萬美元,那個公司30萬美元,媒體也跟著湊熱鬧幫著華爾街人數錢,搞得華爾街員工個個都好似好萊塢明星似的。
記憶中最興旺的一年,雷曼兄弟每個員工的平均獎金是52萬美金、美林56萬、高盛66萬!那一年全華爾街30多萬員工,每人平均收入是30萬,足足高出美國平均收入的7倍!那些交易員、基金經理,每年拿一個百萬紅包稀松平常,上千萬也不少見。
而2007年底,華爾街已然陰云密布,多家投行面臨著巨額的虧損,可他們的年終獎金卻仍然以盈利創紀錄的2006年為標準(當年因做空房地產市場而博得當年《機構投資者》雜志對沖基金收益率第一人的約翰·保爾森,拿到的是35億美元大紅包)。據統計,2007年,單五大投行的全年薪水支出就高達700億美元,比2006年還高出18%,這些巨額獎金直接導致各行的流動資金劇減,隨著2008年次貸風暴的升級,各大投行開始捉襟見肘,運行困難。
甚至在巴克萊以17.5億美元買下雷曼的紐約投資部門后,還將部分員工的分紅計劃包含在收購協議中;紐約留下的一萬員工,可望分得25億美元紅利,而這筆紅利金是在雷曼破產之前設立的!但與此同時,有多少投資雷曼的普通投資者正為賠錢哭泣著⋯⋯
然而美國第一輪的救市計劃(QE1,第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際上只是救了引發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華爾街?,F在三年多過去了,成千上萬失去了工作的人依然找不到工作,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工作將不保,以至失去家園,美國夢無從談起。雖然官方實業率在10%以下,可實際失業率超過17%,年輕人的失業率更是超過25%,漸漸地對未來失去希望。而華爾街人依然我行我素,該拿的錢一分不少,怎能不引發民怨呢?
談到這兒,不禁想起幾年前看到的一則國內新聞:“中紀委近日發布規定:國企老總違規自定薪酬,可開除黨籍;對償付能力不強的保險公司,保監會也要求控制高管薪酬”,我國管理層在限制國有企業高管薪酬方面,監管可謂及時!
目前美國最關鍵的問題就在于如何降低失業率,只要這個問題能解決,其他的一切問題都會慢慢地迎刃而解。就連近日因“落跑新娘”而成為新聞人物的《花花公子》創辦人、高齡85歲的休赫夫納,在CNN的一個訪談中也提到:“Let's Get People Back to Work!”(讓人們回去工作?。?BR>那么怎樣才能降低失業率呢?該想的辦法美國幾乎都想盡了,從QE1到QE2,然而錢就是無法流入需要的地方,比如流入實體經濟、流入制造業,吸引企業雇用更多的員工。事實上就連這次在金融危機中拿到政府救助最多的華爾街,也將開始裁員了。很明顯,美國經濟已對貨幣寬松產生了抗藥性,別說QE3了,筆者以為,在解決就業方面,就是QE13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無怪乎美聯儲暗示,暫時不會推出QE3。
那怎么辦呢?就只有一招了,也就是前些日子想競選下屆總統的紐約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提出的,讓流失到海外的工作職位重新再回來,使美國以金融業、服務業為支柱的產業回歸到實業,即讓美國人返回工作崗位自己生產,為社會創造真正的財富。
為此,近期美國國會正在討論一項議案,其關鍵點是吸引美國的跨國公司海外利潤回流美國,以此加強美國國內的投資,進而提高就業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將給與企業非常優惠的稅率,從目前的30%大幅降至5.5%,對資本來說,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希望美國能找到一個能擺脫經濟困境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同時筆者也暗暗為中國擔心。如果美國海外企業準備回歸美國的話,美國的失業率將會大幅下降,那時很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對中國制造業產生沖擊。因此,中國要做好準備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