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是世界第十二大石油出口國,其中85%供應歐洲,占歐洲進口原油總量13%,被稱為“歐洲油庫”。隨著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8月22日進占首都的黎波里,一場圍繞利比亞利益分配的爭奪戰悄然打響。
意大利埃尼、法國道達爾、英國石油等西方能源巨頭,以及來自卡塔爾等國的石油企業都希望憑借本國在對利比亞軍事行動中的“貢獻”擴大或開辟地盤。
“歐洲油庫”
截至2011年1月,即沖突爆發前,利比亞每天生產158萬桶原油,占世界原油產量大約2%。由于國內消費非常少,利比亞絕大部分原油和石油產品用于出口,而出口對象則主要集中在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
在國際能源署成員國中,愛爾蘭2010年從利比亞進口原油占進口總量比例最高,為23.3%;意大利次之,22%;奧地利第三,21.2%;其后分別為瑞士、法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德國等;利比亞原油只占美國原油進口總量的0.5%。不過,意大利、法國和德國是利比亞石油的最大買家,三國購買總量占利比亞2010年石油出口超過五成。
另外,利比亞每年生產15億立方米天然氣,國內消費占三分之一,其余主要向歐洲出口,尤其是經過520公里長的“綠溪”海底管道向意大利和西班牙輸送液化石油氣。2010年前11個月,意大利每天從利比亞進口26萬立方米天然氣,占全國天然氣進口總量大約13%。
意大利埃尼公司是利比亞最大的外國能源運營商,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在利比亞投資,2010年,埃尼公司每天在利比亞生產28萬桶原油,全年1420億美元收入中13%來自利比亞。西班牙雷普索爾公司排名第二。法國道達爾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奧地利石油天然氣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同為利比亞石油主要開采商。
利比亞陷入內戰后,原油生產幾乎停滯,這些煉油廠難為無米之炊,不得不到尼日利亞等國尋找替代品。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為什么歐洲油企急于重返利比亞。
“論功行賞”
聯合國安理會9月16日部分解除對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的資產凍結制裁,但石油領域重建無論在資金上還是技術上都離不開國際大公司,“過渡委”高層多次呼吁外國油企盡快重返利比亞。
反對派武裝攻入的黎波里后,意大利外交部長弗朗哥•弗拉蒂尼迫不及待地宣布,在利比亞地位“獨一無二”的埃尼公司已派技術人員前往利比亞,準備恢復生產。埃尼公司首席埃尼首席執行官保羅•斯卡羅尼則強調埃尼與“過渡委”關系“特殊”,稱埃尼自4月初以來一直與“過渡委”保持密切接觸,埃尼在利比亞有“積極的未來”。
埃尼擔心法、英、美油企搶奪它在利比亞的地盤,尤其把道達爾公司視為“特別威脅”,因為正是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挑頭發起針對卡扎菲政權的軍事打擊。巴黎一直游說“過渡委”在招標新合同時不要忘了法國企業。能源業界傳言,作為第一個承認“過渡委”的國家,法國將因在援助利比亞反對派方面扮演先鋒和決定性角色而在“后卡扎菲時代”獲得能源合同獎勵。
8月25日,“過渡委”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賈利勒公開承諾“照顧那些幫助過我們的國家,尤其是在利比亞發展建設方面。我們將根據它們給我們的支持回報它們”。9月1日,“利比亞之友”國際會議在巴黎召開前,法國《解放報》刊登一封自稱利比亞反對派給卡塔爾埃米爾、即國家元首的信件,信中稱“過渡委”承諾“把35%的原油分配給法國,換取法國完全和持久支持”。法國外長阿蘭•朱佩聲稱不清楚信中所指利益分配,但認為“過渡委”論功行賞“公平且合乎邏輯”。
盡管“過渡委”官員否認存在“石油換支持”,但英石油、雷普索爾、英荷殼牌、溫特斯哈爾等在利比亞運營的外國能源企業無不希望憑借本國政府對“過渡委”的支持多分一杯羹。這些曾是“卡扎菲之友”的能源巨頭,在卡扎菲尚未倒臺時即開始謀劃。
與此同時,先前在利比亞沒有油田的卡塔爾油企和瑞士維托爾石油公司準備入場??ㄋ柺堑谝粋€給予“過渡委”外交承認的阿拉伯國家,利比亞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允許卡塔爾國家石油公司和維托爾公司幫助“過渡委”交易石油,維托爾是卡扎菲倒臺前反對派最大的燃料供應商。另外,繼薩科齊和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9月15日訪問利比亞后,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次日訪問的黎波里。土耳其能源與自然資源部長塔內爾•耶爾德茲19日宣布,土耳其石油公司有望在兩周內恢復在利比亞的原油生產。
康菲、大陸、馬拉松等美國石油公司雖然難以像埃尼和道達爾那樣,成為利比亞戰后石油領域重建的大贏家,但同樣不甘人后。美國與英、法同為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發起國,不會坐看歐洲國家瓜分戰后石油蛋糕,將設法收回在利比亞投入的巨大成本,而且更看重戰略收益。卡扎菲曾呼吁阿拉伯和非洲國家使用統一貨幣“金第納爾”結算石油出口收入,有意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如同伊拉克戰爭推翻改用歐元替代美元結算石油出口的薩達姆政權,卡扎菲倒臺再一次確保了“美元石油”的主導地位。
其他國家的機會
利比亞戰事天平向反對派傾斜后,“過渡委”高層談及戰后重建時反復表示將尊重卡扎菲政權與外國公司簽訂的合同,今后將“擇優”考慮利比亞與外國企業的石油等合同。
“過渡委”表態歡迎中、俄等國參與利比亞戰后重建。9月12日,中國宣布承認“過渡委”為利比亞執政當局和利比亞人民的代表;“過渡委”承諾切實遵守雙方先前簽署的各項條約和協議,歡迎中方參加利比亞重建。
利比亞2010年每天向中國出口15萬桶原油,占利比亞原油出口總額大約11%,但只占中國原油進口總額的3%。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在利比亞投資大約50個項目,總金額大約188億美元。中國公司主要從事石油鉆井、管道等服務項目,未曾中標有開采價值的油田,中國在利直接投資少,主要承包住宅和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保護中國在利經濟利益,當務之急是盡快恢復因戰火而停頓的項目,爭取把損失減到最小,同時努力確保利比亞對華石油出口。
俄羅斯也在著手讓俄羅斯企業重返利比亞,恢復與利比亞的石油和天然氣合作。俄羅斯業內人土認為,美國和歐洲能源巨頭肯定會獲得利比亞石油蛋糕中最大的一塊,俄羅斯企業將不得不讓出一些市場份額,但仍有不錯的機會。“過渡委”已經表示愿意與俄羅斯企業討論簽訂更多合同的可能性,將派代表團訪問莫斯科。9月16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埃尼公司簽署協議,確認雙方2月中旬、即利比亞沖突爆發前達成的協議有效,俄氣將擁有埃尼在利比亞大象油田項目一半的股份。
另外,業內人士認為,伊拉克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重建的經驗表明,在利比亞開采新的油氣田單憑一家公司不行,需要由來自兩到三個國家的公司組成國際財團。俄羅斯國家石油財團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聯手贏得伊拉克西古爾納2號巨型油田投標就是一個好例子。
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利比亞阿拉伯灣石油公司,9月初在東部油田重啟石油生產,打算9月底前恢復每天20萬桶原油的生產水平,每10天從圖卜魯克港出口100萬桶原油。然而,利比亞石油生產要恢復到戰前水平恐怕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業界樂觀預計,利比亞恢復戰前石油產能需要12個月到18個月;歐佩克和國際能源機構則認為需要兩年甚至三年才能完全恢復。圍繞著利比亞戰后的石油利益分配,各方的博弈無疑將繼續。
意大利埃尼、法國道達爾、英國石油等西方能源巨頭,以及來自卡塔爾等國的石油企業都希望憑借本國在對利比亞軍事行動中的“貢獻”擴大或開辟地盤。
“歐洲油庫”
截至2011年1月,即沖突爆發前,利比亞每天生產158萬桶原油,占世界原油產量大約2%。由于國內消費非常少,利比亞絕大部分原油和石油產品用于出口,而出口對象則主要集中在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
在國際能源署成員國中,愛爾蘭2010年從利比亞進口原油占進口總量比例最高,為23.3%;意大利次之,22%;奧地利第三,21.2%;其后分別為瑞士、法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德國等;利比亞原油只占美國原油進口總量的0.5%。不過,意大利、法國和德國是利比亞石油的最大買家,三國購買總量占利比亞2010年石油出口超過五成。
另外,利比亞每年生產15億立方米天然氣,國內消費占三分之一,其余主要向歐洲出口,尤其是經過520公里長的“綠溪”海底管道向意大利和西班牙輸送液化石油氣。2010年前11個月,意大利每天從利比亞進口26萬立方米天然氣,占全國天然氣進口總量大約13%。
意大利埃尼公司是利比亞最大的外國能源運營商,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在利比亞投資,2010年,埃尼公司每天在利比亞生產28萬桶原油,全年1420億美元收入中13%來自利比亞。西班牙雷普索爾公司排名第二。法國道達爾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奧地利石油天然氣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同為利比亞石油主要開采商。
利比亞陷入內戰后,原油生產幾乎停滯,這些煉油廠難為無米之炊,不得不到尼日利亞等國尋找替代品。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為什么歐洲油企急于重返利比亞。
“論功行賞”
聯合國安理會9月16日部分解除對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的資產凍結制裁,但石油領域重建無論在資金上還是技術上都離不開國際大公司,“過渡委”高層多次呼吁外國油企盡快重返利比亞。
反對派武裝攻入的黎波里后,意大利外交部長弗朗哥•弗拉蒂尼迫不及待地宣布,在利比亞地位“獨一無二”的埃尼公司已派技術人員前往利比亞,準備恢復生產。埃尼公司首席埃尼首席執行官保羅•斯卡羅尼則強調埃尼與“過渡委”關系“特殊”,稱埃尼自4月初以來一直與“過渡委”保持密切接觸,埃尼在利比亞有“積極的未來”。
埃尼擔心法、英、美油企搶奪它在利比亞的地盤,尤其把道達爾公司視為“特別威脅”,因為正是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挑頭發起針對卡扎菲政權的軍事打擊。巴黎一直游說“過渡委”在招標新合同時不要忘了法國企業。能源業界傳言,作為第一個承認“過渡委”的國家,法國將因在援助利比亞反對派方面扮演先鋒和決定性角色而在“后卡扎菲時代”獲得能源合同獎勵。
8月25日,“過渡委”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賈利勒公開承諾“照顧那些幫助過我們的國家,尤其是在利比亞發展建設方面。我們將根據它們給我們的支持回報它們”。9月1日,“利比亞之友”國際會議在巴黎召開前,法國《解放報》刊登一封自稱利比亞反對派給卡塔爾埃米爾、即國家元首的信件,信中稱“過渡委”承諾“把35%的原油分配給法國,換取法國完全和持久支持”。法國外長阿蘭•朱佩聲稱不清楚信中所指利益分配,但認為“過渡委”論功行賞“公平且合乎邏輯”。
盡管“過渡委”官員否認存在“石油換支持”,但英石油、雷普索爾、英荷殼牌、溫特斯哈爾等在利比亞運營的外國能源企業無不希望憑借本國政府對“過渡委”的支持多分一杯羹。這些曾是“卡扎菲之友”的能源巨頭,在卡扎菲尚未倒臺時即開始謀劃。
與此同時,先前在利比亞沒有油田的卡塔爾油企和瑞士維托爾石油公司準備入場??ㄋ柺堑谝粋€給予“過渡委”外交承認的阿拉伯國家,利比亞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允許卡塔爾國家石油公司和維托爾公司幫助“過渡委”交易石油,維托爾是卡扎菲倒臺前反對派最大的燃料供應商。另外,繼薩科齊和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9月15日訪問利比亞后,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次日訪問的黎波里。土耳其能源與自然資源部長塔內爾•耶爾德茲19日宣布,土耳其石油公司有望在兩周內恢復在利比亞的原油生產。
康菲、大陸、馬拉松等美國石油公司雖然難以像埃尼和道達爾那樣,成為利比亞戰后石油領域重建的大贏家,但同樣不甘人后。美國與英、法同為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發起國,不會坐看歐洲國家瓜分戰后石油蛋糕,將設法收回在利比亞投入的巨大成本,而且更看重戰略收益。卡扎菲曾呼吁阿拉伯和非洲國家使用統一貨幣“金第納爾”結算石油出口收入,有意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如同伊拉克戰爭推翻改用歐元替代美元結算石油出口的薩達姆政權,卡扎菲倒臺再一次確保了“美元石油”的主導地位。
其他國家的機會
利比亞戰事天平向反對派傾斜后,“過渡委”高層談及戰后重建時反復表示將尊重卡扎菲政權與外國公司簽訂的合同,今后將“擇優”考慮利比亞與外國企業的石油等合同。
“過渡委”表態歡迎中、俄等國參與利比亞戰后重建。9月12日,中國宣布承認“過渡委”為利比亞執政當局和利比亞人民的代表;“過渡委”承諾切實遵守雙方先前簽署的各項條約和協議,歡迎中方參加利比亞重建。
利比亞2010年每天向中國出口15萬桶原油,占利比亞原油出口總額大約11%,但只占中國原油進口總額的3%。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在利比亞投資大約50個項目,總金額大約188億美元。中國公司主要從事石油鉆井、管道等服務項目,未曾中標有開采價值的油田,中國在利直接投資少,主要承包住宅和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保護中國在利經濟利益,當務之急是盡快恢復因戰火而停頓的項目,爭取把損失減到最小,同時努力確保利比亞對華石油出口。
俄羅斯也在著手讓俄羅斯企業重返利比亞,恢復與利比亞的石油和天然氣合作。俄羅斯業內人土認為,美國和歐洲能源巨頭肯定會獲得利比亞石油蛋糕中最大的一塊,俄羅斯企業將不得不讓出一些市場份額,但仍有不錯的機會。“過渡委”已經表示愿意與俄羅斯企業討論簽訂更多合同的可能性,將派代表團訪問莫斯科。9月16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埃尼公司簽署協議,確認雙方2月中旬、即利比亞沖突爆發前達成的協議有效,俄氣將擁有埃尼在利比亞大象油田項目一半的股份。
另外,業內人士認為,伊拉克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重建的經驗表明,在利比亞開采新的油氣田單憑一家公司不行,需要由來自兩到三個國家的公司組成國際財團。俄羅斯國家石油財團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聯手贏得伊拉克西古爾納2號巨型油田投標就是一個好例子。
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利比亞阿拉伯灣石油公司,9月初在東部油田重啟石油生產,打算9月底前恢復每天20萬桶原油的生產水平,每10天從圖卜魯克港出口100萬桶原油。然而,利比亞石油生產要恢復到戰前水平恐怕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業界樂觀預計,利比亞恢復戰前石油產能需要12個月到18個月;歐佩克和國際能源機構則認為需要兩年甚至三年才能完全恢復。圍繞著利比亞戰后的石油利益分配,各方的博弈無疑將繼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