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盼埃及動蕩席卷中東 擔憂出現反美反以情緒
埃及反對派為抗議物價上漲、要求總統穆巴拉克下臺的“憤怒日”游行,這些天似乎是要急于回答西方對“下一個突尼斯是誰”的猜測。但在埃及以外,各國的反應一個比一個謹慎。國土面積是突尼斯6倍,人口是其8倍的埃及,可是數一數二的“中東大國”,連美國都視其為“鐵桿盟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埃及都是一個“亂不起”的國家,但失業、貪腐等問題又好比一堆堆干柴,讓人擔心埃及的局勢會不會“干柴遇烈火”。在一個“中東強人”逐漸消失的時代,接受考驗的不僅是埃及、突尼斯,同樣也包括歐美及以色列。一位以色列學者評價埃及局勢時說,雖然中東民主浪潮勢不可擋,但這并不等于“倒臺浪潮”。這位學者所沒有說出的更壞局面是隨之而來的中東“反以浪潮”和“反美浪潮”。埃及就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一枚“不倒的楔子”,一旦起了它,留下的裂縫就會咔嚓咔嚓地蔓延至大西洋另一側。
“一條紅線”擺在埃及面前
1月25日原本是埃及人紀念1952年反抗英國占領的日子,但現在卻被定為反抗現政府、舉行示威的“憤怒日”。連日來的示威游行,已引發數人死亡,近千人被抓。從那段爭取獨立的歷史說起,埃及半個多世紀來一直是在阿拉伯國家中“最敢為人先”的國家。納賽爾總統是埃及革命的先驅,被阿拉伯兄弟公認為“中東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倡導阿拉伯團結,在國際事務中恪守不結盟原則,堅決反對大國勢力干涉阿拉伯國家的內部事務。1970年納賽爾總統病逝后,繼任者薩達特又是第一位敢與以色列正式締結和約的阿拉伯國家元首。盡管此舉曾讓埃及遭到阿拉伯國家的集體抵制,也使薩達特本人在1981年慶祝“十月戰爭”勝利8周年的閱兵式上遇刺身亡。埃及還出過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因為敢于對美國說“不”,他是少有的沒有連任的秘書長。同樣,像巴拉迪這樣正被埃及反對派看好、被西方媒體稱為是“示威幕后精神領袖”的人物,在擔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期間,也敢于在伊朗核問題上違背美國的意愿。
盡管有這些與美國的“沖突”,但穆巴拉克執政30年來的埃及被認為是溫和派阿拉伯國家。這絲毫沒有影響埃及在國際上的地位。據27日出版的埃及《金字塔報》頭版報道,巴林國王打電話給穆巴拉克,強調“埃及不能亂,埃及一亂,整個阿拉伯世界都將跟著亂,因為埃及是阿拉伯國家具有象征和代表意義的一員”。
1月26日,《環球時報》記者在開羅乘出租車到現場采訪示威活動,一位名叫阿姆魯的中年司機告訴記者,埃及不會發生像突尼斯那樣的政壇變化,因為“穆巴拉克的統治能力要比本•阿里強很多,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小學生”。阿姆魯支持游行,但也承認穆巴拉克在國際外交上的表現“很好”,得到國際認可。在開羅街頭,記者也看到有人打出“不要1月25日革命”、“我們都是穆巴拉克”、“反對破壞”、“我們熱愛埃及”等標語。
到目前為止,多數埃及媒體認為,政府有能力控制局面,因為埃及是一個需要穩定的國家。《金字塔報》27日撰文說,“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任何人都不能觸及國家利益,這是一條紅線”。《共和國報》當天評論說,包括政治訴求在內的一切要求,都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來傳達,而不是通過極端和暴力的方式。但埃及反對黨下屬的《華夫脫日報》26日評論說,埃及需要一場徹底的變革,穆巴拉克和他的家族不能再統治下去了,而現在進行的一切,正是通向這一變革的第一步。巴拉迪27日也表示,他估計會有更多的游行,并說“如果民眾需要,他愿意出任臨時政府負責人”。
埃及到底是不是突尼斯
自本月中旬突尼斯發生劇變后,埃及可能是“下一個突尼斯”的猜測就沒有斷過。但日本《每日新聞》等媒體近日表示,突尼斯和埃及不能類比,因為穆巴拉克長年的統治根基不可忽視,但埃及社會矛盾更復雜,“對未來事態還是要做較為悲觀的估計”。英國《衛報》認為,這場騷亂對埃及的影響將微乎其微,因為在許多方面,埃及都與突尼斯不同,“即便最近幾年其在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和文化領導地位有所下降”。該報還說“埃及是阻止激進伊斯蘭分子的防護堤”。
法國《快報》一篇題為“埃及會是下一個突尼斯嗎”的文章稱,盡管埃及發生的事明顯受突尼斯影響,但正如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讓•諾埃爾費里耶分析的,埃及的行政體系效率很高,看上去“外松內緊”,比如許多反對派的報紙在埃及十分活躍,讓許多人感到有一定自由度,但實際上埃及領導人對“關鍵點”的控制很嚴。法蘭西學院副研究員特夫菲克認為,埃及有8000萬人口,8倍于突尼斯,而被反對派稱為“空前規模”的“憤怒日”示威,也只有不過1.5萬人參加,不應夸大其民意代表性,且這些參加者中大多數也是在宣泄對民生的不滿,而不是要“搞政治”。
俄羅斯中東問題研究所所長葉夫根尼表示,埃及的抗議活動將會引爆地區形勢。他認為,埃及的腐敗、失業等狀況與突尼斯十分相似,且伊斯蘭激進組織活動更活躍。因此,“埃及發生社會爆炸只是時間問題”。俄《新消息報》也預言,埃及將發生“蓮花革命”(蓮花是埃及的國花)。
有意思的是,美國《華盛頓郵報》在請一些美國學者分析都是什么人在參加埃及示威活動后,似乎要給“蓮花革命說”降降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中東項目主任瑪琳娜•奧塔瓦表示,“在埃及國內充滿大量不滿情緒,具體表現為三種歷來各自為政的勢力:工人運動、親民主政治運動和穆斯林兄弟會。”她認為,這三股勢力是否開始在抗議中融合是一個“關鍵”問題。
國際社會不想埃及出亂子
在大國之中,恐怕沒有誰愿意埃及發生像突尼斯那樣的劇變。埃及在日本的非洲外交戰略中有“不倒的楔子”之稱,對于正在中東地區積極推動經濟和能源外交的日本來說,埃及是一個可靠的“行動伙伴”。當埃及最高權力的走向存在重大懸念時,日本不僅擔憂埃及作為地區“穩定器”的角色被打破,更擔心自身利益受損。日《產經新聞》擔憂地分析說,埃及維持“無政府狀態”或者現政府的反對勢力控制政權都不利于日本的利益,“日本和埃及長期以來的默契和信任會遭到破壞”。朝日電視臺特約新聞評論員明石康成甚至表示,埃及和突尼斯的民眾革命將像伊朗伊斯蘭革命一樣,“會在體現民眾階層力量的同時,改變地區的政治形勢”。
對于埃及出現的亂局,美國白宮發言人表示,埃及依然是美國的“一個親密盟友”,同時強調埃及人權也至關重要。國務卿希拉里則敦促埃及政府允許和平抗議活動,并呼吁埃及不要封鎖社交網站。美國的模糊表態,是因為擔心埃及變為伊斯蘭極端勢力掌控的國家。美國一家政治評論網站在分析埃及是不是一個“失敗國家”時表示,“腐敗、失業、停滯不前的經濟和一個不誠實、低效的官僚集團,如同各種定時炸彈,可能在埃及引發與突尼斯類似的騷亂”。但該網站分析說,穆巴拉克多次成功控制國內的宗教極端分子,支持美國的反恐大業,因此,西方國家和以色列都在密切關注埃及事態進展。如果奧巴馬處理不當,發生卡特總統1979年對伊朗革命犯下的錯誤,那么,西方必須準備應對一個“有可能成為與巴基斯坦或索馬里類似的失敗或敵對的埃及”。
黎巴嫩《使者報》26日評論稱,美國關注埃及政局變化的心態很矛盾,“用我們的話說,美國不想改變不少阿拉伯國家‘領導人親美’所帶來的實惠”。正因為如此,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后,西方一度猜測埃及等國家會發生連鎖反應,但現在又擔心埃及政局發生不測。而在《阿聯酋每日之星報》27日的報道里,一位學者給中東各國的政局畫了藍圖———需要強勢但“慈善”的領導人,以公平和透明的方式分配資源并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一家以色列報紙用“一場地震已使該地區風雨飄搖”這樣的標題來報道埃及等國當前的局勢。對于“突然間”出現的“突尼斯政府倒臺,阿拉伯世界分裂”,巴羅姆等以色列國家戰略研究所的國際問題學者認為,過去阿拉伯國家屢屢發生政變,無非是更換強權人物,但近些年來,由于各國加強安全措施,媒體也越來越發達,“僅靠一支軍隊占領電臺就能軍事政變成功的模式”已經一去不返。雖然以色列支持中東民主浪潮,認為這是阿以真正和平的保障,但同時不希望已經簽署和約的鄰國埃及和約旦被民主浪潮沖垮,更不愿伊斯蘭革命趁亂上臺。巴羅姆等學者認為,突尼斯政府垮臺有一定偶然性,現在阿拉伯國家已普遍警惕“茉莉花革命”。中東民主浪潮不可阻擋,但這并不等于“倒臺浪潮”。無論是沙特這樣的王國,還是也門這樣的共和國,都不希望中東地區出現“連鎖崩潰”。以色列媒體還報道說,海灣富國不久前已毫不猶豫地掏腰包、撥巨款支援“窮阿拉伯兄弟”渡難關。阿拉伯世界上下都更愿意保持伊斯蘭特色的民主改革和政體,而不是完全西方化的民主。
法國《巴黎人報》在報道埃及局勢時說,對埃及的騷亂,各國反應謹慎,美國、歐盟和聯合國也僅呼吁“尊重民眾‘合法’的呼聲”。《法蘭西晚報》文章認為,國際網民夸大了埃及所謂的“推特革命”,因為,8000萬埃及人中有40%每日收入不到2美元,18%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他們關注的是衣食住行,而不是什么“推特革命”。
再看看非洲國家對埃及前景的關注。西非國家布基納法索政府網站的文章分析說,盡管埃及的貧困、食品短缺、失業和通脹比突尼斯更嚴重,但希拉里的講話已表明,哪怕示威者以民主自由作為口號,他們也得不到西方世界的支持,因為后者還指望穆巴拉克的埃及幫他們繼續抵抗穆斯林兄弟會。在同樣被猜測可能是“下一個突尼斯”的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該國的《阿爾及爾論壇報》分析說,參加示威的埃及人太少,盡管1.5萬人參加的示威被網絡工具炒得很熱,但除了巴拉迪等少數名人外,并沒有獲得更多重量級人物和勢力的聲援。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問題專家田文林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埃及這根親美的‘支柱’倒塌,美國在中東構建的地區格局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他解釋說,美國外交有兩大傳統,一個是理想主義,一個是現實主義。從理想主義視角看,美國希望世界上的國家都是自由民主的,如小布什推行過“中東民主改造”;但從現實角度來說,美國又希望其他國家是對美友好的,是親美的。從現實來看,突尼斯和埃及的情況正逼迫美國做“二選一”,而奧巴馬政府回歸現實主義,不希望這一地區的國家由親美變成不親美,甚至反美。(本報駐外記者黃培昭陳克勤丁雨晴陶短房盧昊柳直本報記者張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