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
1日,世界貿易組織預測,由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2009年全球貿易將下降10%。
由于巨大的財政赤字,美國加州州長施瓦辛格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該州進入財政緊急狀態。加州政府也從7月2號開始,用“打白條”的方式給政府雇員發工資。
2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失業率從5月份的9.4%上升到6月份的9.5%,創26年新高。自2007年12月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以來,非農業部門失業率幾乎增加一倍。
歐盟統計局宣布,歐元區十六國失業率從4月份的9.3%,上至5月份的9.5%,為10年來最高,失業人數超過1500萬。
美國《國家利益》發表前助理國務卿莫頓·阿布拉莫維茨《黑色黎明》,說中國必將與美國“共管世界事務”。文章對“中國人民通過減少儲蓄和大幅增加消費”來幫助西方國家“更快地擺脫衰退”表示感謝,然后寫到:
美國和它的許多朋友一再表示,讓他們感到擔憂的不僅是中國政府的性質,中國的許多政策也讓他們不安——從低估其貨幣的價值、增加軍事支出到北京不與蘇丹、緬甸和朝鮮這些讓人討厭的政府對抗。所有這些,都催生了一種旨在改變中國政府的內外政策使其更好地融入世界的新觀點:如果中國希望真正地參與世界事務,就必須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中國能夠通過接受美國和其他西方政府的基本政策和國際標準,做到這一點。
中國如果接受這種觀點,就能與目前的世界事務管理者搞好關系。這種影響中國人政治思維的方式,受到了大力贊揚,至少受到了美國許多中國問題專家的贊揚,而美國政府內部人士的態度則是暗中支持。
3日,西班牙《起義報》發表加夫列爾·利奧斯·迪亞斯《中國正在拯救當今的資本主義》:“中國不僅在一些主要經濟變量趕超美國,而且呈現出比美國更強勁的增長勢頭。當中國保持增長的同時,美國卻在衰退。如果說美國被看作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火車頭,那么中國現在正在充當世界經濟的火車頭。”
6日,八國集團會議通過“拉奎拉糧食安全倡議”,承諾未來三年向非洲和其他不發達國家提供200億美元資金,標志由“糧食援助”轉向長期投資。國際援助機構牛津災荒救濟委員會的一份報告稱,除非對貧窮國家的農業援助提高到目前水平的四倍,否則全球饑餓狀況會更加嚴重。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對發展中國家農業援助減少75%。由于經濟危機,對非洲援助今年將減少500億美元。倫敦一家反貧窮組織“行動援助”的官員梅雷迪斯說,“G8一向有做空頭承諾的習慣”。
7日,中新社報道,美國西岸航線運價創30年新低。英國德魯里航運咨詢機構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香港-洛杉磯航線每大柜(40尺柜)平均運價只有900美元,航運業者指出,這個價格是30年來的歷史新低,船東每收一個貨柜等于要虧400美元。
《新華每日電訊》刊出《專家:美國經濟復蘇“綠芽”多是“草”》。美國副總統約瑟夫·拜登5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采訪說,總統貝拉克·奧巴馬政府今年年初預計失業率最高將達8%,“我們和其他所有人都誤讀了經濟”。他說,現政府誤讀了經濟糟糕程度,而這個爛攤子繼承自布什政府,“現在輪到我們對經濟負責,所以第二個疑問來了,我們推出的包括‘復蘇法案’在內的經濟刺激方案,是否符合我們所處的經濟環境?”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按季節性調整數據計算,自2007年2月正式進入衰退以來,美國已失去690萬份就業崗位。另外,美國人每周工作時間下降到33小時,比衰退開始前減少0.8小時,創歷史最低水平。報道說,如果美國人現在每周補上這48分鐘工作時間而工作總量保持不變,將致使就業人數再減少330萬人。這意味著,若非人均工作時間縮短,失業率將會是11.7%,而非官方公布的9.5%。與此同時,美國人平均時薪漲幅也在縮窄。勞工部2日數據顯示,美國人時薪過去3個月間以0.7%的年率增長,增速為1964年以來最低。兼職人數上升則是隱性就業不足的另一證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就業不足人數在衰退中已增加一倍,達900萬人左右,大約占美國勞動力總數5.8%。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努里爾·魯比尼在世界經濟和金融分析機構“RGE Monitor”公司網站撰文說,算上就業不足和兼職員工,美國失業率已超過16%。
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說,今年全球經濟可能收縮1.4%,略遜于今年4月預計的1.3%。全球經濟開始擺脫衰退,2010年可望增長2.5%,高于4月間預計的1.9%。
美國《財富》雜志發布世界500強排行榜,美國企業上榜數量創歷史新低,而中國成為“理所當然”的黑馬,創紀錄地擠進43家企業(包括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地區)。金融危機使今年上榜企業利潤下降近半。
9日,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在意大利拉奎拉舉行。國務委員戴秉國代表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并闡述中國方面的原則立場。
美國銀行家協會公布,2009年第一季度美國消費信貸違約率連續第四季上升,達到3.32%,創35年歷史高點。
《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國際集團(AIG)再次被曝準備給數名高管發放高額獎金。較早前,美國國際集團因為給高管發放高額獎金,激起美國大批民眾憤怒。
《朝鮮日報》報道,今年韓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降至1.6萬美元左右,不及4年前的2005年的水平(1.7547萬美元)。這是因為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今年經濟出現負增長,而且韓元大幅貶值。
英國《經濟學家》發表《中國與美元》,認為中國如果想要擺脫美元陷阱、“降低所持美元帶來的風險”,就“必須允許人民幣升值”,“這將使其現有的儲備遭受一定的損失,但可以避免未來更大的損失”。
10日,八國集團峰會及一系列會議在奎拉閉幕。
11日,《華盛頓郵報》刊登《報告說兒童貧困人口在增加》。標題中“報告”指美國政府的一份報告。報告稱,美國生活在家里卻挨餓、不能每頓都能吃上飯的孩子,比例從2006年的0.6%,上行到2007年的0.9%。
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首席經濟顧問勞倫斯·薩默斯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國經濟的最壞時期“仍然沒有過去”,未來可能將有更多人失業。
日本《產經新聞》發表《美國借重視非洲牽制中國》,解說美國加大對非援助力度的目的。
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非洲饑民數十年后可能增長兩倍,達到6億》。
13日,美國財政部公布,2009年財年(2008年10月-2009年9月)前九個月政府財政赤字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86萬億美元,為上財年同期的3倍以上。奧巴馬政府預計,赤字將達到1.84萬億美元的歷史記錄。
美聯社紐約電:“美國中小型企業最大的貸款提供機構CIT集團,正在努力尋求聯邦政府的幫助,這表明金融危機仍未結束”。這個集團有101年的歷史,“CIT集團面臨的危機,使人們想起了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等公司倒閉時帶來的嚴重損失。這將是奧巴馬政府面臨的又一挑戰”。
香港《大公報》網站發表署名文章指出,美國民眾逐漸對經濟振興失去信心:“美國一些國會議員和經濟學家認為,奧巴馬政府推出的7870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收效甚微,難以令美國經濟轉危為安,有些人甚至直接給刺激經濟方案判了死刑,要求政府盡快推出第二輪刺激經濟計劃。”
14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宣布,從2007年底至2010年底,全球發達國家失業人數將達到3000萬。
日本《經濟學人》周刊發表該刊編輯浜調元保《美國國債面臨暴跌風險》,說布什的7000億美元不良資產救助計劃,奧巴馬的780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美國政府的大包大攬,“資金來源就是國債”,“美國國債已經開始出現次貸化”。
香港《南華早報》發表龍安志《扭轉局面》,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月1日會議決定,發行價值1500億美元的特別提款權(SDR)債券。中國認購其中的1/3。文章寫道:“美國一直是IMF最大的股東。因此,IMF經常被指責為充當美國的全球政策工具。中國似乎希望改變這種局面”,金磚四國正通過成為IMF債權人的方式,改變全球金融體系。
20日,路透社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在8月份的會議上表決一項提議,將186個成員的儲備金提高2500億美元,“使新興經濟體和較貧窮就具體的清償力增加1000億美元”。按照新增特別提款權的分配方案,美國將得到新增份額426億美元,日本150億,中國90億,俄羅斯66億,印度45億,巴西30億,南非20億,土耳其13億,墨西哥36億。這個提案須得到85%的成員國支持方可通過。
19日,英國《星期日電訊報》發表《西方世界的財政毀滅在召喚》:英國國債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100%,意大利債務明年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20%,法國接近90%,日本2004年達到240%,“英國、西班牙、法國、德國、意大利、美國和日本都處于不同程度的財政毀滅,隨著勞動力老化,稅收明顯減少,西方無法支撐其國家結構。”
21日,歐洲數據統計機構表示,“歐洲經濟已陷入6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今年第一季度,幾乎每5個歐洲年輕人就有1個找不到工作”。大約500萬年齡在15歲到24歲之間的年輕勞動力失業。
22日,《經濟參考報》刊登中國青年學者宋鴻兵和美國經濟學家尼爾·弗格森關于世界經濟形勢的對話,稱“我們對當前金融形勢很悲觀”。
23日,亞洲開發銀行在半年經濟報告中稱,東亞經濟可能在2010年出現高速增長。
《華盛頓郵報》網站報道,“華爾街幾家大銀行正在準備將幾十億美元發給公司高管和其他雇員,而就在幾個月前,政府還動用納稅人的錢向這些銀行實施金融救助計劃。這使得下列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金融危機之后,企業薪酬何去何從?”今年到目前為止,美國六大銀行已經預留740億美元,作為公司高管和員工的薪酬,比去年的600億美元再增加不少。
24日,歐洲開發銀行行長托馬斯·米羅說,“當前的經濟危機,正在導致東歐一些前共產主義國家經濟形勢惡化”。該地區2009年經濟平均將下降5%,烏克蘭將下降15%,立陶宛將下降18%,格魯吉亞等國家也很糟糕。他預測,“東歐國家將是最晚擺脫危機的地區”。
路透社倫敦電,“歐洲今天公布的工業和服務業數據顯示,8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正在緩解,但英國創紀錄的經濟衰退和黯淡的公司前景使人們對經濟能否迅速復蘇產生懷疑”。
《紐約時報》發表弗洛伊德·諾里斯《金融全球化退潮》:
危機前的全球化,正在迅速蛻變為地方化。受危機沖擊最嚴重的國家,就是沒有本國銀行體系的國家(如東歐地區)和有本國銀行體系,但體系規模大于本國救助范圍的國家(如冰島)。
一位銀行家說:“我們將回到民族銀行時代。”
20國集團在召開峰會時談的是全球化問題,然而回國后依然各自為政。
25日,美國《新聞周刊》發表耶魯大學教授杰弗里·加騰《美國仍然占上風——為何美國將率先走出此次危機》,認為原因在于政治環境而非經濟力量,“盡管國家需要進行更多的干預以防止再次出現危機,盡管人們對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資本主義提出質疑,但美國的領導和全速前進的盎格魯-撒克遜風格的市場,實際上或許就是這個世界想要的。”
俄羅斯報紙網報道,俄羅斯經濟發展和貿易部24日公布上半年經濟發展報告,同比下滑10.1%,第二季度GDP下滑10.4%。
26日,法國《世界報》發表《一種缺乏自信的經濟復蘇刺激金融市場》,說與3月初的低點相比,華盛頓股市漲幅超過35%,巴黎達到33%,法蘭克福和東京41%,香港76%。紐約證券交易所道-瓊斯指數24日突破9000點。但是企業“主要通過裁員降低成本”,“失業率持續攀升”,專家們擔心,世界經濟“僅經歷表面的復蘇,而并未得到根治”。
27日,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
美國彭博社發表《迅速復蘇的說法本身就是泡沫》,認為亞洲經濟仍然過于依賴美國消費者,只要美國失業率繼續攀升,亞洲的前景就仍不可預測。隨著美國家庭受失業率上升和工資不變的影響,7月份美國消費者信心出現5個月以來的第一次下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關于亞洲出現V形復蘇的樂觀情緒,本身正變成一個泡沫”。
28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刊出賈斯廷·拉哈特《大衰退:評估低迷》,認為美國當前的衰退比戰后歷次衰退更糟糕:從2007年12月起,已經過去19個月,長于1973-1975年和1981-1982年兩次衰退的16個月;失業率逼近1981-1982年衰退時的最高點,失業范圍是1948年以來最糟糕的;GDP下降為1957年以來最嚴重。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警察廳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國自殺17076人,同比增加768人(4.7%),自殺者連續11年超過3萬人,“自殺現象已經達到空前嚴重的程度”。
法國《費加羅報》刊出皮埃爾·魯斯蘭撰寫的社論《兩國集團的崛起》,評論27日開幕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認為“它正在接近我們經常談論的非正式兩國集團。在這個集團中,當今的超級大國美國和明天的超級大國中國,將為規劃全球的未來達成一致”。
29日,中新網據臺灣聯合新聞網消息報道,紐約獨立研究機構經濟研究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編纂的消費者信心指數,7月份下滑至46.6,為連續第二個月下降,且遠低于分析師預期的48.2。該指數2月時掉到25.3的歷史谷底。失業率預計明年初將沖破10%,促使美國人多存錢少消費,也造成占美國經濟七成比重的消費者支出可能復蘇遲緩。評估消費者對目前經濟情勢信心的現況指數,從6月的25降至23.4;預期未來六個月經濟活動的指數從6月的65.5降到62。
日本《朝日新聞》發表記者尾形聰彥、秦寄辰男《中國緊握美國的韁繩》,說中美對話反映兩國關系出現“攻防逆轉”,“中國成為世界上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國家,發言權有了極大的提升”。
30日,西班牙《起義報》報道《緊急狀態中的加利福尼亞州——可以引爆美國的火藥桶》。
31日,日本政府宣布,6月份失業率5.4%,創6年來最高。
《環球時報》刊出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接受該報專訪的談話《中國將率先走上復蘇之路》,說“中國會是最先復蘇的”,“我們必須從大局來看問題”,“我認為我們應該再買一點美國國債,直接幫助了美國,間接幫助了自己,是一個雙贏”。
美國《外交政策》7-8月號刊登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裴敏欣《三思亞洲崛起》。“原文提要”為:“別相信美國衰落和亞洲時代曙光的夸張宣傳。中國、印度和亞洲其他國家接管世界還需要數十年,就算它們有朝一日能做到這一點。”文章提出的問題是——
亞洲的崛起不可阻擋?
亞洲的資本主義更有活力?
中國將主宰亞洲?
美國將失去在亞洲的影響力?
同期《外交》還有美國原財政部副部長羅杰·C·奧爾特曼的《衰落的全球化》,認為“后全球化”即將到來,其特點是:“自由經濟學時代結束,盎格魯-薩克遜式的金融體系被認為是失敗的”,“全球化處于衰退中”,“世界將進入一個缺乏領導、缺乏協調、缺乏團結的新時代”。但是“贏家之一顯然是中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