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層慕其富足,上層羨其自由,是今天各國中產階級心理平衡的支撐;下層希其援手,上層望其多能,則構成他們面臨的巨大社會壓力。中產生活,看來的確是一種高壓下的幸福。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一詞,最早出現在近代歐洲,而其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產生,則與18世紀的工業革命有著密切的聯系。
今天意義上的中產階級在美國的產生,要推遲到二戰以后。隨著社會工業化的完成和向后工業化社會的轉變,美國工人階級數量減少,中產階級人數回升。1956年,美國白領工作者的數量第一次超過藍領工作者。
在這些白領工作者所代表的新中產階級中,大多數人雖然沒有自己能獨立經營的財產,但職業收入居于中流,而且一般是從事腦力勞動。20世紀80年代后,美國白領的總數占全部勞動力的50%以上。盡管目前兩極分化日益嚴重,但美國橄欖型社會形態仍然保留到今天。
同時,經濟增長也在發展中世界造就了一批新興中產階層。他們的經濟實力、上升勢頭和在自身所處社會中的中堅作用絕對不容忽視。
從全球范圍來看,雖然政治參與熱情有高有低,收入與消費能力千差萬別,社會地位也各不相同,但各國中產階級和階層所承擔的社會經濟責任和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卻是舉世公認的。正因如此,許多國家都曾或正在將擴大中產階級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步驟。
希望通過環球中產生活調查,可以讓我們了解發達世界這個最大階層的現狀,知曉發展中地區這個發展最快階層的愿望和前景,并為中國規劃社會各階層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環球》雜志駐華盛頓記者/楊晴川
在美國,“中產階級”并非一個描述社會階層的精確概念,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的。這個詞經常用于指代社會上的主流想法和品味,多數美國人都以中產階級自居。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有篇文章曾寫道:“在美國,每個人都愿意相信自己是中產階級。這種熱切的渴望已經使得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捍衛或打擊一切事物……”
誰是中產?
盡管評判標準五花八門,但從經濟角度而言,一般把年收入達到美國平均水平但低于10萬美元的家庭歸入中產階級一類。但收入并不能完全說明這些家庭真實的生活質量。比如,一名高薪白領的家中有5、6個孩子,而且只有他一個人掙錢養家,那么他家的生活水準多半不及一個孩子較少的普通雙職工家庭。
可能職業特征更能說明問題。目前美國學術界的主流看法是,中產階級大約占美國家庭總數的45%~49%左右,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上層中產階級家庭,約占全美家庭總數的15%~20%,主要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各類專業人士和職業經理人;另一部分是下層中產階級,約占家庭總數的30%,主要是半專業人士、技術工人和低層管理人員。
總的來說,中產階級大多能過上比較舒適的生活,經濟安全性較高,工作上享有較多自主權,主要靠專業技能謀生。
擁有專長主要是由于受過良好的教育,因此至少大學畢業是美國中產階級的一個重要特征,而由于普遍的職業共性,這一階層的人形成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觀,比如注重獨立、規則、創新、尊重不同意見等等。由此就產生了所謂的中產階級文化,并且成為代表美國社會主流的文化。
中產影響美國
中產階級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美國興起的絕大多數社會潮流都源自這個群體。不過,中產階級對社會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還是要取決于這個概念本身的定義范圍。
如果把中產階級定義為現代資產階級,中產階級無疑就是“權貴和精英”的代名詞。而如果把介于極富和極貧之間的人都歸入中產階級,那么這一階層的整體影響力可能會小一些,但仍然不可小視,因為其中包括了在美國社會能量極大的專業人士。
作為中產階級中堅的專業人士之所以能擁有很大的影響力,有幾個主要原因。
一是專業人士當中包括記者、評論員、作家、教授、經濟學家和政治學者,正是這些人掌握著文化“話語權”,能夠左右社會輿論。
其次是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構多為中產階級把持,在職業培訓十分發達的美國,這又是影響公共輿論的一個重要環節。還有,中產階級多數在企業和機構擔當管理者,從而能夠影響普通員工的觀念和行為。
在美國,中產階級既是社會的主流,又代表了一種主流的生活方式。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以高消費著稱。從住房面積、家用電器數量和汽車數量等指標來衡量,美國的中產階級上層的生活水平是世界最高的。
這些人大多在城郊購置獨棟小樓,開車上下班,周末外出度假。這種生活方式助長了美國社會的高消費風氣,以至于在中產階級內部,也有不少人開始擔心這將導致道德的逐漸淪喪。
中產走向“崩潰”?
美國一些學者認為,近年來,美國中產階級內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使得中產階級作為一個整體有“崩潰”的風險。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歸結于美國的產業調整、外國競爭和工會組織的衰落。
目前,美國中產階級正日益分化,上層越來越富,而下層則日益拮據。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許多城市都有所謂中產階級社區。然而,最近幾年以來,許多賺了大錢的專業人士紛紛離開這些社區,搬到新興的富人區去,住進豪宅。而在加州和夏威夷這些物價較高的地方,由于生活費用上漲,許多下層中產階級人士不得不搬離原來居住的中產階級社區,另擇廉價居所。這樣一來,在美國許多城市,中產階級內部的分化日趨明顯,而代表美國文化主流的中產階級作為一個整體面臨名存實亡的危機。
下層中產階級的處境日益艱難,在美國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在以往,由于收入相對較高,這些家庭一人工作養家的情況非常普遍。近年來許多中產階級家庭為了維持生活水平,不得不夫婦雙雙出來工作。而據《今日美國報》報道,如今許多普通中產階級家庭即使夫婦雙雙工作都很難維持體面的生活。
這些家庭一方面要負擔連年上漲的住房、醫療和子女教育費用,另一方面又要拿出相當一部分錢來投入養老金儲蓄計劃和償還債務。
生活在弗吉尼亞州切薩比克的威爾斯夫婦就是典型的美國下層中產階級雙職工家庭。男主人比爾50歲,是一個倉庫經理,女主人特麗44歲,是一名護士。他們倆的年收入大約為7萬美元。他們有5個孩子。這些年來,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緊,存不下一分錢。萬一家中出現任何意外,將立即陷入困境。1999年,比爾曾一度失業,一家人只得變賣了房子,還幾乎宣告破產。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比爾的故事正在美國不斷上演。美國申報破產者人數迅速增加,而其中92%是下層中產階級。
究其原因,房價和健康保險費上漲是一個重要因素。盡管由于美國大量從第三世界進口生活用品,中產階級穿衣吃飯的開銷下降了,但占據開支大頭的住房、健康保險和教育費用卻一個勁兒猛漲。
80%的中產階級家庭的一半收入都用于住房。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中產階級爭相在好的學區內購房,導致這些地區房價飛漲,許多家庭不堪重負。同時,全美職工個人保險費也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上漲。
為了支付日益上漲的各種費用,美國下層中產階級家庭紛紛使用信用卡付賬,從而導致債務負擔日益沉重,雪上加霜。
以生活在美國南部休斯敦的德爾夫婦為例:男主人德爾從大學畢業時,就欠了大約1.6萬美元的信用卡債務,還有學生貸款需要償還。妻子埃米麗是個護士。夫妻倆曾認為一起外出工作一定能夠維持生活,但其實不然。女兒出生后,他們的負擔更重了。不久他們陷入了不斷使用信用卡的“債滾債”怪圈,難以脫身。
統計顯示,在1998年~2001年間,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信用卡債務增加了75%,達到平均5000多美元。
去年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克魯格曼對中產階級日益分化的現象進行研究后寫出了《中產階級美國的終結》一文,在美國引起不小的轟動。
他說,二三十年前,美國的中產階級占據社會重心位置,可最近幾年來,經濟增長的收益卻流向了中產階級的上層和富豪階層。他認為,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現在的美國政府以犧牲窮人的利益取悅富人,美國現在的貧困狀況比別的工業國家嚴重。而且普通美國人也對自己的經濟前景缺乏信心。
《圣荷西金星報》以著名的硅谷地區為例,載文描述了中產階級的內部分化:過去美國的社會結構像維多利亞時期女人上小下大的裙子,而現在則更像是一個兩頭大中間小的沙漏。換言之,曾經作為社會中堅的中產階級,正在日漸式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