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科大學 張志坤
從東海到南海,從菲律賓到越南,從緬甸到印度,美國處處圍繞中國布局,時時針對中國下手,這種戰略性的圍堵已經進行好幾年了,中國一些“專家”、“學者”所謂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不針對中國說法事實上已經破產了,但這一點都不妨礙他們照舊洋洋得意,這些人依舊非常“淡定”,不但他們自己一直很“淡定”,而且始終諄諄告誡中國也要“淡定”、“淡定”再“淡定”。這就不僅使人疑問,面對美國日趨加重的戰略圍堵,許多中國人心急如焚,生怕中國吃虧,為此獻計獻策,但卻有一些人始終對此看得很輕很淡,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必須進行一番名詞解釋。“淡定”者,一“淡”二“定”之謂也。“淡”,不著于心,不當一回事的意思;“定”,不必針鋒相對,不爭不奪,只沒有這檔子事。
沒放在心上,只當沒有這回事,這大概就是主張對美國戰略圍堵“淡定”者的心態,
筆者以為,一些人之所以有上述心態,大概出于如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認為這無損自身的利益。
的確,拋開戰略層面的問題不談,只就中美兩國之間的投資、貿易、講學、移民等往來交際而言,所謂的戰略圍堵好像沒什么實際意義。中美各大城市之間每天上百個航班在飛,中國富人扎堆向美國移民,在美國該買房就買房,該置地還置地,該做生意還做生意,專家學者之間你講過來,我講過去,彼此之間玩得不亦樂乎,這不表明中美關系在穩步發展深入嗎?圍堵又有什么用處呢?美國在戰略上對中國圍堵也好,遏制也罷,無損于人,無害于我,且由著他去好了。
第二,來得正好
不排除有人還認為美國的“圍堵”、“遏制”來得正好。事實上,以壓促變一直是美國及其盟友對付中國手段,幾十年來一貫如此。在中國不滿現狀的人群中,有一些人也希望美國能對中國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甚至有人盼望有朝一日美國大兵能像占領伊拉克那樣占領中國,因為這樣中國將立刻實現“民主”與“自由”,而靠中國自身演變進化,達到這一目標不知要猴年馬月了,所以曾經有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哀嘆說,“我這輩子,恐怕見不到民主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心理,所以一些人只是怪美國對中國政府太溫柔客氣,如果美國能對中國采取凌厲的戰略攻勢,可謂正中下懷。所以,這些人對美國的戰略圍堵心內并未看淡,而是寄予很大的希望,只是這種希望不能表露出來,于是就把努力方向轉到麻痹中國戰略神經方面來,就聲嘶力竭地叫喊中國必須“淡定”了。譬如一頭肥豬,要將其抓住宰掉,先得將其哄住,裝做無害的樣子向其靠近,不可令其望風而逃是也。農村的殺豬人都有這個經驗。
這說明什么問題,又有怎樣的啟示呢?
這說明,中國社會非常復雜,復雜性超過了人們想象。如果哪個人能把當今中國社會的復雜性解讀清楚,那么他就一定會成為名滿天下的大家。在復雜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形色色的人有形形色色的表演,利益決定立場,不同的集團,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利益取向,有不同的代言人。所謂代表一切人利益的政黨集團,根本就不存在!如果有誰說代表全中國所有人利益的話,那一定是個大騙子。“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這話仍然是真理。
這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即人們應該從 “專家”、“學者”的迷信中解放出來。在社會科學領域,所謂“專家”、“學者”都不過是特地立場下特定利益群體的代言人,他們所說的,所講的,永遠只能是部分正確、相對正確。僅就美國對華戰略圍堵這個話題而言,中國早已明顯地分出了“和”、“戰”兩派,這情形與漢時反擊匈奴與宋金之際完全類似,表面上看是不同意見的爭論,其背后的底蘊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其實,這類問題,古今中外概莫如是,今天的中國也不例外。所謂學術之爭,純屬偽裝的幌子,僅此而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