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有八千多萬共產黨員信仰共產主義,有一億多人信仰各種宗教,那么剩下的十多億人信仰什么呢?
中國人缺乏統一的信仰,這是當前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
實現“中國夢”既需要物質基礎,也需要信仰的牽引,要想解決信仰的問題,就必須在文化里找到答案。
信仰的力量源于文化!縱觀人類的歷史發展,無論是對于社會個體還是社會群體,信仰都在其精神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信仰本身也構成了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信仰隸屬于文化,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仰的建立和危機都與文化的發展變化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換句話說,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信仰。
最近,總參謀部機關干部胡耀武寫了一本字數不多但非常厚重的新書《文化戰》,我對書中的很多觀點頗有共鳴。
“文化戰是不見血的毀滅,不見影的征服,從戰爭目的上來講是最徹底的戰爭,也是最高級別的戰爭。”
“文化戰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以文化載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的利益斗爭,使敵對國家、民族、階級最終屈服于己方文化,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與傳統的武力戰相比較,文化戰發揮著戰爭的功能,體現著戰爭的規則,形成著戰爭的結果,卻又看不到硝煙紛飛,生靈涂炭,是不流血的戰爭,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特殊戰爭形態。”
“文化戰也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最高級別戰爭,它通過文化的強勢傳播輸出己方價值觀,積累量變促成質變,在無聲無息中異化、蠶食、粉碎直至改變敵方的信仰,達到瓦解敵方軍民的目的。”
在學術領域,胡耀武名不見經傳,但出手不凡。
以此書為標志,胡耀武已跨入軍中戰略參謀的行列。
以此書為標志,中國的文化戰研究終于有了戰略性思考。
冷戰之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的文化在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上相互交匯與碰撞,來自西方的“文化帝國主義”開始大行其道,西方國家借助其經濟強勢,將進駐發展中國家的意識形態陣地作為“經濟援助”或“市場準入”的條件,從而實現一邊倒的文化占領,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和挑戰。
電影是什么?電影絕不僅僅是供觀眾娛樂的文化產品,電影還是青年人最喜愛的文化載體,承載著離政治最近的價值觀。
美國向全世界出口電影,雖然賺了很多美元,但伴隨著好萊塢大片出口的美國價值觀卻是用多少美元也買不到的!
美國的決策者歷來認為,美國的文化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輸出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使美國的文化成為世界的“主流文化”,美國就能在任何時候比任何國家都要強大,就能在國際社會始終處于領導地位,就能在國際舞臺上淋漓盡致地上演著霸權主義。
問題的嚴重性在于,不僅僅是美國,還有很多國家都把文化戰付諸于實踐,并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世界各國正面臨著一種新的全球性的軟戰爭——文化戰的巨大挑戰。而且,后者對人類的影響,將比前者更為深遠,更為有力,更為持久。
當今世界,國家安全問題已經越來越多地從傳統的軍事領域,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當前,文化安全與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信息安全同等重要,被列為現代國家的四大安全。
法國社會學家、法駐美前外交官弗雷德里克?馬特爾并沒想過,他寫作的《主流》一書會如此轟動,全球20多個國家購買了它的版權,《紐約時報》等媒體做了連續報道。這一切是因為本書揭開了一個事實:全球文化戰爭早已打響,它將深刻地改變我們的未來。
面對如火如荼的全球文化戰爭,中國的文化安全問題就顯得現實而迫切。
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就是維護其核心價值體系,捍衛國家文化主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其免遭破壞甚至顛覆。令人擔憂的是,當下中國維系國家、民族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念或主流意識形態受到了來自外部和內部的雙重挑戰,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警惕。
當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謀求的不只是政治、經濟、軍事的霸權,同時包括思想文化領域里的霸權。它將文化戰略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把文化霸權視為主導世界的一個重要資本。可以說,文化戰略為其政治戰略服務,政治戰略通過文化戰略來實現,這兩者已經不分彼此了。
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中國都稱得上是文化大國,但不是文化強國。文化強國的重要標志是能向全世界強勢輸出自己的文化。韓國雖小,但它是文化強國,全球性的“韓流”就是它的標簽。
中韓同為亞洲國家,在文化輸出方面,中國遠不及韓國。
韓國之所以能夠以小勝出,與該國的文化大戰略是分不開的。
中國在文化戰爭研究方面,目前還缺少國家層面的戰略和對策,也缺少一支應有的強大的、有力的隊伍。
文化戰略的缺失,乃文化大國的悲哀!
沒有文化大戰略的引領,中國是成為不了文化強國的。在這方面,我們真是要向別國學習。
文化大戰略包含三個內容:如何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如何捍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如何輸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這三個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前提是,如果連文化戰爭怎么回事都搞不清楚,何談制定文化大戰略!
從我們現在掌握的情況來看,自鴉片戰爭時起,西方世界就對中國發起了文化戰,改革開放以來,文化戰的炮火對準了中國,技術手段不斷更新,戰法日益多元。為什么西方世界把中國蒙在鼓里打了一百多年的文化戰,中國竟然沒有人能夠把這層鼓皮捅破?為什么胡耀武的書稿被數家出版社拒絕出版發行?為什么破譯文化戰密碼的中國第一人是總參機關的青年軍人,而不是經常在媒體上露面的文化學者、專家和教授?
從文化滲透、文化入侵、文化戰爭,我們一直處于被動的局面。
誠信喪失,道德危機,信任危機,不同的文化發生交流和“碰撞”,歷史上不乏其例。在各個國家和民族交往日益頻繁的時代,這種現象更會經常發生。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想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根本不可能。有交流和“碰撞”,它既可以使一些文化得到新生或發展,也可能使一些文化走向衰亡。
民族文化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人類文化豐富多彩的具體表現。人類文化,從時間的維度說,要有時代精神;從空間的維度說,要有地方色彩,而地方色彩正是、也只能由民族文化所構成。沒有了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地方色彩,那人類生活將是多么單調和枯燥!從各個國家和民族說,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民族文化鮮活地保持下來,讓它在整個人類文化中顯示自己的存在,顯示自己的特色,那無異于把自己從人類中開除,失去了自我。有人宣揚“文化全球化”,美國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全球“惟一超級大國”也確實把他文化的觸角伸向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污染了許多古老的文明。
無不感受到西方社會文化、民主、價值觀等等一切在內的雙重標準。拋開政治、文化、經濟層面的不講,我們從軍事層面去看這幾次戰爭,我想它向我們傳達出一個信息,毛澤東運槍使筆,都是高手。讀一讀毛澤東寫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何等才識和文采。
1959年11月,毛澤東在杭州會議期間說:“仗我們是不怕打的,帝國主義要想‘和平演變’我們這一代人也難。可下一代、再下一代就不好講了……到我們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情形又會是個什么樣子啊?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國的大地上再出現人剝削人的現象,再出現資本家、企業主、雇工、妓女和吸食鴉片煙。如果那樣,許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打完了仗搞建設,毛澤東依然沒有放松筆桿子。思想文化和經濟建設,首先是前者:“抓革命,促生產”。
而今天的中國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忽略了筆桿子,任由“友邦”在文化上大舉入侵。
要滅亡一個國家,首先要搞亂這個國家的歷史,顛覆這個國家的歷史,讓這個國家失去合法性。古語曰:“欲滅一國,必先去其史。”而“去其史”,正是靠筆桿子。
美國已成功使用筆桿子,讓一個超級大國轟然崩潰。
在美國悄無聲息的文化戰爭面前,蘇聯精英被洗腦,迷信“友邦”的善心好意,厲行政治改革,并請來美國經濟學家實施經濟改革,所謂“休克療法”……終于幾年后,在導彈、核潛艇和百萬軍隊完好無損的情形下,蘇聯土崩瓦解,陷入可怕的經濟崩潰、通貨膨脹、民不聊生的悲慘境地,俄羅斯人均壽命減10歲。
中國文化有很多優良傳統,像“仁義禮智信”等,什么時候都不會過時,可是誠信危機,食品安全,惡搞盛行,傳統文化正遭遇到空前冷落和尷尬,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真的到了要停下腳步好好反思的時候了,看看世界和周遭,把別人的意圖,自己的現狀好好審視一下。被西化、被金錢化,丟掉了傳統文化的精髓,皮之不存,毛將附焉,中華民族何去何從。
這本書只有我國文化戰略的開局謀篇之作,是邁出的第一步,今后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大量后續的研究工作亟待落實。頂層設計要完善,發展規劃要擬定,法律法規要修訂,機構編制要調整,裝備設施要研制,保障措施要跟進,等等。可以說,迫在眉睫的工作不僅很多,而且千頭萬緒。
中華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根基,在其數千年的發展中,雖歷經磨難和挫折,卻始終未曾中斷,表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熔鑄力。
我們現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認為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認同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心里面,一天到晚想的都是美國的生活方式、美國的文化,你說一定要讓他愛國,有的時候是很難為他的,他沒有認同感啊!所以愛國的基礎是建立在對于本國文化的認同上,當然我們也可以講是對本國歷史的認同,對于歷史的認同也就是對于文化的認同。
附文:方鯤鵬:西方洗腦術及新聞霸權與新聞自由
在美國廣播公司(ABC)的一個節目中,主持人問到:“我們欠中國1.3萬億美元債務,怎樣才能還清?”一個6歲美國男孩的回答是:“我們繞到地球那一邊去,殺死每一個中國人”。不可思議,一個6歲孩子怎么會對地球圓型的概念、中國相對于美國的地理位置知道得如此清楚,這到底是個“神童”,還是他下意識地轉述了成年人向其灌輸的仇華洗腦言論?
ABC節目主持人的反應更不可思議,他一本正經地回復:“殺光所有中國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點子。”他可以辯稱為“調侃”,但是一個6歲的孩子能理解這是“調侃”嗎?完全不可能。
最為不可思議的是,作為美國著名主流電視網ABC,公然播放這種借小孩之口輸出的“殺死每一個中國人(killeveryone in China)”的赤裸裸納粹言論。
這個反華、辱華事件理所當然地激起在美華人大規模群起抗議,但是美國的主流媒體全都裝聾作啞,不予報道。這使我記起幾年前寫的一篇新聞霸權與洗腦術的文章(以前未曾貼上網),找出來讀了一遍,覺得可以為這種現象作個詮注。
(一)
“宣傳”這個詞在西方不討好,常用含貶義的“洗腦”一詞代指。洗腦業曾是共產黨的強項,美國前總統肯尼迪上世紀60年代初驚呼:“共產主義在世界各個領域穩步推進”,他說的“各個領域”,洗腦領域是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此后西方世界精心研究洗腦術,頗得其真諦,技術日益精湛。與此同時,共產黨陣營陳舊的洗腦術很快衰敗不堪,到中國60年代后期,歌頌文革的重頭戲,居然就是將“文化大革命好”這6個字反來復去詠唱,沒有一丁點兒的技術含量。
騙子能得手,是因為大家不知道他在行騙。洗腦也是如此,如果受眾知道你是來給他洗腦的,就會警覺,產生本能的抵觸情緒,因為人的本性不喜歡受強制和被侵犯。過去,共產黨喜歡大張旗鼓“做思想工作”,就像在宣布“我來洗腦了”,而所用的方式方法,又不外乎“文化大革命好”、“資本主義罪惡滔天”一類強加于人的簡單灌注。這種洗腦結果起了反作用,是替人做嫁妝,在幫助對手做洗腦工作,結果共產黨的洗腦業節節敗退,潰不成軍。中國近些年,強加于人的簡單灌注不多見了,但對于現代洗腦術還是空白一片,媒體最拿手的活兒,就是義務當西方的傳聲筒,性質上仍然是“做思想工作”,為他人做洗腦工作。
(二)
高明的洗腦術不會直奔主題,而是潛移默化,在細節上做文章,讓細節來說話,并且以新聞的面貌示人。以下伊戰初期的3件著名假新聞,堪稱是經典范例,值得流傳于世。
(1)2003年4月2日清晨,美軍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幾個小時前美軍突襲伊軍駐守的醫院,成功營救被俘的19歲美國女兵杰西卡·林奇(JessicaLynch),并發布了一段5分鐘的“實況錄像”。在這段采用夜視鏡攝影設備錄制的“影片”中,突擊隊的兩架直升飛機抵達醫院上空時,畫面突然變成一片漆黑,接著機槍聲、炸彈爆炸聲響成一片,黑暗中可以看到子彈劃破天空的閃光和聽到突擊隊戰士“沖!沖!沖!(Go,Go,Go)”的雄壯吼聲。好一陣后,畫面又回到可視狀態,是醫院內搖搖晃晃快速閃過的鏡頭,然后只見從醫院大門沖出一隊美軍士兵,抬著一具擔架,急速上了保持啟動狀態的直升飛機,立刻升空飛離。接下來就是林奇在美軍醫院受到良好護理的感人場景了。
實際上,是伊拉克醫生通知美軍來接走負傷的林奇,美軍出發前很清楚醫院里沒有一個伊拉克軍人,醫院所在的城市也沒有伊拉克軍隊,他們已在兩天前潰敗逃跑了。記者會上美軍發言人故弄玄虛,不回答營救行動中與伊軍交火的問題,稱不便具體透露,因為以后還要營救其他戰俘,不能讓敵人知道我們的方法,如此云云。其實,這位發言人是在巧妙規避日后被指說謊造假。雖然發言人閃爍其辭,但“新聞”節目的受眾,在畫面漆黑,機槍聲、炸彈爆炸聲響成一片的無言細節中,被洗腦了一把,很自然把一個沒有英雄主義色彩的故事,作為美軍英勇壯烈詩篇接受了。這里洗腦的畫面上沒有一句解說,而效果遠勝于慷慨激昂的說教。
(2)在美軍占領巴格達的凱歌聲中,許多美國人從電視新聞中看到堪薩斯城一個歡欣鼓舞的伊拉克人,動情地對著攝像鏡頭說:“謝謝你,布什!謝謝你,美國!”這十幾秒鐘為布什歌功頌德的畫面,感動了美國人,沖淡了人們對這場戰爭的質疑和反對。尚如觀眾知道這個畫面是廣告,就不會有如此效果了。然而,這確確實實是一則廣告,在攻占巴格達之前就制作了,而且出品部門不是電影公司或電視臺,是美國國務院。電視網把這段國務院預先制作的“現場采訪”,同其他伊拉克新聞片段混合在一起播放,卻沒有注明此片段來自政府的公關廣告。這是深得現代洗腦術精髓的高明之作:洗腦,但不能讓你察覺。
像這種公關作品冒充新聞,美國政府早就駕輕就熟了。《紐約時報》2005年3月13日發表長篇報道,打印出來有11頁之多,標題是《布什政府開創了一個電視新聞預先包裝的新時代》,專題介紹布什當局雇用公關公司炮制對其政策歌功頌德的新聞和電視節目,花錢收買名家和專欄作家撰寫支持其政策的“獨立評論”,用這些手法操縱輿論,引導民眾。
(3)2003年4月9日美國CNN、福克斯等每一家主流電視新聞網都報道,當天巴格達市民舉行大規模起義(amassiveuprising),無數人自發涌進巴格達市中心的菲爾杜斯廣場,把薩達姆的大型雕像拉倒,并向美軍歡呼致敬,慶祝美軍解放巴格達的歷史時刻。但電視攝像機沒有提供廣場的全景圖像,只有局部人群熙熙攘攘及向美軍感謝的近景。據后來揭露的事實,這又是一次精心組織的假新聞。在拉倒薩達姆雕像前,美軍先行清場,然后封鎖廣場,禁止巴格達市民進入。當時廣場上的美軍士兵、攝影記者、以及由大型軍用飛機從美國運來的薩達姆反對派,總共不到150人。這些兩天前還住在美國的伊拉克人,充當了市民大規模起義拉倒薩達姆雕像的道具和演員,雕像其實是用長鐵索被遠處的美軍重型卡車拖倒,當然演員們受命使勁握持鐵索的前一部分,以便讓新聞記者拍照為證。據一張事后流出的廣場長鏡頭,整個廣場只有在雕像前有一些人,由于菲爾杜斯廣場非常大,看上去的感覺就是一小撮而已,完全不存在報道中的市民大規模涌進廣場起義的情景。
(三)
同假新聞本身相比,美國政府和媒體合伙造假以及新聞霸權勢力,更使我吃驚。女兵杰西卡·林奇被俘和獲救,菲爾杜斯廣場上拉倒薩達姆雕像,這些事件完全沒有一手遮天的可能性,但CNN等美國主流媒體還是敢公然報道假新聞。
當時追蹤伊拉克戰爭的國際媒體大本營,設在巴格達18層樓的巴勒斯坦大酒店,而這個大酒店緊挨著菲爾杜斯廣場,可以俯視廣場上發生的事。顯然美國軍方和CNN等主流大媒體不忌憚在各國媒體的鼻子底下睜眼說瞎話,將根本不存在巴格達市民菲爾杜斯廣場大規模起義的“新聞”,向全世界廣為播報。美國軍方和美國主流媒體有恃無恐,因為能進入伊拉克戰地采訪的媒體和記者都需事先獲得美軍的批準,而駐扎在巴勒斯坦大酒店的記者們很清楚,與美軍鬧別扭,會被立刻趕出伊拉克。
杰西卡·林奇被俘和獲救的故事,美國媒體就更離譜了。林奇在伊拉克醫院接受了9天的治療,但美國軍方和主流媒體將伊拉克醫院的醫生、護士和其他目擊者視如無物,而是以取悅美國民眾、美化美軍、創造英雄為“新聞”準則,隨心所欲作報道。這件事的洗腦謊言與事實大致可以歸納成以下幾個方面:
(1)美國軍方和包括《華盛頓郵報》在內的主流媒體,無中生有報道林奇遭遇敵軍后浴血奮戰,殺死了多名敵人,直到打完最后一粒子彈。林奇身中數彈,并被刀刺傷,因槍傷和刀傷失去知覺才成為伊軍俘虜。有些媒體更夸張,稱林奇被俘前舉槍自殺,但因為子彈都打光了,所以沒有自殺成。事實上,林奇的車隊開錯了路,意外開到了伊拉克軍隊的陣地,在突圍的慌亂中,林奇乘坐的裝甲車高速撞上前面一輛美軍裝甲車,駕駛員當場死亡,林奇負重傷,全身多處骨折,失去了知覺。在遭遇伊拉克部隊后,林奇沒有放過一槍一彈,只是跪在裝甲車里禱告,一直到出車禍。林奇被俘后,伊軍看她傷勢很重,就把她送到一所民間醫院。
林奇身上沒有槍傷和刀傷,美軍醫生肯定一目了然,但他們不置一詞,任由軍方和媒體胡說。美國媒體在伊拉克戰場上占了絕大多數,但沒有一家美國媒體采訪林奇住過的伊拉克醫院,而是憑空捏造新聞,最后因為英國的《衛報》記者去醫院實地調查,才使美國“新聞”露了餡。
(2)美國媒體報道林奇被俘后受到殘忍虐待,身上一些傷口是受審時留下的。事實上,根本沒有人審問林奇,她被俘后就被送到醫院,受到伊拉克醫生和護士全心全意救治,受到當地條件可以提供的最好護理。伊拉克醫生對英國記者說,林奇一到醫院就作了一次全身檢查,除了車禍造成多處骨折,沒有找到其他任何傷害。過了一天,醫生又給林奇作了一次全身檢查,沒有新的發現。林奇被安置在這個醫院唯一的高級特殊病床上,盡管人手緊缺,醫院還是專門配給林奇一名護士。為了安撫林奇的情緒,這位護士為她唱歌解愁。當時血源緊張,伊拉克醫護人員捐出自己的血,輸給林奇。相比于伊拉克戰俘慘遭美軍凌辱虐待的不堪丑聞,民主國家軍隊的素質,真令人不勝搖頭。
(3)美國媒體報道美軍突擊隊強攻薩達姆精銳部隊烈士旅駐守的醫院,經過激烈交戰后成功救出林奇。事實上,醫院里根本沒有一個伊拉克軍人,而醫院在兩天前還用救護車嘗試將林奇送去一個美軍公路檢查站,在接近時突然遭到檢查站美軍狂射,林奇差點被美國兵打死,這輛救護車幸運地逃了回來。接著醫生冒著危險,將林奇在醫院的信息傳遞給美軍,請他們快來接人,因為林奇傷得很重,需要更好的治療。而美軍得到消息后,卻精心等待適合造假的時機才去接人。伊拉克醫生對英國記者說,當他看到美軍半夜用直升機來接林奇,感到非常吃驚,因為醫院乃至整個城市都沒有軍人,完全可以白天來。而美軍沖進醫院后,對醫生、護士極為粗暴,馬上將他們及其余病人全部綁起來或銬在床架上。
在英國記者不知趣,敗了美國同行的興致后,林奇的主治醫師們急急忙忙宣布,林奇患了失憶癥,不記得被俘后發生了什么,而且這些失去的記憶很可能永遠也恢復不了。在媒體瘋傳林奇奮勇血戰,因槍傷和刀傷住院時,醫生們不澄清;當真相開始浮出,為了阻擋人們向林奇核實,醫院就透露她永遠不可復原的“失憶病情”了。不難看出,這是軍方、媒體、醫院的系統性大型造假行為。幸好林奇本性單純正直,她被“失憶”了一陣后,終于出面說話,坦誠伊拉克醫生和護士講的全是事實。林奇又表示,她的生命幸虧伊拉克醫生和護士的全力搶救才得以保存,伊拉克人是她的真正救命恩人。軍方與媒體合伙導演的這部英雄主義大戲,到此演不下去了,被迫戛然落幕。
林奇獲救事件,本來是伊拉克人可以用來驕傲的人道主義范例,但沒有話語權,就被徹底抹殺;而在這個事件中原本沒有什么可以稱道的美國人,因為握有新聞霸權,反過來趾高氣昂大作文章。至于林奇,雖然只需要保持“失憶”狀態,就可坐擁紛沓而至的榮譽,以及由榮譽帶來的種種好處,但她頂住軍方壓力道出事實真相,在我看來,林奇真是一位名至實歸的美國英雄。
(四)
新聞自由理念有積極正面意義,不能抹殺,應予肯定。但從實踐來看,新聞自由話題雖然喊了幾百年,至今還是一個偽命題。
第一,空洞抽象的新聞自由沒有立足之地。新聞能影響輿論,輿論能引導民眾。輿論是殺傷力強大的信息武器,可以用來幫助維持社會秩序,也可以用來顛覆社會秩序。如果輿論不停地發鼓噪之聲顛覆秩序,影響到社會穩定時,任何政府都會出手干預,決不會聽之任之。新聞自由問題,重要的是需要一個可操作定義,但是迄今未見有這樣的定義;即使自稱有新聞自由的美國,其實也沒有這樣的定義。
第二,新聞自由原則只適用于資本,不適用于記者。如果媒體有一篇報道,政府不準發,這種情況下媒體可以用新聞自由原則抗爭。媒體發的報道,歸根結底要由記者撰寫,但記者卻沒有新聞自由的權利。如果一個記者寫了一篇報道,而媒體老板出于某種原因不準發(比如涉及經濟利益,因為該報道內容是揭露一個大廣告客戶的丑聞),這種情況下記者不可以用新聞自由原則抗爭。你要抗爭,要堅持發這篇報道,老板就叫你卷鋪蓋回家,那就沒有你要求發稿、要求新聞自由這個事了。老板如此處理,你打官司也沒用,法律不會支持你。
第三,新聞自由與新聞資源壟斷共存的反諷現象。例如,美國號稱為新聞自由的國家,但新聞資源被幾家大媒體集團高度壟斷,全國的新聞報道和輿論導向只得跟從它們的指揮棒轉。這種狀況特別有利于壟斷大媒體搞洗腦作業,因為洗腦術的要訣是不能讓受眾感覺到洗腦,而“新聞自由”的桂冠可使新聞貌似客觀獨立,就能起到隱蔽洗腦的作用。
伊戰前美國媒體大規模系統性制造假新聞,稱伊拉克擁有核武器、化學武器;伊戰中美國媒體又大規模系統性制造假新聞,營造美軍正義之師的形象。這些足以說明美國媒體的新聞倫理道德不怎么樣,表里不一,無資格為人師表。而美國的新聞自由,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選擇性報道的自由。美國新聞界仍然延續冷戰時期的態度,只喜歡報中國的負面新聞,越聳人聽聞興趣越大。中國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名女孩在唱歌,但歌聲其實來自另一個女孩,這種假唱確實不好,不過也算不了什么,因為這不是歌詠表演會,沒有演員表,要突出的不是個人。如果這點造假的事兒發生在美國,實在是太過尋常了,并且性質又同電影中替身演戲差不離,肯定沒有一家媒體會感興趣。但是因為發生在中國,美國主流媒體就反復播報,處理得像是個什么大丑聞,而美國《時代》雜志年底還將此次假唱事件評為2008年世界十大丑聞之一。可諷刺的是,美國媒體在伊拉克戰爭大規模制造的假新聞穿幫后,它們都是輕描淡寫處之,從未作出稍微像個樣的反思。
其實,現代的新聞自由這個詞,就像普世價值、言論自由、民主、人權等等名詞一樣,主要是作為洗腦武器和顛覆武器,向美國不喜歡的國家輸出。而在美國國內,民眾對于這些詞的概念十分冷漠,甚至厭煩,認為是政客們玩的假惺惺游戲,所以使用的頻率非常之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