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日前通過一項議案,將設立國際通訊署,取代現有的美國廣播理事會,以加強美國的“對外宣傳”。其中,“美國之音”的使命被定為“支持美國政府的外交工作”。美國這次改革的動機是認為“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臺”等國際廣播體系,在應對中國和俄羅斯等競爭國家的宣傳及情報戰方面時,缺乏效率及表現不佳。美國長期給中國和其他國家扣上“限制新聞自由”的帽子,這一決定扒了美國之音標榜的“新聞自由”褲子,“奠定了美國之音作為美分黨機構的法定地位”。
美國參議院對外關系委員會2011年的一份報告稱,“中國長期干擾美國資助的自由亞洲之聲和美國之音的對華廣播,但是卻在美國擴張自己的官方媒體,包括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開設新華社辦公室”,“美國在公共外交方面已被中國超越,中國利用基本上封閉的體制阻攔美國所作的種種努力。而美國的開放制度讓中國占了優勢,通過多個不同管道將其信息滲透美國”。這份報告呼吁美國政府加強“公關外交”努力,應對中國在國際層面上展開的強大輿論攻勢。“美國之音”的使命被定為“支持美國政府的外交工作”,就是上述報告的落實。
“廣播已屬于昨日黃花,年輕人天天玩手機,除了早上遛彎的老人,何曾看到周圍年輕人聽廣播?” 調查發現,只有0.5%的中國成人把收聽廣播作為新聞的主要來源,美國之音對華廣播的黃金時代已結束。美國之音從2011年10月1日起,停止中文短波中波以及衛星電視廣播,只保留美國之音中文網。美國之音停播中文廣播,“并不意味弱化對華傳播,而是采取了新的對華傳播戰略,即由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轉向新興媒體,充分利用網絡傳播而不是短波傳播,傳播效果達到最佳”。
網絡空間是中國言論自由化程度最高的一個陣地,一些網民通過翻墻獲取信息。2009年10月1日到2010年9月30日,美國之音中文網總訪問量700萬人次,瀏覽量達到2176萬次,每次訪問時長5分鐘,特別是藏文網站總訪問量達到30萬人次。面對中國6億多的網民,美國顯然認為美國之音瀏覽量太少。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時,就念念不忘把“網絡自由”作為對外政策的重中之重,攻擊他國特別是中國的網絡審查政策;美國并不是真的需要“網絡信息的自由流動”,而是“符合美國需要的自由流動”。
為了突破伊朗、沙特阿拉伯、敘利亞、埃及、緬甸、越南和中國等國的互聯網審查,美國國務院自2008到2011年的3年共獲得5000萬美元的撥款,用于“互聯網自由”項目,研究多種翻墻軟件和“從電郵訂閱”等技術:教網民如何避開網絡監控,如何登錄美國之音網站,如何開設美國之音博客、如何使用臉譜和推特等;還創造可供網民交流和串聯的平臺,告訴網民如何效仿西亞和北非民眾的串聯經驗。“地球人都知道美國之音只是美國政府用來對中國以及一些其它國家的一個和平演變的工具”,美國實際上要利用互聯網技術的絕對優勢,通過美國之音網站向中國和其它國家滲透意識形態,傳播美國價值觀念,達到“抹黑他國、搞亂他國”目的。
美國之音僅面向美國以外國家的受眾,禁止直接向美國國內傳播,表面上“避免政府操控宣傳機器左右美國公眾輿論”,實際上“滿嘴跑火車”的美國之音“說了美國人自己都不信”。長期以來,“美國之音誤導民眾,混淆視聽顛倒黑白,對中國的問題(如霧霾、新疆暴恐和周永康案件等等)大肆張揚,對中國的成功(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投資他國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等)作負面解讀,7天24小時不斷地詆毀中國”。美國國會議員不滿“為何每年資助數億美元的媒體沒有在報道中明確顯示親美立場”,這說明“美國之音說謊還說的不夠,一定要把謊言進行到底”。
“美國之音”的使命被定為“支持外交”,實質上是美國與他國爭奪“網上話語權”。在當前的國際斗爭中,話語權極為重要,往往因為沒有話語權,還未交手勝負已定。馬航墜機事件,美國就是利用其強大的話語權,生生把俄描繪成“惡棍”,并在真相未公布之前“未審先判”,并達到了離間俄歐、出臺冷戰后最嚴厲制裁俄國措施的目的。回顧與西方斗爭史,中國不知道吃過多少沒有“話語權”的虧。我們一定要掌握“網上話語權”,向世界發出客觀、公正和實時的信息,揭穿美國之音等西方媒體的謠言。(作者是環球網特約評論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