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疆獨”勢力對新疆的網絡滲透及其危害
阿地力江•阿布來提
[內容提要]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廣泛傳播和應用,成為境外“疆獨”勢力對中國新疆進行滲透與分裂活動的重要手段。境外“疆獨”勢力,如“世維會”等通過開設網站、注冊博客等方式大肆宣傳“疆獨”主張,挑動新疆民族矛盾,詆毀中國形象及新疆的發展成就,并發展組織力量,甚至在新疆直接策劃和指揮各種刑事與恐怖事件,以放大其滲透與破壞活動的力度與效應,對中國統一和穩定以及對新疆的穩定與發展造成重大危害。
……………………………………………………………………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廣泛傳播和應用,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但是,互聯網在給人們帶來便利與機會的同時,也成為一些不法分子活動的重要場所和從事犯罪活動的重要工具。近年來,境外“疆獨”分裂勢力瞄準互聯網,加緊對中國新疆進行滲透與分裂活動,成為影響中國及新疆社會穩定和安全的重要不穩定因素。本文擬對近期境外“疆獨”勢力網絡滲透活動的態勢、手段、背后原因及其危害作一初步分析,以期提高人們對“疆獨”勢力本質的認識。
一、境外“疆獨”勢力網絡滲透策略
隨著國際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世維會”等境外“疆獨”勢力進入新一輪擴張期,其日益注重借用網絡等現代傳播媒介的功能與效應,一方面加大宣傳攻勢,另一方面進行思想和組織整合,對中國新疆大舉進行滲透、分裂與破壞活動。
首先是設立機構網站,將其作為從事滲透與破壞活動的重要平臺。境外“疆獨”勢力對網站建設情有獨鐘,比如“東突”分裂勢力中亞地區頭目玉素甫別克•莫合里索夫就曾號召各分支機構“要緊密配合,通過互聯網等各種媒體,加強宣傳,提高獨立和解放意識”。“9•11事件”以來,境外“疆獨”勢力的網站建設有了長足進展。“9•11”前,在國際互聯網上能見到的境外“疆獨”勢力英文網站不過三四家,到2003年,全球大約已有25個組織及其網站直接以“建立獨立的東突厥斯坦”為目標。2008年初,筆者去英國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時曾經瀏覽到“世維會”、“美國維吾爾協會”(UAA)等幾個代表性“疆獨”組織設立的機構網站,但這些網站尚處于初建狀態,不僅欄目、語種少,且互動低,參與網帖的數量和質量均不高。另據2009年6月16日美國新疆問題學者杜磊在美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國際組織、人權及監督小組委員會的聽證會上所提到的數據,當時共有50個國際組織和網站在致力于“東突厥斯坦”獨立活動。可見,在短短的6年時間內,“疆獨”勢力網站的數量就增長了一倍。2012年5月,筆者赴香港訪學時再次訪問這些網站,發現其變化很大,不僅所涉語種、欄目增加不少,幾乎涵蓋世界上所有主要語種,且各欄目的管理、語言使用的規范性等都有巨大改進。目前,幾乎所有境外主要“疆獨”組織都已建立自己的網站和網頁(詳見下表)。這些境外“疆獨”勢力通過其設立的網站,在互聯網上散布各種論調,攻擊、詆毀中國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企圖丑化和歪曲中國政府形象,以此煽動民族仇恨,擴大其在中國境內、尤其是在新疆境內的社會基礎,爭取民眾對所謂“東突解放事業”的支持,以期達到分裂中國的目的。
境外“疆獨”勢力設立的主要網站情況
1、網站名稱: 美國維吾爾協會(UAA)
使用的語言:英文、維吾爾文、中文
開設的欄目:《關于維吾爾》、《新聞》、《新聞發布》、《研究和報告》、《事件》、《就業》、《專欄》
2、網站名稱: “東突”信息中心網站
使用的語言: 維吾爾文、中文、英文、德文、阿拉伯文、日文、土耳其文
開設的欄目:《新聞》、《聲明》、《僑民》、《宗教》、《軍事》、《社會》、《政治》、《人權》、《經濟》、《教育》、《衛生》、《文學》、《文化》、《評論》、《移民》、《環境》、《體育》、《青少年》、《藝術》、《園藝》、《專題文章》、《國際》、《活動》
3、網站名稱: “東突”流亡政府網站
使用的語言: 英文、維吾爾文
開設的欄目:《東突》、《東突民族檔案》、《東突流亡政府》、《憲法》、《政府成員》、《聲明》、《詩歌》
4、網站名稱:“世維會”網站
使用的語言:英文、中文、維吾爾文、土耳其文、德文、法文、日文
開設的欄目:《東突厥斯坦》、《世維會》、《人權》、《新聞》、《聲明》、《活動通知》、《東突厥斯坦面臨的問題》、《報告》、《圖片畫廊》、《視頻資料》
5、網站名稱:瑞典維吾爾文化協會網站
使用的語言:英文、維吾爾文、阿拉伯文、瑞典文、俄文、土耳其文
開設的欄目:《我們的人口》、《關于祖國》、《關于維吾爾文化協會》、《我們的民族文化》、《地理概況》、《視頻資料》、《通知》、《捐助》
*表格由筆者根據相關“疆獨”組織網站欄目設置的內容整理而來
其次是在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西方知名社交網站上設立專門賬號,進行對外宣傳和勾聯。2000年以來,境外“疆獨”勢力相繼在境外雅虎等網站的免費空間建立了數十個維吾爾網民聚集的網絡群和網絡空間,逐漸形成了具有分裂傾向的網絡群體。其以“東突”、“維吾爾穆斯林”、“世界維吾爾”等為主題,進行與“三股勢力”有關的極端思想交流,并進行勾聯活動。比如,2008年6月28日,“東伊運”頭目阿布都哈克、軍事指揮官阿布都熱合曼分別在該組織網站和世界最大視頻網站Youtube上發布視頻錄像,煽動境內外“三股勢力”借中國舉辦奧運會之機對中國開展“圣戰”;2009年新疆“7•5事件”發生后,境外“疆獨”勢力更是在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西方網站上建立“全世界范圍的抗議,支持追求獨立的維吾爾人”等群組,試圖發動全球抗議活動。近兩年,“世維會”等“疆獨”組織更是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上建立實名注冊的組織群以及“Uyghur SOS”、“雅虎維吾爾聯絡群”等,加大在互聯網的介入力度,在吸引更多的少數民族網民加入的同時,試圖引起國際社會更多的關注,以期不斷擴大其影響。
再次是通過電子郵件、網絡共享平臺等向國內互聯網用戶投寄各種歪曲事實的資料、圖片、視頻和“翻墻”軟件等,企圖以此擴大自身的國際國內影響力。境外“疆獨”組織采用這些方式是從“美國之音”、“德國之音”等西方宣傳機構及“法輪功”組織此前經常采用的電子郵件滲透方式中學習而來的。此外,它們利用中國國內互聯網平臺推出的微博、微信、QQ、電子公告板、電子論壇、留言板等新型傳播方式開放注冊的特點建立新賬號,伺機傳播各種不實信息,在中國境內發展成員,或者通過操縱國內聯系人傳播謠言制造民族矛盾和混亂,破壞社會穩定。其中,2013年3月發生的“花帽事件”便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另外,“疆獨”勢力還在一些正常網站傳播帶有鮮明政治傾向性的文章,利用微博、BBS等媒介散布虛假信息,引誘網民參加討論,在重大事件和社會危機的發生與處理過程中扮演負面角色。2012年2月,“美國維吾爾協會”網站和“維吾爾人權項目”(UHRP)網站進行了改版,除增加一些如“維吾爾圖書和影片”、“新聞中的UHRP”等新欄目之外,還提高了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實效性和欄目參與的互動性,并增加了與這些組織博客的鏈接等新功能,這樣網民將能更容易獲取有關信息與研究報告。對此,美國維吾爾協會主席和維吾爾人權項目經理阿里木•賽義托夫(Alim Seytoff)毫不掩飾地稱:“我們推出新的網站是為了更加有效地與關注日益惡化的維吾爾人權問題的網民進行交流”。在2012年11月“十八大”召開期間以及2013年“兩會”期間,就有在海外注冊的多個新浪微博用戶反復炒作新疆雙語問題、宗教自由、移民問題等話題,攻擊中國政府的相關政策,企圖在少數民族微博群體中煽動反政府情緒,有些網貼轉發和評論量達數千個,甚至有一些維吾爾族知名人士也參與討論,產生了較大的不良影響。
最后是針對不同受眾采取不同的網絡包裝技巧。近兩年“疆獨”組織網站在保持其原有數量的同時,繼續加大在質量建設上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注重針對維吾爾語受眾迥然不同于漢語、英語等語種受眾的特點,在宣傳策略上采取BBS、網絡論壇等互動式的欄目設置為主的網絡宣傳方式(其他語種采取的是直接的新聞報道方式)。另一方面,對網站內容進行精心策劃和包裝。“疆獨”勢力網絡媒體定位清晰,其內容基本上集中于政治領域,主要涉及外交、人權、宗教等方面的議題,其中涉及新疆問題的內容比例一般高達80%以上,經濟、軍事、科技等內容極少,也幾乎沒有廣告。與此同時,其借助所謂的“言論自由”之名,對其網絡論壇中所出現的不利于其組織的負面輿論并沒有簡單地刪帖了事,而是全部予以保留,使其網絡宣傳具有較大欺騙性。例如,在美國的“東突流亡政府”“總統”與“總理”之間因意見分歧分道揚鑣、熱比婭2012年在籌辦兒子的婚禮時涉嫌揮霍美國民主基金會資助“世維會”的資金等情況均在互動欄目中被網友披露出來,但管理員并未將其刪除。
二、“疆獨”勢力加強網絡滲透的原因
近期境外“疆獨”勢力對中國的滲透內容更加系統、渠道更加多樣、載體更加廣泛、手法更加隱蔽。就網絡滲透問題而言,境外“疆獨”勢力主要意在借互聯網占據思想文化陣地,在網上進行宣傳煽動、內外勾聯、發展組織、指揮策劃、培訓力量,以放大其滲透與破壞的力度與效應。
“疆獨”勢力之所以加大網絡滲透,除國際反華勢力在背后扇風點火外,存在主客觀兩方面原因。從主觀方面看,“疆獨”勢力意在達到三層目的:一是炒作各種熱點、敏感事件,插手中國的民族、宗教事務,夸大社會矛盾,挑起民族仇恨;二是傳播“疆獨”思想,力求擴大“疆獨”組織、“疆獨”觀念的影響力及其社會基礎,以吸引更多國家、國際組織和公眾關注甚至加入其“疆獨”活動;三是通過制造假新聞,發布假消息,肆意歪曲事實,詆毀中國形象,增強自己政治訴求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為此,境外“疆獨”組織在國際社會進行活動時,通常將自己描述成“受壓迫”、“受迫害”的新疆維吾爾人的“代表”,稱其“基本目標”是為維吾爾人爭取“人權”、“民主”和“自由”。這些境外“疆獨”組織把中國治理新疆的政策污稱為“淡化維吾爾文化”、進行“經濟盤剝”和政治壓迫。出于這些目的,“疆獨”勢力不斷尋求一切可資利用手段。互聯網因其虛擬性與跨界性而備受“疆獨”組織青睞。
與此同時,“疆獨”勢力因其自身實力有限,且其行徑不得人心,故很難在現實社會得到有力支持,而通過互聯網虛擬空間,可成倍放大其預期目標與宣傳效果。“疆獨”勢力考慮到自身實力的有限及國際社會長期存在借助民族問題“分裂中國”的勢力,于是利用互聯網的便利、迅捷、影響廣等優勢,借助民族、宗教外衣大肆歪曲事實、杜撰新聞,通過網絡、報紙及廣播等媒體搶占輿論話語權,美化其恐怖暴力行徑,詆毀中國政府,試圖通過虛假宣傳來誤導國際社會,以期彰顯其存在的合法性。在新疆制造一系列暴力犯罪事件之后,“疆獨”勢力往往又迅即以此為由頭、借口采取進一步行動,其重點之一就是借助互聯網等各種媒介發動輿論戰,以便達到以“媒體塑造政治”的目標。
網絡還有助于“疆獨”勢力降低運營成本,在短時間內迅速聚攏勢力,實施犯罪。以互聯網進行信息流通的交換成本和時間成本較低,使得地球上任何個人與機構參與全球信息傳播活動的初始成本空前下降。這種“質優價廉”的現代傳播方式對經費捉襟見肘的“疆獨”組織來說無疑是最佳選擇。目前,境外“疆獨”勢力網站主要開設于歐美等地,這種趨勢與其活動中心從土耳其、中亞等地向美國和西歐轉移緊密相連。互聯網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出現的新鮮事物,中東、中亞等地的老牌“疆獨”分子因受年齡、閱歷等因素影響對互聯網并不敏感,相對而言,歐美等地的“疆獨”分子對互聯網作用的認識與利用較為充分,并逐漸形成氣候。正是看到互聯網成本低、空間無國界這一特點,“疆獨”勢力將其視為發展組織成員和聯絡員、搜集情報、傳遞指令、驅動犯罪的重要紐帶。例如,中國境內“疆獨”勢力通過國際互聯網接受境外信息,下載境外“疆獨”組織的有關材料,將其翻譯、編輯、排版、打印后,在烏魯木齊的地下加工店裝訂成冊,發送到全疆各地。同時,“疆獨”組織的境內人員通過互聯網向外傳遞國內情況,甚至頻頻“光顧”中國黨政機關內部的互聯網絡。可見,“疆獨”勢力利用互聯網進行網上境外指揮、境內行動、內外聯動、共同犯罪的趨向日漸明顯。近幾年被中國政府打掉的暴力恐怖團伙中,近50%的團伙使用互聯網進行通訊聯絡,而且呈逐年增加態勢。尤其需要重視的是,近幾年“疆獨”組織更是通過互聯網向境內人員提供行動方案、策略及傳授制毒制爆配方和武器使用方法等。另外,通過建立網站,“疆獨”勢力還可從民間籌措資金。目前,“疆獨”勢力下屬的幾個機構網站上均有指導網友向其捐款的內容。
“疆獨”勢力利用互聯網不僅有主觀上的需求,也有現實存在的客觀土壤與條件。伴隨新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興媒體日益成為當地民眾日常信息傳播的重要手段,并對普通民眾的觀念、意識產生了深刻影響。根據2013年1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底,新疆網民人數已達962萬,在整個西北地區網民數量位居第一,網絡普及率達到43.6%,其中少數民族網民占全疆網民44.05%。這些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表明新疆已進入互聯網發展水平較好的先進省區行列。新疆各民族群眾中網絡普及率的不斷提升,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客觀上為“疆獨”勢力利用互聯網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便利條件和可乘之機。由于中國政府對傳統媒體審查較嚴,一旦傳統媒體難以或不宜對某些熱點、敏感事件進行報道或披露時,管制環境相對寬松的互聯網就很可能成為熱點、敏感事件報道以及人們討論和交流相關觀點、看法的重要媒介與場所。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新疆少數民族21-35歲的網民比例高達2/3,而其中又以思維活躍的科研人員、學生和教師為主,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網絡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一人群在受到反動宣傳蒙騙時,容易產生偏激思想和沖動情緒,甚至在不明真相、不辨是非的情況下,參與或實施暴力恐怖犯罪。“疆獨”勢力認為,如能通過網絡滲透侵蝕這些年輕網民的思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并實現其分裂中國的夢想。“疆獨”勢力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想宣傳及鼓動,與傳統的宣傳組織手法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破壞力。
另外,互聯網技術與傳播手段不斷更新升級,有利于“疆獨”組織隱匿行蹤,逃避打擊。2000年之后,中國政府相繼頒布實施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一系列有關互聯網的法律法規,互聯網管理逐步被納入法制軌道。此后,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了對“疆獨”組織網站的管制與監控。這些措施使“疆獨”組織的各網站在中國國內的活動受到了很大限制。為了擺脫困境,“疆獨”組織各網站紛紛采取應變措施,力圖尋找新的網絡傳播渠道,其主要手段有三:第一,建立以“世維會”為中心的聯網體制,其他“疆獨”組織網站則時時轉載“世維會”文章。第二,盡量與各種健康網站鏈接,以便更多國內用戶能多渠道訪問“疆獨”組織網站。有時甚至通過幾個乃至幾十個網站轉鏈接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如2011年5月,“東伊運”主要骨干帕如哈•吐爾遜發表恐怖聲明視頻,煽動中國境內極端分子和恐怖活動人員針對中國政府進行恐怖活動。為達到目的,帕如哈•吐爾遜將該視頻散布到30余個網站上供極端分子下載。第三,通過電子郵件向國內用戶寄送隱蔽登陸“疆獨”組織網站的鏈接地址和文章等,指導訪問者如何有效回避監控。與此同時,有些“疆獨”組織網站還在技術上采取加密措施,對上網訪問者的情況實行保密。“疆獨”組織為了加強互聯網滲透效力,還專門向國內用戶提供所謂“翻墻”軟件,用以躲避互聯網控制,直接登錄境外“疆獨”組織網站。
此外,“疆獨”組織還將外國新聞媒體甚至是一些研究機構作為對中國進行滲透的“傳聲筒”和“二傳手”,使國內網民有機會及時了解其活動動態。如美國哈佛大學戴維斯中心下設的中亞研究所就定期以會議信息、學術交流動態匯總材料的名義,通過電子郵件向國內學者和網民寄送各個“疆獨”組織所開展的各種活動信息。這些應變手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境外“疆獨”組織的活動能力,同時也加大了中國政府對其管控與打擊的難度。
三、“疆獨”勢力網絡滲透活動的危害
綜上所述,互聯網已經成為“疆獨”勢力對中國進行滲透的重要工具和場所,其影響面和危害性日益凸顯,不僅表現于其直接導演的刑事與暴力案件,而且在國家安全層面影響中國社會穩定與國家的統一。
首先,直接導演一系列惡性群體性突發事件與恐怖事件。網上聯絡、網上指揮、網上培訓、網上民族分裂思想滲透、網上傳播暴力恐怖知識和技能、網上發展組織已經成為境內外“疆獨”勢力滲透的主要策略,給新疆的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近年來,新疆地區陸續發生多起較大規模的群體性騷亂事件和暴力恐怖案件,嚴重危害了當地的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全。烏魯木齊“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凸顯了互聯網的群際傳播和社會動員功能。2009年6月26日廣東韶關事件發生后,境外“三股勢力”在網絡論壇和個人空間大量發帖,呼吁在烏魯木齊市人民廣場舉行示威游行。7月5日20時前后,數千名暴徒分散在市區多處同時進行打砸搶燒,最終釀成導致197人死亡、1700多人受傷、經濟損失超過100億美元的慘痛事件。與此同時,境外“疆獨”勢力還不斷傳播恐怖主義手段與相關技能,甚至制造一系列恐怖事件。2011年8月,聯合國認定的恐怖活動組織“東伊運”的主要骨干吐送江•艾比布拉與中國境內極端分子和恐怖活動人員聯系,傳授制作爆炸物的技術,教唆其從互聯網上下載制作爆炸物的相關配方,并發展組織成員,針對中國政府進行恐怖活動。2011年8月和10月,“東伊運”的另一位主要骨干阿布都克尤木•庫爾班兩次在“東伊運”恐怖活動組織制作并發布的恐怖聲明視頻中以主要人物身份出現,煽動中國境內極端分子和恐怖活動人員采取自殺式炸彈襲擊、持刀砍殺無辜群眾等方式實施恐怖活動。受其煽動,多名在中國境內的極端分子非法出境參加恐怖訓練,部分無法出境的極端分子則在中國境內實施了暴力恐怖活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新疆近年來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案件持續上升。2010年,新疆各級人民法院審結一審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案件314件。2011年,新疆各級人民法院審結一審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案件366件,案件數量同比上升了16.6%。
其次,混淆視聽,歪曲事實,不僅對中國政府形象造成破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少數民族地區意識形態的混亂。一方面,在很多情況下,境外“疆獨”勢力所收集的許多資料以及其所謂研究成果成了不少西方國家有關抨擊中國的政府報告、非政府組織報告的主要依據,使中國政府在國際上處于非常不利的局面。例如,2012年和田“6•29”劫機事件發生之后,“世維會”發言人迪力夏提競稱:“維吾爾族人認定有人劫持飛機事件是謊言。”他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采訪時又稱,事件起因是“航班上的漢族與維族乘客搶座位引發斗毆”。印度的《印度斯坦時報》也引述“世維會”的話稱,“事件發生在7•5事件三周年‘敏感日’到來之前,所以和田地區‘氣氛緊張’。中國當局會利用此事件對當地人進行鎮壓。”這些聲音甚至在國內網絡上也帶出一些不明真相的傳言和謠言。2013年4月23日的巴楚恐怖事件發生之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5日轉引“美國維吾爾協會”24日發表的聲明,歪曲稱“由于缺乏細節信息和獨立來源以證實中方的消息,外界在看待中國對巴楚暴力事件的定性時要非常慎重”,“中國政府經常對維吾爾人進行恐怖主義指責,但不允許其他機構進行獨立核實”。
另一方面,“疆獨”勢力的意識形態滲透不僅擾亂視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一些少數民族網民意識形態出現偏差,從而種下社會不穩定因素。由于新疆教育欠發達,部分民眾文化水平低、對傳媒信息辨別能力相對較弱,易被“三股勢力”傳播的信息迷惑,從而喪失正確的判斷力。與此同時,由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介影響力相對下降,新興媒體的信息傳播成為民眾較為信賴的信息來源,而新興媒體的信息傳播者又具有不確定性、隱匿性、分散性等特點,使得各種不良的思想觀念借助新興媒體易于在新疆各族民眾中傳播,甚至產生嚴重的誤導。目前,網上“疆獨”組織傳播的各種有害信息大量存在,“不但掩蓋有用信息,使其難以尋找,影響決策效率,而且占用信息空間,污染信息環境,蠶食著意志薄弱、信念混亂的人們,使其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發生扭曲和錯位,成為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公害,最終導致部分人逐漸走向墮落、犯罪的道路”。近年,新疆境內打掉的一些暴力恐怖團伙和“伊吉拉特”等“疆獨”組織大都是通過互聯網與境外恐怖組織取得聯系、尋求支持,或者是利用互聯網發展成員、接受和發布行動指令的。造成7人死亡、14人受傷等嚴重后果的2010年阿克蘇“8•19事件”就是“疆獨”勢力利用互聯網傳播宗教極端思想和制爆技術、煽動宗教狂熱所致,是典型的自發式暴力犯罪活動。在該案中,犯罪分子受極端思想的影響,通過網上受教,自己制造炸彈,實施了暴力犯罪活動。2013年3月26日,新疆喀什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兩地法院對利用互聯網、手機及電子存儲介質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及尋釁滋事和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5起案件一審公開宣判,喀迪爾江•約麥爾等20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無期徒刑及有期徒刑。在這些案件中,犯罪分子或者用手機多媒體卡觀看、復制境外“疆獨”勢力傳播的“東伊運”、“烏伊運”等暴力恐怖組織從事暴力恐怖活動的音頻視頻資料,或者用移動硬盤儲存、傳播宣揚分裂國家、宗教極端、暴力恐怖犯罪等音頻視頻資料,或者在互聯網上尋找“遷徙”路線,或者通過互聯網下載宗教極端內容的視頻文件并予以傳播。
最后是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網絡對政府構成的最嚴重挑戰并不是國際沖突,而是來自國內人民和網絡所引起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社會綜合效應。網絡的普及使新疆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然而,互聯網又是一柄“雙刃劍”,網絡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和愉悅的同時,也成為影響社會政治穩定的信息傳播及非法活動的重要平臺和領域。“疆獨”勢力的網絡滲透活動制造了各種社會隱患,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恐慌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新疆的社會治安形勢,對新疆的旅游、投資、涉外經濟、消費等多個領域造成直接沖擊。以2009年“7•5”事件為例,7月份,正是新疆旅游的黃金季節。事件發生后,眾多中外游客望而卻步。據旅游部門統計,事件發生3天之后,就已有1450個旅游團隊共84940名游客提出取消赴新疆旅游的預訂,天山天池、喀納斯、吐魯番等著名景區游客人數大幅度下降。僅烏魯木齊市的二道橋市場、國際大巴扎兩個景區每天營業損失就達20萬-30萬元。消費品市場也遭受直接沖擊。“7•5”事件發生后的幾天內,烏魯木齊市中心區域幾乎所有的商店、超市、農貿市場等都被迫關門。直至7月9日,一些商店才陸續營業。分析人士指出,游客及市民聚會的減少,也會使餐飲娛樂等服務業和日用消費品行業遭受沖擊。該事件發生后的一周內,僅可口可樂在新疆的銷售額就比平時減少了約800萬元。因此,有專家認為,“7•5”事件對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破壞程度遠超過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兩年發生的幾起重大恐怖事件同樣給新疆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例如,僅2011年7月18日暴力襲擊和田市公安局納爾巴格派出所案件、2011年7月30-31日喀什系列暴力恐怖案、2012年6月29日和田劫機案等三起恐怖事件所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就高達2913.8萬元。2013年上半年,新疆各地相繼發生了巴楚“4•23”、鄯善“6•26”、和田“6•28”等一系列嚴重暴力恐怖犯罪案件和聚眾鬧事事件,造成39人死亡的重大人員損失。由于時值旅游旺季,對當地旅游業和農產品銷售甚至整個新疆的旅游業和商業都造成巨大危害。如“6•26”事件后,鄯善魯克沁鎮哈密瓜、西瓜大量積壓,令瓜民一籌莫展,同時更導致正處于旅游旺季的吐魯番地區的旅游業受到巨大沖擊。
總之,正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所指出的那樣,“網絡已經成為反恐新陣地”。2013年6月,在新疆連續發生多起嚴重暴力恐怖案件之后,努爾•白克力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性質是“境內外‘三股勢力’有組織、有預謀的暴力恐怖犯罪活動”。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境內外敵對勢力、敵對分子爭奪的重要戰場,網上角逐已成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疆獨”勢力的網絡滲透將給中國國家利益帶來諸多挑戰,中國政府在短期內難以徹底消除這種挑戰和威脅,須利用綜合手段在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予以應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