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寒潮來襲,天氣極寒。
今晨,打開手機,赫然看到了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李際均中將去世的消息,不由得心猛地一沉,仿佛在戰場上,忽然聽到一位令敵人聞風喪膽,也時時給自己人帶來信心和力量的我軍名將陣亡的消息那樣,悵然若失。
高天滾滾寒流急,這個冬天,真是慘烈。
李際均將軍生于內憂外患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1950年參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任39軍偵察參謀,八十年代后期,任“萬歲軍”38集團軍軍長,后任軍委辦公廳主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還曾任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會長,軍事科學院戰略學博士生導師。
李際均將軍是著名的學者型將領,軍政兼優,諳熟軍史戰史,精通戰略戰役,知識淵博,視野開闊,廉潔務實,在許多青年軍人和軍事愛好者眼中,是軍神一般的存在。
我從未在李際均將軍的直接領導下工作過,也沒有在他身邊工作過,原本沒有回憶他的資格,但因為機緣巧合,也和李將軍有過幾次交集。
第一次是2006年,在北大資源賓館召開的一次純粹民間性質的抗美援朝研討會上,近距離地接觸過李際均將軍。當時,李將軍已經威名遠揚,小小的會議室被擠得水泄不通,李將軍極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有問必答,要言不煩,很有儒將風范。
第二次和李際均將軍接觸,是“隔空”進行的。
有一段時間,歷史虛無主義猖獗,一些新版歷史教科書,淡化革命歷史,美化帝國主義侵略,有“學者”還搖唇鼓舌,說什么“以前的歷史課本重視意識形態和國家認同,新的歷史課本較少意識形態的內容,與當前的政治目標一致”,云云。
面對這種亂象,已經退休的李際均將軍拍案而起,在《瞭望新聞周刊》上發表文章,痛斥“這種荒唐的邏輯,匪夷所思”,指出“歷史課本就是要重視意識形態和國家認同”。他并強調,“我們不能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單方面‘裁軍’”。
李際均將軍的文章,可謂語重心長,切中時弊,不料卻受到一些人的網絡圍攻。2007年2月7日,我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文章《歷史教科書偏離真相對后代貽害深遠》一文,對李際均將軍進行聲援。
(原文部分截圖)
此役,我感覺自己是在李際均將軍麾下,在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打了一場小小的阻擊戰。
一晃幾年過去了。2015年的一天,我忽然受到李將軍托人給我送來的一本新書,扉頁上有他的親筆題簽,他還再次提到了那場輿論斗爭,令我深為感動。
我常常想,李際均將軍的深刻遠見,又豈僅在軍事領域?
李際均將軍雖然早已退出了一線,但他仍然在用他的戰略智慧,支持著我們民族和人民軍隊。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安定人心的力量,“人還在,燈亮著”……
但是,將軍去矣!匹馬秋風,一去不返。
去年初冬,有鬼撞門,新年酷寒,將星隕落,國失梁柱,哀哉痛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際均將軍去世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彌補的。今后,作為后死者,我們只有繼承他的精神,在通往民族振興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