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馬鐙”何以為頂級國寶?
兼談影視藝術創作應尊重歷史!
馬鐙,人們很熟悉,似乎熟悉到視而不見。但央視聯手九大國家級博物館展現的27件“鎮館之寶”。遼寧博物館入選的三件中,“銅鎏金木芯馬鐙”與《唐摹王方慶萬歲通天帖》、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赫然同列。甚至相比瓷器、字帖、畫卷等各“鎮館之寶”,能比肩而立火藥發明,對世界產生強烈影響的,唯有中國發明的馬鐙!可公元三世紀才出現的雙馬鐙,在很多拍攝西晉之前題材的影視劇中,卻有雙馬鐙的大規模騎兵作戰,至少是對歷史認知不足。藝術,理應尊重歷史!
1.何為馬鐙?馬鐙,它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和騎乘時踏腳的一件馬具。馬鐙不僅幫助人上馬,更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發揮騎馬的優勢,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最早的馬鐙是單邊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演化成雙邊。雙馬鐙出現的最大意義,則是進一步解放騎乘者的雙手。
2.車騎非騎兵。沒有馬鐙的大規模軍事化作戰中,馬的主要用途是充當兵車載體與運送糧草物資。在春秋戰國時代,形容一個國家為大國時,往往用千乘之國來形容,一乘就是一輛兵車。
至于公元前七世紀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騎的都是馬背搭塊馬墊的裸馬,這種俗稱的“光腚馬”,只不過大大增加了部隊機動性,到達位置后才開弓射箭,所以,騎手大部分是弓箭手,無需近距離白刃戰,也才突出“騎射”。戰國后期,匈奴大兵南下,經歷長平之戰后的趙國,完成了“胡服騎射”,則以幾萬騎射輕松地打敗了匈奴的進攻,騎兵便在春秋爭霸中大顯神通。《六韜·犬韜·武鋒》有“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車驍騎,馳陣選鋒,見可則擊之”。
概括起來說,這時的馬在軍事斗爭中存在的意義,主要屬性是運載工具。出現的這種無鐙騎兵,很難獨立作戰,一般是車騎混編,或與步兵協同作戰,非獨立的軍兵種。
3.何時有馬鐙?從西漢壁畫可見,西漢時期就有布馬鐙,其掛在在馬身較靠前位置,是普通人為騎乘舒適而設置,不具硬馬鐙的平衡作用。中國最早發明的馬鐙,大約出現在公元2-3世紀的東漢-西晉時,這是懸掛于馬匹左側腹部的三角形單鐙,僅供上下馬時使用。
東晉十六國時(公元304年-439年)才發明了雙鐙,這才是有實戰意義的馬鐙。1965年的一次考古活動中,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遼寧地區的割據政權,北燕(407——436)締造者之一的宰相馮素弗墓里,出土了一對簡易馬鐙,它由木芯包裹銅皮制成。
這對“銅鎏金木芯馬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有絕對年代可考的最早雙馬鐙。馬鐙的木芯為桑木條揉成,鐙面有鎏金銅片覆蓋,并有細小的鎏金銅釘釘固在木芯上,鐙孔內面釘鐵片,制作精良。“銅鎏金木芯馬鐙”證明了,在公元3-4世紀的中國東北,就已經雙馬鐙出現。
4.馬鐙與騎兵。沒有雙馬鐙,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騎兵,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馬戰。騎射騎兵主要相伴兵車,以兵車主戰,主要以“騎射”為軍事手段;作為騎馬步兵,主要是下馬近戰,項羽“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西漢時期的漢軍騎兵“下馬地斗,劍戟相接,去就相薄”,都體現騎馬步兵的特色。
公元3-4世紀發明出的雙馬鐙,不僅可以幫助人上下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能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使戰馬更容易駕馭,又能保護騎馬人的安全,使人與馬得以連接平衡為一體,馬鐙最大功能則是可以解放雙手,騎兵始靠雙腳控制平衡,在馬上沖、刺、劈、擊,大大提升了騎兵戰斗力。
北燕(407——436)是最早將甲騎具裝和馬鐙應用于騎兵的民族,“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正是因擁有最先進的騎乘裝備和防護裝具,才使得慕容鮮卑馳騁遼海,逐鹿中原,兼并高麗。北燕之后,馬鐙向東傳播到日本等,向西擴展對中世紀歐洲。
5.馬鐙擊敗游牧。秦漢之際,面對游牧民族多半以騎射為主的進攻,秦王朝采取修建長城來抵抗北方匈奴的攻擊,漢王朝初始采取“和親”。后來漢武帝主動大舉進攻,使得游牧匈奴敗北,但又總出現匈奴襲擾的反復。到了東漢時期的漢王朝以龐大兵力進攻匈奴,匈奴內部也分化為北匈奴與南匈奴,南匈奴向漢王朝納貢請降,而北匈奴則遠走歐洲成了“上帝之鞭”。
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較量,真正出現的歷史轉折,則是“16國時代”雙馬鐙傳入中原地區。至唐朝大統一的中央政府才有了雙馬鐙的騎兵,騎兵也成為主戰兵種,唐王朝憑借強大的騎兵,一舉擊敗分布新疆至中亞地區的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等周邊的游牧民族。
6.馬鐙改變世界。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中國科技史》中提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馬鐙的民族”,并將馬鐙稱為“神奇的中國靴子”。雙馬鐙的出現,從一定意義上講,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歷史,更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歷史。
因馬鐙沒有傳入歐洲之前,歐洲靠雙腿緊夾馬肚作戰,騎士摔下來很難再上馬,只有活捉被俘,所以,騎兵在戰爭中始終處于配角。公元374年,一支來匈奴雄兵闖入并碾壓東西哥特國。拜占庭皇帝提比略二世得知東方騎兵具有驚人戰力的奧秘,與獨一無二的馬鐙密切相關,便對騎兵大規模改組,佩戴馬鐙的騎兵,便登上歐洲的歷史舞臺。也誕生了中世紀的騎士貴族階級,騎士精神是為榮譽而戰,為上帝而戰。
馬鐙使馬與人巧妙的結合達到最大化,對歐洲騎兵的發展起到“革命性”影響,這雙神奇的“中國靴子”,幫助歐洲建立了封建制度,改變了世界古代軍事格局。在西方人眼中,為世界帶來深刻改變的中國發明實為兩樣:一是馬鐙,二是火藥。世界上很少有發明出像馬鐙那樣簡單,又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東西。
結束語:一個小小的馬鐙,卻有驚天的傳奇;一個小小的馬鐙,竟深刻改變世界。那么,拍攝影視劇對于一個小小的馬鐙,無疑應給以起碼的歷史尊重。
可長久以來,影視界中拍攝西晉(316年滅亡)之前的電視劇,特別是秦漢時期的電視劇,諸如,什么《三國演義》、《漢武大帝》等,都有配馬鐙的,大規模的,氣勢恢宏的騎兵作戰,而這不是對歷史認知的缺失,就屬于違背歷史事實的胡編亂造。
無論藝術可以如何夸張,但也要尊重基本的歷史常識,展現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的相統一,而絕不能罔顧歷史的隨意編造,這是文學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
(文中配圖,忠新自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