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上海市食品藥品安全研究中心編寫的《食品藥品安全與監管政策研究報告(2012卷)》(簡稱《食品安全藍皮書》)發布,還同時公布了首份上海、北京、廣州等中國八大城市受訪者對食品安全認知度的調查報告。報告中顯示,近4成受訪者認為與前幾年相比,本地區食品安全狀況“沒有好轉”;超5成受訪者日常生活中最不放心的食品為肉及肉制品。對于屢屢被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超過6成受訪者認為,要像嚴懲酒駕一樣通過法律手段嚴懲食品造假者。
消費者優先考慮品牌因素
報告以上海、北京、成都、廣州、蘭州、沈陽、武漢、鄭州八個城市的居民作為調查對象。近兩年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等因素影響了受訪者對本地區食品安全狀況總趨勢的判斷。在接受調查的上海市民中,有32.57%的受訪者認為食品安全狀況“明顯好轉”或者“有所好轉”,而36.12%的受訪者認為“沒有好轉”,16.90%的受訪者甚至認為“有所惡化”。
在公眾對食品安全的具體認知方面,受訪者將肉及肉制品、乳及乳制品列為最不放心食品類別的前兩位,比例分別達到 50.33%和26.17%。課題組認為,受訪者對肉和乳最不放心,與我國目前農業生產規模化不夠、養殖業大多數為散養的現狀有關。作為大眾食品的肉及肉制品、乳及乳制品,一旦發生安全問題,產生的危害結果嚴重,社會影響大,必須予以重視。促進生產與養殖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是提升肉、乳等相關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調查還顯示,品牌、標簽標識和購買場所是受訪者選購食品時進行安全性判斷優先考慮的因素,38.5%的受訪者認為品牌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標簽標識(25.31%)和購買場所(23.01%),而對于價格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即使是家庭收入較低的公眾,在可承受的價格范圍內,也將品牌等作為判斷食品安全性的重點考慮因素。
四成人建議問責監管者
被調查者對政府懲戒食品違法行為力度,選擇“比較弱”和“很弱,亟待加強”兩項之和達到66.21%。對處理投訴的滿意程度,有51.19%的公眾選擇“非常滿意”、“滿意”和“基本滿意”,略高于“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但與此同時,公眾認為監管部門處理投訴時最突出的問題是“推諉扯皮”,比例達到36.75%。
對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市民有什么建議?調查結果顯示,對這道“多選題”,選擇“像懲罰酒駕一樣,通過立法手段嚴厲懲治食品造假者”的受訪者占到了64.72%,而選擇“完善監察制度,對失職的監管人員要依法嚴肅問責”的受訪者也占到了43.72%,另外,選擇“強化企業自律,加強食品企業的質量管理是關鍵”的占24.21%。
課題組認為,公眾對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重點工作的建議,反映了這樣一種心理:我國當前法律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規定的法律責任過輕、對食品安全監管失職人員問責不到位。公眾的期待具有合理性,建議立法進一步加大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完善民事責任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同時,應嚴厲追究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等行為導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有責部門與人員的行政責任和司法責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