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銘:我國進口規模擴大到1.74萬億美元 居世界第二
研究部署《國務院關于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指導意見》各項落實工作
11日,商務部召開全國進口工作視頻會議,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北京主會場出席會議并做題為《努力開創我國進口工作新局面》的講話。陳德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進口總體態勢良好,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悉,此次全國進口工作視頻會議由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鐘山主持。會上全面總結了我國進口工作,深入分析進口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研究部署《國務院關于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指導意見》各項落實工作。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質檢總局總檢驗師項玉章、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鄧先宏出席會議并講話。
陳德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進口總體態勢良好,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進口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至2011年,進口規模由2953億美元擴大到1.74萬億美元,增長了5.9倍;進口額占全球進口的比重由4.4%提高到9.5%。
二是進口結構不斷改善,大宗農產品和能源資源產品進口的增加,緩解了我國部分供應瓶頸;一些急需的先進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促進了我國制造業發展;部分日常消費品的進口豐富了我國的市場和人民生活。
三是進口管理體系不斷完善。
四是進口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關稅總水平逐步降低,進口程序進一步簡化,公共信息服務、進口展會等進口促進平臺建設較快發展。
陳德銘強調,當前我國對外開放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已發生深刻變化,對外貿易發展進入了出口與進口并重發展的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作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進口工作的決定,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分必要和及時。各部門、各地方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轉變觀念,高度重視新時期進口工作的重要戰略意義。要充分認識到,加強進口是促進我國經濟內外均衡的客觀需要,是促進我國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撐,是我國解決瓶頸制約的有效途徑,是我國擴大消費的必然要求。加強進口工作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需要做出的重要決策,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把積極擴大進口作為做好對外貿易的一項重要工作,認真加以貫徹落實。
陳德銘表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進口工作要立足于新形勢和新問題,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在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更加重視進口,適當擴大進口規模,促進對外貿易基本平衡,實現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下一步,圍繞貫徹落實《指導意見》,要著重推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進口便利化水平,落實國家對企業收費優惠政策,嚴格執行收費項目公示制度,清理進口環節不合理收費,進一步規范收費行為。
二是推動進口與國內流通銜接,鼓勵支持國內流通企業參與國際貿易,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整合進口和國內流通業務,減少中間環節;鼓勵國內商業企業經營代理國外品牌消費品,發展自營銷售平臺,打破壟斷,提高競爭水平。
三是積極開展投資貿易促進活動,完善進口公共服務;支持與我國貿易逆差較大的國家和地區來華舉辦商品展覽會、洽談會等推介活動;發揮行業中介組織作用。
四是健全完善進口管理工作機制,各部門和地方政府在進口政策協調、信息通報、聯合監管等方面增進溝通與協作,形成擴大進口的政策合力。
五是加強財稅和金融支持力度,商務部將配合相關部門認真落實財稅、金融等方面的進口支持政策。各地區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有關配套措施。同時,要引導和鼓勵企業用好用足這些支持政策,發揮政策的杠桿效應,切實把進口工作推向前進。
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商務部有關直屬單位及各特派員辦事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商務、海關、質檢、外匯主管部門,各進出口商會負責同志分別在北京主會場和各地分會場參加了會議。
出口形勢嚴峻 為何還要擴大進口
分析人士認為,在出口形勢嚴峻的背景下,中國強調擴大進口不僅能促進外貿平衡,而且能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復蘇。
海關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進、出口規模雙雙創月度歷史新高,出口達1811.4億美元,同比增長15.3%;進口達1624.4億美元,增長12.7%。
“盡管5月份進出口增速有所回升,但后期仍有待觀察。”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說,“受歐債危機和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影響,今年中國出口形勢仍然比較嚴峻。”
出口形勢嚴峻,為何還要加強進口?商務部貿易研究院研究員李健認為,在穩定出口的同時擴大進口,是中國的一項長期戰略。不僅可以減少順差,實現貿易平衡,而且有利于刺激內需,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復蘇。
商務部的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與175個貿易伙伴存在貿易順差,占所有貿易伙伴的73%,美歐是中國主要的順差來源地。
盡管貿易順差的產生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有關,具有合理性。但過大的貿易順差,使中國成為全球貿易摩擦重災區。西方發達國家在增加進口、人民幣升值等問題上也頻頻對中國施壓。
當前,歐債危機前景難測,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中國擴大進口縮小貿易順差,是避免國際金融市場波動造成外匯儲備損失的必要措施。
近年來,我國貿易順差持續減少。商務部預計今年全年外貿會實現基本平衡,略有順差,順差幅度比去年進一步收窄。
盡管中國的外貿平衡狀況有所改善,但貿易順差在一定時期還會存在。陳德銘強調,加強進口不是一時的權宜之際,而是促進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客觀需要,是促進中國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撐,是中國解決瓶頸制約的有效途徑,是擴大消費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期間,經濟結構調整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當前中西部開發、民生領域、新興產業等成為經濟增長中的新亮點,但許多關鍵零部件、設備仍然需要進口,“擴大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設備和產品進口,有助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李健說。
擴大內需,尤其擴大居民消費,也是擴大進口的重要目標。李健表示,降低部分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如肉類、乳制品、化妝品、服裝等商品的進口關稅,可以滿足老百姓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增加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商務部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貨物總進口規模將超過8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進口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