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唯一冠有稀土專業名稱的高新區
繼鹽業和煙草業實行國家專營之后,日漸成為中國與歐洲、美國、日本爭議焦點的稀土行業也將被納入“國家專營”的范圍內。目前作為“專營制度”技術基礎的稀土專用發票,可能將于2012年6月在中國稀土的主產區內蒙古和四川率先試點。
截至目前,稅務總局對于稀土專用發票相關企業、品名的調研已陸續結束。3月1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國、日本和歐盟已經在WTO針對終歸稀土管控提起訴訟。外交部和商務部的回應均表明中國將主動應訴,而增強國際競爭力則成為了“稀土專營制”最有力的支持理由。
然而,在稀土專用發票的適用階段,稀土專營體系的覆蓋范圍目前尚存爭議,業內普遍擔憂如果專營體系包含整個下游產業將會引發新的混亂。
專用發票試點在即
“現在的稀土行業是內憂外患,美歐這樣一鬧,我們的出口政策可能也會受影響。”3月15日,一位稀土界權威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外部的壓力可能會刺激中國國內稀土產業整合加速,其中要在2012年初步建立的稀土專營體系會提前啟動。
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國內大型稀土企業一直在呼吁啟用稀土專用發票,其現實目的是借助專用發票打壓“不帶票”稀土,穩定稀土價格。
但是,管理部門對以專用發票為紐帶的稀土專營體系的作用定位并非價格那么簡單。記者從了解此事進展的知情人士處了解到,稀土專用發票的推行依然遵循“整合為先”的大原則,即在完成稀土產業整合的地區先行試點稀土專用發票,然后再擇機推向全國。
上述權威人士告訴記者,已經基本確定的首批試點地區是內蒙古地區,四川的情況尚在評估中。對于試點的時間,他表示,會在上半年開始,最晚會在6月底之前開始實施。
早在2月初,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就已經印發了《貨物和勞務稅司關于將稀土產品納入防偽稅控系統漢字防偽項目管理有關準備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擬將稀土企業納入防偽稅控系統漢字防偽項目管理。內蒙古、四川、廣東、江西、福建等稀土生產省區的稅務和稀土產業部門向記者證實已經收到上述通知。
2011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已經明確提出,要建立稀土開采、冶煉分離、產品流通臺賬和專用發票管理制度。
“建立稀土專營體系,最大的意義在于杜絕稀土亂挖亂采和違規超采現象,保護稀土資源與自然環境,同時這也有助于大企業加快實施兼并重組步伐。”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說。
爭議“專營階段”
按照最初的設想,稀土專營體系涵蓋中國稀土開采、冶煉、深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更為具體的體系設計是由稀土儲備、開采、冶煉、消費四部分構成,開采、冶煉及消費企業實行身份認證和網簽制度,每年開采的稀土進入儲備和消費兩個領域,徹底阻斷非法生產企業獲得稀土的途徑。
此舉與企業密切相關的是專營體系下的追溯懲罰制度,即一旦發現體系外的稀土產品,都要依法處罰,最嚴重的要直接沒收產品,而稀土產品的涵蓋范圍上至礦石,下至應用產品,凡是包含稀土的產品都在體系之內。
不過,現在這種全產業鏈式的專營體系正在遭受質疑。
“稀土雖然是個小產業,但它涉及的范圍很廣,而且越往下游涉及面越廣,價值也越大。”中國稀土協會籌備組成員王彩鳳對記者表示,專營到哪個環節是最合理的尚存爭議,很多人(中國稀土協會籌備組成員)反對在下游產業使用專用發票。王彩鳳說,專用發票可以把合法經營的企業管理得很好,但在外部環境還沒有清理干凈之前會造成一些混亂。
上述權威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是大型企業希望全程壟斷,以此借助國家政策擴展自己的產業鏈。而去年國務院的態度并沒有明確壟斷到什么階段,這就給現在的整合留下了模糊的空間。
“上下游的博弈將決定專營體系的覆蓋范圍,總的來說上中游覆蓋容易,越往下越難,如果強推,可能帶來新的行業混亂。”上述人士指出。
對抗境外施壓
國家專營稀土的更深一層用意,在于對抗來自國際社會對稀土出口的壓力。在獲悉美、日、歐在世貿組織(WTO)的上訴動作后,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均對此作出回應表示中方將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妥善處理有關磋商請求。
今年1月底WTO上訴機構宣布維持此前對中國九種原材料出口政策的裁定,稱中國“不公平地”限制了廣泛用于鋼鐵、鋁和化工產業的九種原材料的出口。此后,美、日、歐就揚言要在WTO框架下對中國稀土出口政策動刀。
“在稀土的問題上,我們沒有任何理虧,稀土和其他原材料不同,不能等同于之前的9種原材料。”王彩鳳對記者表示,對于稀土的態度,中國是主動應訴,稀土并非中國獨有,美國作為稀土大國也應該加大供應量。
國際稀土界公認的數據表明,美國擁有1300萬噸的稀土工業儲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就停止了稀土的開采與生產,中國從此壟斷了世界稀土95%至97%的市場。
“美國不缺輕稀土,但它缺用于尖端科技領域的重稀土,而重稀土為中國獨有。”中國稀土學會一位要求匿名的專家對記者表示,美日歐實際上并不擔心中國輕稀土供應量的減少,但不愿意看到控制重稀土出口。
而中國商務部對稀土出口的管理上今年首次對輕重稀土進行了分類,雖然出口指標總量相比過去兩年沒有明顯變化,但重稀土所占比例下降了,這也是引起國外企業不滿的重要因素。
在商務部公布的2012年擬30707.5噸的總出口配額中,中重稀土擬為3582.5噸,只占總量的約11.7%。
記者觀察
全產業鏈壟斷提升競爭力?
就在美日歐向WTO提出訴訟的前4天,3月9日,美國最大的稀土生產企業莫利礦業公司(Molycorp)宣布將以13億加元收購加拿大稀土生產商NeoMaterialTechnologies(下文簡稱Neo公司)。
這一收購是近年來國際稀土界罕見的強強聯合,二者的聯合將形成全產業鏈的覆蓋,而且在一段時間內形成資源和技術的壟斷。
顯然,國際稀土產業整合的方向是全產業鏈,越大越好,這與國內稀土整合方向存在諸多爭議形成反差。以南方稀土整合為例,由于資源非常分散,湖南、廣東、江西、廣西、福建等5省都將稀土作為自己經濟發展的重點,在采礦權由地方政府掌握的前提下,中小型企業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而在下游應用環節,是否集中的爭議更大,2012年即將啟用的稀土專營體系能否覆蓋應用環節,目前尚無結論。下游企業中很多都是民營企業,而且中小企業很多,都納入搞專營不現實,但要管好這個行業,企業整合在所難免。
而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稀土整合的目標是2至3家企業,但沒有時間表。在上個世紀90年代,由當時的國家經委牽頭曾經組織過中國稀土南北兩大集團,但并沒有成功,此后稀土整合一度鎖定資源環節。
但從2009年開始,包括包鋼稀土、五礦集團等大型稀土企業紛紛將觸角伸向下游應用領域,做全產業鏈也成為大企業的發展目標。2011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更是提出了排名前列的稀土企業的市場壟斷份額指標。
記者了解到,管理部門大力推動國內稀土整合的目的之一是加強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而實際上在過去20年里,中國稀土企業在產業鏈上游基本沒有競爭對手,而下游應用環節卻落后國外企業很多。
“現在研發的投入很大,要發展稀土應用技術,做大做強是必由之路,與其讓小企業逐步成長,不如讓大企業直接進入。”工信部一位官員表示,讓國有大企業全程壟斷稀土產業鏈正是出于改變原材料資源供應國局面的考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