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羋月傳》敘述了秦武王舉鼎而亡的故事,這是取自真實歷史。人們不禁要問:何以有秦武王贏蕩舉鼎的壯舉?
眾所周知,秦國重用法家。法家路線就是鼓勵事功,商鞅稱:“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力”。“是故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故明君務力”。韓非子更直接了當:“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誰有力誰稱霸,誰稱王。
九鼎由大禹鑄造,夏商周各代相傳,本身就象征著天下,象征著天命。
在秦武王之前,就有楚莊王討伐蠻族,追擊到周朝所在的洛陽。周派王孫滿勞軍,楚莊王故意問九鼎的輕重,居心叵測。王孫滿很機智,回答:“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楚莊王自討無趣,留下了“問鼎”的典故。
秦武王不會不知,他勃勃雄心。試圖在精神上一舉樹立起秦王雄霸天下的地位,舉鼎是個戰略性的舉動,順理成章。
《禮記》要求:“天子射百二十步,諸侯九十步,大夫七十步,士五十步。明尊者以服遠也。卑者所服近也。”天子射箭要射到166米,很令人驚奇。可見即便是先秦儒家,也認為當大王要天下服氣,沒有一把子力氣是不行的。
九鼎有多重已不可考,當場有任鄙稱:臣只能舉百鈞之物,這鼎重千鈞,臣不能勝任。這多少有點夸張。在秦始皇陵百戲俑陪葬坑出土的秦代青銅大鼎重212公斤。能舉鼎沖擊奧運冠軍應該沒有問題。 秦武王帶著力士觀鼎,勢成騎虎,不舉是不成的,眾目睽睽下猶如未戰先逃。
而后世小儒藐視尚氣尚力,再不提先秦王者必須的仁武兼備,常常空談道德仁義,后世皇帝再無人冒險。而后世法家更倚重所謂的足智多謀,陰謀詭計,也不以氣力勇氣為傲,成為所謂的“謀士”。從此成為中西文化的分野。
設想一下,秦武王真的成功地舉起了鼎,以虎狼之秦,獅王雄心,頃刻即可懾服了諸侯列強,收服勇士壯士,贏得人心,統一中國不在話下。留下的千古佳話,也會極大豐富中華文明的精神世界,用不到直到當代才有國人也開始推崇西方傳來的“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理念。
電視劇《羋月傳》以殺商鞅開始,強調秦國執行商鞅政策法令,可劇中處處洋溢著后世儒家道德說教,仁政愛人,嘲諷贏蕩重用氣力莽漢,匹夫之勇,完全無視法家對秦國的影響,法家精神對秦國強大的引導,該劇編導是不通的人。
一道閃電于2015年 12月3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