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可以取天下?抑或可以守天下?
回顧中華民族文明史,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文明無疑發端于無極、太極、陰陽二爻等天道思想,而在文化層次上是主宗陰陽二爻的,概而括之,中華民族文明發端于陰陽二性文化、性文化比較合適。
然而,無極、太極、陰陽文化、二性文化因為其玄妙而難懂或者似乎關于色情、羞恥,似乎并沒有被一般世人廣泛接受,或者是雖然接受了卻沒有在世人的主導意識形態中大行其道甚至被剔除出主導意識而只能在潛意識中萌動、發芽。
倒是從陰陽文化延伸出來的仁文化、崇陽抑陰的文化占據了中華幾千年文明的統治地位,而將那發端于陰陽的文化漸次過度到“仁”文化的一個軌道上。于是,在我們的文化和文明范疇內,仁,似乎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就成了中國古今相傳、綿綿不絕的思想,甚至有人斷言“仁”治思想可能其與中華民族文明共存始終的文化。
正是在這種“仁”治思想影響下,我們的歷史上產生了大量不實的英雄、仁人、偉人、賢人和混蛋、小人、卑鄙者,而說起來也十分奇怪,幾乎每一個王朝的開創者,竟然全部都不是什么不殺生而愛眾生生命的仁義之士所擔承大業的,即使出現一個愛民如子的劉備最后還是蜀漢王朝為無恥而用收買魏國人心、弒君篡位的司馬氏所滅,而在中國歷史上,更多的開創王朝的君主則普遍是偏重于殺伐武力(如秦始皇、成吉思汗)、偏重于陰謀詭計(如劉邦之與項羽)、偏重于權衡勢利(如朱元璋)而甚至不要什么仁義廉恥(如宋太祖、宋太宗、唐太宗),而正因為偏重于殺伐武力、偏重于陰謀詭計、偏重于權衡勢利而甚至不要什么仁義廉恥,于是保存了實力、壯大了自己,最后取得了天下,是為中華文明之一大奇觀。
當然,這些“無仁”而有勢者也一定因為勢力強大而能吸引許多知識分子附庸進入他們的體系,而這些知識分子的作用就是為這些“非仁”的人找到很多仁的借口和名義。于是我們民族的歷史幾乎就是“非仁”者披著“仁義”的外衣而舉行什么“奉天討罪”、“商湯革命”、“周道維新”等完成的進程更替。而我們所說的“仁者無敵于天下”,看來更是仁者思想無敵于天下,而非仁者勢、位而能無敵于天下,似乎也很清楚明白。這不能不說是“仁”的笑話或對“仁”學思想的歷史的極大的嘲諷。正如歷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非要等到楚國軍隊全部度過河后再攻擊,實行仁義之戰,于是就只能在我們民族文化歷史上留下千古笑柄。可見,仁并不是那么好用的,而不仁確實古代社會、現實社會似乎永久的生存規律和競爭規律。
那么,反思歷史,我們不僅要問,仁是可以取天下之道?抑或可以守天下之道?或者既不是取天下之道,也不是守天下之道也?
可以這么說:單有仁,不可以取天下,必須仁與不仁并用而可以取天下;單有仁,不可以守天下,必須仁與不仁并用而可以守天下;單有仁,不可以以治理天下;必須仁與不仁并用而可以治理天下。這也許就是中國幾千年儒法斗爭所忽略而陷入無原則爭論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們凡欲民族文明、人類文明精進發展者,自然就不能不高度重視仁文化的內核,而要取得文明的進展,迎接新文明的到來,我們就必須破解“仁文化”的短板和漏洞,而為新文明的到來打開一扇窗戶。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世人、俗人的眼睛中只有“仁義”一個標準,我們在評論某一個人、某一個群人的時間也往往以是否“仁義”作為評價標準,于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凡是仁義之人都是全部光鮮的匯集,必然其心也好、其行也正、其必然內外兼修,其必然“生也偉大而死也光榮”,甚至到死的時候也是“托體同山峨”而永垂不朽……似乎仁義之人就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恨不得把所有溢美的詞匯都加到某一個人身上,更有就是,即使不是那個被“標榜”的仁義之人的所行所言,我們也一定要把很多高尚的事情、高尚的詞語都安在這個人身上。所以,中華民族自古就流傳托古而言事的習慣,自古就有把不是“子曰”說成“子曰”的習慣,把人民大眾及其里面的優秀知識分子總結的養生理論精華托給黃帝而成就《黃帝內經》的傳統……
而對于這些仁人,則是任何一個人都不敢去否定他的,那怕是小小的錯誤,也要報著“為尊者諱”的思想而小心刪除。至于大錯誤,則是偉人、仁人絕對自己不會犯的錯誤,如果違反,那么也必然是奸臣當道、昏君當道而強加給這些偉人、仁人的,更多則是“情格勢禁”而不得不為。我們就是這么原諒、包容仁人、偉人、賢人,歷史上中國人幾千年所為、所思大約如此。
比如孔子說“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明明是看不起女人的話語,并且這句話說的特別符合天道、符合人性、符合人性事故,能有什么不對嗎?好了,偏偏有很多好事者或者儒家傳人以及新儒家知識分子認為在孔子思想中是尊敬女性、愛護女性的而為這句話盡力辯護、粉飾,于是我們整個社會就不敢坦率承認我們儒學宗師對于女人的不尊重和歧視,也就不敢承認人性的兩面性,那么最終結果是:我們的至圣先師是正確的,后人理解有錯誤,但是幾千年、數十億人難道都有錯誤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實際上孔子也沒有錯誤,世人也沒有錯誤,而是人性本身就是陰陽相生的,站在崇陽的角度,自然的“陰”就是錯誤,這已經是謬種流傳了幾千年。實際上,孔子在仁學上的思想就是崇陽抑陰的,而陽為男,陰為女,陽為公,陰為私,而女人一般都是比較自私自利的,說女人難養在古代社會乃至今天、未來都是十分正確的話語,錯誤的就在于我們幾乎全族人都抱以偏執(胼胝)的思想而不覺悟而已。
類似的例子更加不新鮮。咱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就說岳飛吧,在歷史上幾乎是一邊倒的歌頌之聲,歷史記載的岳飛是“岳飛,字鵬舉,20歲投軍抗金。紹興十一年(也就是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其事莫須有”(難道沒有這樣的事嗎)的罪名將岳飛治罪,在臨安大理寺獄中被獄卒拉肋(猛擊胸肋)而死(也有人說是賜毒酒而死),時年三十九歲。紹興三十二年高宗退位,孝宗即位,為岳飛平反。乾道五年(1170年),宋孝宗詔復飛官,以禮改葬,建廟于鄂。六年,賜岳飛廟曰忠烈。淳熙六年(1180年),謚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宋寧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諸將為七王,岳飛封為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定謚號忠武。據傳,岳飛留有《岳武穆集》(又稱《武穆遺書》)1142年被丞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無辜殺死,終年39歲”。岳飛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的民族英雄,這自然是無可爭辯的歷史外相的事實,但是既然如此好的英雄,為什么他的下場就是死路一條那?
我們一般人自然理解不清,于是就責怪在奸臣秦燴身上、昏君身上,而研究歷史,我們知道,岳飛實際死在敢于以民族大義為基調而“挑戰”王權身上。這里面既有岳飛上書干預或指導康宗趙構廢立誰當太子的事情上,這幾乎觸犯了宋王朝自太祖趙匡胤以來立下的“武將不得干涉朝政”的流行幾百年的皇朝更替規矩,深讓當時的皇帝康宗趙構感到了類似唐朝末年軍閥朱溫掌握廢立的警惕;更有岳飛要迎回宋徽宗、宋欽宗,而不知道假如迎接回來徽欽二帝,則現在的朝廷當家人---康宗趙構該放置到什么位置?我們今天的人尚且很多相信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設想處在封建專制時期的岳飛能沒有想到類似的政治后果?我們以岳飛的聰明勁,大家不相信岳飛就那么不動腦子而是完全的政治白癡。自然,岳飛也一定是清楚考慮過這些的。那么,如果岳飛考慮過這些而執意去非要實現“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那么他就是在心里面已經不把康宗趙構放在尊重的地位,那么自然被十二道金牌催回并處死也是其自作自受的結局,似乎不在那么一個時代、那么一個局面下的人的思考之外吧,至少岳飛是知道自己必然要死或難而身陷囹圄的。這么說來,岳飛的舉動背后的心理是愛國嗎?在當時的那個時代,需要知道,當時的皇帝就是國家的總秩序的代表,而敢于因抗金之事為幌子而挑戰皇權,則說明岳飛也是仁義與不仁義的一個矛盾體和犧牲品。
不獨對于偉人、仁人、賢者我們民族觀念抱一偏執(駢枝)而不能正確認識,對于壞人、流氓、土匪、奸臣等我們也不能正確認識:
我們民族傳統思想中所理解的奸佞小人,似乎其天生就是撒旦附體的魔鬼,天生就是頭頂長瘡、足底流膿的壞人,自小就懷有偷天換月的不良用心,自小就是擠、鉆、勢利、拍馬迎逢的厚顏無恥之徒,自小就是走在道德和法律的鋼絲邊上而隨時準備襲擊善良人類、逞欲欺壓人民的混蛋。
但是,當我們研究一個個奸臣、一個個小人、一個個歷史有名的“混蛋”時間,我們發現,在其成為奸臣、成為小人、成為混蛋之前,這些人中很多人竟然都是纖塵不染的“君子”或“仁人”志士,如秦燴痛斥金之不能禮待宋國時間、王莽未曾篡奪漢權時間、周文王謙恭伺候商帝辛時……所有這些時間,幾個人不是循規蹈矩而盡心盡力去輔佐他的皇帝和取悅他的子民那?
于是我們不能不慨嘆人性,正如白居易的詩也是這看法,“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么看來,我們必須重新解構儒家的“仁”的概念,而要知道內心的標準和外在的標準并不是一個標準,而只有當時當事人自己知道自己內心究竟是什么。我們必須知道,歷史上雖然一再標榜“仁者雖然愛人”,但是,真實的標準是:仁者不但愛人,仁者也必然恨了人,否則怎么解釋那么多仁者何以敢于指揮千軍萬馬去殺人那?----否則,仁者就是千篇一律的好人,那么怎么指望仁者能在亂世之中立足而成就仁者的統治那?
仁、不仁,不過是兩把刀,那么這么說來,仁就是圣人(孔子)交給統治者的兩把刀而已,統治人的時間必然是兩把刀并用而不可能只有其中一把的,只用仁,就是人人恥笑的宋襄公;只用不仁,就是噬血成性的人類屠夫黃巢、朱溫、洪秀全……這個世界,更多的是普通人,那就是既有仁的要素的人,也有不仁要素在自己內心、身上的人,這才是世界的正律和普遍性意義上的人。
這個世界巨大多數的人就全部是:
仁義之心和非仁之舉、內心有膽和外表怯弱、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斗、內心渺小和外觀偉大、內心自私而外觀大公、內心邪惡和外觀正義、內心卑賤而外表高尚、內心愛人和外表殺人,
甚至相反:具有非仁之心而有仁義之舉、內心怯弱而外表有膽、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斗、內心偉大而外觀渺小、內心大公而外觀大私、內心正義而外觀邪惡、內心高尚而外表卑賤、內心殺人而外表愛人
至于內外一致、言行一致的高尚、仁義、高貴、愛人則是人間幾乎難覓的圣人,而圣人幾乎無功;
至于內外一致、言行一致的卑賤、不仁、下流、不愛人,那幾乎也是人間絕品呀,哈哈
這么看來,還是無極、太極、陰陽二爻天道思想是比較符合自然、人類的本質規律,那就是,不能全依靠“仁義”思想而活著,也要正視“不仁”的思想的存在,世界不僅僅有萬有引力而存在,世界也必然存在萬有排斥力
假設以器掩道,則器為道之賊;假設以下犯上,則下為上之賊;假設以小掩大,則小為大之賊;假設以局部而掩整體,則局部為整體之賊。凡以器掩道、以下犯上、以小掩大、以局部而掩整體則統統歸結為“凌”而辱之。
如果從這個角度進行最終歸結,那么孔孟所倡導的“仁”可以休也,可以停止了,因為孔孟倡導的仁幾乎鮮有用“仁”的理論而成功達到目的的人。而仁的思想丟失后,我們至今沒有找到新的關于人性乃至由人性延伸出來的道德倫理,這可能就是當前中國和世界缺少信仰基礎、而一盤散沙、各自為政、公說有有理、婆說婆有理,而都只站在自己角度來讓“理”服從自己需要的真正原因。
那么,未來文明的思想根基在哪里?
我還是將王陽明關于心學的四句話寫在最后,供所有人類的成員思考之: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可能就是天道人性的規律所在,而未來人類的文明就誕生在這么四句話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