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瘋傳近日召開的兩會上,宋祖英等人建議將繁體字教學納入中小學教學之中,個人認為這個提案非?;奶?,是在開歷史的倒車。
眾所周知,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往往被看作文明的標志,中國可以考證的文字歷史從商代甲骨文算起,到現在也有近5,000年的歷史了。從商代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鐘鼎文,以至秦代“書同文”的小篆,直到現在我們正在用的簡化漢字,一路發展演變下來,可以說結構越來越規范,書寫越來越簡便。簡單易用,這是潮流,也是漢字的發展趨勢。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簡化漢字是建國以后,第一代語言文字工作者在繁體字的基礎上,經過精簡優化,不斷試驗,才最終確定下來的,這其中也凝結了無數語言文字工作者的心血。雖然是由國家行政部門用行政命令方式推廣實行的,但由于簡便易用,在推廣的過程中逐漸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和習慣,到現在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應該說漢字發展到今天并沒有到達它的終點,還有繼續簡化、規范的空間,但是否需要簡化,何時簡化,還要看情況而定。漢字的簡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半點也急不得。
至于繁體字,作為我國人民長期使用的一種文字形式,在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樣無庸諱言的是,繁體字與簡化字相比,難認、難學、難寫,有著天然的缺陷。我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學的也是中文專業,真正接觸繁體字還是上大學時學習古典文學、古代漢語等科目時。幾年的學習過程,我自覺學得還過得去,但大部分繁體字也只能勉強辮認,還有一部分要靠連蒙帶猜,至于能寫的繁體字就更少了。我們自己都很難做到的事,又怎么能拿來要求學生。在中小學校推廣繁體字教學,無疑會增加中小學生負擔,而這種行為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令人懷疑。
古代的文獻典籍雖然使用繁體字,但我們的學生未必現在就去接觸這些東西,而且這些典籍也完全可以用現在的簡化字排版印刷?;蛟S有人會說,除了我們以外,臺港澳和海外華人都在使用繁體字,對于大陸的簡化字他們看不懂,這妨礙了我們的交流,現在讓中小學生學習繁體字,也是為了與他們接軌,為了大中華文化圈的形成。這更是無稽之談,對臺港澳和海外華人來說,大陸文化才是母體,海外文化不過是大陸文化的延續和衍生,中國大陸有十三億人口,海外華人不過幾千萬,有必要為遷就一部分海外華人,硬生生改變十三億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嗎。況且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對外交往的頻繁,簡化字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包括華人在內的海外人士所接受,臺港澳和海外華人學用簡化字又有何不可。宋委員等人提出這個議案的動機我無從得知,單就這種行為而言,卻明顯與漢字簡化的歷史趨勢背道而馳,是開歷史的倒車。
寫到這兒忽然想起這樣一幕場景:孔乙己穿著又臟又破的長衫,站在咸亨酒店的柜臺前,對小伙計說:“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么?”。
希望這個場景只是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