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2日,日本《讀賣新聞》發表《安理會明天舉行戰后70周年公開辯論會》,認為中國發起該辯論會的目的可能是維護二戰后以“戰勝國”為中心的秩序,牽制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2月23日 鳳凰網)
日本媒體對此如此“敏感”表明日本人并沒有在骨子里承認自身在二戰歷史中應承擔罪責。二戰后,和德國政府及德國公眾正視二戰歷史事實相反,日本政府一直在宣傳中強調自己是二戰受害者,不斷顛倒歷史事實否認其在二戰中犯下的罪行,近年來更是不斷利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和制造“中國威脅論”來突破和平憲法并整軍備戰;而以安倍晉三為首的日本右翼勢力之所以能夠在選舉接連中獲勝,也說明多數日本普通公眾在右翼勢力與和平勢力中選擇支持前者。
日本產生此種與世界正義相背離行為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文化中帶有“毒素”。日本自古自然災害頻發且擁有與外在世界相對封閉的環境,這使其逐漸形成帶有全力爭強、危機意識、團結一致及隱忍待時等特征的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了偏執狂熱、狹隘自私、崇強蔑弱、殘忍無信等人格畸形的文化“毒素”。日本文化中表面上是溫柔美麗的“菊”,內在里則是殘酷無情的“劍”,因此其從7世紀開始一有機會就以“武士道”精神為載體向外進行侵略征戰。
從歷史及地理位置上看,中國是日本相鄰的最直接的大國,也就自然成為日本一千多年來首當其沖一直“圖謀”的目標。早在中國隋代,日本雖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遠遠落后于中國,但由于不了解中國國情,其自大的天皇送給中國皇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之處天子致書日落之處天子無恙”。而不久之后的公元663年,中國唐朝與新羅聯軍擊敗了日本與百濟聯軍,日本認識到了自身與中國的巨大差距,迅速大規模增加了“遣唐使”的規模,極力全面向中國學習。明代末期中國國勢衰弱,日本豐臣秀吉等統治集團成員以為能夠戰勝中國,發動了企圖取道朝鮮征服中國和世界的侵略戰爭,但是公元1591至1597年中國明朝及朝鮮軍隊再次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軍,使得日本暫時保持了對中國的尊敬。1868年日本進行明治維新,終于開始將中國甩在了身后,其企圖通過征服中國來征服世界的野心再次膨脹,不斷對中國及其他各國發動侵略戰爭,直到1945年被包括中國在內的反法西斯同盟國擊敗。
二戰結束之后,日本這種威脅世界和平的土壤并沒有被徹底鏟除。二戰后主導日本的美國雖然在日本宣揚民主思想并推進民主改革,但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日本文化“毒素”,也沒有徹底清算日本軍國主義,甚至放縱日本右翼勢力發展以利用日本幫助美國實現自身戰略目標。因此,雖然目前日本也存在和平勢力及很多對中國及世界人民真心友好的群體,但是在日本文化的大環境因素影響下,在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停滯致使日本普通民眾危機感不斷增強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日本人不自覺地仍然順著文化“毒素”指引的錯誤方向前進。因此,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只要日本文化中“毒素”還被相當比例的日本人尊崇,日本就有可能是世界和平的潛在威脅。
而要不懼這種威脅,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擁有足夠的“實力”。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一個與日本發生過沖突的國家而言,歷史事實多次驗證一個真理:只要自身“實力”足夠強大,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勢力才有可能“不敢亂來”,才會老老實實與世界和平相處;只要自身有了遠超日本的“實力”,就算日本自大冒險出擊,也能以“實力”最終將其擊敗。
雖然目前國際環境與過去一千多年的歷史相比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但是韓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等日本近鄰目前相對于日本是來說是小國,俄羅斯與日本相鄰的國土貧瘠寒冷且不是俄羅斯的重心,美國綏靖日本且其本土與日本相距遙遠,因此不但中國是日本右翼勢力“第一目標”,而且通過自身“實力”遏制日本破壞和平的“第一力量”也只能是中國。
因此,對中國而言,日本這個鄰居的存在即是不幸但也是大幸。中國要想不懼日本,就必須不斷奮斗,就必須不斷突破自己,就必須不斷讓自身各方面在世界上都處于領先地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