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大寨行系列紀實(之二)
——參觀大寨文化展示館
海空 報道
祭奠完陳永貴后,老知青們在郭鳳蓮的陪同下走進大寨文化展示館參觀。
大寨這片神奇的土地,在那輝煌的歲月里,以它特有的魅力,為國人所傾倒,為世人所矚目,尤其是吸引了眾多文化名人來到這里。有的深入采風,有的著意創作,有的獻技送藝,在文化匯聚交流中,為大寨文化增添了活力,使勤勞、智慧的大寨人創造出豐碩的物質成果和豐厚的精神財富。
▲大家走進大寨文化展示館
▲ 深厚的文化底蘊
大寨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豐富了自己的群眾文化活動,提高了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
▲ 文字說明:
大寨早在五十年代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室。文化室里,琴棋書畫樣樣俱全,吹拉彈唱各顯身手,被大寨年輕人稱為“青年樂園”。通過文化室多種寓教于樂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一批新型農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榜樣。
▲ 大寨人能歌善舞,“三小”隊伍訓練有素實力雄厚,小武術隊曾代表國家出訪越南,小演出隊、小樂隊在各級比賽中屢屢獲獎。
▲ 少數民族參觀團到大寨后和大寨人舉行聯歡活動
▲ 大寨樂隊表演的器樂大合奏
▲ 大寨鐵姑娘表演的歌舞《插稻秧》
▲ 大寨人在全國大型文體活動上嶄露頭角
▲ 張文新 油畫 《親切關懷 巨大鼓舞》
▲ 大寨農民夏新文、趙臥虎創作的水粉畫《搬山填溝造平原》
▲ 改天換地山河重安排
▲ 大寨歌舞集錦
▲ 楊力舟、王迎春夫婦1973年8月的水墨畫《挖山不止》
▲ 宣傳畫:《風雪無阻》、《扁擔精神》、《再接再厲》
▲ 宣傳畫:《思想領先》、《地頭學習》
▲ 文藝、體育、科技等領域名人郭蘭英、謝芳、李仁堂、馬玉濤、關山月、侯寶林、馬季、姜昆、郭全寶、李富榮、楊振寧、李政道、韓素音等紛紛來大寨觀摩、學習、獻藝。
▲ 著名作家巴金在大寨寫下《大寨行》
▲ 1977年,著名導演孫道臨在大寨執導拍攝紀錄片《大寨》。
▲ 著名電影劇作家、小說家孫謙在大寨與郭鳳蓮親切交談
▲ 孫謙1964年寫出報告文學《大寨英雄譜》。
孫謙病逝前留下遺囑:把它的骨灰撒在虎頭山上。圖為1996年4月4日郭鳳蓮在虎頭山主持孫謙骨灰安放儀式。
▲ 1965年12月7日,郭沫若作為中國科學院院長,率科學院代表團到大寨參觀訪問。
1964年春,《人民日報》在頭版發表長篇通訊《大寨之路》,并配發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
1965年春節前十天,郭沫若作《題傅抱石〈延安畫卷〉八首》“其七”:傳統作風雪里梅,大寨精神從此來。已見黃河清澈底,要教宇宙共春回。
在詩人的心目中,大寨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承傳,是改造大自然的偉力的象征。這年11月下旬,郭沫若以73歲高齡,冒著朔方的嚴寒,赴山西運城地區參觀“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慰問由中國科學院組成的與當地農民實行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工作隊。12月6日返程途中,在太原參觀大寨展覽館,在題寫館名之后以七律一首詠懷:
大寨人人是愚公,神州爭效此雄風。百年基業防澇旱,千米山頭待柏松。勤奮力將全國學,虛心贏得普天同。為防自滿尋差距,絕不因循步自封。
在太原參觀之后,郭沫若對大寨有了更具體的了解,同時激發起實地參觀的興致。第二天清晨,郭沫若一行居然在七時由陽泉而至昔陽而到大寨。此時的北國自然已不復春華秋實的景象了,但經由大寨人發揚愚公精神,連續奮斗12年 所營造的一塊塊人造小平原層層展現在郭沫若眼前時,詩人的心靈震撼了。當聽到大寨人在大災三年“三不要”(不要救濟糧、不要救濟款、不要救濟物)和“三不 減”(不減向國家的銷售糧、不減集體的公積糧、不減社員的分配糧)的事跡介紹之后,詩人由衷欽敬這群膚色黝黑、衣著簡樸,手掌滿是老繭的莊稼人有著何等軒 昂的氣宇和博大的胸襟。臨別之際,郭沫若題五言古體一首以示敬意:
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人是千里人,樂以天下樂。狼窩變良田,兇歲奪大熟。紅旗毛澤東,紅遍天一角。
山西之行,本意是“參觀農村社教工作”,而對大寨的實地參觀考察則留下了深刻印象。詩人將此行所作18首舊體詩冠以《大寨行》之名,刊登于1966年元旦的《光明日報》上。
在1977年,郭沫若又寫了兩首歌頌大寨的詩詞。
1978年4、5月間,86歲高齡的郭沫若在病危之中對夫人于立群和身邊的幾個子女鄭重交代后事安排:“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6月12日,這位文壇泰斗走完了86個春秋的人生歷程。在舉行了高規格的追悼大會之后,郭沫若的骨灰于6月下旬撒到大寨的層層梯田之中。從此,虎頭山上聳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紀念碑”。
▲ 1977年9月11日,葉劍英、汪東興、吳冷西、鄒家華、李鑫、熊復、胡繩,葉劍英的女兒葉楚梅、葉向真來到大寨參觀。
▲ 1977年9月11日,葉劍英、汪東興、吳冷西、鄒家華、李鑫、熊復、胡繩等與眾人在大寨合影留念。
▲ 大寨康樂居模型
▲ 大寨豐富多彩健康活潑的民俗文化
▲ 一派喜洋洋
▲ 大寨的春夏秋冬
▲ 艱苦創業
▲ 再創輝煌
▲ 擔挑馱運
大寨山高溝又深,路走羊腸地無平。肩挑春秋種莊禾,驢馱日月渡光陰。
扁擔精神代代傳,山區面貌年年新。如今實現機械化,小康路上超前奔。
▲ 勤儉持家
大寨勤儉好傳統,祖輩相傳到如今。勤為一棵搖錢樹,儉是農家聚寶盆。
顆顆粒粒積滿倉,點點滴滴匯真情。好鋼用在刀刃上,救災濟國獻愛心。
▲ 創業好漢五十條,虎頭山上逞英豪。
▲ 大寨農民艱苦創業群雕
▲ 大寨英雄贊
三 組雕塑創作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它形象地詮釋了周總理對大寨精神: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 的高度概括。當時大寨展覽館邀請著名雕塑藝術家:北京傅天仇、劉煥章、劉曉青,廣東滕文晉,山西龍啟英、萬緒德、李孝龍、孫寶田、李長壽等,經過兩年多時 間深入生活,精心創作而成。
▲ 大寨農民雕塑《大寨英雄贊》
▲ 組圖:以上為栩栩如生的大寨農民雕塑《大寨英雄贊》
▲ 郭鳳蓮給老知青們作講解
▲ 老知青們在雕塑前合影留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