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中談到,“幫閑文士所做的書”里,談些“名人軼事”,“某將軍每餐要吃三十八碗飯,某先生體重一百七十五斤半;或是奇聞怪事,某村雷劈蜈蚣精,某婦產生人面蛇”。這樣的文字看得多,豈止是“毫無益處”,“凡幫閑,他能令人消閑得最壞,他用的是最壞的方法。倘不小心,被他誘過去,那就墜入陷阱,后來滿腦子是某將軍的飯量,某先生的體重,蜈蚣精和人面蛇了。”
在我們這個時代,“名人(星)軼事”,自造和他造的八卦消息,在一些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上,曾呈泛濫之勢(現在根本改觀了嗎?還得不出這個結論。)。網絡時代,資訊發達,而在這種畸形繁榮的后面,有太多的信息垃圾、信息泡沫,有益、有用的信息能占多大比例呢?
這是我從先生談論那個時代“名人軼事”、“奇聞怪事”而“忽然想到”的一點。
由這一點又想到另一點,并不太遠的當年,重慶領導人曾說過,希望大家不要被那些無用的網絡快餐信息所淹沒,實實在在地多讀點經典書(大意)。
我又“忽然想到”似乎與這不太相干的事情上去了。我們黨的歷史,曲折而輝煌,這曲折中就有一些擔負相當領導責任的人物倒下,當然倒下的原因各有不同,其中也有個別人物事后給予了平反了的,這里都不討論。想要問的一點是,當一個人倒下之后,如何對待其人前此的言行?
能夠走到重要的領導崗位,自然有其過人之處,或者是歷史給予了機緣。如果說倒下了,其前此的言行都是“惡”的,于情于理都說不通,除非此人是隱藏得很深、很好的大奸大惡之徒。客觀地說,我們黨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教訓之后,已經能夠善于把握好這個分寸了。在處理重慶事件過程中,并沒有對“重慶探索”(不管用名稱來稱呼它吧)的成就一同處理。
有意思的是,從處理重慶事件以來,卻有“體制內外”的某種勢力(包括國外勢力),“努力”地做著“徹底打倒”的“工作”。處理重慶事件時如此,現在處理周某某腐敗事件時依舊如此,同樣的不講邏輯周延,同樣的不顧自相矛盾,言外之意的目的卻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指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指向社會主義制度,企圖把中國帶進“普世價值”名下的“歷史終結”處。
這是一個不少人做了很多年的迷夢,未來將會作出證明,那只能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迷夢而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