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在記者招待會的亮相表態開始,他的講話風格就明顯讓人感到卓爾不凡。而隨著他的講話、文章不斷發表,這種卓爾不凡的語言風格,凸顯出的八個特點,讓“習氏語言”分外光彩。
一、具有深刻的理論性。語言就是思想,語言表達的核心,就是傳遞思想。習近平語言的成熟,直接傳遞出思考的成熟。習近平在中央黨校談到對學員要求時說,我們黨需要一批“踱方步”考慮黨和國家大事的人。習近平作為中共的新一代領袖,他帶頭在“踱方步”中思考:
一方面理論聯系實際地提出一系列重大的、深刻的、新鮮的、意味深長的、針對性很強的理論觀點。諸如,不能搞歷史虛無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三個自信”;強調黨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等。他不僅立言,且有精警的立言。
一方面重提為人民服務,重提堅持共產主義理想等。雖為重提,卻有深刻的理論意義。重提共產黨這些久被遺忘的基本觀點,也顯示了過人膽魄。他的重提好像沒有直接講多少馬列毛澤東的語錄,是講他自己的語言,但人們一聽,就會自然聯想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如,習近平去西柏坡“朝圣”,看到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也說了一句話:“‘進京趕考’還在繼續”!習近平的個性表達,同樣具有毛澤東講話的意味深長。
二、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習近平的講話,絕不能誰來念都行,啥時念都行,在哪念都行,念給誰都行。他有很強的針對性,這種針對性決定只能他講,只能他在這個場合講,只能在這種情景中講,只能針對這個問題講,只能針對這群對象講。但他講話所孕育的道理,卻在強烈的個性中蘊含普遍性,其所傳遞的思想,卻可全黨汲取。他講話中很有膽識和氣魄的針對性,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
一具體就個性。習近平的講話很善于抓具體,既,十分注意把握具體環境,具體對象,具體問題。而無論講話,還是寫文章,一具體就個性,就有了強烈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復制性。
如,習近平會見默克爾,引用“牛頓定律”談中德關系。習近平表示,總理女士是物理學博士,我由“牛頓力學三定律”聯想到如何更好推動中德關系發展。一是牢牢把握中德合作的“慣性”。二是通過深化務實合作提升中德關系的“加速度”。三是減少兩國關系發展的“反作用力”。習近平引用“牛頓定律”談中德關系,就針對特定對象,特定內容,特定情境,特定相關性。這一具體就生動,就親切,就有了不可復制性。
一針鋒就尖銳。習近平講話的針對性,體現在對重大原則問題的針鋒相對。若對大是大非不敢針鋒相對,不會針鋒相對,不善于針鋒相對,就是講的天花亂墜,也不可能成為斗爭,成為捍衛,成為經典。
習近平作為國家副領導首次出訪拉美,就針對當時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歐美等國指責中國人權,美國甚至把金融危機的責任推給中國等。借在墨西哥與當地華僑見面之機怒責:“有些吃飽了沒事干的外國人,對我們的事情指手劃腳。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饑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還有什么好說的”。習近平首次出訪就敢這樣“發怒”,在長期“韜光養晦”的特殊語境下,給國人帶來一股硬氣。
習近平批貿易單邊主義:打開窗子,才能實現空氣對流,新鮮空氣才能進來。搞保護主義和濫用貿易救濟措施,損人不利己。不能“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秉持開放包容不能互相踩腳。相通則共進相閉則自困 ”
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閉幕式的講話:必須堅定推動結構改革,寧可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任何一項事業,都需要遠近兼顧、深謀遠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是不會長久的”,這個針對性,誰都能聽明白。
一比喻就深刻。習近平講話的針對性,很有形象性。如,習近平針對干部隊伍建設提出的要“接地氣”,一言就抓到干部隊伍建設的關鍵,一言就刺中干部隊伍建設的頑癥。反腐敗提出“蒼蠅老虎一起打”,更極具針對性。其實,百姓痛恨蒼蠅,遠甚痛恨老虎!因老虎貪天離百姓很遠,而蒼蠅魚肉欺壓百姓直接,讓百姓苦不堪言!就拿高速公路來說,那天價拖車費、天價罰款、天價通行費、天價勒索費等等,無法無天到了恣意而為,公路警察和路局如此無天理人道,黑心的置國家政策于不顧,變著法的將高速公路變成“制鈔”機,讓河南永城女車主都當場服毒自殺!這樣的蒼蠅有多少?這樣蒼蠅還不打?
三、具有形象的生動性。形象大于邏輯,這是文學創作的一條規律。形象大于邏輯,就是對形象聯想的空間,遠遠大于對邏輯認定的空間。形象大于邏輯,也是生活的鐵律。人民群眾認識共產黨,不是從《共產黨宣言》,而是從共產黨為人民的形象。而講話中給與一個好的形象,勝過給與一筐空洞的理論。
從履新總書記,到履新國家主席,無論出訪演講,參加金磚會、博鰲會講話,在各地調研,習近平就妙語連珠。如,“打鐵還需自身硬”,“蒼蠅老虎一起打”“,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不僅為國人熟知,也為海外熱議。一些重大而深奧的問題,經他打個比方,就立刻讓人一目了然,更讓人回味深長。
四、具有平民的樸實性。是種類同生,必有語言相通。有共同的語言,必有共同的感情。有共同的感情,才有共同的心聲。運用百姓的語言,不僅凸顯習近平文風樸實,更突顯人民領袖的底色。
體現在語言的平實。白巖松評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亮相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的講話:“當時我的一位中央廣播電臺的同事說過這樣一句話,習近平這番平實語言的講話,可是一個特別好的廣播稿典范。這里個別人需要查字典的只有一個詞,就是‘夙夜在公’。除此之外,全是老百姓的語言。”雖語言平實,卻內涵豐富。
體現在說百姓語言。普通民眾的語言,往往充滿生活氣息,有豐富的生活實踐作根基,又往往飽含人生哲理。習近平會說老百姓的話。在河北談健全制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建章立制非常重要,要把籠子扎結實,牛欄關貓是關不住的,縫隙太大,貓可以來去自如。”在海南談“小康”話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江西談發展與環境,“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說到底,綠水青山就是最好的金山銀山。”
體現在講百姓的關心。言為心聲,習近平處處都彰顯人民的情懷,不講官話、套話、假話。在談奮斗目標:“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每句話都牽動老百姓的喜怒哀樂,都散發著真誠樸實和哲人般的善政光芒。
習近平講老百姓的話,婦孺都能聽明白;習近平作的那些比喻,老少都能整明白;習近平語言蘊含的道理,世人都能想明白。其舉重若輕、通俗質樸,樸實生動的語言,正口耳相接的廣為傳播。
五、具有很強的排比性。排比句是把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或相似的詞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用排比來說理,條理分明;用排比來抒情,節奏和諧,感情洋溢、氣勢強烈;用排比來敘事寫景,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習氏語言”很善用排比:
一是語句的排比。排比句在他的講話和文章隨處可見,諸如,著眼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宣傳思想部門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職責,必須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確保部隊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要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等等。
二是層次的排比。講話和文章結構性的層次排比,也是“習氏語言”的匠心獨用。如,在山東調研時,他講:要正確推進改革,堅持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要準確推進改革,認真執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還沒弄明白就盲目推進。要有序推進改革,該中央統一部署的不要搶跑,該盡早推進的不要拖宕,該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該深入研究后再推進的不要急于求成,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要協調推進改革,注重改革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爭最大綜合效益。這里的“要正確推進改革”,“要準確推進改革”,“ 要有序推進改革”,“要協調推進改革”,就是在四個排比性的層次遞進中,深入論述了如何進行改革。
如,在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演講,習近平連續用“這段歷史告訴我們”,起了四個段落,在排比性的層次遞進中,全面論述了中非關系。
三是標題的排比。如,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詳細闡釋“中國夢”時,用的三個文內題分別是:“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勾畫出了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路徑后,總收一筆:“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習近平用了三個排比性,且字數格式統一的文內標題,不僅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更有極大的記憶性。
如,習近平在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演講:對待非洲朋友,我們講一個“真”字;開展對非合作,我們講一個“實”字;加強中非友好,我們講一個“親”字;解決合作中的問題,我們講一個“誠”字。將這四個文內標題放到一起,就是一個生動的排比句式,而運用排比句式的文內題,不僅明晰條理,凸顯邏輯,還很有韻味。
六、具有難忘的故事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不僅是習近平對宣傳工作的要求,自己也身體力行。看習主席出訪時的五次講演,他在講演中就注意講故事。
帶頭講故事。在尼雷爾講了一對中國年輕人把蜜月旅行目的地選在坦桑尼亞的故事。在哈薩克斯坦講述了冼星海與“阿拉木圖的冼星海大道”;尋找母親瓦蓮金娜;哈留學生魯斯蘭和RH陰性血等三個故事。在莫斯科講了蘇聯飛行大隊長庫里申科來華抗戰犧牲,一對普通的中國母子為他守陵半個多世紀的故事。在剛果講了3位受災的中國華僑,救出12名剛果鄰居的故事。在墨西哥講了中國教練指導墨西哥“跳水公主”和隊友,包攬2011年泛美運動會跳水項目8塊金牌的故事。
講自己的故事。他還把自己擺進去,講自己的故事。演講中提本人的經歷,讓自己也成為故事里的主人翁,這讓現場氣氛輕松,親和力增加,還增進相互了解的平等交流。習近平的5次外訪演講,透露出不少極具個人色彩的細節,比如“我是一個足球迷”,年輕時讀過很多俄羅斯文學作品、家鄉在陜西省、第六次踏上非洲大陸等等。
善于講故事。習近平講演中的故事性,還在于很會善于選擇故事,很善于概括性講故事,很善于在關鍵點上講故事,很善于講受眾很廣的故事,很善于把自己擺進去講故事,很善于將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等。
習近平講演中的講故事,給國外聽眾留下深刻印象。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學生扎哈琳卡·弗拉基米洛夫娜說,“我很喜歡他的語言風格!他很會講故事。”
七、具有儒雅的文化性。引用中外諺語、詩詞、名句、典故,信手拈來。或闡述思想,或諄諄告誡,或殷殷期望,或寄意深遠,使其講話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
用詩詞諺語表情。習近平的幾次出訪講演,很善于運用所在國的詩詞諺語,這使演講很親和、生動、接地氣,更容易引起聽眾共鳴,更便于溝通兩國的感情。在俄羅斯演:引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詩句:“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引用俄羅斯的諺語:“大船必能遠航”。在剛果演講:引用非洲詩人的詩句:“向前走,非洲,讓我們聽到你歌聲中勝利的節奏!”在墨西哥演講:引用拉美一句諺語和墨國總統貝尼托·華雷斯一句話:“朋友要老,好酒要陳”,“無論人與人還是國與國之間,尊重他人權利才能帶來和平”。在哈薩克斯坦演講:引用該國的諺語詩句:“有知識,世界一片光明;沒知識,眼前一片混沌”,“一片土地的歷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歷史”, “世界有如海洋,時代有如勁風,前浪如兄長,后浪是兄弟,風擁后浪推前浪,亙古及今皆如此。”
用詩詞成語點睛。在國外交往的其他場合講話中,他還用詩詞成語給雙方的講話畫龍點睛,一語中的。諸如,他引用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風物長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縱使思忖千百度,不如親手下地鋤”,“治大國如烹小鮮”,“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愛爾蘭諺語:“縱使思忖千百度,不如親手下地鋤”等,不僅恰到好處,還是精警的概括。
用典章成語說理。在國內僅對領導干部的講話中,他就引用了近百個典故成語,以殷殷說理。
如,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的講話,就引用了,“空談誤國”,“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滿招損,謙受益”等六個成語詩句。
如,在中央黨校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就引用了,“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九個成語典故。
尤其,在菏澤座談會上,還給市、縣委書記們念了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八、具有莊重的幽默性。把中國人含蓄,隱晦的微博和短信翻譯成各種文字,都是國際水平的冷幽默極品。中國人是最幽默的民族,可領導一上臺講話,卻都那么沒勁,都那么陽痿?毛澤東早在1929年為紅四軍干部制定的《教授法》,就規定:“說話要有趣味。”而凡與毛澤東交談過的人,都為他那幽默風趣的語言所折服。
習近平的講話則很幽默,在和一個普通的武漢市民交流問候時,習總書記開口就說:“美女你好”。這句話被媒體報道出來,一時,樂翻了世界!一名外國學生用中文向習近平提問,習近平隨即問他,“你有中文名字嗎”,并建議他應取一個。這位學生感到中國領導人“很幽默”。
有的幽默是諷刺,有的幽默是詼諧,但習近平文風中所表現的幽默,更多的是體現莊重,或莊重中的幽默。如,習近平來到臨沭縣曹莊鎮朱村“老支前”王克昌家看望,喜歡看電視的老人插話:“總書記講話我天天聽。”習近平說:“請你批評指正。”這里有幽默,更有對人民的敬重。
如,鞋子合不合腳穿著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知道。這寓意深刻的“鞋子”理論,是對那些總向世界推銷自己喜愛的鞋子,倘若別人不愿意穿,就會發動“顏色革命”,甚至不惜動用武力來強迫人家“換鞋”,這種可恥的霸權行為的深刻批判。
如,習近平訪美遇到參議員麥凱恩“刁難”,向他提出人權、朝鮮、敘利亞等一系列問題。習近平從容應對,他的一句:“麥凱恩參議員,你的直言不諱在中國也很出名”,即引發哄堂大笑,一下緩和了緊張氣氛。隨后,習近平綿里藏針地回了一句:“我們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不過美國也有很多問題。”“太平洋之大,足可以容納中美兩個國家”。
“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觀備者觀野。”從一國領導人的講話風格,往往能看出一個國家的未來氣象,文風是觀察一國或一個時代興衰的風向標和晴雨表。毫不夸張地說,習近平的語言風格,不僅平添了幾分人格魅力,更會對一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乃至影響和左右國家的發展進程!
王婆賣瓜(116)
學習“習氏語言”,有三條體會和博友交流。
一是當為圭臬。筆者舞文弄墨40多年,在全國全軍獲大獎的文章數以百計,且做過上百次講演,被評樹為全軍“十大優秀政治教員”,不能說水平多高,至少也是粗通筆墨,粗通講演,一般的東西,很難進入“法眼”。而自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筆者一篇不落的研讀了他的所有文章、公開講話、講演,深感“習氏語言”是大家語言,也是大家風范,更是大家圭臬。
二是當要汲取。無論全黨扭轉學風文風,還是博友們習學作詩作文,如何運用語言,如何形成獨特的文風,無疑應集百家之長。而“習氏語言”的蘊含和特點,自當值得用心的琢磨,自當值得深深地汲取。而“習氏語言”的出現,也定能引領一個時代的文風。
三是當抓重點。“習氏語言”的風格,絕不僅僅表現為筆者淺析出的八個特點,隨著博友的深入學習和深入觀察,相信定會有更多的驚喜發現。但不管有了多少驚喜發現,至關重要的,也是構成“習氏語言”的重點,則是思想的成熟性和針對性,包括膽魄,這正是全黨所缺乏,文壇所缺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