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產業研究

習近平: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 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新華社 · 2014-06-11 · 來源:新華社
收藏( 評論() 字體: / /

 

  

1.jpg

  6月9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新華網北京6月9日電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

  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2014年6月9日)

  習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群英薈萃,群賢畢至,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了。有機會同大家見面,感到十分高興。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兩院院士大會的召開,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兩院院士和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誠摯的問候!向前來參加會議的外籍院士和國際科學界的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工程技術界的杰出代表,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長期以來,廣大院士胸懷報國為民的理想追求,發揚不懈創新的科學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風范,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防建設和優化國家決策作出了重大貢獻。

  我看了不少兩院的咨詢報告和院士們的建議,從報告的字里行間,從建議的思考研究中,都能體會到院士們憂國憂民的情懷、求真務實的精神。大家為黨和國家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在此,我向各位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回首我國近代史,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面對厄運和苦難,中國人民沒有屈服,奮起抗爭,前仆后繼,終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16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力量格局。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拿我國來說,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我們的先人們早就提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可以說,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我們的先人們發明了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在天文、算學、醫學、農學等多個領域創造了累累碩果,為世界貢獻了無數科技創新成果,對世界文明進步影響深遠、貢獻巨大,也使我國長期居于世界強國之列。

  然而,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統治者閉關鎖國、夜郎自大,中國同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漸行漸遠,屢次錯失富民強國的歷史機遇。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更是一次次被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領土幅員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能單就經濟總量大小而定,一個民族是否強盛也不能單憑人口規模、領土幅員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國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事業,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立起全面獨立的科研體系,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今天,“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依然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科學的春天”依然在祖國的天空上播灑陽光,科教興國戰略依然給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提供著強大驅動。

  “兩彈一星”、多復變函數論、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成就,高溫超導、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納米科技、干細胞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基礎科學突破,超級雜交水稻、漢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計算機、三峽工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動通信、量子通訊、北斗導航、載人深潛、高速鐵路、航空母艦等工程技術成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為國防安全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也為我國作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斗。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學科交叉融合加速,新興學科不斷涌現,前沿領域不斷延伸,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基礎科學領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幾乎所有領域發生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傳統意義上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科技創新活動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創新戰略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當代科技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了這個過程。

  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我們不能在這場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落伍,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眾多主要經濟指標名列世界前列。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規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強,我國經濟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優。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現在,世界發達水平人口全部加起來是10億人左右,而我國有13億多人,全部進入現代化,那就意味著世界發達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們能夠以現有發達水平人口消耗資源的方式來生產生活,那全球現有資源都給我們也不夠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前幾天,我看了一份材料,說“機器人革命”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而且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機器人革命”將創造數萬億美元的市場。由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技術相互融合步伐加快,3D打印、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制造機器人的軟硬件技術日趨成熟,成本不斷降低,性能不斷提升,軍用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家政服務機器人已經成為現實,有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已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思維和學習能力。國際上有輿論認為,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機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國家紛紛加緊布局,搶占技術和市場制高點。看到這里,我就在想,我國將成為機器人的最大市場,但我們的技術和制造能力能不能應對這場競爭?我們不僅要把我國機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盡可能多地占領市場。這樣的新技術新領域還很多,我們要審時度勢、全盤考慮、抓緊謀劃、扎實推進。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面向未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我國進入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并聯發展、疊加發展的關鍵時期,給自主創新帶來了廣闊發展空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勁動力。

  我多次講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我國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從這個經驗看,關鍵是時機和決斷。歷史的機遇往往稍縱即逝,我們正面對著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歷史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必須緊緊抓住。

  我們有改革開放30多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有持續創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備良好條件。因此,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對國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技決策,想好了、想定了就要決斷,不然就可能與歷史機遇失之交臂,甚至可能付出更大代價。

  2013年3月,我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討論時講過這樣一個意思,就是從總體上看,我國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實踐告訴我們,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問題看到了,就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快馬加鞭改變這個局面。不能說了很多年,最后老是沒有根本改變。當然,自主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斗,不是排斥學習先進,不是把自己封閉于世界之外。我們要更加積極地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

  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當前,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應用極有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使產業和經濟競爭的賽場發生轉換。在傳統國際發展賽場上,規則別人都制定好了,我們可以加入,但必須按照已經設定的規則來賽,沒有更多主動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就是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導一些賽場建設,從而使我們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如果我們沒有一招鮮、幾招鮮,沒有參與或主導新賽場建設的能力,那我們就缺少了機會。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也總是留給有思路、有志向、有韌勁的人們的。我國能否在未來發展中后來居上、彎道超車,主要就看我們能否在創新驅動發展上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

  李四光說過:“科學的存在全靠它的新發現,如果沒有新發現,科學便死了。”法國作家雨果說過:“已經創造出來的東西比起有待創造的東西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要高度重視原始性專業基礎理論突破,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基礎性、系統性、前沿性技術研究和技術研發持續推進,強化自主創新成果的源頭供給。要積極主動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從我國現實需求、發展需求出發,有選擇、有重點地參加國際大科學裝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設和利用。要準確把握重點領域科技發展的戰略機遇,選準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和優先方向,通過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進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努力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科技創新永無止境。科技競爭就像短道速滑,我們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誰速度更快、誰的速度更能持續。荀子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意思是,駿馬一躍,也不會達到十步;劣馬跑十天,也能跑得很遠;雕刻東西,如果刻了一下就放下,朽木也不會刻斷;如果不停刻下去,金屬和石頭都可以雕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擔當、勇于超越、找準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于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從明末清初開始,我國科技漸漸落伍了。有的學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經對西方科學技術很有興趣,請了西方傳教士給他講西學,內容包括天文學、數學、地理學、動物學、解剖學、音樂,甚至包括哲學,光聽講解天文學的書就有100多本。是什么時候呢?學了多長時間呢?早期大概是1670年至1682年間,曾經連續兩年零5個月不間斷學習西學。時間不謂不早,學的不謂不多,但問題是當時雖然有人對西學感興趣,也學了不少,卻并沒有讓這些知識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1708年,清朝政府組織傳教士們繪制中國地圖,后用10年時間繪制了科學水平空前的《皇輿全覽圖》,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這樣一個重要成果長期被作為密件收藏內府,社會上根本看不見,沒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參加測繪的西方傳教士把資料帶回了西方整理發表,使西方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對我國地理的了解要超過中國人。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科學技術必須同社會發展相結合,學得再多,束之高閣,只是一種獵奇,只是一種雅興,甚至當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作用。

  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于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就像接力賽一樣,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沒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兒跑。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我們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點火系,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科技體制改革要緊緊扭住“硬骨頭”攻堅克難,加快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著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制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對重大任務要有路線圖和時間表。要著力從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兩個方面同步發力,改革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和資源配置體制機制,完善政績考核體系和激勵政策,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解決制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關鍵問題。要著力加強科技創新統籌協調,努力克服各領域、各部門、各方面科技創新活動中存在的分散封閉、交叉重復等碎片化現象,避免創新中的“孤島”現象,加快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要著力完善科技創新基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創新調查制度、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大幅提高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水平。要著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聚焦國家戰略目標,集中資源、形成合力,突破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命脈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要著力加快完善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把基礎前沿、關鍵共性、社會公益和戰略高技術研究作為重大基礎工程來抓,實施好國家重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加快在國際科學前沿領域搶占制高點。要著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全方位推進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到現代化建設整個進程和各個方面。

  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我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這個法寶搞出來的,千萬不能丟了!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大力開展協同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華民族的悠久傳統。“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這是《詩經·大雅·文王》中的話,說的是周文王尊賢禮士,賢才濟濟,所以國勢強盛。千秋基業,人才為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也是一個智力資源大國,我國13億多人大腦中蘊藏的智慧資源是最可寶貴的。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必須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

  我國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這是我們必須引以為豪的。但是,我們在科技隊伍上也面對著嚴峻挑戰,就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我們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要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改進人才培養機制,“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要堅持競爭激勵和崇尚合作相結合,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有序流動。要廣泛吸引海外優秀專家學者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服務。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完善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

  未來總是屬于年青人的。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廣大院士不僅要做科技創新的開拓者,更要做提攜后學的領路人。希望廣大院士肩負起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責任,甘為人梯,言傳身教,慧眼識才,不斷發現、培養、舉薦人才,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鋪路搭橋。廣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樹立科學精神、培養創新思維、挖掘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超越。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長期以來,我國院士制度在推動科技界出思想、出謀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院士制度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社會關注、科技界反映較突出的問題,比如有時院士遴選受非學術因素干擾過多,有的地方和部門讓院士稱號承載了一些非學術的、帶有明顯功利性的負擔,有的人把有多少院士當作出政績的一個標志。如此等等,都背離了我國院士制度的本義,必須加以糾正。廣大院士對這些現象也有意見。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使院士制度更加完善,真正守住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

  根據廣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學術導向,減少不必要的干預,改進和完善院士遴選機制、學科布局、年齡結構、兼職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發揮廣大院士作用,更好發現和培養拔尖人才,更好維護院士群體的榮譽和尊嚴,更好激勵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才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兩院院士在我國科技界擁有最高學術榮譽,在全社會具有高度關注度,一言一行對學術風氣和社會風尚都有極大的影響。希望廣大院士堅守學術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學問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既贏得崇高學術聲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風范。

  馬克思說:“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這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長期以來,我國科技界涌現出許多受到人民愛戴的科學家,他們代表的是一種時代精神,影響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今天,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兩院院士發揮作用。希望廣大院士善養浩然之氣,發揚我國科技界愛國奉獻、淡泊名利的優良傳統,以身作則,嚴格自律,在攻堅克難、崇德向善中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帶動科技界乃至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在政治上關懷院士、工作上支持院士、生活上關心院士,當好“后勤部長”。有關部門要加強相關政策保障,讓包括院士在內的各類優秀人才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更好建功立業。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和工程技術界最高學術機構,是國家科學技術思想庫。兩院要組織廣大院士,圍繞事關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的全局性問題,開展戰略咨詢研究,以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是時代賦予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希望同志們銳意進取、銳意創新,努力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業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2.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5.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6.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9. 中日合作:是該扒扒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軍美化師了
  10.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