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鄉
說到家鄉就有溫暖幸福的感覺,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充滿了無盡感情的所在。我的家鄉在城市的郊區,從有記憶開始,我們那個區域生活的都是以種蔬菜為生的菜農。一年四季都在為種菜賣菜奔波勞累:春天的播種,夏天的狂綠,秋天的收獲,冬天的大棚。生活平靜,周而復始。
因為蔬菜是我們的特色產業,所以就有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有了大型的蔬菜批發市場。有了市場就有了人氣,流動的人多了就產生了地方的活力。原本是本市貧窮落后的一個區開始有了新的面貌。人們說“要致富先修路”,幾條寬闊的馬路劃出了幾個致富區域。隨后,菜農平靜的生活下面,似乎就有了一種暗流在涌動。
好消息,國家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我們似乎被劃入了未來規劃建設的新城區,各種規劃一大堆,今天流傳一個,明天又吹來一種。農民們說:這地早晚是種不成咯!
二、回家
春節放假回家前的一段時間,聽我以前的幾個同學在網上發感慨:“我一周沒回家,就找不到家了”,“我家從地球上消失了!”。我本來以為沒這么快呢,誰知道效率真的高啊!幸好我們那里還沒有拆,還可以“在家”過年。
有拆遷,就要有安置。老百姓現在最在意的也就是補償安置的問題了。今年是農歷的馬年,馬年春節一句流行的祝福語就是:祝你馬上有房、馬上有車、馬上有錢!面對拆遷,所有的這些都有了。
三、看見
回到家里,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和拆遷有關的話題。
我在外上學,又工作,再來上學,說起來也有十多年沒有在家長住過了,剛回家的第一感受就是有點不適應,需要緩和一下才能找回以前的印象。現在社會飛速發展,物質極大膨脹,長久在外打工、求學、工作的人回到那個養育自己的家鄉,看到好多年不變的房子,看到依舊的家具,容易感到落差,這是城鄉兩個生活環境的對比。甚至有時想趕快拆遷吧,這樣就可以住進新房子,不在老房子里感受空曠。我們的家也可以像電視里一樣溫馨,一樣舒適,而不是一個僅能遮風擋雨的空殼。就像費老說的,從鄉村走出去的人,就再也回不去了。在內心里不接受鄉村的環境,因為已經被所謂的城市文明洗腦了。其實這樣的年輕人不止一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外生活,和那個養育自己的家鄉分明脫鉤了。那個不斷給自己輸送養料以供自己成長的根,當前,面臨著危機。沒有根的供給,就不會有枝葉;而枝葉必然也有義務守護著自己的根系。
老年人面對拆遷的態度似乎是矛盾的。我們周圍有些七八十歲的老奶奶,她們大半輩子都是在這里勞動生活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數十年都沒有去過繁華的市區,更沒有走出過我們這個市,即使我們距離市區很近,交通也很方便,可是老人們依然守護著屬于自己的一片土地,她們對這個家是充滿了感情的。她們總說:老了,不想動了,哪也不想去,就想在家吃吃飯,到鄰居家門口聊聊天。即便是到外面看熱鬧,還總是說人多嘈雜,想回去清靜一下。假如說我們的房子拆遷了,安置房都是幾十層的高樓,老年人看到這么高的樓都是搖頭,她們寧愿住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清靜,自在,也不用擔心不適應現在化的生活設施的限制。在自己家吃完了,還可以到處走走,和同伴聊天,解解悶,老年人也就知足了。可是,我還看到一個有趣但是現實的想法。一位老人說:這地是肯定要征的,房子也肯定是要拆的,趁著自己還健在,趕快拆遷,這樣就可以有自己的一份補償,死后還可以留給家人;如果是在拆遷之前就死了,按照拆遷時家庭現有戶口補償的規定,就沒有老人的補償了,那樣的話死后都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東西。拆遷只有這一次,能給家人多掙點就多掙點。這分明是拿自己的命和拆遷比速度!
最揪心的是中年人。我這里所說的主要是年齡在五十歲左右的人群。他們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顧老人,又要操心孩子,還要為自己著想。五十多歲的人,種地都種了幾十年了,沒了土地就相當是丟了飯碗,除了種地又沒什么技能,而這個年齡到外面找工作又不好找,尤其是婦女。上面要照顧老人的生活,如果真的拆遷了,老年人都住進了臨時的安置活動板房(只有六十歲以上的有資格住,其他人自己租房,有租房補貼),那么誰來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呢?老人單獨住在遠離家人的臨時安置房里萬一有緊急情況怎么辦?
如果家里有適婚年齡的兒女的話,中年父母最煎熬。逼婚或者相親大戰早已拉開大幕。有位叔叔說:兒子結婚,再生個雙胞胎,我們家就多了三個戶口。補償按照戶口來補,人多當然好了。最近半年來,我同學突擊結婚的就很多。甚至有嫁女兒,還送車送房的。一個輟學多年、不務正業的不靠譜青年,來相親的姑娘一大堆,而且都是大學畢業生。為了一套房子不用做這么大的賭注吧,把自己的幸福都作為交易了?這種相親閃婚功利性太強了吧,后患無窮。這是個人腦殘,還是社會抽風了?
四、拆遷
有個村子在拆遷完之后的一個月里一下子多了幾百輛車子。這是在拉動內需,還是在拉動PM2.5,或是在拉動農民的消費信心?有錢不花就貶值,并不是每個人都懂得理財。這純粹是跟風,是攀比,是炫富。我想問的是為什么一次性就把補償款發到農民手里,這會造成很大的風險。有人就認為有錢了,可以不去工作了,整天打麻將,開車去兜風。可是錢一共就這么多,花完了怎么辦?這不是逼著農民犯罪嗎。為什么不分期發放補償款,還可以集體運作沒有發放的巨額補償款以獲得收益,這樣可以杜絕人們大手大腳的花錢,還可以促使人們去找個工作,這樣就通過自己的勞動去養活自己,而不是失去理智的瘋狂消費。
社會經濟在快速發展,城鎮化是必然趨勢。土地在城鎮化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我們要怎樣處理好有關土地的各方利益,是關系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一環。農民在面對前所未有的超高速發展浪潮中,可能不太淡定,或許一時被眼前到手的利益沖昏了頭腦。而他們只是生活在底層的普通老百姓,站的高一點來看,這就像是一場由“城鎮化”來主導的,由農民來演的“戲”,雖然已經可以預見到結果,卻依然在大江南北上演。我們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在這個充滿風險的社會中前進,預見性和理性的思考至關重要,它可以為我們未來的生活做個理性的規劃。
宋麗朝,碩士生,河南鄭州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