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秋天,毛澤東同志在轉戰陜北期間,應邀給佳縣縣委題詞“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邊”。在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各項改革之機,重溫和深刻領會毛澤東同志這一題詞的豐富內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邊”正是黨的群眾路線最直接、最凝練的概括,是共產黨人看待和處理一切社會矛盾,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立場。縱觀毛澤東同志的一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始終如一地堅定地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邊,同情勞苦大眾,同情弱勢群體,同情小人物,見不得剝削和壓迫,聽不得勞苦百姓的哭聲,反對霸權,反抗強權,鄙視特權。他始終如一地認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直到晚年,即使犯了嚴重錯誤,但從主觀愿望上講,他的心自始至終是和最廣大的勞動人民貼在一起的。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中國人民以至全世界進步人士發自內心的愛戴和尊敬。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講話中所指出的:“毛澤東同志的革命實踐和光輝業績已經載入中華民族史冊,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風范,將永遠鼓舞我們繼續前進。”
改革開放這一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使古老中國煥發出勃勃生機,從“站起來”到逐步“富起來”、“強起來”,我們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來越近。但毋庸諱言,改革是利益關系的調整,往哪兒調?怎么調?這里就有個站在什么立場進行改革的問題。
第一,我們在做出改革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時,是“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邊”,還是站在少數人一邊?是從多數人的利益出發,還是從少數人、特殊利益集團和部門利益出發?不可否認,在現實社會中,各種利益集團,只要不是敵對勢力,都應包含在“人民”的范疇之中,都應該團結起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同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但切切不可忘記,占人口大多數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是“人民”的主體部分,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是知識的主要源泉,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理所應當成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第二,在改革觸及自身利益時如何對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人民的意愿,大膽革除體制弊端,出臺了“八項規定”、《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等文件,黨風廉政建設開創出新局面。改革改到自己頭上,對每個黨員領導干部都是嚴峻的考驗。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傳統,等級制度、特權思想、官本位、人身依附這些封建主義的陰魂并未散去。“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邊”,就應該從自己做起,勇于掃除特權思想,拋棄某些既得利益,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真正做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毛澤東同志一生堅持“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邊”的崇高立場,永遠值得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只要我們堅定理想信念,永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我們黨就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單位:中直管理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