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有的網友把中國當下的主流知識分子,比做杜牧詩句里“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商女”,對于這種類別我不能贊同,因為這種類比其實是侮辱了商女,因為一些知識分子表現出的是為不亡國而恨,他們抱怨當年日本法西斯為什么不占領全中國,他們抱怨今日的中國為什么不是美國的一個州,他們抱怨中國的殖民地為什么沒有三百年等等。試問,杜牧筆下的商女即使不在意是否亡國,也不會像今日的中國知識分子盼著亡國的,所以,稱很多知識分子是不知亡國恨的商女,是對商女的侮辱,這些人比商女無恥的多。
我最初知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這句話,不是從杜牧的詩歌里,而是小時候看的一本叫《桃花扇》的小人書,我記得男主人侯公子(記不住此人的名字了)一出場是一位愛國的名士,當時清軍已經占領北方,侯公子是支持南明朝廷的名士。小人書里,侯公子一日乘船在江上,看到美女李香君,不由得脫口而出:商女不知亡國恨,誰知李香君聽到了,回應道:不知亡國恨的豈止是商女,于是具有愛國情懷的兩人開始交往。后面的情節就記不清了,但最后的情節卻記得,南明覆滅了,李香君獨自凄苦生活,想念侯公子,不想冬日的一天侯公子真的回來了,李姑娘高興萬分,誰知侯公子脫下了大衣,里面穿的卻是清朝的制服,這種驚人的反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香君悲憤的撕掉桃花扇,與侯公子決裂了。說實話,小時候看到最后,我也挺悲憤的?,F在想來,今天我還能記住李香君的名字,而侯公子的名字去忘了,也可能與我對這本小人書的人物強烈的愛憎有關。
不管如何,今天我們說“公知不知亡國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但是多少有點委屈他們,因為實際他們是有“亡國而喜”的思想的,不然的話,他們為啥賣力的批判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
今天中國的主流文化和主流知識分子的這個樣子,以前確實是難以想象的。我記得小時候看電視劇《四世同堂》(老版本的,新版的我沒看過),一方面體會電視劇里亡國奴過的今日部分知識分子推崇贊美的殖民地的“幸福生活”,一方面聽駱玉笙老人用悲涼蒼勁的聲音演繹的主題歌,這個主題歌的最后兩句我今天還記得: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措娨晞∽屛冶瘧?,但聽主題歌又讓我豪情萬丈:重整河山待后生,這個“后生”,不就是我這樣的年輕人嗎?今天的我,當年的豪情已經蕩然無存,今天的“河山”,不讓洋人占著,不分裂它幾塊,似乎對不起“民主”,對不起“自由”,對不起“普世”,對不起“國際社會”似得。這種情況我在當初看《四世同堂》時,都覺得不可能出現的。也就是說,我這樣的“后生”越來越大了,但是國家的主流文化的洋奴化傾向越來越嚴重了,歷史傳統上的漢奸都在一個一個的翻案了,而愛國的卻成了“賊”了,成了“喝狼奶長大的”。對此,我有一種無力感,除了在網上喊幾聲外,也沒什么辦法,我這樣的“后生”真是廢物啊!也許,今天我們只能寄希望于后代了,寄希望于他們不像我們當年因為和西方巨大的差距而自慚形穢,寄希望于他們能夠更加自信,更加平等的看待西方。我今天也不負責任的喊一聲:重整河山待后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