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排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類的課,有的老師因為老婆生孩子了要照料孩子不能接課,有的老師因為讀博士去了不能上課,有的老師因為國家課題要結項、本身已經接了不少課了,結果就只能排在自己頭了(這學期一周可是20節課哦,還不算研究生的課)。
我雖是經濟學專業畢業,但是對經濟史卻沒有專門學習過,上經濟史純粹是趕鴨子上架、濫竽充數了。
我們用的是教材是王玉茹主編的《中國經濟史》(高教出版社),備課參考了齊濤主編的《中國古代經濟史》(山東大學出版社)、朱伯康和施正康著的《中國經濟史)(上下,復旦大學出版社)。應該說,王玉茹編的《中國經濟史》作為本科非經濟史專業的同學用教材,是非常不錯的。但是,這三套《中國經濟史》都有一些讓人迷惑的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我們的觀念,急需澄清。
第一,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模式是一種落后的模式嗎?
按照以上三套《中國經濟史》的說法(這或許是我國目前經濟理論界的主流觀點),中國古代的自結自足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是一種落后的模式。理由是馬克思對傳統小農經濟家庭的一句“脆弱性”的評價,更多隱含的是以歐美現代農業模式標準,認為非商品化、非機械化、非規模化的生產組織經營模式就是一種落后模式。但是問題出來了,為什么中國古代延續這種模式幾千年而不滅、甚至為中國古代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了最為堅實的農業基礎,包括今天的中國絕大多數農民依然選擇這種模式呢?難道中國農民都是愚蠢的嗎?
第二、資本主義是一種先進的制度嗎?
在上述三套《中國經濟史》中,都彌漫著這樣一種傾向:中國明代中后期的資本主義已經開始萌芽,但是沒有率先工業化、實現工業革命,反而被英國人搶了先(也就是所謂的李約瑟之謎),這實在是遺憾無比啊!
問題是,資本主義是一種先進的制度嗎?如果從科學技術進步的角度講,從資本主義來到世間,科技卻是日新月異。但是,科學技術也是為人服務的。資本主義來到世間,給人類帶來了什么?正在將人類帶向何方?我們現在是不是越來越多的人過的更加快樂幸福了?這個世界是否是更加祥和美麗了?
第三、中國屢受帝國主義列強(以及之前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是因為中國的經濟、技術、文化落后嗎?
按照上述三套《中國經濟史》的說法,中國近代備受西方列強的侵略,是經濟、技術上的落后和文化的中庸與 夜郎自大所致。問題在于,就是在鴉片戰爭期間,中國的經濟是一塌糊涂——企業大量倒閉、工人大量失業、民不聊生、經濟危機深重?至于說什么中庸與夜郎自大,其實說白了,就是說中國人缺乏侵略的野心。問題在于,侵略別人是應該鼓勵的嗎?中國真的是因為中庸而備受侵略的嗎?
第四、中國近代經濟沒落是因為中國實行“閉關鎖國”嗎?
“閉關鎖國”已經成為中國落后的代名詞了。一提到閉關似乎就意味著要挨打了。按照這個邏輯,中國要想不挨打,就必須要洞開國門,比如說:允許外國人持有美元就可以來投資賺錢了、就可以來買走我們的資源和產品了(而美元對我們而言不過是一張印有華盛頓頭像的紙而已)。究其緣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歷史書認為中國在近代是閉關鎖國的,而且正是因為閉關鎖國,固步自封,才落后于西方的。可問題在于,從春秋戰國至新中國成立,我們都在閉關鎖國嗎?兩條絲綢之路是怎么來的、指南針是怎么傳到歐洲區的、1833年以前中國和歐美國家之間巨額的貿易順差是怎么來的?其次,我國為了抵御荷蘭人的侵略、為了收復臺灣、為了抵御英美I國家非法的鴉片輸入而閉關,難道不應該嗎?中國計劃經濟時期,西方列強對我們封鎖遏制,難道是我們想閉關嗎?為了國家利益,限制外資外商的行為,難道不應該嗎? 難道抵制轉基因農產品也不應該?就會導致落后、并挨打?
第五、新中國成立后到1978年,計劃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嗎?
按照王玉茹的《中國經濟史》的說法,中國到了1978年,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到了必需要改革的時候了。可另一方面,又列舉了中國在文革十年中在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上的若干成就,包括人口的繁榮。難道一國經濟的增長和繁榮,是崩潰的象征?
第六,如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社會類型的變遷?中國究竟應該向何處去?
國人喜歡用別人的理論去套中國古代經濟社會類型的變遷,比如用馬克思的三次分工理論、五種類型社會制度理論去套,不管怎么看,始終很別扭。甚至于提出,中國從明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以來,資本主義始終沒有得到大發展、沒有成為國家經濟的主導,我們還需要補資本主義的課。計劃經濟之所以“搞不走”了、到了“崩潰的邊緣“,就是因為缺了資本主義的這個過程、個人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本質是個人主義還沒有泛濫)。但是反觀中國古代經濟社會的變遷中,并沒有明顯的三次大分工,草原地區多少年來就以畜牧業為主、現在依然如故(不以畜牧業為主,難道以工業為主?),江浙沿海一帶農業不發達、商業有很悠久的傳統(難道要他們大力發展機械化的歐美模式農業?),其他大多地區似乎從原始社會就開始了農業、養殖業、手工業、商業的混業經營。男耕女織更是成為中國農業生產經營制度模式的代名詞。在中國歷史上,很難說有類似于古羅馬時期的奴隸社會這個階段,將中國從秦朝開始算作類似于歐洲公元476年開始的農奴社會也非常牽強。那中國究竟應該向何處去,需要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中國古代經濟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