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我家的院子是有一口井的,不過已經廢棄不用了。我們吃的水都是從離家二三百米遠的公共水站擔回來的,我們都把那個地方叫“水管子”。為了不使孩子們掉進廢棄的井里,就用一塊大石頭封住了。聽我爸爸說,他們原來就吃的這口井里的水。
“水管子”在這條蜿蜒小巷的深處,爸爸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用扁擔去擔水,那時爸爸還年輕,沉重的扁擔在他肩頭吱吱作響,水桶一上一下有節奏的顫動著,仿佛很輕松的樣子,那矯健的身影我永遠不能忘懷。等我長到七八歲的時候,會和哥哥們一起去抬水,我總是走在前面,而水桶總是放在那根棍子靠后的地方,累了的時候,我們會在路上休息一會兒,記得媽媽常常鼓勵我們說:“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時間過的真快,一晃就是許多年過去了。當每次我領著孩子遠足歸來,或是在炎熱的夏天回家沖上一個熱水澡,然后泡上一杯香茗細品茶的清香,水的甘甜時,就會和孩子談一談那不遠的過去,新世紀的孩子已經不知道扁擔是何物了,他會睜著懵懂的眼睛看著我,想像著我所講述的故事。有時候他會不相信我的話,我就讓她去問問爺爺奶奶。我想讓他知道今天我們的生活是你的先輩們一代一代努力勞動創造出來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永遠銘記他們,他們走過的來路是他們的歷史,更是我們的歷史,那布滿荊棘和坎坷的來路需要我們敬仰學習和總結,而不是自以為是、夸夸其談的戲說甚至顛覆。那樣的歷史會像水一樣滋養著我們不斷正確前行。
社會的變化令人目不暇接,如今的城市,已很難見到用扁擔擔水的人家,除了城墻甕城里的“西門大井”供游人參觀外,已沒有人再吃井水了,洗澡也早不用排隊了,更多的人家自己有了各式各樣的洗澡設施。處理過的“中水”澆灌了草地和花木,噴泉和花園隨處可見,美不勝收。
美麗的城市我們的家園,這里水美、城美、人更美,每一個人都是帶著正能量的水滴,讓我們匯成涓涓溪流,匯成滔滔大河,匯成浩瀚海洋,在新的征途上浩蕩前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