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幫助我們進一步走近一位偉人
----讀《詩史合一:毛澤東詩詞的另一種解讀》
(謹以此文紀念毛澤東逝世34周年)
一位偉人走了,一個時代結束了。自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34年過去了,也許,毛澤東的光輝隨著毛澤東時代的結束而漸漸淡去,但是,每一個從毛澤東時代過來的人,心中都有一個毛澤東情結。不管你是否承認,也無論你如何評判。著名文藝理論批評家朱向前教授的《詩史合一:毛澤東詩詞的另一種解讀》,雖然是作者本人對毛澤東詩詞乃至對毛澤東這一人物的一次個人化解讀,我總覺得,這更是現代人的一次時代性解讀。無論是從毛澤東時代過來的人,還是后毛時代的80后、90后年輕人,想必讀后都有一種感覺:一本書,幫助我們進一步走近一位偉人。
我喜歡詩詞,并忝列詩家,這在很大成分上是受了毛澤東詩詞的影響。如今在讀了《詩史合一:毛澤東詩詞的另一種解讀》,起碼又有了三點新的啟發。
一、對于偉人,還可以這樣去認識。
偉人,也是人。毛澤東是全世界公認的偉人,這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大國、大黨的領袖,在政治、思想、哲學、軍事等領域,以及革命理論、革命實踐中,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建樹,還因為他是古今中外罕見的一個大文人,在歷史、文論、詩詞、書法等領域,同樣表現出卓爾不群的才干。偉人,既然也是人,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毛澤東一生也有過許多錯誤,最為嚴重的錯誤就是親自發動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最后卻無法由自己將其結束。
對于這樣的一位偉人,過去我們往往將其高高供奉在神壇上,被其神秘的光環層層籠罩,自然高不可攀、深不可及,于是就有著一種很遠、很隔的認識。迷信一旦打破,崇拜一旦動搖,多元文化一旦滲透,尤其是反思文革,重提解放,很多人便感到很迷茫,甚至失去了信任,有人還恨他、罵他。這也是很正常的。問題在于,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我們該以怎樣的一種心態和怎樣的一種方法來客觀、公正地評價他。
朱向前雖然不是一位中共黨史專家,更不是毛澤東研究專家,卻另辟蹊徑,將當行的文學批評和“童子功”的詩詞功底巧妙結合一處,以毛澤東詩詞為切入點,以詩史合一為解讀法,成功地對毛澤東進行了一次深刻評價,讓我們進一步認識了毛澤東。正如毛澤東的外孫女、北大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孔冬梅說:電影《走近毛澤東》是近年來看過的相關片子里最打動她的一部,“毛澤東的雄才偉略、思想境界,還有他平凡的人性的一面,深深地打動著我,我覺得他離我更近了,雖然他在我童年的記憶當中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
盡管這只是一個側面的認識,盡管還很難形成共識,但作為方法論,我以為很值得借鑒。這遠比盲目崇拜或一味謾罵要強得多。
二、對于詩詞,還可以這樣去解讀。
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卻因其傳統和深奧,有人喜愛,也有人反對。各有所好,無須贅言。就其本人所好來說,通過學習朱向前對毛澤東詩詞的另一種解讀,我也像朱向前那樣,更感覺到高山景行,仰慕不已。
我學習毛澤東的詩詞,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初學階段,根本談不上解讀,僅僅愛好而已,愛好毛澤東詩詞的大氣,那時寫個什么文章,總喜歡在開頭或行文中用上幾句,如“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等等。二是創作階段,還是談不上解讀,僅僅是模仿而已,譬如中學時期我填寫的《浣溪沙•中秋》,完全是照葫蘆畫瓢。毛的《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我的習作:“孤島中原本一天,何年歡聚舞翩翩?良宵一曲盼團圓。我欲乘風相會去,偏偏橫海浪闐闐,操琴對月恨無前。”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的另一《浣溪沙•中秋》,仍然深受毛詞影響(也能看到曹植、杜甫的影子)。詞曰:“一海生分兩岸情,相思恨對月兒明。良宵曲盡淚何停。本是同根當共月,豈容寶島再孤零。齊心建設且休兵。”三是再學習階段,結合自己詩詞創作,結合比較系統地學習古今一些詩詞大家作品,對毛澤東詩詞也開始進行比較系統的學習和研究,還自覺不自覺地將毛澤東詩詞作品同其創作背景、人生際遇、性格特點等方面結合起來去理解(當時我稱之為“比較詩詞研究”或“詩詞比較研究”)。比如對毛澤東的兩首《沁園春》,經過一番比較研究后,我反而更加欣賞他的青年時期作品《長沙》,這是一種才子氣,充滿神氣,石破天驚。盡管他的《雪》震驚朝野,我總以為這是江山底定、霸業達成的一種王者氣,充滿霸氣。基于這樣的方法,我還曾經對我市一位著名書法家作品給予這樣的評說:早期作品具有靈氣,現在作品則多了匠氣。前幾年通過網絡知道了朱向前的“另一種解讀”,如今再讀朱向前的《另一種解讀》,更有新的收獲。
朱向前連綴詩史的努力,充分體現在史料發掘與理論闡釋中有提升亦有辨析,從而保持了批評和景仰的均衡,從而還原一個人性真實而又“千古一人”的毛澤東。所以,這本書帶給讀者許多驚奇、驚嘆和驚喜。
毋庸置疑,這本書是根據朱向前演講錄音充實完善整理成文的,有些解讀還值得商榷。比如在講到毛澤東詩詞三個特點時,援引毛澤東的《蝶戀花•答李淑一》,說該詞之所以讓吳剛捧出的是桂花酒,那是因為“毛澤東深藏了一個寓意,這就涉及到毛澤東的第二個妻子----賀子珍……因為賀子珍是桂花飄香季節出生的,小名就叫桂花。”這般解讀似乎牽強附會。再如朱向前在說到“文采華美”時,因特別鐘愛毛澤東兩首《沁園春》結句,將其合成“一對妙聯”:上聯“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下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筆者認為這也是該書一大敗筆。
三、對于創作,還可以這樣去遵循。
創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創作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朱向前這部長達370多頁42萬字的專著,分作兩大部分,一為“朱向前解讀毛澤東詩詞”,一為“毛澤東詩詞鑒賞(含附錄)”。“解讀”部分由“一個背景”、“兩個代表”、“三個特點”、“四個佐證”、“五個來源”所組成。“鑒賞”部分則出自兩個年輕人之手,分為“箋釋”、“ 賞析”兩部分。
這本書最為成功之處,是一改過去政治的或迷信的解讀方法,從詩史合一的角度,對毛澤東及其詩詞作品進行人格分析、心理還原和史實考證、文本闡釋,從而以其特有的方式,升華人們心中的毛澤東情結,幫助我們進一步走近一位偉人。
這種從解讀他人作品到寫作自己專著的創作方法,警示任何一位創作者,在進行自己的作品創作時,必須時時想到自己的作品能經得起他人的任何方式的解讀。為此,我在讀了《另一種解讀》后,覺得有兩個字應引起特別注意。
一是“真”字。感染人的作品其實就是極為平實、極為自然的一面,作文如同做人,無論是文字表達,還是心性傳遞,都必須是真誠的,來不得半點虛假。
一是“美”字。感染人的作品還必須是極為閃現、極為超越的一面,這就如同毛澤東一再強調的要做到“光昌流麗”。這樣的作品,才能讓人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唯真唯美的作品,才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涵,才能很好地將作者自己獨到的方面傳遞給讀者。為了求其真、求其美,我們的創作可以舍棄一切準則和技法。為了求其真、求其美,我們寧可放棄不想寫或寫不出來的任何東西。性格使然的毛澤東在求其真、求其美方面同樣給我們作了表率。1949年12月中旬,在迎接毛澤東訪蘇的專列上,蘇聯漢學家、翻譯費德林當面向毛澤東表達他對毛在長征途中所寫詩詞的贊嘆時,毛說:“現在連我自己也搞不明白,當一個人處于極度考驗,身心交瘁之時,當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的時候,居然還有詩興來表達這樣嚴峻的現實,恐怕誰也無法解釋這種現象……當時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倒寫了幾首歪詩,盡管寫得不好,卻是一片真誠的。現在條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寫不出來了。”想必這就是一切文學藝術所遵循的鐵律吧:“文章憎命達。”“寫憂而造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