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以來,圍繞房價問題,在百姓、開發商、地方、中央之間,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論:百姓認為,開發商貪得無厭、牟取暴利,是房價居高不下的幕后推手;中央(以及大多數學者)也認為目前房價虛高,應該回歸理性,出于對民生的考量,主張開發商應該主動讓利降價,因此,中央在樓市搖搖欲墜之際,采取了袖手旁觀的態度,站在了百姓的一邊;而開發商面對岌岌可危的樓市和百姓的普遍呼吁,則表示“死也不降價”!各級地方政府則政策上力主“救市”,行動上積極“托市”,站在了開發商一邊。
相關的各方,為什么會采取截然不同的態度?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提交的一份報告——《我國房價何以居高不下》,為揭開其中隱藏的秘密提供了線索,該報告稱,房地產開發所得大部分(70—80%以上)流向了政府,再刨除銀行貸款利息和讓開發商有苦難言的“行賄成本”,開發商的利潤可謂是微乎其微.(有人說開發商的利潤只有4—5%)
長期以來,我對一件事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邊是工廠倒閉、工人下崗,另一邊卻是節節攀升的GDP。整個城市沒有一家像樣的工廠,幾乎快變成了一個超大型的住宅小區,卻年年實現兩位數的增長。原來這一切的背后,是靠賣地、和房地產開發在支撐!有人說,“房地產綁架了整個中國經濟”,也有人把這種依靠賣地、搞房地產開發實現的財政增長,叫做“土地財政”,據說,這種土地財政在有些地區已占到了財政收入的60—70%不管怎么說,毋庸置疑的是,房地產業的確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首屈一指的“龍頭產業”、“支柱產業”。
而問題是,這種靠賣地、房地產開發支撐的所謂“經濟繁榮”,到底能維持多久?溫總理說我們要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一畝也不能少。這就是說,土地會有賣完的一天,到那時我們的經濟繁榮又靠什么來維持?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十多年前就預言,中國的經濟高增長,是依靠大規模地動員資源的投入來維持的,這樣的經濟增長必然要難以為繼。在各種經濟資源中,土地資源無意識最稀缺、最珍貴的資源,然而這一點,似乎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人們一強調保護資源、科學發展,更多的是想到礦產資源、水資源等,沒有看到土地資源,才是所有資源中最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資源。
由此可見,我們要想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首先必須消滅過分依靠賣地、搞房地產開發來維持的“土地財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依靠土地”發展,為“依靠科技”、“依靠新產品開發”。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