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先輩們的肩膀上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不覺已經六十周年了,這六十年來人民共和國一路走來,一路坎坷曲折與進步成長,一路風雨磨難與成就輝煌。“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在舉國歡慶的時刻,我們回顧先輩奮斗的足跡,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成就,報紙媒體的宣傳已經很多了,本文簡要回顧建國之初三十年的成就,來說明新中國六十年偉大進軍的一脈相承。
一 建國之初三十年經濟建設的歷史條件
1. 從國際戰略上看,建國之初三十年的經濟建設是在戰略防御階段與戰略相持階段的艱苦斗爭中進行的。新中國成立之初,先是面臨著以美國為首的進攻與封鎖(1949——1960年,以朝鮮戰爭為標志),處于為捍衛國家生存而戰的戰略防御階段;繼而長期面臨著美蘇兩超級大國的合圍夾擊(1961——1975年,以越南戰爭為標志),處于艱苦奮戰的戰略相持階段。
2. 從建設的環境看,建國之初的三十年經濟建設是在戰爭與動蕩的環境中進行的。新中國建國后的三十年處于民族革命與戰爭的背景之下,革命、戰爭、斗爭、分化構成了那個時代的主題,新中國的成立本身也是世界民族革命戰爭的一部分,然而當時的美國為維持霸權四處干涉并幾度將戰火燒到中國邊境,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新中國在前三十年的建設中被迫參加了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1961——1975年的抗美援越戰爭、1962年對中印邊境戰爭、中蘇邊境武裝對峙沖突等,在國內為鞏固政權進行了土地改革、剿匪等各種國內運動。
3. 從建設的起點看,建國之初的前三十年是在一窮二百的基礎上白手起家的。建國之初,中國幾乎沒有自己的工業,“洋釘”、“洋火”充斥市場,比1840年堅船利炮漂洋過海發動對華鴉片戰爭的中國落后一百多年,而且國庫金銀被逃往臺灣的國民黨劫掠一空,長期戰爭導致百業凋敝,人才極端匱乏,這就是新中國開展建設的基礎。
4. 從經濟建設的規律看,包括英美日等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工業國之工業體系的建立都要經歷“重工業體系(采礦業——冶煉業——機械制造業——飛機、坦克、潛水艇等軍事工業——衛星、航空航天工業等)————輕工業體系(民用工業)”的必然路徑。這種工業化路徑必須在儲備人才(一般十年左右)的基礎上一步步地走下來,而無法同時并舉,比如沒有機械制造業連縫紉機都無法生產,更談不上建立流水線式樣的輕工業生產機械的。美日等國在對外掠奪加快資本積累的歷史背景下用了近百年的時間走完了完整的工業化道路,中國沒有對外掠奪的資本積累,在被封鎖的環境下也必須一步步進行工業化建設。
二 建國之初三十年建設的成果:
1. 通過艱苦奮斗過了戰略防御階段和戰略相持階段,以中國作為第三世界領袖加入聯合國和中美關系的改善為標志開始進入以我為主主動融入世界的新戰略階段,自此以后中國自漢唐盛世以來再次崛起的趨勢已成必然。
2. 基本走完了美日等國近百年的工業化歷程,由一窮二白一躍變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國,初步建立了完備的工業化體系,為改善人民生活的輕工業發展奠定了完備的重工業基礎。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今天的一切成就,都是我們站在先輩們肩膀上努力進取取得的,我們的后人也將會站在我們的肩膀上取得更大的成績。值此紀念建國六十周年之際,謹以此文獻給一切曾經為國家強大奉獻了一切的先人,也獻給今天一切正在為民族復興奉獻著一切的人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