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六十年:談新中國的重大科技和發明成就
窮鄉親
在建國六十年之際,網絡上開展了評選“新中國重大科技成就的活動”。 入選原則是:自主創新,具有科技史上的始創性;對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影響。其結果如何,尚待揭曉。然而本人見到有的網站卻捷足先蹬,發布了關于“新中國60周年十大科技成就”的條目,( “沉積巖” 于2009-07-06 23:44:02 上帖)值得參考。現引用來供網友們評議。(按年代排序)
1. 兩彈一星 —衛星發射回收(1964—1970)
2.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1965)
3. 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到“1+2”(1966)
4. 雜交水稻(1973)
5. 核潛艇(1974)
6. 激光照排(1979)
7. 運十大飛機(1980)
8. 銀河巨型計算機(1983)
9. 載人航天(2003)
10.殲十飛機(2006)
另據由廣東省發明協會主辦、搜狐網站發起,評選的建國以來重大的科技成果中,其中有四項被稱為當代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它們是:雜交水稻、王選漢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島素、復方蒿甲醚(青蒿素)。
對以上提名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發明,本人認為都是當之無愧的。這些成就不僅對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有著重大影響,而且大部分都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眾合作研發成功的,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
其中的復方蒿甲醚,是六十年代中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研發的一種具有全新的化學結構的藥品,也是全球首選的治療瘧疾的最佳用藥,是至今被國際上廣泛認可的中國原創的專利藥品。該項目是1967年在毛主席關心下,由周總理親自指揮部署,有關科技部門合作研發的,當時被稱為“523”項目。在統一部署下,數十個單位組成攻關協作組,有50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經過190多次實驗,終于從上萬種中草藥提取物中篩選出青蒿的提取物— 青蒿素,經過反復臨床試驗,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一重大發現于1973年完成,被稱為中國醫藥界首創中藥現代化的一個里程碑性成就。由于它的出現,使千萬年來危害人類生命的瘧疾病歸于消滅。
關于雜交水稻,本人認為不應單指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還應包括其他多種水稻種子改良的成功技術,更應包括雜交小麥、玉米等自建國以來所有農作物種子科學試驗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科技成果的運用才帶來中國糧食產量的大幅度增長。
對上述重大科技成果和發明的提名,本人除表示完全贊同外,還似有些概括不全之感。其他諸如:李四光的地質力學,地震觀測和預報的理論和技術,單晶硅和龍芯技術等等,它們對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影響同樣是很大的,也應列入其中。
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是:在這些被廣大群眾所公認、對提高國家地位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就和發明中,絕大部分(80%以上)都是出自新中國前30年中。而改革以來,中國在基礎科學和新技術領域,真正獲國際上公認和人民群眾所熟知的重大成果,實在是鳳毛麟角!在以上提出的新中國“新四項發明”中,它們全部產生于毛澤東時代,而改革之后的卻一項也沒有!毫無疑問,我國“神舟”號載人飛船上天并成功實現出艙活動,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具有影響力的一件科技成就,然而它距1975年我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之后卻又用了34年的時間,與當初蘇聯宇航員在世界上第一次實現出艙行走則相隔44年。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航天技術就從零起點迅速躍居全世界第三位,而至今卻仍然是這個排序。這種前進步伐實在稱不上是迅速。
過去有人曾說:自57年以來“中國科技發展被耽誤了20年”。而事實是,中國前30年的科技發展速度在全世界都是無與倫比的,稱得上是真正的“突飛猛進” !如果說當時是“被耽誤了20年”,那么在改革以來豈不是被耽誤的時間更多嗎?
目前國內命名的“大師”、“專家”到處都有,然而其中有多少人能夠同當年像錢學森、李四光、鄧稼先、竺可楨、袁隆平、陳景潤等人的成就相比?在各科技領域究竟中有多少創新成果能夠同當年諸如“新石油地質理論”、“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兩彈一星”試驗、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大型電子計算機的研制,以及地震觀測和預報等重大成就相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