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多豪華的“超級智庫”都比不上“民間智庫”
從國務院副總理的職位上引退一年后,71歲的曾培炎再度“出山”,這次,他有了一個新身份——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以下簡稱國經中心)理事長。在3月20日召開的第一屆理事會上,曾當選為理事長。他的前副總理身份,以及國經中心領導層不尋常的“豪華”陣容,使得新智庫備受海內外矚目,一時有“中國最高級別智庫”之稱。
其他成員我就不在這里一一列出了,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相關新聞報道,這些人物名頭大不大?肯定都是很大的,幾乎每個人都有呼風喚雨的能力,幾乎每個人都稱得上是當今中國精英中的精英,幾乎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相當堅硬的屁股后座,這些智囊們到底能否稱得“豪華”,到底是否能成為“智者”,大家可以各自作出判斷,我的判斷是:如果除了這份名單以外,沒有其他專家的話,這個智庫根本就稱不上智庫,頂多只能算一個名人俱樂部。
首先,挑選的這些智囊們能力到底有多強?判斷這些人到底能不能算作高級智庫,必須得看他們的前期作為。本來國務院在經濟危機時成立一個智囊團本是再正確不過的事情,中國有句俗話:三個臭皮匹,頂個諸葛亮。言下之意就是集眾家之言,補個人之短,用團隊智慧代替個人思考,這種做法絕對是一個開明之舉,絕對是一個開放領導者的開放心態,但是,我要說:這個智庫在選人方面卻犯了大忌,犯了“肉爛在鍋里”的大忌。智囊團中的哪一個人不是原來或者現在中國的臺面人物?有哪一個人不是糊里糊涂地伴隨著危機走過來的?有哪一個人在危機來臨之前準確無誤的旗幟鮮明的向國人發出過危機警告?有哪一個人是真正對危機了然于心的經濟學家?有哪一個人是能真正為解決危機開出過良方的人?最為可笑的是:這個隊伍中居然還有一些對自己身處危機混然不覺并且投資出現重大虧損的人,有一些人是危機來了還咬定根本就沒有什么危機之說的人。這樣的人選到底智慧體現在哪里?到底又能為解決危機提供多少良策,我是表示懷疑的,但愿不要如我所料,千萬不能出現反正“肉爛在鍋里”的無耐。
其次,高級智庫到底要選什么樣的人更合適?本次智庫的推出如果是從長遠考慮的話,我想就不應當是這樣的年齡結構,所以我判斷只是為應對危機的短期之舉,但是,無論是長遠考慮還是短期考慮,“德才兼備”是判斷取才的唯一標準,如果是庸才、奴才,再豪華、再龐大的隊伍都只是浪費米飯,如果是真正有處理危機能力的才人,不要求太豪華、太龐大,有10個人足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分析,我認為,智庫的組成要按“三三四制”,什么意思呢?簡單講就是:選30%的對西方經濟研究很深入的海派專家(對外),30%對國內官方經濟決策、經濟運行態勢非常熟悉的本土專家(對政府),40%非政府、非主流、但對基層進行過深入調查研究的民間知名經濟人士(對基層)。這樣的組合是最符合當前解決危機的“三位一體”的形式。
第三,智囊團能不能講真話主要還是取決于能力。有很多人在批評當前國內很多智囊不敢講真話時,總認為是智囊們都是不敢講真話,都是為了應付領導者,都是為了利益集團,其實這話只講對了一小半,為錢講話、為權講話的人有沒有呢?肯定有,并且還很多,但是,他們不講真話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講真話的水平和能力,有很多所謂的經濟學家和專家學者,基本上就不做學問,出名了以后就吃老本,他們并沒有幾個人真正在研究中國經濟,更別談西方經濟,他們不下基層,不看國內外形勢變化,他們更多的人也象老百姓一樣,這里找點信息,那里抄點觀點,自己的手中根本就沒有最真實、最有價值的研究資料,你讓他們對經濟危機作出判斷不是難為他們嗎?他們絕大多數人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也只能隨機應變,比常人高不了太多。當我們明白了現在的專家的實際能力以后,我們不必苛求他們能奉獻多大的智慧來,但是,千萬不要給中央政府亂開藥方,這樣會害死人的。
第四,建議國家以后盡量多建“網上智囊機構”。當今的社會是信息社會,任何人無論他任何地方,只要你想聽他什么觀點,只要你愿意聽,隨時都可以聽到,這就是網絡的威力,這是人類文明成果再用于人類發展的最好載體,中央政府可以按我前面所說的“三三四制”建立更多的專門性的“網上智囊機構”,門類專業可以細化,也可以綜合,每個“網上智囊機構”不宜過大,不能象現在網絡論壇一樣,人人都可以進去,人多了,領導人沒時間看,沒時間刪選有用信息,有智囊團密碼的人才能進入,每個智囊團20—30人比較合適,行業智囊人數可以更多一些,綜合智囊團適當要精一點,無論是當今的主流經濟學家、行業專家、海外學者、民間人士都是可以被挑選進入的對象(估計沒有哪個稱得上專家的人不會上網吧?),尤其是民間中立人士要認真對待,有了這樣的智囊團政府會比現在主動得多,解決問題也容易得多。
我個人認為,無論多么豪華的“超級智庫”都比不上“民間智庫”。一家之言而已。
中南大學孫錫良(轉載須署名)2009040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