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本身似乎是矛盾的,既然是偉大的失敗,何以成為千古英雄?
其實不矛盾,只有偉大的成功,才有偉大的失敗,即便你想取得偉大的失敗?可能嗎?
中國的知識分子大多憎恨秦始皇,秦始皇焚書坑儒,是暴政的化身,歷代史書都這么說。自打秦始皇開始,中國有了大一統,大一統當然不是民主自由,于是喜歡民主自由的知識分子對秦始皇咬牙切齒。就象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索爾仁尼琴咬牙切齒于斯大林一樣。
但是,我卻越來越認為秦始皇超級偉大了。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偉大人物?可以分三個階段看
第一個階段,炎黃、大禹、周文王。第二階段,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第三個階段是毛澤東等
當然,漢光武帝劉秀、宋太祖、明太祖、康雍乾也不錯,但都不是開山鼻祖型的。
三階段理論是以開山、鞏固、鼎盛劃分的,炎黃、秦始皇、毛澤東,這是開啟新紀元的英雄。大禹和漢武帝屬于鞏固型的,周文王、唐太宗算是鼎盛型的。炎黃開創諸侯封建制,秦始皇開創官僚郡縣制,毛澤東開創民主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
炎黃之偉大自不必說,毛澤東也不必說,唐太宗還不必說。這里重點說說秦始皇。
秦始皇為什么偉大?恰恰偉大在大一統,大一統就是大統一,通過大一統結束大分裂,從而形成一個偉大的帝國。沒有秦始皇就沒有裂國的統一,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強漢和盛唐。就沒有兩千年的偉大的郡縣制的中央集權的中華文明。
中華帝國所以綿延兩千年,秦始皇的功勞是首屈一指。
秦始皇統一的不止是六國,而且是文化、文明、政治、經濟、交通、軍事制度。
文字的統一是文明統一的前提。有了統一的文字,不僅交流統一,文化也統一了。不同文字的民族是很難融合一體的,而相同文字的民族又是很難分裂的,中華民族所以融合為一個整體,文字在工具方面起了決定作用。
度量衡,解決了標準問題,相當于互聯網的TCP/IP,度量衡的統一,物質之間就很難說話,一旦重量、長度、貨幣單位統一了,經濟上的標準也就統一了。度量衡與貨幣的統一本質上是經濟的統一,沒有標準的統一就很難進行全國范圍內的物質交流。
價值觀的統一,焚書坑儒是典型案例,也是秦始皇被知識分子咒罵的主要罪狀之一。
但是,且慢,焚書坑儒之儒是什么人呢?儒家嗎?不是,是儒生和方士,早先的儒生指讀書人,未必是儒家。哪些人是儒生呢?說客、辯士、縱橫家、陰謀家都是儒生。旁的不說,單論縱橫家,什么意思?合縱連橫,一個搞聯合,一個搞搞分裂。
試想,即便現代國家,哪一個能容忍你搞分裂?六國滅亡,遺老遺少心懷憤恨,處處煽風點火,意欲動亂復辟,東山再起,不治行嗎?至于方士,不過是一些求仙煉丹的騙子,害人害己,非但算不上知識分子,即便算,也沒有絲毫良知,坑了也是對的。
西方有基督教,基督教不是政治制度,尚且統一思想,基督教只信基督教的上帝,不許信其他教主。
基督教尚且統一思想,兩千年的秦始皇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又有什么錯呢?
長城是錯兒嗎?不是,長城就是城墻,西方的國家沒有城墻?你們家的房子沒有墻嗎?中國的北方是游牧民族,全民皆兵,戎狄、匈奴、羌人,以及后來的回鶻、蒙古、突厥都是游牧民族,以至于到了明代還修長城,為什么?長城對于戰馬和戰車是有效的。
長城在于現代無效了,但長城仍然以其他形式存在,戰略導彈防御系統就是美國的長城。
馳道是正確的,要想富,先修路,秦始皇先修路一點錯誤也沒有。
修路的作用不止經濟這一條,更重要的是軍事直達,類似于特快專遞,夜發朝至的動車組,或者各國元首之間的熱線,交通做好了,溝通也就容易了,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的紐帶加強了,這么一來分裂的國家就更快的融合為一個整體了,秦始皇高瞻遠矚,是天才中的天才。
秦始皇政治上的最大進步是中央集權郡縣制。即政治的轉軌和統一。
轉軌就是改革,改革還有人反對嗎?統一對分裂,你喜歡哪一個?除了貪污犯陳水扁,大家都喜歡統一。
秦朝以前,封建諸侯國搞的血統宗族制,國家管理靠血統,機會主要屬于王親國戚,知識分子要百般諂媚才能獲得賞識。而至于普通百姓和軍人,很少有進步的機會。郡縣制不同,地種的好有賞,仗打的好可以提升,才華出眾可以管理一個郡縣。
秦王朝重法家,法家是干嘛地?法家就是帝王以法專政,一切憑法規定的標準進行賞罰。
法家利國利民,正因如此,秦國迅速強大。滅了六國。也正因如此,法家為貴族憎恨和殺戮,貴族靠血緣,而法家靠軍功和耕織。大一統是法家,而六國講分裂,都想當諸侯。血緣帶來的好處失去了,諸侯能不暴跳如雷嗎?
問題是,春秋戰國真的好嗎?說起來百花齊放,實則群魔亂舞,百般殘忍和血腥,年年征戰,或者內亂,或者群毆。今天你殺他,后天他殺你,無論王侯、大臣、軍人、百姓,不得善終者數不勝數,一次大戰砍頭四十萬。生靈涂炭。怎么會是好制度呢?
挑撥離間的縱橫家自然不上戰場,死的是軍人和百姓。以人道主義的觀點看,分裂主義最不人道。
任何歷史都有慣性,秦始皇也不例外,春秋戰國有慣性,因此秦朝僅僅存在十五年。
秦始皇一死,各方諸侯就卷土重來了。秦朝之滅亡是因為秦朝的暴政嗎?不僅僅。主要還是慣性,十五年,彈指一揮間,六國的王侯還沒死呢,戰將、謀士、說客還都活著,秦始皇死了,戰國便開始復辟了。張良,韓國丞相的孫子,項羽,楚國大將的孫子。
事實上,秦末戰亂的初期和中期格局就是六國復辟,連疆域都沒變,齊國還是田氏掌權。
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余孽沒有肅清,秦朝尚不鞏固,被六國反撲了。
但,盡管六國反撲了,歷史還是進步了,劉邦最終消滅了異姓王,還是大一統,但作為代價,搞了同姓王政治,暫時不用法家,改用黃老哲學。后來同姓造反了,漢景帝把同姓王也基本滅掉了。中國復歸大一統,漢武帝登場,北擊匈奴,通西域。
漢武帝徹底消滅了裂國的殘余,搞的還是秦朝的政治,搞了一個儒表,其實還有法里。
沒有秦始皇的榜樣、奠定的基礎,乃至教訓,劉邦和漢武帝都失去了源頭。
當然,就本身論,秦朝也有一些問題。接班人沒搞穩妥,奸臣趙高沒有發現,勞役太過,百姓中有不滿,為六國貴族提供了彈藥。另外一個有史以來未被人提及的觀點,秦國以一國統一六國,統治經驗尚不足,戰線太長,秦始皇沒有足夠的壽命去鞏固。一時消化不了,一旦出現崩潰的跡象便迅速土崩瓦解。
但,這也不是什么大問題,秦始皇本來就是用來粉身碎骨的。說秦始皇是千古英雄,主要在于秦始皇為兩千年的封建文明奠定了制度基礎,歷朝歷代都從秦始皇那里吸收了豐富的營養。沒有秦始皇就沒有漢族,就沒有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沒有獨具特色的政治。從這些方面看,秦始皇的精神在帝國封建制下勝利了兩千年。
毛澤東說的好“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坑儒要商量。祖龍雖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在于澤披后人,而不是當時的個人成敗。當時的失敗,孕育著民族未來的成功。
先鋒與先烈往往失敗,然后開紀元,然后反復,然后鞏固,然后鼎盛,然后衰亡,然后新生。
這是歷史的辯證法,人類要從歷史的辯證法當中把握社會規律,從而進步!
這里不是強國論壇,可以加一段:炎黃用了兩千年,秦始皇用了兩千年,未來的兩千年必然要用毛澤東,三十年不過是一次反復震蕩,資本主義復辟不得人心,毛澤東的思想和體制會必將重新崛起。這種興起既不是過去,也不是現在,是一種新的方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