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部門希望各方面建言獻策。
只是,走過場的多,看熱鬧的多,真正來自人民大眾的建言獻策的有幾條呢?更多的是正式代表建言獻策。代表自然是主渠道,他們的策論往往較專業。不過,代表也有代表的問題,“代表有身份顧慮”未必暢所欲言。“代表一般出自成功人士”而非普羅大眾。“代表有階層訴求”常常有為特定利益集團發些違背人民利益的奇談怪論。
作為民間普通百姓,我沒顧慮,特提議幾條響應。
提議一,政府熱線如12345的應體系化、常態化、高權重
群眾路線是我黨的制勝法寶,走群眾路線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但是,比照起延安時期的發動群眾和依靠群眾,魚水一家親,現在的政府更依靠技術官僚了。
而現在的官僚,哪怕是最基層的官僚,都習慣于坐辦公室。公交地鐵上看不到處長。一線崗位看不到科長,連科員都看不到。哪怕街道,甚至社區,也很難看到他們出門親歷親為檢查工作。一線手工活不用你干,你出來檢查驗收成果總可以吧?實際上也看不到。問題擺在哪里很多天了,幾個月了,甚至幾年了,如果沒有市民投訴,永遠沒有人主動出來解決。
如果市民很頑強,堅韌不拔,持之以恒地投訴,一般情況下,有關部門最終也會重視,結果往往也是良好的。問題是,如果群眾不主動、不能打、不堅持呢?基本就是聽之任之,一個問題好多年得不到解決。這說明什么問題?說明有關部門已經脫離群眾了,已經是“睜一眼閉一只眼”了,已經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也就是說,已經不那么講群眾路線了。街道干部都擺出很大的官架子,哪里會主動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黨和中央政府的高度上重提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政府熱線系統,如12345提高到一級部門序列是當務之急。如果你有個組織部、宣傳部、外交部、教育部,就要有個熱線部,這個部門甚至比前面幾個更重要,這是你的感知系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你整天忙來忙去搞規劃搞設計,不就是要解決問題嗎?不要閉門造車,要調查公眾需求之后再設計,省得造出來的東西不實用。你建設出的東西要讓群眾檢驗,不對、不好、不合理、欠維護的方面要接受群眾批評,然后改正。不要推諉說“就是這么設計的”。
提議二,反腐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反腐敗后出現的新問題
對于反腐敗運動,我非常贊同,非常滿意。可以說,黨中央反腐敗的意志、決心、成果已經遠遠超過了我的原本的預期。不過,反腐運動也有需要持續改進之處。
反腐應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應參與到反腐敗斗爭中來。腐敗要打老虎,也要拍蒼蠅。人民群眾平時見不到老虎,但經常碰到蒼蠅。人民群眾參與就象“朝陽大媽”維護治安一樣,可以起到“全民皆兵”“人民戰爭”汪洋大海的效果。人民群眾參與的少,給人的印象是“部分反腐”,只是紀委、檢察院、法院、領導之間的事。
反腐敗也不應將貪官污吏一棍子打死。共產黨改造國民黨戰犯,不僅要讓他們參加勞動改造,學一些生產技能,也要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我不清楚政府是如何改造貪官的。但我以為,中國的官員從基層做到廳局長、省部長,一個個在智商上絕對是出類拔萃頂尖的。在批判其性質的同時,不能浪費其智商,一些課題可以交給他們研究。比如如何反腐敗啊,如何打敗國際上的敵人啊。廢物利用,變廢為寶,比直接埋掉要好。
中國的反腐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反腐敗也有兩個新情況:
情況一:反腐敗之后官員謹小慎微了,魄力小了。沒處搞錢了,積極性嚴重下降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沒事兒蹲辦公室,不出門找事情找問題了,懶政和不作為的現象大大增加。人民群眾有很多問題要政府協助解決,但官員死媽翻眼地。怎么辦?
情況二:由于反腐敗,明目張膽的普遍的伸手要錢沒有了。但專一的、定制的、關系戶的、以外包形式出現的、表面上形式主義實質內定的腐敗出現了。過去靠招標,普遍招標,這次給A,下次給B,讓AB去競爭。現在則是招標弱化,項目量身定制給某某某,下次還是你,在缺乏競爭的前提下安排給“特定穩固的關系人”。被告發的概率大大降低了。定向利益輸送,必有回報。雙方都賺錢,看似犯罪少了,實則“同盟化”。某某路或某某綠地,剛修好半年,甚至半個月立刻推倒重來。是錢多了燒的嗎?是每做一次工程就賺一次錢,雙方都賺錢。這種現象我就看到過幾次。“這好好的樹怎么又換掉了?”
反腐我們是支持了,但反腐中和反腐后出現的問題要重視。
提議三:看似合規合法的制度性腐敗
十年來由于中央政府的嚴厲反腐,官員吃拿卡要、請客送禮、貪污受賄的確少了。不過,在另一方面,合規合法的腐敗多了。這里講三個典型案例。
案例一:高薪養貪
貪污受賄違法,但薪水合法啊。某些國企或國家控股企業的高管和員工發非常高的薪水,普通員工月薪8萬。或退休董事長拿一千萬或一個億。按企業運行的規則,這不違法。問題是企業盈利也不高,原本歸屬國家或股東的利潤被企業拿去發畸高的薪水了。過去通過腐敗實現的貪婪以薪水的名義合法滿足了。這種制度性的腐敗怎么解決?
案例二:注冊制腐敗
股市注冊制據說是創新,是與國際接軌,是“一旦實行就利國利民”。于是,實質性地推進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實際情況是“公司上市在中國仍然是巨大的利益”。只要能上市,即使一塊垃圾都可能飛上天。相應的前期原始股東都會大賺特賺。而問題在于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本身就是垃圾公司,上市不久就完蛋了。上市的目的并非是為了融資搞產品,而是融資后套現,融資后轉移財富。不僅老板賺一筆,幫助造假上的有關部門和官員也會賺一筆。上市是合法的,但上市過程中的各種欺詐誰來管?涉及萬億規模的財富。
案例三:以支持民企活躍經濟為借口的腐敗
不反對民企和民營經濟,支持也是可以的。但是,你支持資金或場地有條件嗎?是以“擁有一部分股權或分紅權”為前提的嗎?如果是純贈與、輸送、補貼,法理依據是什么?國家的財富無償送給個人了,送給某些私企了。送給誰由誰決定?其中沒有定向利益輸送嗎?沒有行賄受賄嗎?支持,可以是減免,可以是換股權。單向補貼水分太大。企業經濟困難時,你支持了。政府財政困難時,企業支持嗎?哪有無緣無故的餡餅啊?
提議四:壟斷已經無孔不入,包括大中小微壟斷。
前幾年開始治理野蠻生長,很好。但社會有個誤解,誤以為凡是壟斷規模都是阿里巴巴那么巨大和狂妄。實際上并非如此。小商小販同樣可以壟斷!
這幾年由于疫情等因素影響,GDP增速較慢。但你們看看商品價格,增長慢嗎?四年前的菜價與今天相比,是GDP增長的速度嗎?顯然不是。菜價是160%或翻翻的。
這是什么道理呢?壟斷可以是全世界的,可以是全國的,可以是一個城市的,也可以是一條街的!這條街上就一家賣水果的,就一家賣菜的。我就壟斷了,你能怎么著?另一條街由另一個商販壟斷著,你還不是必須消費嗎?在“綜合體管理者”看來,只要商販交給我足夠的利潤,管你定什么價格呢?結果就是“所有者”、“管理者”、“商販”一起聯合壟斷。利用各種規模的壟斷壓榨消費者。市場也是可以壓榨人民的,產業資本可以壓榨,金融資本可以壓榨。商業資本同樣可以壓榨。過去很少提商業資本壓榨。實際卻是個大問題。事關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利用市場商業環節的微壟斷盤剝消費者。此類問題政府部門一般定性為市場價格,是商業行為,其實相對于消費者是高度壟斷的。這個局怎么解?
提議五:社會管理應下沉到神經末梢
就象快遞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社會治理也有脫離末梢的問題,提兩點:
一,民警進社區。目前中國城市的基層模式是街道-社區-小區,小區內由物業管理。物業沒有執法權,一些問題自身解決不了。街道級有派出所,社區有社區民警。但問題恰恰在于社區民警太少,平時根本看不見,小區里的事情警察一般不介入。大街上有城管,由于前些年社會對城管的咒罵,城管練起了站樁功,站在那里刷抖音。無論街面上,還是小區里,有執法權的民警都不到位。城管可減少,民警要增加。依法治街和小區。
二,社區人員下沉小區。某國家化大都市基層社區的丑態全中國都見到了,有普遍性。按理說,社區是連接街道和小區的紐帶。實際過程中社會往往形同虛設。實務層面上看不到他們,他們也就是轉發一些通知。相應區域的小區發生了什么事情,環境如何,人民群眾有什么需求,他們一概不知。他們整天蹲在辦公室里。沒有調查研究,沒有問題反饋。遇到事情束手無策,好象只會發發通知,連組織人大代表選舉都弄虛作假敷衍了事。這怎么行呢?如果說人民群眾是樹葉,現在的社區工作只做到了樹枝,沒有與樹葉沒有一脈相通。
提議六:激發人民群眾的活力
這十幾年,尤其是近幾年,我有一個明顯的感覺。一方面,國家和社會越來越規范、越來越有秩序、越來越有條不紊了。而另一方面,社會和人民大眾的活力又似乎弱了。如何做到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既有紀律也有自由、既符合規范又生機勃勃呢?
先看看活力不足的原因,大約有這三個原因:
一是管得死,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堵了門路,卻沒給出路。二是階層固化,利益無法調節,上升渠道為特定群體掌握,努力也是徒勞的,于是乎躺著。三是大平臺壟斷,互聯網曾是過去二十幾年社會發展的大功臣。現在它們成了社會的壓迫者,人民群眾困在系統里,而利益卻被平臺嚴重盤剝。有人管著,有人卡位,有人壓榨,哪來的活力?
相應的策略就是,上規矩也給出路;階層和崗位可以流動,所有機關單位都應有考核淘汰制度,都必須接受社會評價,而不是只有內部評估;反平臺壟斷,降低平臺費用,壟斷性平臺也要限制薪水,也要繳納稅收,一旦成為基礎設施。則應當接受國有化改造。
提議七:關于政策執行力的提議
政府的政策初衷往往是好的,但執行的效果往往不好。
案例一:政府熱線12345
本是用來反映人民需求和建議的。但在實際使用中推諉扯皮非常嚴重,而且往往是從中層就開始推諉扯皮。一個問題長期或數次得不到基層解決,其相應的投訴仍然會轉發到基層,然后在基層打轉轉,積累憤怒。試想,如果更高一級部門介入問責,問題早已經解決了。實際情況是中高層同樣推諉,導致12345常常就是擺設。
案例二:每年的人大代表選舉
原本要發動基層民眾積極參與的,結果是到了社區就截至了。社區脫離群眾自己內部推舉幾個,走個過場,最后拿出個很勢力的名單讓人民選,而人民根本不了解候選人。這種選舉有什么意義呢?選舉出的人大代表一年也見不到一次,別說代表人民提案了。
案例三:每年大會鼓勵的建言獻策
這無疑是好的,但有誰組織人民群眾建言獻策嗎?一般也就是網上發一條新聞,或者鏈接,鼓勵說“要開大會了,國家鼓勵大家提需求提建議”。而在制度層面、人員層面、組織活動層面,根本就沒人出來組織,結果是大家一肚子意見或建議,憋在民間,變成期盼或牢騷。沒有群眾的廣泛參與,到最后都是個形式主義的過場。
執行力為什么這么差?1,大家都認為走過場。2,有關部門內心里怕你提意見,“萬一捅了簍子我就倒霉了”。3,缺乏對官員本身執行政策效果的監督,轉發就完事兒了。4,各級部門包括基層都脫離群眾,政策落不到實處。鐵飯碗坐辦公室多輕松啊。
從上至下,從下至上,一以貫之的通透性被層級層層削弱,這是問題所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