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發展和成績豈可用貶低前人的辦法來說明
[ 窮鄉親 ] 于2008-09-10 強國論壇
改革開放是在前人的基礎和肩膀上進一步提高和超越的。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是:原來的基礎越高越說明現在的發展和成就更大,比如運動員創紀錄,原來的紀錄越高才能說明你現在的成績和水平更高;相反如果原來的基礎很低,甚至是負數,那么你的發展和超越還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嗎?人們常說否定歷史就是否定自已,這話一點沒假!
然而從媒體上看到,利用貶低和否定歷史的方法來彰顯改革開放成就的報道卻屢見不鮮。例如近期網上有一篇來源自《學習時報》的帖文:《三十年前我們為什么要選擇改革開放》(以下簡稱“改文”)就是如此。為了澄清事實、以正視聽,我看引出來再重新晾一晾也是必要的。
文章說:“從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初,由于左的思潮干擾經濟建設,使我國的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國的位次上不斷后移,而且與許多國家發展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人們知道,新中國剛建立時,面臨的是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經濟狀況己經降到了最低點。照“改文”的說法,新中國三十年的時間,經濟總量不但沒有發展,而且還“在世界各國的位次上不斷后移,與許多國家發展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那就是說,相比1949年更加落后,更加貧困,連舊中國也不如了。— 照此說法,中國人口怎能由五億增至八億,而且都能健康地生活下來?又怎能在世界反霸權斗爭中越來越強?既然你把過去的紀錄說得那樣落后,那么你的超越和發展還值得稱頌嗎!如此謊言,只能令人不齒了?
“改文”還說:“GDP總量和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的最核心的指標,它代表著一國發展的生產力水平,而且是一個國家一切社會、政治、文化、國防等等事業的物質和財富基礎,沒有GDP持續和有效的增長,其他方面的發展便無從談起。從經濟總量和人均GDP水平看,1952年,中國GDP總量占世界GDP的比例為5.2%,1978年下降為5.0%。人均GDP水平按當時官方高估的匯率計算,也只有224.9美元。1948年,中國人均GDP排世界各國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國人均GDP排倒數第2位,僅是印度人均GDP的2/3。”
這里明確表達了以“GDP為中心”的發展觀。然而“改文”作者應該知道:改革前的中國是計劃經濟國家,其經濟總量主要是以實物、產品數量作統計的,其貨幣、產值形式都很低,另外還有大量經濟要素和成果是沒有進入產值統計的。當時的國人只知道“發展經濟,保證供應”,多提高產量,是全然不知道GDP為何物的。連過去的國際經濟組織,在統計各國經濟總量時都采取“市場國家”與“計劃經濟國家”兩種區別的統計方法,而“改文”竟然完全拿GDP方式衡量改革前的經濟總量,豈不是荒唐可笑!如果非要堅持“以GDP為中心”作比較的話,那就要把毛澤東時代全部的建設投入、包括土地資源和勞動力等、所有的生產成果,如所創建的所有工業基地、還有“兩彈一星”等等都按市場價格計算;還應把那時興建的所有水利工程、農田基本建設、全國的大大小小的水庫、橋梁、鐵路、公路、基礎設施等都折算成GDP,然后再來進行這種對比,你看結論又會怎樣!
據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中國1950年至1980年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增長情況是:
石油由20萬噸增至10595萬噸,約增500倍。
煤炭由0.4292億噸增至6.2億噸,約增16倍。
鋼鐵由97.8萬噸增至3802萬噸,約增40倍。
發電量由45.5億度增至3006億度,約增66倍。
水泥由141萬噸增至7986萬噸,約增57倍。
化肥由7萬噸增至1232萬噸,約增176倍。
糧食由2494億斤增至6364.4億斤,約增2.5倍。
棉花由44.45萬噸增至270.7萬噸,約增6.3倍。
等等不俱。(數據引自1981年《半月談》載《我國三十年經濟成就一覽表》)
(中國改革以1978年12月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但各項經濟政策的頒布及其貫徹實際上是在1980年之后才逐步開始的。因此,這里的資科引用到1980年應無不當。)
以上資料表明,改革之前三十年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在增幅上都大大超過了改革之后的三十年,這里還不包括那個時代所創造的龐大固定資產。請問:這些難道不是最真實的“經濟總量”的增長嗎?
例如拿糧食產量來說,據國家的統計資料:從1965年至1979年全國糧食產量由19445萬噸增至33211.5萬噸, 年均增長率達3.5%, 1979年全國人均占有糧食684斤, 這比2003年的人均數量還高。當時中國的糧食產量自給率己達到了95%—110%。人們知道, 從撤銷人民公社之后的1984年至2003年,19年的時間全國糧食產量才增加了2338萬噸, 即由40732萬噸增至43070萬噸, 年均增率只有0.3%, 這還不到改革前的的十分之一。這說明在八十年代改革之前, 中國的糧食及其他一些農產品產量己不短缺,中國人民從總體上己經達到了溫飽 。又何來有什么“普遍貧困”、“吃不飽”的現象?
據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所有數據,都說明建國六十年來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例如,據逄先知《紀念抗美援朝勝利50周年》文中所記:1950年,我國的國民總產值是100億美元,美國是2800億美元,中美之間差距是1:28。而到1976年,中國的國民總產值是3200億美元(人均410美元),美國是18000億美元,中美之間差距是1:5.625。(見《各國概況.1978年》)這就說明,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比同期發達國家快得多,26年的時間與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之間的差距就縮小了四倍之多,即使算上人口增長因素,其人均增幅及其世界排位也是大大提高的。而“改文”卻竟然說:1978年中國GDP占世界GDP的比例卻由1952年的5.2%“下降為5.0%。人均GDP水平按當時官方高估的匯率計算,也只有224.9美元。”“在世界各國的位次上不斷后移,而且與許多國家發展的差距也越來越大”“1978年中國人均GDP在世界排倒數第2位,僅是印度人均GDP的2/3。”這種判斷與目前我國官方統計數據和公開發布的資料出入如此之大,實在令人吃驚!請問作者:你這里所用的中國GDP數據是哪家測算出來的?為什么不注明出處?莫不是自已隨便編造的吧!如果照“改文”說法,1978年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是5.0%的話,那么依據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的研究結果:中國經濟2003年在世界上的排名仍與上世紀六十年代一樣,居第六位。2001年中國GDP占世界比重不到4%,比六十年代還低一些。(引自《新華每日電訊》《中國經濟的世界影響不可高估》,2005年8月11日) 這就是說,中國改革以后二十多年的GDP占世界比重還遠不如1978年的高。對此,“改文”作者又將作何解釋?
人們知道,改革以來很多年份的GDP都以百分之八、九的高速度增長;然而,其中如果算上通貨膨脹及環境污染、資源破壞造成的嚴重損失,算上投資失誤、金融不良資產以及貪污腐敗和犯罪等各種社會問題的巨大成本,還有建造的大量豆腐渣工程,其真實有效的GDP難道能達到改革之前嗎?
精英們如此愚蠢、拙劣的做法,真不知他們究竟是在贊揚改革還是在糟蹋改革。好在它能夠喚起人們的思考和爭鳴,再不可被某些謊言繼續欺騙下去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