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三想
王二路
作為一名中共黨員,每每到了“七一”之際,便有所思所想。譬如,想黨的偉大、光榮、正確以及別的什么。今年的’七一”是建黨九十周年,思考的問題更多。簡要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三想”:
其一、想黨風。
想黨的艱苦樸素之風,想黨的克己奉公之風,想黨的言行一致之風……
所謂黨風即指黨內的風氣狀況如何。它既是廣大黨員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出來的作派和風格,又能最直接地表現一個政黨的風貌。人民群眾評價一個政黨先進與否,不但要看它主張什么,更要看它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如何。
一個政黨的黨風如何,直接關系著這個政黨的興盛衰敗、生死存亡。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起初打天下時,隊伍的風氣正士氣高漲,很得民心,以至于老百姓編唱出“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起義軍歷經磨難,備嘗艱辛,終于推翻了明王朝。但是,在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形勢下,內部開始了互相爭斗,生活腐化,風氣壞到了極點,結果民心盡喪,遭至滅頂之災。
再如,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一些執政多年的老黨、大黨相繼失去政權。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執政黨不注重作風建設,聽任不正之風侵蝕黨的肌體,損害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失去了民心。民心即天心,喪了民心,豈有不敗之理?
眼下,我們黨內的風氣如何呢?某些人“官場上——信誓旦旦跟黨走,私下里——違法亂紀搞貪腐”陽奉陰違的壞風氣,早已引起人民群眾極大的反感,也已嚴重地損害了黨群、干群關系,侵蝕著黨的肌體。
其二,想傳統。
想老紅軍傳統,想老八路傳統,想“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傳統……
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民族勤勞節儉、不怕艱苦的優良傳統的真正繼承者。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歷盡艱險、飽受磨難而不失革命之志,這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我們黨靠艱苦奮斗起家,也靠艱苦奮斗發展壯大、成就偉業。我們所熟悉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等,其核心就是艱苦奮斗。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奮斗的光輝歷程一再證實: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一個時期以來,由于諸種原因,黨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好傳統,在相當一部分黨員和干部中被淡忘了,有的甚至已經丟得差不多了,極個別人還走上了與黨和人民相對立的犯罪道路。如此這般,不能不引起人們深深地憂思。
其三,想形象。
想黑暗勢力面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偉大形象;想槍林彈雨中“寧肯前進一步死,決不后退半步生”的英雄形象;想和平建設時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光輝形象……
一名黨員即是一個標桿、一面旗幟。和平建設時期,中共黨員的真正形象須是“平時工作能看出來,急難險重能挺出來,生死關頭能豁出來”。無論是“看出來”、“挺出來”,還是“豁出來”,都是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所給予廣大人民群眾的形象。
戰爭年代,黨和軍隊給人民群眾的形象是“又掃院子又挑水,大爺大娘不離嘴”。眼下,有些黨員干部給人民群眾的形象則是“捂的嫩白養的胖,大爺大娘全都忘”。故此,形成了“辦公條件越來越好,群眾辦事卻越來越難了;高速公路越修越多,干部和群眾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了;通訊水平越來越高,干部和群眾的聯系卻越來越少了”的極不和諧的狀況。
黨的形象是取信于民,還是失信于民的試金石。口口聲聲的“清正廉明”、“一貫正確”或人為樹立的虛假形象無論如何“光輝”、“高大”,遲早總要倒塌。只有以堅貞高尚的品格為基座,以社會大眾的意向為框范,和著慷慨付出的汗水乃至殷紅的血水澆鑄的形象才是光彩照人、永不磨滅的。這樣的形象也才能深入人心,風范永存。
優良的工作作風,光榮的革命傳統,光輝的偉大形象,是中國共產黨無堅不摧,永立不敗之地的根本之所在。
相關文章
- 凜然:就一枝清荷一句話,談當前“左派該怎么辦”問題(四)
- 凜然:中央黨校周天勇如此陰毒,不加悔改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 中央黨校李君如頂風作案,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面臨功敗垂成危險
- 凜然:開展一個對中央黨校王長江錯誤思想的徹底批判
- 建議左翼開展一場新的整風運動
- 左翼應斗私批修,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 毛澤東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五大成就——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90周年
- 革命題材影視的新跡象及其社會歷史背景
- 鐵肩擔道義,赤膽誦紅詩——首屆中國紅《紅色詩歌朗誦會》隆重召開
- 奚兆永:馬列主義與中共的命運---對90年歷史的沉思(修改稿)
- 奚兆永:對90年歷史的沉思之八---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只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 奚兆永:對90年歷史的沉思之七---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只能是實現共產主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