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徐友漁先生《過去年代就沒有腐敗?》一文
老 兵
徐友漁先生最近在《中國新聞周刊》上發表了《過去年代就沒有腐敗?》一文,有人可能認為有新論點、新證據,立即做了轉載,《作家文摘》就是這樣做的(見該報第1063期第4版)。
徐先生認為過去的年代(徐先生文章中明確地指明:“毛澤東時代”)就有腐敗。“有必要破除(‘過去年代沒有腐敗’)這個一廂情愿的美化。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絕非伊甸園。”他要人們,尤其是沒有經歷過毛澤東時代的年青人不能真的相信“伊甸園”的神話。
什么樣的“伊甸園”神話?徐先生有一段長長的文字如下,不可不原文照引,以免產生曲解。原文如下:“面對現在的社會存在的腐敗現象,有一種議論流行得很廣,即改革前的‘過去年代沒有腐敗’。這種觀認為了,改革固然取得了經濟增長的成績,但付出了道德、社會風氣和社會公正的代價,是得不償失,弊大于利。它認為:改革前年代的特權、腐敗比現在輕微得多。人民生活不富裕,但很公正。”“那是一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人人平等的時代。”
為了“破除這個一廂情愿的美化”,破除“伊甸園”的神話,徐先生一口氣拿出了七、八個證據,但不能說服人。
第一個證據:改革開放之前“同樣存在特權、腐敗和社會不公正,存在社會矛盾和民眾的怨氣,‘四清’運動可以說明干部利用職權貪污腐化謀取私利有多么嚴重。”
據我們所知,“四清運動”開始之初,中央曾提出四清與四不清的矛盾,認為基層政權和基層干部爛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等等。但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隨即發現判斷有誤,迅速提出23條(有中央文件),并迅速糾正了過去的做法。“四清運動”整個過程證明干部包括基層干部,絕大多數是好的和比較好的。原本設想在基層開展這個運動之后,在國家機關也要展開。但后來并沒有這樣做。對整個干部隊伍多數是好的和比較好的這個評價,一直保持到文革前。四清運動僅在農村展開,廣大機關和城市并未卷入。徐先生說的“存在社會矛盾和民眾怨氣……有多么嚴重”,請問有何根據?我們當中的人,都直接下(鄉搞過四清,并擔任隊、組長)有親身經歷,總該有發言權吧。
第二個證據:“文化大革命‘反官僚特權’的口號獲得民眾的狂熱支持,說明當時社會矛盾多么尖銳。毛主席在一個批示中說:‘官僚主義者階級與工人階級和鄉貪下中農是兩個尖銳對立的階級。這些人已經變成或正在變成吸工人血的資產階級分子。’可以想一想,毛澤東的話描述了一幅什么樣的社會不公和社會對立的圖景。”
這一段話,我們讀了又讀,想了不止一想。我們弄不懂徐先生這一段話究竟要說明什么問題。毛主席的這一段批示和他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正確嗎?文化大革命不是給全盤否定了嗎?給全盤否定了的東西,可以作為政治腐敗的根據,徐先生居然荒唐到這種程度。
還要指出,文化大革命是要打倒黨內走資派,打倒“走資派還在走”,不只是徐先生文中的“反官僚特權”。徐文引用的毛主席批示的官僚主義者階級、資產階級分子。反對這個階級和分子,少用了這幾個字,變成徐先生筆下的“反對官僚特權”徐先生能這樣行文嗎?
再要指出:徐先生幾次用了“特權”一詞,不知具體何所指,不能虛幌唬人。徐先生說“獲得民眾狂熱支持”,這倒不假。但群眾運動不是天然合理的。林彪在文革中說“群眾運動天然是合理的”,那是錯誤的。89年的天安門事件,百萬群眾上街,夠狂熱的,能證明“政治腐敗”嗎?
第三個證據:“那個時代不平等并不是首先表現在經濟上,而是政治上。黨員和非黨員、團員和非團員、甚至積極分子和非積極分子之間,在升學、提干、參軍等等前途攸關的大事上待遇是不一樣的,更廣泛,更嚴重的是,人們根據家庭出身的不同,從一生下來就被分成三六九等,以后的個人努力和個人表現基本上不作數。”
這一段話所說的情況,在那個年代確實有,但也不是絕對的。這種狀況的造成,有其歷史和政治背景:我們黨是在長期極其嚴酷的階級斗爭后取得政權的;而在新政權建立后;又較長時間處于敵對勢力政治、經濟、軍事圍攻之中,與敵對勢力的斗爭依然嚴峻,因此階級斗爭弦一直繃得很緊,警惕一直很高,為了維護和鞏固新政權,認識和實踐上有左的甚至極左的偏差。后人可以議論批評,但不能把這些拔高到“政治上腐敗”上。也不能把這些問題任意夸大。因為那個時代生身于地主、資產階級家庭的人,入學、入黨、提干的大有人在。徐先生不是也說是“基本上”嗎?不能把這些問題說成是政治上腐敗。還因為社會發展到今天,也遠不是人人平等。沒有人說什么三六九等,但當今社會中不是也存在很大差別、差異嗎?窮人富人,城里人鄉下人,農民、農民工、下崗人員,金領白領藍領、干部與平民、在職人員與離退人員等等,等等都一律平等嗎?能把這些差別、差異說明是“政治腐敗”嗎?至于重視黨員問題,今天從中央到地方,許多單位里處以上甚至科組以上的,不也是黨員占絕大多數嗎?你總不能說是“黨天下”吧?
第四個證據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北京曾有一個名叫楊國慶的青年,因為‘階級路線’政策而對前途絕望,在友誼商店砍傷一名非洲和一名歐洲外交官。死刑當然屬于咎由自取。但反過來可以想想,當時沒有鋌而走險但有類似的年輕人有多少。這種整體性的歧視政策在文革中發展成為赤裸裸的血流論。”
個別刑事犯罪事件,一定與什么論有關嗎?能夠據此證明毛澤東時代“政治腐敗”嗎?現在的社會里,殺人與被殺的,又有多少,徐先生知道,觸目驚心啊,那又是因為有什么論的影響嗎?能證明現在的社會“政治腐敗”嗎?如果不能,那么徐先生的立論站不住腳;如果能,豈不荒唐透頂!
第五個證據其實是兩個:其一是“關于飛機失事,直至80年代還屬于‘陰暗面’不準報道,難道我們可以說,中國真是今不如昔,以前飛機不出事,現在經常出事”。
這又是一些個案,過去飛機失事不準報道是否屬實,歷史久遠我們弄不清楚。但過去和現在,飛機能年年、月月失事嗎?公開報道就萬事大吉,不公開報道,就證明什么“政治腐敗”嗎?
其二,“60年代初河南信陽地區餓死的人就達100萬以上,但有多少人知道?”三年困難時期,確有餓死人的,不僅是河南一地,有人說安徽更嚴重。但具體數字,誰也說不清楚。各種說法都有,迄今沒有權威性材料。當然不管怎么說,都是那段時間的令人痛心的嚴重失誤、嚴重錯誤。人們有權議論、有權批評。但也要具體分析。當時和現在都沒有公開報道,因為怎么也弄不清具體數字了。據我們最近問信陽和安徽一些同志,他們說,當時中央派了李先念調查處理信陽等地事件,基層干部不說實話,省里也搞不清楚。 后來撤了省委書記曾希聖和其他地方干部的職。造成這種交代不清楚的原因,在于:當時許多干部,先是弄虛作假,浮夸成風,中央也受蒙弊,造成嚴重后果后,有些干部害怕承擔責任,又千方百計地掩蓋搪塞。局面相當困難。當然中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后來的黨中央召開的七千人大會上,毛主席和一些同志做了檢討。歷史舊帳可以算,但上綱到毛澤東時代(整整一代啊!)都有“政治錯誤”,客觀公允嗎?徐先生非常強調信息傳遞、公開報道問題。舉飛機失事和信陽餓死人等例子,說明過去當時當局嚴重封鎖信息傳遞,不讓公開報道,因此人們抱怨聲音少,現在信息開放,公開報道多,抱怨聲音多了。“所以,憑抱怨聲音的多少和大小來評判腐敗的程度,是不可靠的。”這些話仔細分析,也站不住腳啊。現在人們抱怨的聲音多多了,根本原因不是正在于徐先生自己也承認的:“純粹就事論事,我們必須承認現在的腐敗比過去嚴重”嗎?
其實,對言路路不斷開放,加強透明度,也是近一、二年的事。前幾年兩家很有社會影響的雜志:《中流》和《真理的追求》被查封,《中流》主編魏巍同志被軟禁,就未見公開報道。非典流傳也有一段時間未見報道。香港鳳凰臺和《鳳凰周刊》所報道的許多事,大陸內也未見。有些問題、有些事情,在形勢復雜和十分敏感的情況下,如何報道,當局當然有所考慮。不能都上到“政治腐敗”上去。
徐先生煞費苦心,搜羅了這么多的證據,力圖破除人們“一廂情愿”的“伊甸園”神話,為的是對改革開放保駕護航,防止有人“那種言外之意,即對改革開放作整體性的否定,主張回到過去”。可現在辯護,這就不對了,就犯了錯誤了。徐先生犯了立場、觀點上的錯誤。徐先生可否認真考慮一下:“有一種議論流傳得很廣泛”,那是為什么?如果站在廣大人民,特別是蕓蕓中、下層人民的立場上,細察民情,傾聽民聲,不抱成見,客觀公正,就會發現這種議論流傳得很廣泛的原因為何?就會認識到這些議論基本上是符合那時實際狀況的,基本上是正確的,也是堵塞阻擋不了的。
徐先生的錯誤,還在于沒有遵循歷史唯物主義。評價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要力求客觀公允,實事求是。列寧教導我們:“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如果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那么,對“毛澤東時代”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風物長宜放眼量”。這個歷史時期跨度達十多年,是一條歷史長河。對十多年評價,不能只局限于一時一事,或幾件事。,最近,甘林同志在《還原歷史還是顛倒歷史?》文章中,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話:“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純的歷史事件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少會冷靜鉆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里只說空話是無濟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頁)這一段話,說得多好啊!毛主席時代有得有失、有成績也有失敗,有光輝奪目的輝煌,也有使人痛心的錯誤。就失誤而言,人們還可以舉出徐先生沒有舉的例子,除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外,還有胡風事件、反右派、反左傾等等。
致使經濟上受到嚴重損失、政治上有不少冤獄,都是事實。但與之同在的,還有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是中國歷史一段極其重要的時期。
新中國實現真正的統一、在對外方面“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突破各種敵對勢力政治、經濟、軍事、輿論等等方面的圍攻,打破了重重封鎖和孤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結交了遍天下的朋友。對內,在舊社會千瘡百孔的基礎上,開創了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奠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迅速鏟除了各種舊社會遺留下的污垢,治安良好、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民族實現了大團結等等,等等。毛澤東時代是一個群星璨爛的年代。今天的改革開放,不是改朝換代,不是天上掉下了餡餅,而是在毛澤東時代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是站在前輩肩上向前進的。那個時代的是非功過自在人心,自有公正的評價。人們對毛澤東時代,有肯定、有憧憬,不是沒有道理的。周總理、劉少奇、朱老總、陳云等無數老一代革命家,清正廉潔,鞠躬盡瘁為人民。正是由于他們同毛澤東共同努力,不僅緩解社會危機,而且保持社會的發展。周總理逝世后十里長街淚相送。老同志至今提起他仍然十分懷念。許多老一代革命家當年對毛澤東的一些錯誤決策,有異議,有抵制,如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謂“二月逆流”,就是對這場運動中的錯誤的抵制。不少老一代革命也有抵制種種不公正待遇,;人們都深深同情。那個時代,成百萬的干部大都無私奉獻,做出了可貴的貢獻。現在徐先生“立馬橫刀”,說那個時代有特權、政治腐敗,徐先生,您下得了手嗎?就是對毛澤東同志,也要一分為二。晚年有失誤、有錯誤,但功大于過。他為中國革命,貢獻了六位親人,他為奪取、建立、鞏固人民政權,奮斗終生。他是毛澤東時代的決策人,那個時代的成就,都有他的偉大貢獻。毛澤東對自己的失誤并非毫不覺察,毫不自省。除大躍進中的錯誤,他在七千人的大會上做過檢討外,文革后期,對四人幫有所批評:特別是逝世前,他曾對一位非洲總統表示過憂慮。毛主席說,現在怎么這樣亂啊!那位總統說:“天下大亂,亂了敵人,鍛煉了自己。”毛主席說,不是,我說的是國內。對毛澤東的是非功過,可以評論,可以議論,但一刀砍下去,說他政治腐敗很不客觀,不負責任。徐先生不會不知道,現在有許多人(如“激情廣場,大家唱”)唱起“抬頭看見北斗星,心中懷念毛澤東”仍然滿懷激情。對那個時代,究竟應該如何評價,胡錦濤總書記今年7月26日在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四十二次集體學者時做了高瞻遠矚的概括:“我們黨帶領人民奪取政權、建立新中國的斗爭充滿艱辛,我們黨帶領人民鞏固政權,實現現代化的實踐同樣充滿艱辛。”在探索前無先例,又是一個十分落后腐敗的大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何等艱辛,何等復雜。鄧小平說:“要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是這樣,難道過去就不允許。對當今改革開放,人們在肯定成就的同時,也有反思、有議論、甚至有怨氣、怨言。這也是必然的。改革開放以來,環境污染嚴重、資源破壞加劇、腐敗觸目驚心,國有資產不斷流失、貧富懸殊擴大、社會嚴重不公,“三座大山”問題、三農問題、社會風氣不好等等,不能不使人擔心。當前,又面臨經濟發展過速、通貨膨脹明顯,投資增長過快,出口遭到很多限制等等新的挑戰。社會發展中的這許多難題,有許多是過去遺留下來的。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面對各種挑戰,有清醒的認識。
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對人民中的反思,議論、怨氣、怨言也能虛心聽取(人代會、政協會、各黨派座談)。解決中國的難題,不斷取得持續發展,只能依靠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我們可以獻計獻策,但決不能坐在書齋里隨意“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制造人們思想上的混亂。
(本文作者為外交部的老參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