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了還是墮落了——因“潛規則”隨想中國電影
云淡水暖
注:此文原是應某“著名雜志”編輯朋友之邀而寫,因為被認為草民列舉的“舊”電影作品是“政治產物”,未能登出,值此娛樂界光彩與污穢共舞之際,在論壇“實名區”和“深水區”發一下吧,看看審帖的尺度如何。
雅典奧運之夜,隨著一陣據說是“節奏明快”的,其實是雜亂無章的,有《茉莉花》之畸形而無《茉莉花》之神的《茉莉花》的奏響,我們驚異而憤怒地發現,在一個由世界奧林匹克運動聚會所提供的,為了展示中國無盡風韻的舞臺上,中國“最著名”的導演張藝謀奉送給數萬現場觀眾和全世界數十億觀眾的,竟然神似了美國好萊塢《出水芙蓉》風格的3、40年代的大腿舞,隨著臺上據說是“北京若干所高校精選出來”的年輕姑娘們拙劣的扭動,中國女性傳統的含蓄、優雅、莊重蕩然無存,中國傳統音樂《茉莉花》所應該展現的淡雅、悠揚、高潔無蹤可覓??赐旰笪覀儾坏貌粚徱曌约?,“這就是中國?這就是東方的中國?”。當然,少不了招牌的大紅燈籠的滿場游蕩,還有假模假式的,只有男式的柔媚而無陽剛之氣的“武術”。當然,網絡上罵聲群起,當然,“主流”媒體不咸不淡地贊美了幾句。
一段奧運結尾戲,我們多少體味到了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的現狀與中國觀眾的無奈,就是墮落,藝術上的墮落和人格上的墮落交織在一起,表現出來的還是墮落,墮落到要撕開中國旗袍的下擺,露出更多部分的大腿來招搖過市,吸引西方人的眼球。但這至于嗎,為什么非要撿起好萊塢式的陳舊破爛,才能夠“真正”表達一個民族應該有的魅力和人格呢?與一種非要迎合西方某些群體怪異欣賞口味的“露陰癖”式的奇怪心態是分不開的。
“第五代”及其吹捧者是驕橫的,驕橫于他們對文革前(文革中的不算)17年中國電影的鄙視與“貴族”心態,在他們眼里,文革前哪里有什么電影和“電影藝術”,只有“政治命題題作文”,他們站在“不政治”的,“藝術”的、“文化”的高地上傲視著中國電影的過去。事實上呢,如果不客觀地把電影藝術、產品放在當時的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考證,用今天的所謂“流行思維”去對待過去的一切,那個時代的電影自然無法喝彩。
如果我們回頭比較一下,《草原晨曲》中豪邁的建設之歌;《今天我休息》中親切的家長里短,《五朵金花》中少數民族氣息濃厚的詼諧,《冰山上的來客》的雄渾與蒼涼,《小兵張嘎》的樸實機靈,《枯木逢春》中苦妹子的悲苦,《青春之歌》中林道靜的執著,《護士日記》中的戀曲,《羊城暗哨》中的智斗,多色彩與多角度地反映著一個時代對社會、人生、藝術的看法。當然,都無可避免地打上了那個時代的烙印。但正如此,電影的發展軌跡、電影人的藝術人生與時代的交集,才如實地在一大批電影中凸現出來。局限性有,但誰沒有局限性,好萊塢在市場和金錢左右下的作品,局限性更明顯。
氣宇軒昂的“第五代”們、已經氣勢洶洶地咆哮不已的“第六代”們、將要咆哮的“第N代”們,都力圖證明自己是電影意義上的“時代先鋒”,他們不斷用“大制作”、“小制作”來力圖夯實自己的地位。但是,看著那些大張旗鼓地喧嘩著“隆重推出”,或者偷偷摸摸地在海外先露一小臉的“制作”們,給人的感受就是,“代”們的確是“顛覆”了中國的電影史,但這并不是他們獨立意義上的“顛覆”,不是什么創舉,而是一頭栽進西方、歐洲、好萊塢、香港電影思維模式的大雜燴中的一批雜燴??赡茈s燴本身沒有什么不好,但若果是“兼收并蓄”、“去粗存精”的雜燴,就算是雜燴的“上品”,然中國電影的“代”們翻炒出來的,恰恰是囫圇吞棗式的、毫無中國個性的低級雜燴。
“代”們是聰明而實用主義的,以投機心態主導下的“代”們,把中國改革開放后由某些文化精英奮力掀起的崇洋思潮而導致的社會、文化脈搏玩的很準,一種什么都要看“外國的”眼色(實際上是西方、美國為主導的評價)的心理,導致“出口轉內銷”的就是“好”的這么一種思維定勢。于是乎,亂性、粗野、血腥,這些西方電影中司空見慣的“藝術元素”,赫然以中國青年男女為載體出現在西方觀眾的面前,當然掀起一陣喝彩和無與倫比的激動。誠然,張藝謀成功了,從國外一直成功到國內,這成功給其及其“代”們帶來了近20年的得意非凡。
于是乎,“代”們根據西方標準、自我喜好炮制出來的一個個要么形象委瑣、要么行為畸形怪異、要么道德淪喪的中國各個時代的“小人物”們,頻頻向世界展現,頻頻獲“獎”,當然,中國人心目中的那點民族自尊與歷史厚重感,就一點點被虛無著、吞噬著,難怪最不感冒、罵聲最響的人群之一,竟然是海外留學的中國人,哪里有如此作踐自己的民族的。多多地展現給世界的都是這些,自己人先不管,外人會如何看待中國的社會和歷史。
“代”們是自戀的,多少個“代”在記者的鏡頭和采訪面前,是如此的矜持和傲慢,包括最近兩年才冒出來的所謂“記錄式小制作”在國外大行其道的“代”,他們對中國現實生活的事實上的漠然,對“主旋律”的鄙視,似乎要證明他們所不受“禁錮”的高傲和奔放的個性。但是,我們遺憾地發現,“代”們現在正在玩和準備玩的那些,早已是西方電影市場中的“明日黃花”,性混亂、性倒錯、吸毒、頹廢、意識流這些“元素”,偷拍、跟拍、晃動拍這些技術手法,西方自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盛行、《嚎叫》、《他們》之類的代表作泛濫達到高潮以來,已經玩濫了,玩成了垃圾了,“代”們堂而皇之地撿起來作為標志性旗幟揮舞,是否預示著中國社會也要來這么一下子呢。
然而,“代”們頂禮膜拜的好萊塢文化中,只要涉及交戰、間諜這些題材,肯定是高揚美國式的“愛國主義主旋律”的,《巴頓將軍》開頭結尾處巨大的美國國旗,《拯救大兵雷恩》中美國士兵的“以一當千”的“英勇戰績”,《第一滴血》中蘭搏如入無人之境的廝殺,都登峰造極地張揚著美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按眰冝q解說,因為美國強大,所以“愛國容易”,可是,“代”們何嘗有一點半點哪怕是好萊塢式的“主旋律”讓我們眼睛一亮呢。
“代”們雖然還風光著,但在巨大票房和“代”們的驚嘆、得意、歡呼的背后,我們隱隱約約看到的是枯竭、是無奈。華麗的服飾、及其講究的燈光、宏大的場景,都掩飾不住“代”們“江郎才盡”的焦灼。蒼白的、無聊的、做作的情節,已經拉近了過去講究歷史、人文、社會內涵的內地劇本與市儈的、“無厘頭”的、無聊的香港電影的距離。從靠挖掘新人、新面孔甚至不惜啟用業余演員而營造生活和藝術的真實,到重金追捧香港、臺灣的半老頭、半老徐娘、無頭無腦的“偶像派”來吸引票房。玩技巧、玩特級,諸如飄逸在空中、水上的“打斗”,電腦制作的“箭如雨下”、“萬馬奔騰”,在對好萊塢、香港電影的亦步亦趨的模仿中,已經接近徹底迷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