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價值核心理念與話語方式的新聞專業主義在西方主流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中表現的十分明顯,但是在堅持中立、平衡的報道原則背后,由意識形態傾向所導致的價值偏見并未消除?!都~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報道中,采用了較為平衡和多元的視角,對事件進行了相對公正和客觀的報道,但同時卻潛藏著一定程度價值偏見。在全球傳播時代,如何認識與理解西方主流媒體新聞專業主義與價值偏見的矛盾,對于化解國際輿論沖突、打破國際失衡以及構建正面涉華輿論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緣起
作為話語方式與職業理念的新聞專業主義思想最初起源于美國,后擴展到整個西方新聞界,成為資產階級新聞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西方媒體標榜的新聞從業者所必須遵守的最主要的新聞職業規范。它是在美國政黨報刊解體之后發展起來的一套新的公共話語模式和新聞工作理念,強調新聞媒介必須是獨立的,在新聞報道中要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去報道事實,還原事實真相。作為詮釋和評判新聞報道的主導話語,新聞專業主義也逐漸成為了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價值的核心理念。
然而在理論和實踐的歷史衍變中,新聞專業主義卻遭遇現實社會的沖突。尤其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全球傳播變的更為頻繁和重要,傳播的主動權更多的是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手中,體現出了是一種非對稱、不平衡的傳播格局,這也使得西方主流媒體逐漸控制了全球傳播的話語權。“由于新聞報道已成為了上層建筑領域中控制、操縱社會意識的得天獨厚的一種意識形態,人們沒有理由、也無法回絕它的意識形態性質。”特別是在這種不平衡全球傳播過程中,這種由意識形態傾向所導致的價值偏見,體現得更為突出。于是,出現了理想與現實的悖論,反映出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本質屬性。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高,逐漸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話題焦點,吸引了眾多西方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尤其是以美國主流媒體為代表的涉華報道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目前中日兩國由于釣魚島主權爭端問題,所引起的沖突持續升級,并引發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對西方主流媒體涉華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框架研究,是分析不同意識形態下傳媒特點的主要途徑。本文試圖借鑒新聞框架理論,通過對西方主流媒體的代表--《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報道框架的分析,從而透視西方主流媒體的新聞專業主義內涵及國際傳播中的價值偏見。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
1.媒體選定
為聚焦和精簡研究主題,本文選擇美國《紐約時報》作為調查對象?!都~約時報》自1851年9月18日創刊以來,就把自己定位為一份“報紙記錄”,是當今美國乃至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紐約時報》堅持獨立、客觀的報道思想,最大限度的體現著西方主流媒體的專業主義理念和職業精神,擁有良好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逐漸成為西方主流媒體的代表。
2.時間范圍選定
近年來,中日兩國由于釣魚島爭端問題沖突不斷。2012年8月15日香港7名“保釣”人士為抗議日本政府“購島”鬧劇,登上釣魚島宣示主權并遭到了日本政府的非法“逮捕”,引發了國內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中日兩國矛盾沖突也出現了持續升級態勢。為此,本研究確定將抽樣時間斷定為2012年8月15日至2012年10月1日,時間跨度約為一個半月,并以“周”為單位,分7個時間段對事件的新聞報道進行分析:8月15日至8月21日,8月22日至8月28日,8月29日至9月4日,9月5日至9月11日,9月12日至9月18日,9月19日至9月25日,9月26日至10月1日。
3.樣本單元選取
本研究將《紐約時報》所確定時間段內的關于中日釣魚島爭端的相關報道均作為分析樣本,并且以“篇”作為樣本分析的基本單位。樣本選取采用以下兩種方法進行:一是利用ProQuest學術研究圖書館(Pro 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對《紐約時報》的網絡版數據庫在上述時間段內相關報道進行關鍵詞檢索,在數據庫中輸入Diaoyu Islands、SenkakuIslands、East China Sea、Territorial Dispute between China andJapan等中日釣魚島爭端相關關鍵詞進行搜索,獲取相關樣本;二是人工翻閱《紐約時報》在上述時間段的所有報道,獲取樣本。通過兩種方法,對所搜集的樣本進行篩選和驗證,最終確定樣本總數為45篇。并采用內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結合定量和定性兩種方法對研究所涉及的樣本進行分析和解讀,以探討西方主流媒體的新聞專業主義及其潛藏的意識形態傾向和價值偏見。
(二)新聞框架分析方法
框架理論源自于貝特森,后由高夫曼在《框架分析》一書中將這一概念引入了文化社會學。美國學者于20世紀90年代首先采用框架理論分析媒體內容,此后,框架理論在媒體研究中被廣泛運用。傳播學者借鑒高夫曼的框架理論思想,提出了框架是新聞傳播的核心,為新聞事件賦予意義,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媒體框架會對新聞事件和報道議題進行重構與界定。目前,框架分析法在傳播學視野下至少涉及到了三個研究領域,第一,從新聞生產的角度來看媒體的內容框架如何被設置;第二,從內容研究的角度來看大眾媒體的內容框架是什么,即媒體框架;第三,從效果研究的角度來看受眾如何接收和處理媒介信息,即受眾框架。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對媒介內容框架的分析,利用媒體內容中的象征符號和表意元素等框架的構成要素的使用來研究具體的新聞框架。
臺灣傳播學者臧國仁曾把框架劃分為高、中、低的三層次結構,其中框架的高層次結構,指的是對某一個主題事件的定性,即“這是什么事”,高層次的意義經常以一些特定的形式出現,如標題,直接引語??蚣艿闹袑哟谓Y構則為新聞話語分析,主要包括主要事件、口語反應、評論分析、預測、先前事件、事件結果和來源等要素。而低層次主要指的是新聞文本的框架。借鑒阿蘭•貝爾所構擬的新聞文本的話語結構和臺灣傳播學者臧國仁高、中、低的三層次理論,本文將媒體新聞事件的報道結構概括為三大部分:歸屬、摘要、故事,也即研究中通常所指的新聞的來源、新聞事件內容和文本敘事方式。結合《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的新聞報道,借鑒已有的新聞報道研究框架,本研究設計采用了一個操作性更強的新聞框架模式。
建構的報道框架中,信息來源主要是指探討信源主體是誰,所涉及的主要是新聞事件是否是真實可信的,關系到的是媒介的公信力。本研究把信息來源分為新聞來源和消息來源,主要是為了區分信源主體的性質,即直接信源是媒體還是個人或機構。新聞內容則分為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更多的是為了區分報道中是否帶有感情色彩和主觀立場,以此判斷媒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而文本方式主要是從新聞報道的話語方式和新聞的選取和編排進行分析,本研究框架把文本方式分為標題、導語、位置、篇幅和引用,以此來透視媒體的視野、態度與偏向。
(三)研究類目建構與編碼
在參考相關文獻和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本研究的實際情況以及前文所構建的新聞報道框架,本研究擬建構以下內容分析類目:
表1 信息來源類目
信息來源 A新聞來源 A—1 國際媒體
A—2 本土媒體
A—3 國際通訊社
A—4 本土通訊社
B消息來源 B—1 美國官方
B—2 美國民間
B—3 中國官方
B—4 中國民間
B—5 日本官方
B—6 日本民間
B—7 其他國家官方
B—8 其他國家民間
表2 報道形式及內容類目
報道內容及形式 A消息(包括長、短消息、綜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評消息等)
B特稿 B—1 特寫
B—2 新聞故事
B—3 讀者來信
C評論 C—1 社論
C—2 專欄評論
表3 文本方式類目
文本方式 A標題結構 A—1 單一式
A—2 復合式
B導語形式 B—1 硬式導語
B—2 軟式導語
B—3 復合導語
C位置編排 C—1 版序(頭版、其他版)
C—2區序(左右、上下、左上、右上、
右下、右下、居中)
D篇幅大小 D—1目大于1版
D—2 (1)版
D—3(1/2版)
D—4(1/3版)
D—5(1/4版)
D—5小于1/4版
E報道引用 E—1直接引用
E—2間接引用
E—3沒有引用
F態度立場 F—1 中立
F—2 支持日方
F—3支持中方
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通過考察已有的類似研究,并根據相關理論制定了編碼方法,具有較高的效度,在編碼完成后,隨機抽取30個樣本進行檢驗,Krippendorf Alpha值顯示編碼員間信度均值為92%,編碼具有較高的信度,可以進行分析。編碼完成后,再進行數據分析。
三、報道分析與研究發現
(一)《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新聞報道的數據統計與分析
1.報道數量
本研究所確定的時間范圍為2012年8月15日至2012年10月1日,選取的依據是建立在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發展過程的關注與對媒體報道深刻分析的基礎上。在本研究設定的時間跨度內,《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相關報道數共有45篇。從時間段分析,《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報道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8月15日至9月11日的“波動上升期”,持續時間約為四周,占總時間的5 8.3%,報道量為20篇,占樣本總量的44.4%?!都~約時報》該段時間內每天的報道數量具有較為明顯的變化,總體上呈現出持續上升的態勢:第二階段為9月12日至9月18日的“高漲平穩期”,持續時間約為一周,占總時間的14.6%,報道量為10篇,占樣本總量的22.2%。這一時間段內,《紐約時報》對事件的報道數量達到了一個峰值,在一周的時間跨度內都保持了較高的水平;第三階段為9月19日至10月1日的“緩慢回落期”,持續時間約為兩周,占總時間的27.1%,報道量為15篇,占樣本總量的33.3%,在這段時間內,報道則呈現出了緩慢回落的趨勢。從數據統計分析可以看出,《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這一事件保持了較大的關注度,對事件進行了及時全面的報道。隨著事件的發生發展,新聞的報道數量也呈現出相關變化。
2.報道主題與內容
從整體上看,《紐約時報》把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定位為由于領土爭端所引發的地區沖突問題。在借鑒國內外眾多新聞報道量化分析的分類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對樣本的統計與分析,可以把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新聞報道內容分為五大主題類別: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和其他,然后再根據報道的具體內容和報道方向進行分類統計。在45篇新聞報道中,以政治為主題的報道共21篇,占樣本總量的46.7%:以經濟為主題的報道共10篇,占樣本總量的22.2%:以軍事為主題的報道共6篇,占樣本總量的13.3%;以社會為主題的報道共4篇,占樣本總量的8.9%;其他相關報道共3篇,占樣本總量的6.7%。同一事件不同報道主題的比例差異反映了媒體報道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也暗含著媒體的新聞選擇標準及價值取向,同時也體現了其報道的集中性與平衡性并存。從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報道主題的比例來看,《紐約時報》對事件的主題定位與事件本身性質有很大的契合度,也體現了《紐約時報》力圖還原事實的客觀性。
3.報道形式
媒體的新聞報道形式也即新聞體裁,主要指的是媒體將采取何種方式對新聞進行敘事謀篇,報道事實。在對樣本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可把《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新聞報道分為三大報道形式:消息、特稿和評論。消息主要包括長短消息、動態消息、綜合消息、典型消息和述評消息等,特稿包括新聞特寫、新聞故事和讀者來信,而評論則包含社論和專欄評論兩種。在《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共有消息27篇,特稿12篇,評論6篇,消息與特稿在樣本總量中所占比例最大,敘事性報道數量大于評論性報道數量。由此可看出,《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報道主要以事實為基礎,注重信息的傳遞而不是意見的表達。但同時應該注意到,《紐約時報》在敘事性報道的過程中,同樣暗含著意見觀點及價值傾向,這主要通過其信源選擇、敘事手法、報道細節及引語使用等多種手段表現其態度傾向。
4.信息來源與報道地點
本研究中信息來源主要指的是新聞報道中所涉及的事實或觀點的出處,既包括消息來源也包括新聞來源,主要反映的是提供新聞報道的渠道及報道地點。不同的渠道選擇和報道地點體現的是媒體的專業性及價值傾向。在新聞來源中,《紐約時報》的署名記者報道最多,占7 8.7%.遠遠超過其他新聞來源所占比例,體現了《紐約時報》具有較高的新聞自制率,這與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密不可分,也體現了其所遵循的新聞專業主義。而在消息來源選擇上,特別是消息來源地的選擇上,如表4所示,《紐約時報》基本遵循了公平對等原則,來自中國的新聞素材與來自日本的新聞素材基本持平,由此可見《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報道,在消息來源地的選擇上是相對公正的。但在相同消息素材的比例下,素材題材的不同,也會折射出不同的價值傾向。
表4《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新聞報道信息來源與報道地點
消息來源 數量(篇) 百分比(%)
美國官方 2 4.4
2美國民間 1 2.2
3中國官方 15 33.3
4中國民間 4 8.9
5日本官方 17 37.8
6日本民間 3 6.7
7其他國家官方 2 4.4
8其他國家民間 1 2.2
5.敘事手法、報道細節及引語使用
新聞報道中敘事手法主要指的是新聞報道者通過敘述性的話語對新聞事件進行主觀性的解讀,是對新近發生事實的重塑。這種敘事手法在新聞報道中既要求要客觀反映事實,也力求在報道中表達特定的價值觀。西方主流媒體在涉外報道中,為了既體現其專業主義又表達特點觀點,則多采用敘事手法進行新聞報道。在《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新聞報道中,使用敘事手法的報道也屢見不鮮。除了特定的敘事手法表達特定的價值傾向的同時,在新聞報道中的一些細節的運用,同樣可以既提高新聞的可讀性及表現力,也可以表達一定的傾向性?!都~約時報》的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新聞報道中,細節描寫也十分突出。如對沖突發生后,中日雙方領導人及新聞發言人的神情動作的描寫,這些細節描寫細膩而又富有感染力,提高了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也暗含著更為深刻的含義。除此之外,《紐約時報》在新聞報道過程中,還十分注重引語的使用,特別是熱衷于直接引語的使用。直接引語在新聞報道中引用新聞中人物所說的話,被看作還原事實最重要的形式,也成為記者追求真實報道最有效的手段。在西方新聞界,引語特別是直接引語的使用成為了一種傳統?!都~約時報》在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報道中,直接引語頻繁出現,大量直接引語的使用,更進一步確保了信息來源的準確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新聞報道的客觀。
6.報道框架與態度傾向
根據阿蘭•貝爾所構建的新聞文本框架,結合對《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新聞報道的樣本的統計分析,發現《紐約時報》的報道框架以事件景況為主,共17篇,占樣本總數的37.8%,主要側重的是對事件的發生發展變化的報道,傳遞事件的最新動態,報道事實。對口語反應的報道占15.6%.評論分析內容占13.3%,事件結果占22.2%.先前片段11.1%。由此可見《紐約時報》在對中日釣魚島報道中,著重對事件過程和結果的報道,以客觀陳述事實為主,并在站在自身立場進行評論分析,同時在報道中并未忽視對事件背景的介紹,使得事件更為完整的展現在受眾面前。整個報道過程中,《紐約時報》整體呈現出了以述為主、以評為輔、述評結合的特征。(如表5)
表5《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新聞報道框架
報道框架 數量(篇) 百分比(%)
事件景況 17 37.8
先前片段 5 11.1
事件結果 8 22.2
口語反應 7 15.6
評論分析 6 13.3
新聞報道理論上要求客觀地描述所發生的事件,忠于事實原貌,不帶有報道者的主觀意圖和偏見。然而,主觀態度往往隱藏于新聞文本的字里行間,任何文字都不可避免得承載了作者的感受和情緒即態度,尤其是在有關政治話題的新聞報道中。在涉及不同意識形態及文化背景下的國際新聞報道,有態度的新聞報道則更為普遍。本文所說的報道態度主要是指記者在新聞寫作和報道時有意或無意地對報道對象流露出來的態度和表達出來的感情色彩。在借鑒國內外學者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對《紐約時報》議題報道的態度傾向性進行簡單分類,主要包括中立(無明顯態度傾向)、支持日方和支持中方。根據對樣本的統計分析發現,《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新聞報道中,中立性或雖有態度卻無明顯傾向的比例占到了87%,這與事件本身的復雜性和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緊密的相關關系。
(二)《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新聞報道的研究發現與討論
通過對《紐約時報》關于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報道的統計與分析,可以窺探出《紐約時報》報道的幾個基本框架:
1.《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新聞報道在內容上堅持了客觀性,特別是涉及爭端本身的報道上,對中日雙方的反應及沖突的發生和發展進行了客觀陳述,并未過多地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在信息來源上,堅持自采新聞,來源于中國的新聞素材與來自日本的新聞素材基本持平。同時報道時多采用敘事性的寫作手法,大量使用直接引語,報道從整體上看基本上遵從了真實、客觀的原則,體現了西方主流媒體較為成熟的新聞專業主義理念。
2.《紐約時報》在新聞報道中經常運用相對平衡的報道手法,顧及到新聞事件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涉及意見相左的方面,均予以呈現,給人以客觀、全面的印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紐約時報》的報道完全客觀、公正,沒有傾向性,只是這種傾向不是由記者直接表達,而是通過對事實主題的選擇以及一些報道手法和版面語言來實現。《紐約時報》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很少有轉引自新華社或中國官方媒體的新聞進入了頭版,而轉引自NHK或日本共同社的消息卻頻頻出現在頭版。這種篇幅運用和版面設置手段使得表面相對平衡的消息源,實際上強勢卻明顯不同,來自中方的新聞通稿,一旦被使用,《紐約時報》也會盡力降低其重要性。通過這種版面語言的運用,西方主流媒體的媒介價值偏向也暴露無遺。
3.在這次事件的報道中,《紐約時報》對日本非法“購島”,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這一事實進行了弱化處理,而逐漸把報道主題集中到中日之間的沖突上來,對于事件發生的本質原因涉及較少。在對事件的報道中,《紐約時報》極力搜尋符合其報道意向的沖突,如中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政治影響力的擴大以及地區穩定與安全的問題,然后通過版面位置安排、圖片運用、報道對象選擇等手段來凸顯此種符合其報道意向的主題。這正是西方主流媒體在涉華報道中經常所用的手段,欠公正性和雙重標準也表現的十分明顯,即在新聞報道框架建構內容上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相對客觀、公正,而在新聞報道的框架建構方式上隱藏著意識形態傾向和價值偏見。
四、總結與思考
研究發現,西方主流媒體涉華新聞報道的傾向性并非傳統上所認為的“正負兩極分化”,更多的時候是正負傾向交織在一起,表現出了一種非常矛盾的情結,即對某人、某物或某事同時存在兩種相互對立的情感和態度,并且這種矛盾傾向逐漸成為了西方主流媒體涉華國際輿論的常態。
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西方主流媒體的這種“矛盾情結”主要體現在新聞專業主義與價值偏見的沖突上。新聞媒體一方面要拋棄所有的干擾與誘惑,客觀、公正、真實的報道新聞事件,還原事實真相,嚴格遵守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規范;另一方面由于媒體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很難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而存在,不可避免的成為一定階級、政黨、財團以及其他利益群體的代表,價值偏見也就隨之而產生。
在對中日釣魚島爭端的報道中,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體的這種新聞專業主義與價值偏見的矛盾沖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隔閡與沖突:西方主流媒體的價值偏見
西方主流媒體的這種“價值偏見”主要源自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和政治文化的隔閡。在新聞報道中,尤其是在國際傳播中,新聞媒體的報道框架更多的是受到了國家利益、外交政策以及意識形態的影響。在西方主流媒體的涉華報道中,這種由國家利益、外交政策以及意識形態所構建的新聞分析框架或解釋范式成為新聞報道的工具,框架或范式又決定著新聞價值標準、事實選擇和報道順序。因此,追求客觀公正的西方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中不可避免的潛藏著價值偏見。
(二)客觀與公正:西方主流媒體的矛盾情結
在西方國家,尤其美國,媒體與政府、利益集團三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種關系既是相互制衡的,也是“共生”的,三者間在影響國際輿論目標與利益訴求上有很高的契合度。如果說西方主流媒體的價值偏見來自于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和外交政策影響的話,那么追求客觀與公正,則是其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這也是由西方媒體的所有制決定的。為了適應市場化的需求以及在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新聞報道中新聞媒體就必須恪守新聞專業主義,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當然在國際報道中,由于受到諸多因素影響,西方主流媒體所鼓吹的“真
實、客觀、公正、平衡”的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則很難實現,由此也導致了國際新聞報道中的新聞專業主義與價值偏見的矛盾沖突。
隨著全球傳播時代的到來,西方主流媒體在國際新聞報道中的新聞專業主義與價值偏見的矛盾沖突表現的更加明顯,如何認識與理解這一現象,對于應對和化解國際輿論沖突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如何打破國際輿論失衡以及構建正面涉華輿論,也成為中國媒體乃至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