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囤兒
導演張猛談及新片《鋼的琴》時曾經定義其為“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黑色幽默元素的溫情喜劇電影”。從我們看片過程中又哭又笑,笑著哭,哭著笑的怪誕反應可以看出,這個“魔幻”定義還是相當準確的。張猛延續了其處女作《耳朵大有福》關注底層人們生活的基調,從生活細節中挖掘幽默元素的風格,進一步挖掘了人際間的情感,同時對時代變遷進行了一定的深入反省。
《鋼的琴》雖然由韓國著名導演郭在容監制,技術班底也有很多成員來自韓國,但是其拍攝地點選在了東北老工業基地----鞍鋼,大部分演員也都是東北籍。如此一來,本片可謂是一盤地地道道的東北菜,讓每一個中國觀眾都感到親切無比。顯然,無論是王千源的表演,還是影片故事的感人,抑或是喜劇和幽默的趣味性,本片都超出了國產同類影片一大截。這種極具生活氣息的親情、友情,放在被夸張了的幽默里,沒有那么悲傷,卻依然觸動觀眾的心靈。于是便有了讓人笑著哭的魔幻效果。
小到家庭,大至時代。
女兒的一句話:“誰給我一架鋼琴,我就跟誰過。”令陳桂林(王千源 飾)不得不想盡方法去弄回一架鋼琴。在借錢無門,偷鋼琴又因為太沉搬不動之后,他萌發出自己做鋼琴的念頭。于是,在眾多一樣下崗的前工友們的幫助下,陳桂林等人竟然用冰冷的鋼鐵做出了一架火熱的夢幻鋼琴。這個故事如果是用文字或語言來轉述,一定會從受眾那里得到“太扯淡了”、“太玄乎了”之類的評價。可是細致入微的鋼骨架鋼琴的制作過程,被導演通過一格格的動態影像呈現了出來。親眼所見之后,觀眾不僅接受并不斷地回味這個故事,還體味出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在對抗時代與生活的束縛的同時,他們最終贏得了自我的尊重。影片講述的不過是一群小人物的幽默與艱辛,觀眾視聽所感的,已經上升為一段段令人動容的親情和友情。
揭開故事,影片其實涵蓋了兩層主題:第一層,是陳桂林的家庭故事,講述一個父親為了留住女兒而做出的種種努力,為的就是彌補自己在家庭職責上的缺失;第二層,是陳桂林和工友們對時代的一種挽留,講述了這些因為時代發展而失掉了自己原本鋼廠工作的工人們,借著做鋼琴的契機,重新回到了自己曾經揮灑青春的鋼廠,重新操起了自己傾注心血的工具,對一個逝去時代的追憶油然而生。影片對這兩層的講述都做到了比較成熟。情感上的起承轉合也都比較充分,讓觀眾接受起來很順暢,也很投入。既有家庭的小糾紛,又有時代的大變遷,自編自導的張猛對本片的藝術野心還真是不小。《鋼的琴》的故事雖然是完全原創,但是其關于家庭境況和時代環境的設定都是很符合現實也很符合邏輯的。能夠做到讓觀眾感同身受,是張猛作為編劇的功力體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