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的諾貝爾文學獎永遠不能代表中國
王斌
·
2010-11-24
·
來源:烏有之鄉
作者:王斌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callking
2000年高行健以《靈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第一個憑借漢語作品獲此獎項的“中國人”。當他獲獎以后,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們終于“松了一口氣”,因為,這些院士認為他們總算對龐大的漢語世界有了一個“交待”,其實,他們捧起的這個高行健,不但沒有給華人作家帶來希望,反而給華人作家,尤其是中國大陸的作家,帶來更多的迷惘!
高行健獲獎時的身份是“旅法華人作家”。1987年他被公派出國交流,但滯留法國不回,并扮演“政治難民”博取同情,隨取得法國國籍。他在法國用漢語寫成《靈山》以后,四處尋人“分享”,并不失時機地將《靈山》手稿轉送于諾貝爾文學獎唯一的漢學家評委、瑞典文學院院士馬悅然。馬悅然提示他要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必須已經公開發表,隨后,《靈山》在臺灣發售。在高行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靈山》只賣出一百多本,其中五十本還是高行健自己買的。如果高氏的作品在大陸遭到冷遇是因為“政治”原因的話,那么,《靈山》在臺灣的遭遇又說明了什么呢?高行健在其獲諾獎后的演講中,把《靈山》在臺灣的冷遇遷怒于消費社會和全球流行的市場經濟,并將其“曲高和寡”的寂寞創作與卡夫卡、曹雪芹死后重生的作品并提,把自己標榜為“無功利目的”的“自我寫作”者,但遺憾的是他還沒死,就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光環,一個令世人暈眩的頭銜。
當高行健在諾貝爾文學獎的舞臺上獲得輿論制造權時,所謂的“政治壓力”和“消費社會”自然就成為他泄私憤的對象,他把自己在祖國的經歷妖魔化為人間地獄史;把自己在文化競爭中的失利歸罪于世人文化消費上的弱智。他在演講中故作平靜的舒緩語調,無法掩飾他本質上的刻薄與自私,在他看來,所有為民請命的文學工作者,都是“極度自戀”的“自我膨脹”,只有他這種善于“逃離”的人,進行的“自說自話”,才能成就真正的文學作品。這真是“諾貝爾文學獎”之于中國的悲哀!那些已故的中國文壇巨匠,你們能瞑目嗎?那些還在悲天憫人的中國作家,是不是應該歇菜了?!
諾貝爾獎在樹立世界自然科學權威上的成功,也捎帶了“文學獎”的“公信力”,使“諾貝爾文學獎”具有了攪動其他民族文化生活的話語權。自從東方文明被西方的殖民運動顛覆以后,世界的中心就轉移到了西方。無論是中國的工業文明還是信息時代,無不肇始于西方,向西方學習,是一種渴望,也是一種災難。高行健用漢字符號勾勒出一個蹩腳的西方“存在主義”幽靈,他的演講開篇先抨擊了尼采的“意志”,以迎合西方關于“納粹”的傷痛記憶;接著頻繁地使用“當下”這個時存概念,豈不知,作為“當下”鼻祖的海德格爾也曾經追捧過“納粹革命”,但高行健語境中的“當下”之“存在”也非薩特的“人道主義”之“存在”,他更沒有薩特拒授諾貝爾文學獎的真信仰!高行健“當下”的需求只是向西方獻媚獲得自我享樂的特權,至于民族同胞的未來,干他鳥事兒啊?!
諾貝爾文學獎,成就了高行健的“私生活”,也讓那些華人世界的諾獎情結者莫名地狂喜,更讓鐘情于文化殖民的西方“教父”大人們意淫到了高潮!與其說高行健的諾獎證明了漢語文學的復興,不如說這個獎強奸了中國文學的使命。一個處處疾呼文學應脫離政治的高行健,卻極盡所能地去玩弄政治噱頭,說什么“沒有主義”,卻只是對胡適近代政見的拙劣抄襲。一篇看似華麗的講稿,只是一個怨婦的牢騷;那些迷信諾獎者亢奮地神化高氏的文學履歷,迅速飆升的光環遮蔽了一個犬儒文人的狡猾。
高行健的追捧者贊其開創了“冷文學”,這是一種摒棄民族歸宿后的冷漠,而民族立場的缺失,又逼迫他去面對卸載責任后的虛無感。高行健用自我中心式的寫作來填補抽離民族精神后的靈魂空場,當自我意識被無節制地放縱時,文學也就失去了體恤他者的倫理約束,最終淪落至僅為自己討說法、無視他者尊嚴的情感冰點,這更像尼采式的“積極虛無主義”。諾貝爾文學獎不僅給了高行健一個“為自己討說法”的機會,還給了他登天的階梯,使他掌握了重新規誡文學理念的立法權。一個人的民族身份是無法選擇的,所以,許多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都會眷顧自己的民族源流,而被諾獎評委譽為“代言人”,這也說明,一種文學作品首先是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但高行健在為自己的“獨自去偷歡”辯護時,卻用講稿把這些“代言人”都給嘲諷了一番,也許,高行健只想“鄙視”那些留守大陸的“迂腐”作家,但卻不想,一梭子彈撂倒了一大片。當一個曾經因其小說矯情的泛哲學化而被冷落、卻又不甘寂寞的文人,突然一夜“暴富”時,難免會激動地失控,以致于,砍倒了許多西方主子樹立的牌坊,看來婊子立牌坊就要搞拆遷。十年來,高行健頂著諾獎的光環飛來飛去,不知道諾獎評委們是否緩過神兒來了,你們給了高氏一頂文學桂冠,他其實給了你們一頂“綠帽子”,因為,高氏用政治敏感的生殖器偷偷地把西方主流文化精神給褻瀆了,高氏在享受快感,你們卻不得不自欺其人地繼續穿著“皇帝的新衣”。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