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一大亮點 ——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

張作云 · 2023-11-12 · 來源:作者投稿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毛澤東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和發展,而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也是一大“亮點”。

  內容提要:毛澤東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和發展,而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也是一大“亮點”。它不僅具有深刻的內涵,而且對無產階級的世界革命,乃至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具有深刻的啟迪和實踐意義。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是這一理論的前提和基礎。事物內部矛盾著的兩個方面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斗爭及其所產生的數量和質量、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轉化,是事物的“度”或“邊”發揮作用的舞臺。事物矛盾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的“度”或“邊”及其所起的關鍵性作用,是事物質量互變、肯定否定相互轉化催化劑,是舊事物滅亡、新事物產生的橋梁和關節點,也是是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發揮作用的基本形式,并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路徑、基本方向和總的歷史發展趨勢。毛澤東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對于我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不斷革命輪和革命發展階段論,把握時機,掌握分寸,科學認識和正確處理革命和建設不同發展階段的矛盾,注意不同發展階段的銜接及其連續性,反對急躁冒進、右傾保守甚至復辟倒退等不同的傾向性,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具有極大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 事物“邊”的理論   唯物主義世界觀  唯物辯證法方法論 質量互變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    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

  1958年,我們的偉大導師毛澤東同志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說道:“一切事物總是有‘邊’的。事物的發展總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不斷進行的,每一個階段也是有‘邊’的。不承認‘邊’,就是否認質變或部分質變。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我們每天讀書,從四點開始,到七八點結束,這就是‘邊’。社會主義時期的思想改造是長期的。但是就每一次思想改造運動來說,總有個開始,有個結束,就是說,總有個‘邊’,不能沒完沒了。”[ 《毛澤東文集》第8卷,峨眉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頁。]毛澤東同志的這個思想,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和發展,而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也是一大亮點。它不僅具有深刻的內涵,而且對偉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乃至我們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具有深刻的啟迪和重要的理論及實踐的意義。由此,在本文,我們就對毛澤東同志的這一理論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理論的前提和基礎

  毛澤東在上世紀30年代就說過:“全部哲學史,都是唯心論和唯物論這兩個互相對抗的哲學派別的斗爭和發展的歷史。一切的哲學思潮和派別都是這兩個基本派別的變相。”[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頁。]在上世紀中期,他又說道:“在哲學里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對立統一,這兩個東西是相互斗爭的。還有兩個東西,叫做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也是對立統一、相互斗爭的。一講哲學,就少不了這兩個對子。”[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共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頁]他在談及唯心論與唯物論的根本區別時說道:唯心論與唯物論的根本區別“在于哲學的根本問題,即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意識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之相反的回答。唯心論認精神(意識、觀念、主體)為世界一切的根源,物質(自然界及社會,客體)不過為其附屬物。唯物論認物質離精神而獨立存在,精神不過為其附屬物。從這個根本問題的相反的回答出發,就生出一切問題上的分歧意見來。”[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頁,]在談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區別時,他指出:“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動。”[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頁。]而“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對他事物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作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頁。]就是說,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系、永恒運動和變化發展的,從來沒有孤立存在和靜止不變的事物,而且,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原因和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并且,事物變化發展的過程,“有質的一方面,還有量的一方面。”事物的變化過程,就是不斷由量變到質變、既對立又統一的過程。[ 參見《毛澤東哲學批注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頁。]同時,在事物變化發展過程中,也包含著肯定和否定相互對立、相互斗爭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也通過它們相互進行的量的斗爭和較量,此消彼長,由肯定到否定、再由新的肯定到新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導致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生生不息、新陳代謝的過程。

  一部哲學史,不僅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相互對立、相互斗爭的歷史,而且也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相互獨立、相互斗爭的歷史。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之間的斗爭往往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交織一并進行的。從這兩個對子相互斗爭的歷史來看,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不是與唯物主義相結合,就是與唯心主義相結合。由于客觀世界在本質上不僅是物質的,而且也是永恒變化、不斷發展的,并且運動變化發展的源泉在于物質自身,在于自身內部的矛盾性,因此,只有對物質世界進行辯證地研究和分析,才能真正地反映它的本來面目,才能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而形而上學的方法論,則歪曲物質世界的本來面目,不能說明物質世界自我運動的源泉,因而,就給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留下了發揮作用的空間和余地。由于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宇宙觀和方法論相互聯接和相互交織,因此,毛澤東才下了“一講哲學,就少不了兩個對子”的結論。

  關于哲學的本質和屬性,毛澤東也作了深刻地研究、分析和表述。他認為,哲學,作為人們觀察、認識客觀物質世界的根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在無階級社會,它是人們意識形態的集中反映,在有階級社會,它則是一定社會階級的意識形態的集中表現,它必然具有一定的階級性質。因此,毛澤東說:“各種哲學學說,都是隸屬于一定社會階級的人們所創造的。這些人們的意識,又是歷史地被一定的社會生活所決定。所有的哲學學說,表現著一定社會階級的需要,反映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階段。哲學的命運,看哲學滿足社會階級的需要之程度如何而定。”[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頁。]因此,毛澤東說:“就世界觀來說,在現代,基本上只有兩家,就是無產階級一家,資產階級一家,或者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或者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17頁。]“有兩種世界觀、方法論: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頁。]“無產階級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觀改造世界,資產階級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觀改造世界。”[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頁。]“我們公開承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香花和毒草的斗爭。這種斗爭,要永遠斗下去,每一階段都要前進一步。”[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頁。]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用唯物論代替唯心論。用無神論代替有神論”。[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頁。]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是我們觀察、分析事物的望遠鏡和顯微鏡,[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頁。]是我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必須學習它,消化它,掌握它,精通它,應用它。[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的815頁。]歸根到底一句話,“學哲學(宇宙觀、方法論),極為重要。”[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523頁]

  毛澤東上述關于哲學史上“兩個對子”的概括及其論述充分說明,作為一代哲學巨匠,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唯物主義者,而且是一位偉大的辯證唯物主義者。由此,也說明,他的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必然既貫穿著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也貫穿著科學的而生動的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他的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的前提和基礎,不能是唯心主義,不能是形而上學主義或機械唯物主義,而只能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辯證法的方法論的有機統一,或者只能是辯證的唯物主義。因此,我們下面對毛澤東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的研究,也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為起點。

  二、理論的基本內涵及核心要意

  先看這一理論的唯物主義基礎。毛澤東認為,世界是發展著的物質世界;世界上只有物質同它的各種表現,主體也是物質的;哲學上的物質觀在于指出物質的客觀存在,所謂物質就是說的離開人們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整個世界。宇宙的統一性就在它的物質性;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客觀實在性與物質對于意識的根源性,就是這個意思。一句話,物質是世界的一切。“一統歸于司馬懿”,我們說,“一統歸于物質”,這就是世界的統一原理。[ 參見《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頁。]毛澤東又認為,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形式,空間和時間也是物質存在的形式,運動的物質存在于空間和時間中,并且物質的運動本身是以空間和時間這兩種物質存在的形式為前提的。空間和時間不能與物質相分離。辯證唯物論首先指出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是物質內在的屬性,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同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是一樣不可思議的事。[ 參見《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8、21 頁。]總之,毛澤東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是在空間和時間中不斷運動的。時間和空間就是物質存在的形式。物質和運動不可分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和基本屬性,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和沒有運動的物質,不是唯心論,就是形而上學或庸俗的進化論。就是說,他的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或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為基礎的。

  再看這一理論的辯證法前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又是運動的,然而,運動的根源和原因在哪里?毛澤東以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為指導,給我們作了肯定地回答。他認為,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的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動。”[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頁。]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則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系和不斷變化發展的。“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矛盾。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原因。”[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302頁。]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由此而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

  然而,既然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那么,在物質世界或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長河中,矛盾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呢?對此,毛澤東又作了具體而深入地闡述和回答。他認為,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然而,不同的事物和不同事物的運動形式、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不同發展階段矛盾著的不同方面,其特點又是不同的,各各有著自己的特點,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正是由于矛盾的普遍性,決定了世界上的事物矛盾的客觀而普遍的存在,正是由于世界上的各種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決定了在世界和事物發展長河中或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在多數矛盾同時或并列存在的情況下,不同的矛盾,有著地位和作用上的差別,從而使我們在工作中處理各種問題時,必須把矛盾區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必須把矛盾著的不同方面區分為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這是因為,主要的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在工作中,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或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同時還因為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尤其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如果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變化了,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尤其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通過各種紛繁的現象,看請事物的本質,就能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分清延安和西安,就能依據事物的不同性質,科學而正確地處理和解決問題。

  在明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闡明事物內部矛盾的特點、狀況及其結構之后,毛澤東又進一步分析了為什么事物內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論證了事物內部的矛盾是如何作為動力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毛澤東分析和揭示了矛盾的兩種屬性,即同一性和斗爭性。他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矛盾的,事物內部的矛盾都包含有兩個不同的方面。矛盾著的兩個方面既相互聯系、又互相對立,無不具有兩種屬性,即矛盾的統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統一性(同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互相聯結或相互合作)有兩種含義,即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相互聯結、相互依存,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并且,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在這里條件是重要的,條件不具備,或者遭到破壞,雙方就不能相互依存,就不能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或者條件不具備,或者條件遭到了破壞,雙方就不能相互轉化。矛盾的斗爭性,就是矛盾雙方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對立。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的統一性和斗爭性,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首先,統一性和斗爭性是任何矛盾都具備的兩種屬性。統一性離不開斗爭性,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統一性。同樣,斗爭性也離不開統一性。因為斗爭性寓于統一體中,兩個互不聯系、毫不相干的東西,根本談不上什么斗爭。其次,在矛盾的統一體中,統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則是絕對的,統一性是矛盾存在的前提,斗爭性是矛盾兩個方面相互轉化的條件。有條件的相對的統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互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源和原因就在于此.

  毛澤東認為,事物辯證法的本質就是矛盾法則,就是對立統一法則,也即對立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個規律,不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著的。它不僅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基本過程、運行機制和基本動力。對立統一規律是作為辯證法的核心發揮作用的,辯證法的其他范疇如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聯系和發展等,都可以從這一規律中予以說明。[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頁。]因此,毛澤東在分析事物的矛盾、矛盾法則也即對立統一規律之后,便以此為前提,在分析事物變化發展過程中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發揮作用的同時,提出他關于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個‘邊’”的理論。

  首先,毛澤東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不僅“有質的一方面,還有量的一方面”。[ 參見《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頁。]所謂“質”,是事物內部所固有的一種規定性。這種規定性,決定一事物是這一事物而不是別的事物,從而把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分開來。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形形色色和千差萬別,其原因就在于它們都有著自己的特殊的質。所謂“量”,是指事物存在、變化和發展的規模、程度和速度等等。量與質一樣,也是事物自己本身所固有的一種規定性。如果這個事物的質發生了變化,這個事物就會轉化為別的一種事物。而量的規定性則不同,同類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同類事物雖然在量上有所差別,但仍然是性質相同的事物。這是因為,量的變化,在一定的范圍內,不會影響事物的質。

  其次,毛澤東認為,事物的“量與質是同時存在(非分割的),同時發展,”的,二者相互聯結,不可分離。“一定的特殊的質,必具有一定的特殊的量,”而一定的量必然表現一定的特殊的質,“單純的質和量是沒有的,或者是不存在的。”[ 參見《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頁。]一定事物的之,決定著一定事物的一定量,規定著該事物的量的活動的范圍、限界、廣度和深度,。事物的量是以它的特殊的質為基礎的。同時,事物的質,又是以一定的量為條件,決定著這一事物的量的界限。各種事物的量,都以它的量的界限為前提,如果事物量的變化超出它的限界,事物的質就會發生變化,轉化為另外的事物。總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而事物的質和量的統一,都在事物的量的界限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一定事物在質上的量的界限,就是我們常說的“度”,也就是毛澤東所說的事物的“邊”。如果事物的量的變化,未達到這個“度,或者未及這個“邊”,事物就不會發生質的變化,就還具有這個事物的質,就還是這個事物。但是,如果事物的量的變化,達到或超過了這個“度,或者超越了這個“邊”,那么,事物的質就會發生變化,就會變成另一個事物或別的事物。這是因為,事物的發展只要在一定量的界限或者“邊”的界限之內,就能保持自己的質的穩定性。如果量的變化達到甚至超越了這個“度”或“邊”,其質的穩定性就受到破壞,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就會保持另一個或者別的事物。

  毛澤東認為,無論什么事物的運動,都會采取兩種狀態,即相對靜止的狀態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兩種狀態的特點都是由事物內部包含的兩個矛盾著的因素互相斗爭所引起的。當著事物的運動在在第一種狀態的時候,它只有量的變化,沒有性質的變化,因之,就顯示出好似靜止的面貌。當著事物的運動在第二種狀態的時候,它已由第一種狀態中的數量的變化,達到了某一種最高點,引起了統一物的分解,發生了性質的變化,所以顯出顯著地變化的面貌。事物的運動,“總是不斷地由第一種狀態轉化為第二種狀態,而矛盾的斗爭則存在于兩種狀態中,并經過第二種狀態而達到矛盾的解決。”[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頁。]在這里,毛澤東首先通過事物運動的兩種狀態的分析描述了事物運動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次,又通過這個過程揭示了事物運動質量互變的原因和動力,即矛盾著的兩個因素的相互對立和斗爭;揭示了事物運動質量互變的關節點和限界,也即質量互變之間的中介、橋梁和“邊”的界限;第三,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論證和揭示了事物運動中所發生的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量變是質變的準備,質變是量變的結果和事物矛盾的解決;兩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結,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爭;而二者之間的“邊”,則作為中介或橋梁,既把二者相互區別開來,又使它們相互聯結起來,最終使二者在對立中相互轉化,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這一過程及其作用機制,使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循環往復、連續不斷、以至無窮,形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

  毛澤東還提醒我們,在事物的總的量變過程中,還有一個部分質變的問題。他認為,“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所規定的過程的本質,非到過程完結之日,是會消滅的;但是事物發展的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的階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區別。這是因為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質和過程的本質雖然沒有變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采取了逐漸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規定或影響的許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暫時地或局部地解決了,或者緩和了,又有些是發生了,因此,過程就顯示出階段性來”,由此,就出現了總量變過程的部分質變的情形。[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4頁。]因此,毛澤東認為,“量變和質變是對立的統一。量變中有部分的質變,不能說量變的時候沒有質變;質變是通過量變來完成的,不能說質變中沒有量變。質變是飛躍,在這個時候,舊的量變中斷了,讓位于新的量變。在新的量變中,又有新的部分質變。”“在一個長過程中,在進入最后的質變之前,一定經過不斷地量變和許多部分質變。”[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頁。]這就是說,在事物發展的長河中,由于事物發展的階段性,事物總的量變引起總的質變之前,局部的量變也會引起局部質變。與事物總的量變引起總的質變一樣,事物的局部量變和局部質變之間,也有一個“關節點”,或者“度”和“邊”的限界。沒有這個“度”或“邊”,在事物總的量變過程中,就不會有部分質變的發生,也就不存在事物發展過程的階段性。如果人們不去注意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不去注意事物發展不同階段的局部量變引起的局部質變,不去注意局部量變的“度”或“邊”,不適當地處理事物的矛盾,在事物的發展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由相對靜止狀態向顯著變動狀態轉化時,就會感到突然和事出所料,就會手忙腳亂。[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4頁。]

  在分析事物質量互變規律以及量變和質變之間的“度”和“邊”的限界的基礎上,毛澤東又分析了發生在事物矛盾量變和質變過程中的肯定和否定方面。他指出:“每一過程對下一過程言是肯定,對上一過程言是否定,對再上一過程言,是否定之否定。”[ 《毛澤東哲學批注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383-384頁。]這就是說,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矛盾中,都包含有肯定和否定既相互統一又相互對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斗爭的兩個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體現了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沒有事物的肯定方面,就沒有事物的質,就沒有事物的存在。否定方面,就是事物的質的相反的方面,它通過對事物的質的否定,促使現存事物的滅亡,新事物的產生。同樣,沒有事物的否定方面,就沒有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的產生,也就沒有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內部矛盾著的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既相互聯系、又相互斗爭,通過兩個方面各自的量的較量、變化和斗爭,此消彼長,一旦達到甚至超過一定的“度”或“邊”,就會引發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沒有事物內部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的對立和斗爭,沒有肯定和否定雙方量的較量和斗爭,并達到或超越一定的程度或“邊”的限界,肯定和否定雙方就不能相互轉化,就不會有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也就沒有新陳代謝和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在事物發展的長河中,這種情況通過循環往復、連續不斷的過程,實現事物的永恒運動、不斷變化和發展。這種情形,就是人們常說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毛澤東不僅分析了否定之否定規律發生作用的形式、過程,而且還在分析這一規律發生作用所經歷的道路、路線和兩種不同的可能性,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特點及其總的趨勢。他指出:“否定不是破壞一切、一刀兩斷,不是絕對的否定,而是先行的東西中間包含有后來的東西,后來的東西中間包含有先行的東西。沒有否定的運動,也就沒有肯定的運動。一切過程都是如此。”[ 《毛澤東哲學批注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頁。]“整個宇宙發展即無數過程的繼續,是向上的、直線的;每一過程內部都是前進與后退交錯的、曲線的。”[ 《毛澤東哲學批注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383頁。]他還說:“世界上的事物,因為都是矛盾著的,都是對立的統一的,所以,它們的運動、發展,都是波浪式的。”[ 《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頁。]毛澤東最后說:“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有其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形成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爭。斗爭的結果,新的方面由小變大,上升為支配的東西;舊的方面則由大變小,變成逐步歸于滅亡的東西。而一當新的方面對于舊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時候,舊事物的性質就變化為新事物的性質,”新的事物便猶然而產生。[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3頁。]“不論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質來說,從來就是不可戰勝的。而一切舊勢力,不管它們的數量如何龐大,總是要滅亡的。”[ 《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頁。]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永遠不可抗拒的規律。”[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3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個歷史的總趨勢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

  毛澤東關于事物的“邊”在理論上的歸納及其在實踐基礎上闡述,或者毛澤東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從廣義來說,包括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的理論;關于對立統一或關于事物的矛盾的理論;事物內部矛盾著的兩個方面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斗爭及其所產生的數量和質量、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轉化的理論;尤其是事物矛盾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的“度”或“邊”的理論。沒有辯證唯物主義這一世界觀基礎,就談不上客觀存在的事物,就談不上客觀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沒有客觀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就談不上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辯證法;沒有客觀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辯證法,就談不上事物變化發展過程中對立統一的矛盾規律及其關于事物矛盾的理論;沒有事物變化、發展過程的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及其關于事物的矛盾的理論,就談不上事物內部矛盾兩個方面因量的發展和較量而產生的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由肯定到否定的相互轉化,就談不上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的產生;而無論是事物內部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即質和量、肯定和否定在量上此消彼長的對立和較量,其中都有一個“度”或“邊”的問題;而如果沒有這個“度”或“邊”界線,就失去了各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的區別,一事物就永遠是這個事物,也就否定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就會陷入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或庸俗進化論的境地。從狹義上說,這一理論不僅包括關于事物的質和量、肯定和否定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斗爭、循環往復、連續不斷、永恒運動、辯證發展的路徑及其過程的理論;不僅包括事物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及其發揮作用的機制、中介、橋梁和“邊”的理論;而且,尤其還包括這個“邊”在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關鍵性作用及其意義的理論。總之,毛澤東關于事物的“邊”的廣義理論和狹義理論,互為前提、互相包容,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毛澤東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的有機系統。

  三、真理性的驗證及其實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所謂真理,就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驗證一種理論觀點,是否具有真理性,或者是否真理,不能憑主觀意向而定,而必須把它放到客觀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多次而反復的實踐和驗證,才能成功。一般來說,凡是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相符合,或者能夠真實地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及其運動規律的認識,就具有真理性,或者說,就是真理。否則,你在主觀上喊得再響,叫的調門再高,造的聲勢再大,它也不是真理,也不具有真理的性質。說到毛澤東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也是如此。我們說它是科學的,具有真理的性質,就是因為它已經和不斷得到了實踐的驗證。

  從自然界來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整個自然界及其所有的過程,都是一個客觀的有機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它的各個種類、各個部分、各個層次及其所包含的各個因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互為中介、相互轉化,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各種運動形式的內部也都存在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矛盾,這些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的矛盾運動以及矛盾著的不同方面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推動著宏觀世界、中觀世界乃至微觀世界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而這些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也都存在著質和量、肯定和否定兩個矛盾方面的對立和斗爭,都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再由新質的量變到新質的新的質變,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肯定、又由新的肯定到新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的循環往復、連續不斷、永恒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并且,在這些循環往復、連續不斷、永恒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每一次質量互變、肯定與否定之間的相互轉化,中間都有一個中介、橋梁,也即“度”或“邊”的限界及其作用。不通過對這個“度”或“邊”的突破,就不會發生事物的質量互變,就不會有否定之否定過程的發生,就不會有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也就不會有自然界和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更不會有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頁。]并且,這一過程也是一個由原始社會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最后,向著人類的共同理想共產主義社會邁進的連續不斷、永恒發展的過程。同時在人類社會的這些不同發展階段之間,每一次由舊的社會經濟形態向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的轉變,也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再由新質的量變到新的質變的演進過程,以及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肯定,又由新的肯定到新的否定也即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而且,在人類社會經濟形態上述發展階段的演變之間,都有一個“度”或“邊”的界限作為中介和橋梁發揮作用。當某一社會經濟形態量的發展達到或超越這個“度”或“邊”的界限時,舊的社會經濟形態就滅亡、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就會產生,舊的社會經濟形態就會被新的社會經濟形態所替代。而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又會發生新的量變,最后新的量變達到或超越甚至突破新的“度”或“邊”的界限時,也會發生更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產生,并替代這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人類社會經濟形態,就是這樣新陳代謝,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連續不斷、永恒運動、向前發展的。如果沒有這個“度”或“邊”及其作用,就沒有人類的社會經濟形態,就沒有人類社會經濟形態各個發展階段的區別,也就沒有人類社會經濟形態不同發展階段之間的新陳代謝,更沒有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的運動、變化、演進和發展過程。

  進一步說,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各個階段,都有著自己特殊的社會結構,即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結構,又有著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制度結構、政治制度結構和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制度結構。在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在這些復雜的社會結構中,又都存在著不同的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正是各個社會存在的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推動著不同社會經濟形態的運動、變化、演進和發展。而在這個復雜的矛盾系統中,每一次矛盾的運動,都表現為矛盾的不同方面由量變到質變、由肯定到否定的對立統一和相互斗爭。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也都有一個“度”或“邊”作為中介和橋梁,在質量互變、肯定和否定相互轉化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沒有這個“度”或“邊”及其作用,就沒有人類社會各個階級社會的差別,就沒有各個階級社會的各個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階級斗爭,就沒有由階級斗爭引發的各個階級之間階級力量的對比、較量和此消彼長,就沒有先進階級的勝利和腐朽沒落階級的滅亡,也就沒有新舊階級社會的新陳代謝和更替,更談不上人類社會經由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向著共產主義的邁進,以實現人類崇高、美好的共同理想。

  具體到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它的發展也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并且這個歷史過程,也分為不同的歷史階段。依據不同的發展水平,毛澤東在上世紀50年代后期,把它區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發達的社會主義的階段。上世紀80 年代,我們又把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叫做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和已經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之間,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不同,中間也有一個或者幾個不同的“度”或“邊”的界限。正是這些不同的“度”或“邊”,才使整個社會主義社會區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必須注意科學區分和正確把握這些不同的“度”或“邊”及其界限,把馬克思主義的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的階段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發展的總的目標與社會主義各個發展階段的階段性目標有機地銜接起來,既要發揚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條件,堅持不懈,朝著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邁進,又要防止急躁情緒,盲目冒進,犯“左”的錯誤,使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事業,沿著科學而正確的軌道不斷前進。必須明確,在我們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征途中,無論是急躁情緒、盲目冒進,還是右傾保守、停滯不前甚至落后倒退的傾向,都會給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造成重大的、甚至無法彌補的損失。

  當今的世界,是風云變幻、險象環生的世界。大動蕩、大分化、大變動、大改組,是這個世界的突出特點。在這個世界上,有著三種不同類型的國家,第一類是美國,第二類是歐洲、日本和大洋洲的一些國家,第三類是亞非拉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獨立的民族主義國家和尚未獨立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在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國家中,美國是具有最強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和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在全世界推行霸權主義,充當世界霸主和世界憲兵的角色;歐洲、日本和大洋洲的一些國家,也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方面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這些國家一方面與美國一起或者聯手剝削、壓迫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對立、目前仍處在發展過程中的民族主義國家和尚未獨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另一方面,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又受到美國的控制和支配,與美國存有一定的矛盾和隔閡。還在上世紀60-70年代,毛澤東運用他的關于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個“邊”的理論,通過對20世紀中期以后國際經濟、政治關系的洞察和分析,創立了“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他明確指出,美國是第一世界,歐洲、日本、大洋洲的一些國家屬于第二世界,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我們中國屬于第三世界。并以此為依據,為我們制定了團結和依靠第三世界,爭取或聯合第二世界,建立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集中和共同反對美國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反帝反霸的國際經濟政治斗爭的戰略方針,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參見《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1-442頁。]而在我國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毛澤東關于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個“邊”的理論,在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的基礎上,統觀世界大局,又為我們黨和國家制定了“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經濟政治發展大戰略,為我們開創了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大好局面。

  總之,毛澤東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不僅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經濟形態運動、變化、演進和發展過程的客觀反映,而且也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內含的矛盾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及其作用的客觀揭示。毛澤東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不僅是科學的,而且也具有不可否認的普遍真理性。

  四、歷史的經驗必須注意

  由上可知,毛澤東關于事物的“邊”的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大亮點,不僅對于我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對于當代國際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的世界革命,而且對與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工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就拿我們建黨初期曾經出現的幾次路線錯誤的歷史教訓來說吧。1921年,在我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陳獨秀當選為我黨的中央局書記。然而,在他擔任我黨的主要領導人期間,卻執行了一套右傾投降主義路線。他放棄了黨對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了黨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主張一切聯合,否認斗爭,對國民黨右派反共反人民的陰謀活動采取了妥協投降的政策,以致當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蔣介石、汪精衛先后背叛革命,向人民進行突然襲擊時,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能組織有效地抵抗和反擊,結果導致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頁(注4)。]瞿秋白,也是我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在1925年至1928年中國共產黨的第四次至第六次全國代表會議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積極反對國民黨右派反共反人民的“戴季陶主義”和我們黨內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1927年國民黨叛變革命以后,與李維漢一起主持召開我黨著名的“八七緊急會議”,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路線在我們黨內的統治地位,為我黨和中國革命作出了卓越貢獻。但是,在1927年冬至1928年春,他在擔任中央領導的工作中,卻犯了“左”傾盲動主義錯誤,結果給黨和革命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頁(注6)。]李立三,是我黨早期工人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同時,也是我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左”傾冒險主義路線的代表人物。在1930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他領導通過了《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數省首先勝利》的決議,執行了一套在全國各地中心城市發動武裝起義、集中全國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隨后,又將黨和青年團、工會的各級領導機關合并為準備武裝起義的各級行動委員會,使一切經常工作陷于停頓,結果也給黨和革命造成了重大損失。[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頁(注5)。.]王明(陳紹禹),是我黨第三次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主要代表人物。在1931年黨的六屆四中全會上,在共產國際及其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取得了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他們在政治上,混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把反資產階級和反帝反封建并列,否認“九一八事變”后國內階級關系的明顯變化,把中間勢力當成“最危險的敵人”;繼續堅持“城市中心論”,主張紅軍奪取中心城市以實現一省數省首先勝利并進而奪取全國的勝利;在軍事上先是實行冒險主義,后來又變為保守主義和逃跑主義;在組織上,實行宗派主義,對不同意他們錯誤主張的同志,進行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王明的“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黨內的統治達四年之久。[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頁(注6)。]結果使我們黨的紅軍及其革命根據地損失了90%左右,使數千萬革命根據地的人民受到國民黨反對派的嚴重摧殘,使我黨在白區的力量損失了幾乎100%,給我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造成極其嚴重的惡果。[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233頁(注6)。]

  上述我黨所犯的“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錯誤,其原因甚至主要原因,就是在實踐上脫離了中國革命的實際,在理論上陷入了以主觀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之主義的境地。從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來看,他脫離了當時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及其階級關系的實際,抹殺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應由無產階級來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差別,抹殺了中國國民黨的資產階級性質與中國共產黨的無產階級性質的差別,也即毛澤東提出的兩種不同性質的革命之間、兩個性質不同的政黨之間的“邊”的界線限,結果導致了階級陣線的混亂,放棄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主張一切聯合,否認斗爭,對革命的右派反共反人民的陰謀活動喪失警惕,采取了階級投降主義的政策,以致在國民黨當局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蔣介石、汪精衛之流先后背叛革命,對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突然襲擊之時,手忙腳亂,一籌末展,最終以我黨進行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而告終。以李立三、瞿秋白乃至王明博古等三次“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來看,他們脫離了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實際,尤其是脫離了俄國十月革命和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背景、前提、性質、對象上的差別,不明白俄國十月革命面臨的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我國革命面臨的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俄國革命的對象是資產階級,而我國革命的對象則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俄國進行的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而我國進行的則是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兩種革命在背景、前提性質和對象等方面均有著明顯的差別和“邊”界線,而他們則不顧甚至抹殺這些差別和“邊”的界線,反而以馬克思主義的本本為依據,以學習俄國經驗為借口,照搬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模式,妄圖畢其功于一役,這就不能不在具體實踐上犯主觀主義錯誤,在理論上犯教條主義錯誤,在哲學方法論上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錯誤。

  再從我國革命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來看。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為兩步,其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第二步則是社會主義的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5頁。]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頁。]這就是中國革命發展的階段性。但是,這兩個革命過程又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 參見《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頁。]民主革命在全國勝利之日,就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 參見《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頁。]這就是中國革命過程的連續性。從中國革命發展的階段性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是兩種性質不同的革命,存在著根本性的差別,有著明顯的“邊”界。而從中國革命過程的連續性來看,二者之間又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如果無視二者之間的差別即“邊”的限界,而求畢其功于一役,就會犯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但是,如果把二者之間的差別絕對化,把其中的“邊”當作不可逾越的界限 ,或者采取單純追求量的積累的布哈林“烏龜爬行”式的戰略措施,不求進取,就會錯失良機,犯右傾保守主義的錯誤。因此,在處理我國革命過程發展的階段性和革命發展的連續性的關系時,必須認真對待、準確把握、科學處理兩種革命的差別和“邊”的界線,既要注意革命發展的階段性,又要注意革命發展的連續性,把馬克思主義的不斷革命論與革命發展的階段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避免“左”和“右”的錯誤的發生。

  提起我們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定,莫過于上世紀50年代末期在我國出現的在改革和發展上急于求成、盲目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教訓了。當時,我國通過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剛剛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不久,還面臨著在政治戰線和思想文化戰線上進一步改革和發展。但是,我們黨內有一些人,只看到我們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而不看我們在許多方面還相當落后的客觀事實,就一度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盲目認為,我們已經通過艱苦努力,建立了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廣大人民群眾熱情奔放,精神振奮,正在發揮自己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為社會主義的大廈添磚加瓦,形勢一片大好。認為我們既然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應該馬不停蹄,不失時機,加快步伐,創造條件,爭取提前建成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社會邁進。于是,在全國范圍內,便掀起了進一步改革的浪潮。在生產方式上,取消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取消價值規律,生產經營的基層組織規模不適當地擴大,農業生產合作社由“小社”并“大社”,開始成立以鄉為單位的人民公社,后來有些地方竟合并為以縣為單位的“縣聯社”;在生產關系上,以村為單位的集體所有制經濟過渡到以鄉為單位的人民公社所有制經濟,后來,竟然成為以縣為單位的所謂“全民所有制”經濟,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全縣范圍內統一調配,收入分配實行“供給制”,甚至“一平二調”,按需分配。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這些變革,不僅沒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而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困難。毛澤東較早發現了這些問題,接連發出了三次《黨內通信》,向全黨提出《關于讀書的建議》,并組織了由黨內有關同志參加的讀書小組,系統學習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由蘇聯社科院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邊學習,邊聯系蘇聯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一些具有科學真理性的見解和論斷。尤其是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問題,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分階段的進行,具有特別的警示和實踐意義。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經過后一階段,到了物質產品、精神財富都極大豐富和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極大提高的時候,就可能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然而,盡管毛澤東等領導同志對這種“急于求成”和“盲目過渡”的問題多次提出批評、糾正和指示,但由于這種傾向慣性的作用,直到1961年中央七千人大會之后,才得到全面糾正。然而,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一種傾向往往掩蓋著另一種傾向。在我們為糾正前一時期“急于求成”或“盲目過渡”“左”的傾向,落實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的同時時,又出現了一種右的傾向,主要是在農村,一些省市和地區實行了“分田單干”、“包產到戶”的政策。一時間,農民已經養成的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很快由小生產和私有心理所代替,從而給農村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經濟的鞏固和發展,給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威脅。但由于黨中央和毛澤東的及時發現,實行了農村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即以生產隊為基礎、生產資料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的制度,不僅很快糾正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右的傾向,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迎來了上世紀60年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時期。仔想來,我們在上世紀50年代后期之所以出現這么大的挫折,雖然有著各個方面的原因,但有一點則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和高度重視的問題,即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定及其各個階段之間“邊”的界限問題。就是說,不僅在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邊”,而且,由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之間因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也有一個“邊”。同時,我們是通過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才建立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這樣,在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私有制(包括個體小生產者的私有制)之間,也有一個“邊”。由于我們沒有認識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而尤其是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即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發達的社會主義不同階段之間的“邊”界限,因之,才犯了給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造成重大損失的“左傾”盲動和“急躁”冒進的錯誤。同樣,如果我們不能及時發現和很快糾正農村的“單干風”,便不可能避免這種傾向給剛剛建立起來的人民公社制度帶來的消極作用和負面影響。這些教訓,不僅是深刻的,而且是嚴重的,我們必須牢牢記取。

  談到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各項改革,其中也有一個“邊”問題。大家知道,,現階段,我們的生產關系結構,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為主體、多種性質的生產關系(包括資本主義性質的民營經濟的生產關系和個體小生產的自勞自得的小私有制生產關系)并存的特點。與此相適應,我們的經濟制度也具有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特點,其中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與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之間、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與個體小私有制生產關系之間、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個體小私有制生產關系之間都有一個“邊”的問題。同樣的道理,我們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制度之間、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個體小私有制度之間、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制度與自勞自得的的個體經濟之間也有一個“邊”的問題。因此,我們黨和國家為保證我國的生產關系結構、經濟制度結構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經濟制度的優越性,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制定了以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主體、多種生產關系并存,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的改革方針。同時,由于收入分配關系及其經濟制度是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生產關系結構和經濟制度結構中起著重要的而且十分關鍵的作用,于是,我們黨和國家在黨章和憲法中明確規定,按勞分配的收入分配關系及其經濟制度,在生產關系結構及其經濟制度結構中應處于主體的地位。如是,在我國的收入分配關系結構和收入分配制度結構中,也有一個“邊”的問題。從上面對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結構和經濟制度結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這個“邊”,就是在上述生產關系結構、經濟制度結構中,誰為主體的問題。在我國的經濟改革中,如果忽視、模糊或者輕視了這個“邊”,以致使“主體”這個“邊”發生了變化,不僅會使我國生產關系結構和經濟制度結構的性質發生變化,而且由于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會使我國的上層建筑結構(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發生變化。同時, 又由于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也會反過來促使經濟基礎的加速變化。這樣,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就會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進,從而導致整個社會、包括我們的黨和國家性質的變化。我們對生產關系結構和經濟制度結構所作的上述分析,決不是聳人聽聞,因為已有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的先例在先。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黨的十八大尤其是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向黨非常嚴厲地警告,在堅持“兩個主體問題上必須毫不動搖。”

  一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就是馬克思主義與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而尤其是與形形色色的修正主義進行斗爭的歷史。從歷史到如今,如何辨別和區分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也有一個“邊”的問題。關于這個“邊”,列寧曾經指出:“在馬克思主義受到歡迎的一切地方,都會有些人拿馬克思的名字來賭咒發誓。”[ 《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2頁。]“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一向被認為是革命理論的牢固基礎,但是現在到處都有人說這些學說不完備和過時了。”[ 《列寧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0頁。]毛澤東也曾多次指出:“修正主義者,右傾機會主義者,口頭上也掛著馬克思主義,他們也在那里攻擊教條主義,但是他們所攻擊的正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根本的東西,他們反對或者歪曲唯物論和辯證法,反對或者企圖削弱人民民主專政和共產黨的領導,反對或者企圖削弱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 《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頁。]“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這就是修正主義。”“修正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思想。修正主義抹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抹殺無產階級專政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區別。他們所主張的,在實際上并不是社會主義的路線,而是資本主義路線。”[ 《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頁。]依據列寧和毛澤東的上述論斷,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之間的“邊”,就在于:第一,以時代變遷為理由,公開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第二,打著反對所謂“教條主義”的旗號,主張馬克思主義應該與時俱進,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變革和修正;第三,公然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量變原則,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執行一條資產階級的反動路線。

  依據列寧和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之間“邊”的界限的論述,我們來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尤其是修正主義者是怎樣表演的。以伯恩斯坦為首的修正主義者,在無產階級的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時,也曾標榜自己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所謂革命友誼,然而在馬克思逝世而尤其是恩格斯逝世不久,便跳出來,以時代變遷為借口,大談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打著反對“教條主義”的旗號,公然否認有可能科學地論證社會主義,否認根據唯物主義歷史觀證明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否定大眾日益貧困,日益無產階級化以及資本主義矛盾日益尖銳化的事實;宣稱“最終目的”這個概念本身就不能成立,以否定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鼓吹“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理論;否定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原則上的對立;否定階級斗爭理論,認為這個理論好像不適用于多數人意志進行管理的嚴格意義上的民主的的社會;在受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戰友的嚴厲駁斥和批判以后,又攻擊和污蔑當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工人運動的領導人是“舊的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者,而為自己攻擊、篡改和修正馬克思主義的叛賣行為辯護,從而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走了彎路,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重大損失。[ 參見《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頁。]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集團上臺以后,也以時代變遷、與時俱進為借口,公然否定在國內客觀存在的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在所謂“全民國家”的幌子下,取消階級斗爭,取消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在所謂“全民黨”的幌子下,改變蘇聯共產黨的無產階級性質;打著改革的旗號,大搞私有化和自由化,瓦解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制度;在所謂全面建設“共產主義”的幌子下,為推行一套資產階級的反動路線,全面復辟資本主義開辟道路。在社會主義陣營內部,以老子黨自居,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路線的無產階級政黨扣上“教條主義”的帽子;在與西方帝國主義的關系上,挖空心思,拼湊一套“和平共處、和平過渡、和平競賽”的理論,取消與帝國主義之間的你死我活的對抗性的階級斗爭,執行一套投降主義路線;結果使國內的生產關系結構、經濟制度結構、階級結構和整個上層建筑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導致了資本主義的全面復辟;在國際上,導致了社會主義陣營的混亂和解體,加強了以美國為首帝國主義的霸權地位,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節節敗退,一步一步走向低潮,從而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了及其嚴重的挫折和失敗。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歷的挫折和失敗告訴我們,要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順暢發展,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反對修正主義;而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反對修正主義,就必須能夠辨別和正確區分真假馬克思主義;而要能夠辨別和正確區分真假馬克思主義,就必須認真學習和弄通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準確把握真假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之間的區別和“邊”界;而要準確把握真假馬克思主義也即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之間的區別和“邊”的界限,就必須認真學習、弄通和掌握毛澤東關于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個“邊”的理論。

  可以說,正是毛澤東關于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個“邊”的理論,才教會了我們以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為基礎,充分認識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永恒運動和不斷變化發展的理論,并且明確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是我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正是毛澤東關于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個“邊”的理論,才使我們以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為依據,以對立統一規律和矛盾法則為前提,研究、分析事物內部的矛盾,懂得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注意區分其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區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懂得了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基本原理;正是毛澤東關于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個“邊”的理論,才使我們認識到事物內部矛盾的兩個方面之間對立和斗爭以及由此引發的事物內部矛盾的兩個方面通過量的較量和斗爭,此消彼長,導致事物由量變到質變、再新質的量的變化到新質的變化,由肯定到否定、再由新的肯定到新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從而導致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的產生這樣循環往復、螺旋形上升的新陳代謝過程。并且,正是由于毛澤東關于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個“邊”的理論,才教會我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利用馬克思主義的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把握時機,掌握分寸,科學認識和正確處理革命和建設同不同發展階段之間的矛盾,并且注意不同發展階段的銜接及其連續性,既反對急躁冒進的“左傾”教條主義,又反對右傾保守甚至復辟倒退的修正主義,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奮發努力,創造條件,不失時機,從一個階段過渡到下一個階段,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朝著人類崇高的共同理想——共產主義社會的遠大目標不斷邁進。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3.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4. 朝鮮領導落淚
  5. 11月CPI又降了
  6. 宋江的遭遇與奴才的下場
  7. 歷史的“魔鏡”
  8.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視
  10.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胡錫進爆出了一個“驚天秘密”?問是誰?造就的胡錫進這類的“共產黨員”,真是可恥!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顏寧女士當選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7.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8.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9.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10億巨貪不死,誰死?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1. 難忘的偉人 永恒的頌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北國的黯然曙光
  6. 《鄧選》學習 (七)